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供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目 录
序 言 ----------------------------------------------------------------------------------1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2 人体寄生虫学英语单词------------------------------------------------------------------3 线 虫 -----------------------------------------------------------------------------------5 似蚓蛔线虫(蛔虫)--------------------------------------------------------------------5 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 -----------------------------------------8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11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12 丝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 ----------------------------------------------------------12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14 吸 虫 -----------------------------------------------------------------------------------14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14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16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17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及其它血吸虫 ---------------------------------------20 绦 虫 -----------------------------------------------------------------------------------23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23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25 微小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 ----------------------------------------------------------26 原 虫 -----------------------------------------------------------------------------------27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27 蓝氏贾第鞭毛虫 -----------------------------------------------------------------------28 阴道毛滴虫 -----------------------------------------------------------------------------29 疟原虫 -----------------------------------------------------------------------------------29 杜氏利什曼原虫 -----------------------------------------------------------------------33 机会致病原虫 --------------------------------------------------------------------------34 Ⅰ. 刚地弓形虫------------------------------------------------------------------------ 34 Ⅱ. 卡氏肺孢子虫--------------------------------------------------------------------- 35 Ⅲ. 微小隐孢子虫--------------------------------------------------------------------- 35 医学昆虫 ------------------------------------------------------------------------------- 36 附 复习思考题------------------------------------------------------------------ 40
序 言
本实验指导系供医学系、儿科系、口腔系学生及留学生等使用,各专业班级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关进行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一、实验前应先阅读这次实验内容,实验时应保持肃静,并穿着白实验服。
二、实验过程中不得擅自移动示教标本;如有不清楚时,请教师代为整理,以免弄错影响其他同学观察。
三、实验结束时应将实验标本整理好,如有缺损应即向教师说明。显微镜油镜镜头用过以后要用二甲苯擦镜纸擦干净。
四、实验后的污物、标本、玻片等必须放于指定地点,玻璃器皿用后一律清洗干净,每次实验应有清洁值日,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整洁工作。
五、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报告要求简单扼要,字迹清楚,画图要力求正确、客观,并应择其较典型者画下。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过程中,常用仪器是显微镜,在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均已操作过,现在再将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及注意点,扼要提出如下:
(一)使用法:使用显微镜时,先将反光镜调向光源,继用集光器调节光的强度,使强度适当而照熠均匀,然后将标本置于载物台上,先用低倍接物镜观察,用粗调节螺旋调节至能看出物象,再用细调节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如换高倍镜观察时,可将待观察的部分移于视野中央,再旋换高倍接物镜。镜检时,用左眼观察,并将右眼同时张开,养成双眼同时并用的习惯。
如需使用油镜时,可用一张血液薄涂片进行练习,先用低倍镜找到血片上颗粒状的血球,然后转开低倍镜,在玻片上加上一点油,旋换油镜,慢慢将镜头向下转或镜台向上转,眼从侧方看,使镜头浸入油中,到接触玻片即止,(当心压碎玻片),然后眼看接目镜,用细螺旋调节器慢慢旋转,调节至能看清楚血片上圆形红色的红细胞及蓝色的较大的白细胞,如此练习数次到熟练为止。
(二)放大倍数的计算: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已在镜头上表明,所以只要用接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上接物镜的放大倍数即等于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例如接目镜上为10X,低倍接物镜上常刻有8或10,高倍镜上常刻有40,油镜上刻有90或100,则低倍镜的放大倍数为8(或10)X10;80(或100)倍,高倍镜的放大倍数为40X10:400倍,油镜的放大倍数90(或100)X10:900(或1000)倍。 (三)显微镜下观察标本的方法
1.不论是血涂片或者粪涂片,观察时为避免遗漏,必需按一定方向循序前进,同时推动显微镜机械尺,按顺序寻找标本。
2.有些标本较小,如需用高倍镜观察应先用低倍镜找到之后再转换高倍镜,旋转螺旋调节器时要注意,不要将高倍镜头接触粪液,有的玻片标本上虽有盖玻片,但亦应注意不能将接物镜压到盖玻片上,以致标本压坏甚至损伤镜头。
3.看低倍镜时可将镜台下方的聚光镜转向下方,以减弱光源使视野更为清晰;看高倍镜或油镜时就向上转,或依靠光圈的开关来掌握光源的强弱。
人体寄生虫学英语单词
Parasitology 寄生虫学 Fasiolopsis buski 布氏姜片吸虫
Parasite 寄生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卫氏并殖吸虫 Parasitosis 寄生虫病 Schistosomajaponicum 日本血吸虫 lifecycle 生活史 schistosomiasis 血吸虫病 host 宿主 Oneomelania 钉螺 definitiveorfinalhost 终宿主 cestode(Class Cestoda) 绦虫 intermediatehost 中间宿主 Taenia solium 链状带绦虫 reserviorhost 储蓄宿主 Taenia saginata 肥胖带绦虫 paratenichost 转续宿主 Cystieercus 囊尾蚴 infectivestage 感染期 cysticercosis 囊虫病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Echinococcusgranulosus细粒棘球绦虫 pathogenesis 致病机理 hydatidcyst 棘球蚴 concomitantimmunity 伴随免疫 Protczca 原生动物亚界 premunition 带虫免疫 Entamoeba histolytica 溶组织内阿米巴 carrier 带虫者 trophozoite 滋养体 ectopicparasitism 异位寄生 cyst 包囊
helminth 蠕虫 opportunisticprotozoan 机会致病原虫 nematode
(Class Nematoda) 线虫(纲) malaria 疟疾 Ascaris lumbricoides 似蚓蛔线虫 Plasmodium vivax 间日疟原虫 adultworm 成虫 ringform 环形滋养体 ovum(p1.ova) 卵细胞 sporozoite 子孢子 directsmear 直接涂片法 relapse 复发 Trichuris trichiura 毛首鞭形线虫 recrudescence 再燃
hookworm 钩虫 flagellate 鞭毛虫 . Ancylostoma duodonale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Leishmania 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 Necator americanus 美洲板口线虫 Kala-azar 黑热病 larve(p1.1arvae) 幼虫 leishimaniasis 利什曼病 brinefloration 盐水浮集法 Trichimonus vaginalis 阴道毛滴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形线虫 Giadia lamblia 蓝氏贾第鞭毛虫 filariasis 丝虫病 Toxoplasma gondii 刚地弓形虫 microfilaria 微丝蚴 Pneumocystis carinii 卡氏肺孢子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班氏吴策线虫 tachymite 速殖于 Brugia malayi 马来布鲁线虫 bradyzoite 缓殖子
noctunalperiodicity 夜现周期性 Phylum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蠕形住肠线虫 insect 昆虫 trematodeematoda) 吸虫(钢) vector 媒介 sucker 吸盘 metamorphosis 变态 oralsucker 口吸盘 entomology 昆虫学 ventralsucker 腹吸盘 tick 蜱 miracidum 毛蚴 mosquito 蚊
cercaria 尾蚴 metacercaria 后尾蚴、囊蚴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枝睾吸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预习提要] 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里,虫卵随粪便排出,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性卵,被人吞食后,幼虫在小肠里孵出,经移行至肺,再进入消化道而发育为成虫。
为何用直接涂片法诊断蛔虫感染?掌握蛔虫受精卵及未受精卵形态的区别有何实际意义?是否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即有感染性?
目的要求
一、掌握蛔虫受精卵及未受精卵的形态。 二、掌握诊断蛔虫病的粪便直接涂片技术操作。 三、熟悉蛔虫的基本形态特征。
内 容
一、虫卵:载玻片上滴加保存在5%福尔马林中之浓集粪渣虫卵悬液一滴,涂开,先置低倍镜找虫卵后,小心转向高倍镜(注意勿使液体接触镜头)仔细观察构造。
1.受精卵:椭圆·形,卵壳较厚而透明,壳的表面通常有一层粗糙不平的蛋白质膜,新鲜粪便中的卵因受宿主胆汁染色呈棕黄色,卵内有一大而圆的卵细胞。
2.未受精卵:为长椭圆形,有时其形状不甚规则,也呈棕黄色,卵壳及蛋白质膜均较受精卵薄,卵内含有许多折光性强的卵黄颗粒。
3.脱蛋白质膜卵:受精卵及未受精卵排出体外后,有时其外面的蛋白质膜已脱落,此时虫卵无色而透明,观察时应注
意勿与其他虫卵和植物细胞(多角形)相混淆。
4.感染性卵:受精卵排出体外,在外界经过一定时间可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卵内含有幼虫。此种虫卵在新鲜粪便中看不到。
二、成虫(示教): 1.保藏标本: (1)外部形态:
①色泽形状:活蛔虫是肉红色,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呈灰白色。虫体圆柱形,两端较细,体表光滑而有细纹。 ②雌雄识别:雌虫较大,后端尖细而直;雄虫后端变曲。 ③前后端识别:前端有口及三片唇瓣围绕,后端或直或弯曲。
④背腹鉴别:腹面有肛门(尾端)及雌虫阴门(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的开口。雄虫尾端变向腹面弯曲。 ⑤背、腹、侧线:分别在虫体背面、腹面及二侧沿虫体长轴纵行,色泽较周围稍深,隐约见于皮下。
⑥雄虫交合刺:仔细观察雄虫弯曲的末端,有二根白色的交合刺,有时因脱落或缩入泄殖腔内不能见到。 (2)内部器官:
①消化器官:为一连续纵行直管。口开于虫体顶端,下连短棒状之食道,食道以下依次为中肠和直肠,雌虫直肠通于后端肛门,雄虫直肠与射精管相通而成为泄殖腔。 ②生殖器官:
雌虫:为二组相同的管状构造,盘绕于生殖孔后之体腔内,卵巢细长如线,一端游离,一端逐渐膨大形成输卵管,其下连接子宫,子宫为最粗的部分,内充满虫卵,二组子宫的末端合并而形成阴道,阴门开口于虫体腹面前1/3与中1/3交界处。
雄虫:为单组曲折的管状构造,睾九细长,一端游离,一端逐渐膨大为输精管、储精囊(最粗)及射精管,射粗管末端与直肠相连而成泄殖腔,开口于虫体后端腹面,尾端并有交合刺二根,自射精管二侧向后伸入泄殖腔而通至体外。 2.玻片染色标本:
唇瓣:位子虫体顶端,可见三片唇瓣,呈“品”字排列,唇瓣内缘具细齿、侧缘各有小乳突一对,为感觉器官。 3.蛔虫的形态与结构反映了线虫的基本特征: (1)雌雄异体,雌大雄小; (2)具完整的消化管道; (3)体表覆盖角皮层; (4)有原体腔;
(5)生殖系统为连续的管道,雌虫为双管型,雄虫为单管型。 三、病理标本(示教):
标本系从尸体解剖而得,观察时联系蛔虫的生态习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1.打结:注意多条蛔虫扭一起可引起腹痛,甚至肠梗阻。 2.钻孔:
(1)蛔虫嵌入阑尾:引起阑尾炎。 (2)蛔虫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 四、病原诊断:
直接涂片法:为蛔虫病最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法(示教)。 作 业
正确地绘出蛔虫有受精卵及未受精卵,并注明放大倍数。 思考题
1.粪便检查是否可诊断所有的蛔虫感染?为什么? 2.受精卵与未受精卵有哪些形态不同? 3.虫卵如何与粪渣中的杂质和细胞区别?
粪中常见的混杂物有肌肉纤维、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淀粉颗粒和脂肪滴等(见图2)。 粪便直接涂片法操作步骤( 图1省略):
1.滴加生理盐水一滴于玻片中央。
2.用牙签挠取火柴头大小的粪便于生理盐水内调匀。 3.将粪便匀浆左右摊开,成薄涂片 4. 涂片厚薄以能透过并看清印刷字体为宜。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钩 虫
(Hookworm)
[预习提要] 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里。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泥土里和适宜条件下杆状蚴孵出并发育到丝状蚴,丝状蚴具感染性,可钻入人体皮肤而引起感染,传播途径与鲜粪施肥及耕作方式有关。幼虫随血流至肺,再到小肠而发育为成虫。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成虫形态有显著差别,而虫卵相似。 怎样发现钩虫感染者?
怎样鉴别钩虫病便所属的虫种?漂浮法检查钩虫卵的原理是什么?
目的要求
一、掌握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的形态鉴别及钩虫卵的形态特征。 二、掌握诊断钩虫感染常用的饱和盐水漂浮法。
内 容 一、虫卯:
取保存于福尔马林液中的虫卵悬液或取新鲜粪便作直接涂片,用低倍镜检查,观察时光线不要太强。钩虫卵为长椭园形,卵壳薄而透明,刚排出体外的虫卵,内含2~4个细胞(如粪便搁置1~2天后,则卵内细胞分裂为多细胞期或发育为幼虫期)。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注意卵的大小、外形、颜色、卵壳及内容物。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的虫卵在形态上没有区别。 二,杆状蚴(示教):
用低倍镜观察,前端钝园,后端尖细,食道前半粗大,中间狭小,后端略呈球形,食道长度等于体长的1/3。 三、丝状蚴(示教):
用低倍镜观察,注意食道后端的球状体不明显,尾端尖细,食道长度等于体长的1/5。 四、成虫形态:
1.保藏标本:钩虫病患者经驱虫后,由粪便中收集成虫,保藏于5%福尔马林液中,可直接用肉眼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体壁皆略透明,呈乳白色,雌虫皆比雄虫大,雌虫尾端尖细而直,雄虫尾膨大成伞形: 二种钩虫虫体弯曲情况不同,可作为虫种鉴别特征之一, 十二指钩虫头部与身体弯曲一致,似“C”字形,美洲钩虫头部与身体弯曲相反,似“S”字形。
观察标本时要注意雌雄的区别与二种钩虫虫体弯曲的情况。
2玻片染色标本:经福尔马林液固定过的虫体,再经染色透明处理后,用树胶封片。染色剂多采用酸卡红。 (1)十二指肠钩虫雄虫:
取已染色的玻片标本置于低倍镜下系统的进行观察。首先观察虫体前端的口囊,此口囊位于虫体顶端中央,为卵圆形角质坚韧组织(在识别口囊的部位时应注意分清口囊与头部其他组织的界线),口囊内壁腹面二侧有切器二对(每侧一对),此切器呈牙齿状。
虫体后端由于体壁向后延伸并膨大而形成交合伞,在低倍镜下可见到交合伞为透明的膜状构造,宽度大于长度,其上有辐射排列并分支的伞辐肋构造,位于交合伞背面者称为背肋,背肋未端约1/3处分为二支,每一支再分为三小枝,由伞中伸出二根鬃状交合刺至体外,此二根交合刺末端是分开的。 (2)十二指肠钩虫雌虫:
口囊构造与雄虫相同,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央略后部位,在虫体末端有一尾刺(有的标本不易见到)。 (3)美洲钩虫雄虫:与十二指肠钩虫雄虫的主要鉴别特征如下: ①口囊内切器一对板状的切板(每侧一个)。
②交合伞长度等于宽度或近似圆形,背肋在基部即分为二支,以后每一支再分为二小支。 ③经交合伞伸出的二根交合刺在末端合并成倒钩状。
(4)美洲钩虫雌虫:与十二指肠钩虫雌虫的主要鉴别特征如下: ①口囊内切器为一对板状的切板。 ②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央路前部位。 ③尾端无尾刺。
五、病理标本(示教):犬钩虫成虫寄生于小肠。 六、病原诊断:
饱和盐水漂浮法:本法利用比重较大的饱和盐水使比重较小的虫卵,特别是钩虫卵,漂浮在溶液上面,而达到浓集目
的。
(1)器材及试剂:
①塑料漂浮瓶或玻璃漂浮瓶。 ②载玻片。 ③竹棒。 ④滴管。
⑤饱和盐水(溶解普通食盐约40克于100毫升水中,加热至沸,冷后过滤)。 (2)操作方法:(见图3)
作 业
1.填图并注明鉴别虫种的结构名称
2.按比例绘钩虫卵 思考题
1,粪便检查钩虫卵时为何常见到多细胞期的卵? 2.粪便直接涂片法为何不适用钩虫的检查?
饱和盐水漂浮法操作步骤(图3省略):
1.自粪便不同部位,取黄豆大小粪 块(约1克),置于盛有少量饱和盐水的塑料漂浮瓶中。 为什么要在不同部位取样?
2.将粪便捣碎搅匀后,再加 饱和盐水,加至略高于管口,但不溢出为止。 3.取洁净载玻片一块,盖于管口,静止约15分钟。
4.如图垂直向上提起起载玻片。盖时应避免产生气泡。为什么?
5.迅速地翻转载玻片,镜检。 翻转载玻片时应注意什么?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预习提要] 蛲虫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及阑尾,雌虫在肛周产卵,适宜条件下很快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可自身反复感染和异体感染。
在蛲虫的形态生活史里哪几点与诊断有关系? 目的要求
一、掌握蛲虫卵的形态特征。
二、熟悉成虫的外形特征及诊断蛲虫病的技术操作。 内 容
一、虫卵:取保藏于福尔马林液中的虫卵液一滴,涂于载玻片上,用低倍镜观察,注意光线不宜太强,虫卵为卵园形,一边扁平,一边隆起,透明无色,卵壳较厚,卵内含有蝌蚪期胚胎(经短时即可发育为成熟幼虫)。 二、成虫形态
保藏标本:患者经驱虫后由粪便中收集雌、雄成虫或当感染的儿童入睡时在肛门周围取得活的雌性成虫,保藏于5%福尔马林液中。可用肉眼直接观察,成虫为乳白色雄虫很小,尾部弯曲,雌虫较大,体中部因内含充盈虫卵的子宫而较宽,尾端特别尖。观察时注意其外形特征及雌雄区别。 , 三、病原诊断:
1. 玻璃胶纸法:取一段狭长的玻璃胶纸,把有胶的一面向外,用镊子镊住两端,在肛门周围粘几下,然后将胶纸平铺于载玻片上,用低倍镜检查。
2.棉棒拭子法:将棉花棒置于盛有冷开水的试管中,用时将棉棒取出,在肛门周围都涂擦,然后放入试管水中充分振荡,经离心沉淀后,取出沉淀物检查,或加入饱和盐水漂浮虫卵检查。 ·
以上二法是利用蛲虫在人体肛门周围产卵的特点,检查时间在清晨排便之前较好。
作 业: 绘蛲虫卵。
思考题:
1.为什么蛲虫病诊断不用粪便检查?
2.在肛门拭子检查未发现蛲虫卵时,还有什么办法?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Trichuris trichiura)
[预习提要]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期卵,被人吞食后,幼虫在小肠里孵出,经移行至盲肠发育为成虫。
鞭虫的成虫及虫卵形态有何特征? 目的要求
一、对鞭虫的形态生活史有一般的了解。
二、认识鞭虫卵的形态特征。 内 容
一、虫卵:吸取保藏于福尔马林之虫卵液作一涂片,用低倍镜观察虫卵形态。卵的形状似腰鼓,色棕黄,卵壳厚,在卵的二端各有塞子般的透明栓一个,在新鲜粪便中所见到虫卵内含一个卵细胞。
二、成虫保藏标本(示教):可直接用肉眼观察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鞭虫形似马鞭状,虫体的前部较细,后部较粗,灰
白色,雌虫较长,尾端不弯曲,雄虫较短,尾端向腹面作 三、病理标本(示教):鞭虫寄生于大肠肠壁。
作 业 绘鞭虫卵
思考题 鞭虫和蛔虫的生活史有何异同点?
360o卷曲,有交合刺一根。
丝 虫
(F1aria)
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
(Brugia malayi)
[预习提要] 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内,产出微丝蚴,周期性地出现于周围末稍血液内,在中间宿主—蚊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通过蚊的叮咬经皮肤而使人感染。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形态相似而微丝蚴有显著不同。 怎样发现丝虫感染者?班氏和马来微丝蚴形态有什么不同点?用血片检查丝虫感染应 注意些什么?
目的要求
一、掌握班氏及马来微丝蚴的形态鉴别。 内 容 一、微丝蚴:
1.活体标本:取人工感染马来丝虫的沙鼠血(或取感染犬丝虫的犬血)滴于载玻片上, 再加1滴生理盐水稀释,在低倍镜下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况。 2.玻片染色标本:取患者血液作厚血涂片,经过染色封片制成。 (1)班氏微丝蚴:
先用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视野下红、白细胞呈极小点状物,布满整个视野中,微丝蚴本身无颜色、经染色后为紫蓝色,形状为细小弯曲的线状虫体,找到后将其调节于视野中心,再放一滴镜油于玻片标本上,按油镜操作规程转用油镜观察,光圈要全部开足。
班氏微丝蚴体呈丝状,前端钝圈,后端尖细,体外披有一层鞘膜,此鞘膜长出于被包围的虫体前端及后端,尤以前端更明显。
虫体体态弯曲较自然而柔和,体内构造可观察到在整个身体中有许多体细胞核称为体核,体核大小相等,为圆形或椭圆形,排列甚整齐,核较分散,核与核之间染色淡。在虫体的最前端无细胞核构造,为一空隙称为头间隙。头间隙的长度与虫体宽度相等或为虫体宽度的1/2。在尾部也无细胞核。
(2)马来微丝蚴:一般构造皆与班氏微丝蚴相同,与班氏微丝蚴的主要鉴别特征为: ①体态弯曲不自然,较硬直,有小弯曲。 ②头间隙较长,其长度约等于虫体宽度的二倍。
③体细胞核较密集,大小、形状也不规则,由于体核聚集在一起,不易分辨清楚。 ④尾部有尾核二个,前后排列。
3.未染色玻片标本:一般在丝虫病流行区进行普查工作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检查血片时均不经染色即可进行镜检,厚血片经溶血后,在低倍镜下检查,找到无色透明,反光性较强的线状虫体后再用高倍镜进行确诊。因未染色,体内构造不能见到,只能观察虫体大小及体态弯曲情况。(观察时切忌用油镜,同时注意不要与其他纤维物质混淆,纤维物质大小
等,无一定结构,边缘不整齐)。 二、感染期幼虫(示教)。 三、成虫形态(示教):
保藏标本:将被成虫寄生的淋巴组织切除后,从淋巴组织除后,从淋巴组织中分离出虫体,保藏于福尔马林液中。丝虫虫体细长乳白色,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雌虫较雄虫长,尾部不弯曲。 四、病理标本(示教):淋巴结切片示丝虫横切面。
五、中间宿主(示教): 1.中华按蚊。2.淡色库蚊。
作 业 : 绘班氏及马来微丝蚴(油镜)。 思考题
1.分析血片检查微丝蚴阴性结果的原因。
2.在几次血片检查不能发现微丝蚴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其他助诊方法?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预习提要) 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不需在外界发育。本虫成虫寄生在猪、鼠等动物小肠内,幼虫寄生在横纹肌内,人因生食或食含有活动虫的猪肉而感染,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寄生,雌虫产出幼虫经血循环散布于全身组织,但幼虫仅在横纹肌内发育形成囊包。
人是旋毛虫的什么宿主? 目的要求
一、对旋毛虫生活史有一般的了解。 二、认识旋毛虫成虫及幼虫的形态特征。
内 容
一、幼虫:幼虫长而细,约100X6微米。在横纹肌肉形成柠檬形囊包,囊内多含有1—2条幼虫。
二、成虫形态(示教):虫体细小,雄虫大小为1.4~1.5X0.04毫米,雌虫为3~4X0.06毫米。食道为长行单细胞组成。生殖器官为单管型。
三、病原诊断:肌肉压片或切片,查见有幼虫或发现肌纤维横纹消失,间质水肿,有助诊断。
作 业:绘旋毛虫幼虫囊包。
思考题 旋毛虫的生活史与其他线虫有何主要不同点?
华枝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预习提要] 华枝睾吸虫寄生在人或猫、狗的肝胆管里。含毛蚴的虫卵随胆汁排至肠腔,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被第一中间宿主沼螺、涵螺和豆螺等吞食后,毛蚴在螺体内孵出,经胞蚴、雷蚴、尾蚴各期,尾蚴从螺体逸出,再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河虾里形成囊蚴。人因食生的或未煮透的某种鱼或虾而感染。猫和狗等为本虫的储存宿主。 华枝睾吸虫作为吸虫纲的代表有那些形态特征?根据那几点来认识这是个华枝睾吸
虫?在成虫活体标本里可看到什么?凭什么特点来辨认华枝睾吸虫卵?
目的要求
一、认识华枝睾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作为和其他吸虫的鉴别根据。 二、掌握虫卵的形态特征。 内 容
一、虫卵:检查时可做粪便直接涂片法或沉淀法;或吸取保藏于福尔马林液中的虫卵少许,涂片镜检。虫卵是人体常见寄生虫卵中最小者,在低倍镜下象芝麻大小,仔细观察其形态结构需在高倍镜下进行。卵呈淡黄色、卵壳较厚,稍窄的一端的前端,有一明显小盖。盖的周缘由于卵壳的外凸形成肩峰。后端钝圆,有一个卵壳增厚而形成的逗点状突起,卵内可见到一个发育成熟的毛蚴。
二、成虫玻片染色标本:经过压制固定后的虫体,再经染色透明处理后,用树胶封片即成玻片染色标本。染色剂多采用明矾卡红或酸卡红,虫体被染成紫红色。用低倍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并注意下列特征: 1.腹吸盘较口吸盘稍小,位于体前1/3之腹面。 2.肠管沿虫体二侧直达后端,中途无显著曲折。
3.排泄囊为S型的长袋状结构,占虫体后1/3的中线部位。 4.睾丸二个前后排列呈高度分枝状。雄性器官缺雄茎囊及前列腺。 5.卵巢分三叶,位于睾丸之前方。受精囊及劳氏管极为清楚易见。 6.卵黄腺分布于虫体的中1/3的肠管外侧。
三、活体标本(示教);一般由犬或猫之胆管中取得,但较人体中所取得的标本要小些。本虫外形如葵花子,扁平、透明,活时可见到虫体的蠕动。因寄生在宿主体内成虫的数量有多有少,所以有个体大小的差异。
四、保藏标本(示教):成虫经压制固定后,保藏在5~10%福尔马林中,可用放大镜或肉眼观察外部形态。虫体不大,是一中小型吸虫,大小为10~25X3~5mm,体壁很薄,略尖细的一端是虫体的前端,后端则较为钝圆。
五、囊蚴(示教):囊蚴椭圆形,有二层囊壁,囊中可见到明显褐色的排泄囊。可刮取鱼的肌肉组织,用二张载玻片压挤制成新鲜标本镜检。 六、中间宿主(示教):
1.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长角涵螺及赤豆螺,螺体中型大小,呈卵圆锥形或椭圆形、生活时壳为肯灰色,死后变为灰白色。
2.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的鲤科鱼类;淡水虾如米虾及沼虾。
病理标本(示教):成虫寄生于肝胆道。
作 业 绘华枝睾吸虫卵(低倍及高倍镜)。 思考题
1.认识与掌握华枝睾吸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有何意义?
2.华枝皋吸虫的寄生部位和诊断方法是什么?它不寄生在肠道,诊断取材为何用粪便?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Fasciolopsis buski)
[预习提要] 姜片虫寄生在人或猪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水中孵出毛蚴,侵入中间宿主扁卷螺,经过胞蚴,一代、二代雷蚴与尾蚴各期,尾蚴从螺体逸出后,在水生植物媒介(红菱等)上形成囊蚴,人因吃菱时吞入囊蚴而感染。 姜片虫卵有什么特点?怎样认识粪便中排出的虫体是姜片虫?病史中那几点对姜片虫 病诊断有帮助?
目的要求
一、掌握虫卵的鉴别要点。 二、熟悉成虫形态特征。
三、了解生活史及各期幼虫和中间宿主的主要形态特征。
内 容
一、虫卵:虫卵为人体蠕虫卵中最大者,卵圆形,淡黄色,壳薄,一端具一不明显的小盖,内部可见排列整齐的卵黄细胞(20-40个),卵细胞一个(在已固定的标本中不易见到)。 二、成虫形态:
玻片染色标本:一般仅需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仅在某些细微的结构,才用低倍镜观察。姜片虫的内部构造与肝吸虫极为相象,观察时应比较其特点:
1,腹吸盘比口吸盘大好几倍,相距甚近。 2.肠盲管有显著的波浪形曲折。 3.有雄茎囊包裹于卷曲之贮精囊外。
4.受精囊缺少,梅氏腺却染成深红色的球形体。 5.劳氏管不易见到。 6.卵巢呈佛手状分叶。
三、活体标本(示教):姜片虫为寄生人体吸虫中的最大者,肉红色 作绉曲状,活动甚频。 虫体扁平而多肉
四、保藏标本(示教):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变为灰白色,经压扁后体形极似姜片。 五、中间宿主与水生植物媒介(示教)。
扁卷螺:中间宿主,注意壳扁平盘曲,体小呈浅黄色,常漂浮于水面。红菱、荸荠及茭白为水生植物媒介。
六、病理标本(示教):成虫寄生于小肠。
作 业 绘姜片虫卵 思考题
1.姜片虫卵和华枝睾吸虫卵有那些主要不同点?
2.肝吸虫和姜片虫在生活史上的异同点有哪些?从而推断其防治措施上的异同方面。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预习提要] 肺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猪、狗等的肺脏里。虫卵随排泄物排出体外,进入水里发育。并孵出毛蚴。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经过胞蚴,一代及二代雷蚴与尾蚴各期,尾蚴从螺体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石蟹或蚓蛄体内发育为囊蚴。人生食含有囊蚴的蟹类或蝴蛄而感染。童虫在人体需经移行才能到达肺脏。肺吸虫成虫和虫卵有哪些重要形态特征?为什么肺吸虫有异位寄生?应从哪些排泄物来寻找肺吸虫卵?
目的要求
一、掌握虫卵的鉴别要点。 二、熟悉成虫的形态特点。
三、了解生活史及各期幼虫和中间宿主的主要形态特征。
内 容
一、虫卵:虫卵多随病人的痰液排出,检查时以采取清晨的痰液为佳。因痰液常被咽下,故粪便中亦可找到虫卵。吸取保存于福尔马林液中的虫卵悬液作涂片,在低倍镜下检查虫卵。肺吸虫卵在低倍镜下较蛔虫稍大,其形状大小虽变异极多,但基本形态为水缸形,较大的一端有一明显的小盖,另一端较锐而卵壳稍为增厚,卵壳中等厚度,黄褐色,内部有5~12个排列不齐的卵黄细胞,但新鲜标本中常可以见到一个较其它卵黄细胞为突出的卵细胞。虫卵应反复寻找,多加观察。以期掌握其特征之变异,绘图时应择其典型者。
二、成虫玻片染色标本:先用放大镜观察虫体二端,找到较为尖狭而有口吸盘的前端,然后把标本倒置于低倍镜下观察。注意:
1.口、腹吸盘的大小比例相近。 2.肠盲管位于虫体二侧,作波浪形弯曲。
3.排泄囊十分显著,从咽部直伸向末端开口,为空隙状的淡色区。
4.雌雄生殖器官位置特点:一对分枝状的皋丸左右并列,分5~6瓣的卵巢和充满虫卵 的子宫也左右并列,位于睾丸之前,腹吸盘之后。子宫与卵巢左右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5.生殖孔位于腹吸盘的后方。
6.卵黄腺呈繁枝状,位于虫体二侧,自顶至末地伸展。
三、成虫活体标本(示教):注意其体型肥厚似半颗黄豆的样子,腹面较平而前端有稍锐,色泽棕红。
四、成虫保藏标本(示教):此系已经福尔马林固定之标本,有二种:一种是自然的固定标本,保持活体的肥厚形态,而色泽为砖灰色;另一种是固定时经玻片压扁的,形似西瓜子,两端较尖,在虫体中央的一侧可见一块黄色之部分,乃是充塞金黄色虫卵的子宫部分,为便于观察内部结构,制作染色标本时,必须先将虫体压扁。 五、中间宿主{示教):
、 1.川卷螺:为第一中间宿主,属大型塔锥形螺类,壳厚作棕黄色趋黑色,顶端常因生活在溪流中与石碰撞而损蚀不全。 2.石蟹、蚋蛄为第二中间宿主,石蟹生长于山区溪流,A8蛄则多见于我国东北。 3.囊蚴寄生的石蟹:鳃部有小白点即为囊蚴:
六、病理标本(示教):成虫寄生于肺。注意肺表部有结节状隆起,成虫寄生囊内,周围形成纤维性厚壁。 附: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示教 1.虫体窄长,两端较尖。
2.卵巢位于腹吸盘后侧方,分支细而多。
3.体棘以单生为主,呈尖刀形,末端有锯齿(扫描电镜观察)。
作 业 绘卫氏并殖吸虫卵。
思考题
总结归纳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的虫卵和成虫自然形态有何区别?生活史有何异同?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及其他裂体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预习提要] 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系统里,雌虫所排出的虫卵通过肠壁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宿主体外。虫卵里面的毛蚴在一定条件下孵出,钻入钉螺,经一代、二代胞蚴与尾蚴各期,尾蚴从螺逸出后,经皮肤侵入人体,感染方式与人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密切联系。
为什么说血吸虫卵是组织性虫卵?该特点在血吸虫的致病作用上有何意义?日本血吸 虫成虫、虫卵有哪几个主要特点可以和其他吸虫以及其他血吸虫相区分?
目的要求
一、掌握日本血吸虫的成熟虫卵与毛蚴的形态要点和毛蚴的游动特征。 二、熟悉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各期的主要特征。 三、熟悉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外形特征。 内 容 一、日本血吸虫
1.虫卵:实验用虫卵标本,主要来自人工感染之家兔粪便中,或将已感染日本血吸虫之病兔肝脏研碎分离而得。用福尔马林固定保藏。肝脏虫卵常见到未成熟或已死亡变性的虫卵,应注意辨别。
取保藏虫卵悬液用涂片进行低倍镜检查,找到虫卵后可再用高倍镜仔细观察。典型的成熟卵稍小于姜片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壳薄,无卵盖,一端旁侧可见一棘状小刺,或因位置或因粪便中渣滓沾附卵周围而不能见到。卵内可见到一鞋底形的成熟毛蚴,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活卵或可见毛蚴周围颤动的纤毛。
未成熟卵体积较小较圆,内部结构为均匀的颗粒,肝组织内分离出死亡的变性卵,多为卵形的黑色团块,内部构造不能辨别。
2.成虫玻片染色标本:分雌虫、雄虫与雌雄合抱三种,血吸虫虽然体形似线,但内部仍为吸虫式的基本构造。用低倍镜分别观察下列各点:
(1)雌雄虫的腹吸盘:腹吸盘有粗短蒂柄,雄虫较雌虫者发达。
(2)食道、肠枝分合位置及肠内容物:血吸虫缺咽,肠枝在体后部复合而为一,以盲端终,肠内有黑色物质,雌多雄少,为已消化之血色素。
(3)雄性生殖器官:将视野移至腹吸盘下方之虫体,可见7个纵行的紫红色团块,这是睾丸,有时有重叠现象。贮精囊偶而可见在睾丸前方,为浅红色块,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下方。注意并体会纵贯雄虫腹吸盘后方虫体的抱雌沟。
(4)雌性生殖器官:在雌虫体中段略后处可见一个染色较深而较大的椭圆形团块,这是卵巢,其后方为棕色横列的卵黄腺,卵黄管旋向卵巢一侧向前,卵模及梅氏腺不易辨认。卵巢前方主要为直管形的子宫,通于腹吸盘后方的生殖孔,向外开口,子宫内有虫卵数十个。 (5)雌虫、雄虫合抱的关系和姿态。
(6)雌雄合抱横切面标本:进一步理解合抱的雌雄虫关系。 3.活体标本(示教)
(1)成虫:用放大镜观察,血吸虫有雌雄虫之别。体形似线,约1公分长。活体时雄虫为乳白色,体形粗短。雌虫为黑色,前细后粗。雌虫经常被雄虫合抱,仅腹吸盘前端部分游离于外,注意雄虫常用吸盘吸住皿底。
(2)毛蚴:先观察示教的染色标本,注意梨状的体形。体外之纤毛可能在制作过程中脱落。再观察三角烧瓶中的活体毛蚴,并与另一瓶内之水生原虫鉴别。观察时使光源从前方偏侧面射入,以背后的深色物作背景,用肉眼或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瓶颈部,毛蚴在水中为白色拉长形的小点,作直线游动,注意体形大小和游动特点。水虫在体形大小上均与毛蚴有差别,游动时常作摇摆或顿挫的停顿。
(3)尾蚴:观察新逸出的尾蚴活体标本,注意尾蚴大小,在水中活动情况,血吸虫尾蚴的主要特点是分叉型的尾部,游动时尾部的振动频率甚大,体部除口外,主要为成对的头腺。
4.中间宿主—钉螺(示教):结合小组标本及示教螺标本和饲养虹内的活螺,认识钉螺形态,因生活环境而有所变异。注意以下特点:
(1)大小:3~12mm不等。
(2)形态:一般为鞋钉状之塔锥形。
(3)螺旋数目:普通为5~7个,但最大限度为4~9.5个。 (4)螺壳:山区型螺壳光滑,平原型粗糙(有轮脊)。 (5)了解钉螺生活的要素:水、泥、杂草(联系自然孽生地)。 5.病理标本(示教):
(1)成虫寄生之肠系膜:合抱成虫在肠系膜静脉寄生,部分黑色之雌虫深入肠壁血管。 (2)沉着虫卵之家兔肝脏:满布虫卵结节。
(3)肠粘膜活组织压片:标本系直接从病人或病兔直肠的病变粘膜部钳下,用二片玻片压夹而成,注意在半透明粘膜组织内的血吸虫卵。试区别卵内有清晰棱形毛蚴之活卵及内部结构模糊之死卵,此为临床常用的诊断法之一。 (4)虫卵在肠壁及肝组织切片内:注意在病理切片中的虫卵切面的形态、色泽等特征。 二,埃及裂体吸虫(埃及血吸虫)及曼氏裂体吸虫(曼氏血吸虫)(示教)
埃及血吸虫及曼氏血吸虫为另二种人体寄生的血吸虫,我国无此两种血吸虫病流行。
作 业:绘一典型日本血吸虫卵 思考题
1.如何识别日本血吸虫卵,它与前面学过的三种血吸虫卵有何不同? 2.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为何采用粪便沉淀孵化法?
3.为什么说虫卵是血吸虫致病性的主要方面?
日本血吸虫病寄生虫学诊断(检验系)
[预习提要] 从粪便里或组织里找到活的血吸虫卵才能确诊日本血吸虫病。肠壁增厚,治疗后虫数减少、虫体年老生殖力下降、或单性感染都能影响粪检结果;直肠活组织检查有时不易鉴别虫卵的死活。这些都增加了病原学诊断上的困难。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粪便沉淀孵化法及直肠活组织检查法,但是仅小部分虫卵通过粪便排出。组织性虫卵的特点在血吸虫病的诊断取材、诊断方法、诊断结果的解释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血吸虫成虫寄生在宿主血液循环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提供了免疫诊断的可能性。免疫学方法包括皮内试验与血清反应,操作简易学用作过筛诊断,但仅是一种间接的诊断方法,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在应用上有一定的限制。实验中希注意各种诊断方法的机理及其适用范围与限度。
目的要求
一、掌握沉孵法的操作过程。
二、熟悉血吸虫病几种常用的免疫诊断方法。 内 容 一,粪便检查:
1.量杯烧瓶沉孵法:为日本血吸虫病最常用的确诊方法。利用自然沉淀反复换水使虫卵集中,再在适宜温度下一天内可孵出毛蚴。
(1)器材:量杯、三角烧瓶、铜筛、竹筷、滴管、载玻片。 (2)操作方法:(见图4 省略)
1,用竹筷挑取粪便30克左右 (约鸡蛋大小),杯内。网上残渣倒入污物缸。
搅拌不透彻或过分挤压粪渣对孵化有何影响?
2.静止30分钟。通过40孔钢丝网搅拌滤入盛满清水的锥形瓶,静止时间过短或过长有什么不好? 3.倾去上层粪液,留下沉淀物。 倾去上层液时怎样才不会将沉淀物倒去? 4.加清水至满杯。在整个换水过程,夏 季应考虑到什么问题?
5.再静止15~20分钟,倾去上层粪液。如此反复数次,直至上层液澄清为止。 最后倾去上层液,留下沉淀物。换水为何要清?不清有何影响?
6.将沉淀物倾入三角烧瓶内(如结合沉淀镜检,可先将沉淀物 镜检,再全部倾入烧瓶)。 7.加清水至齐瓶口处。
8.将三角烧瓶置于25℃~30℃温箱中孵化。
9.4~6小时开始第一次观察,轻轻取出三角烧瓶,置于深色背景物 前面,使光线从前方偏 倒入。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瓶颈段的水中有无游动的毛蚴。如阴性,继续孵化,12~24小时后再观察一次。 (3)操作时注意:
①沉淀换水必须换清,否则影响观察结果。 ②换水倾倒时不能有间断,以免沉渣浮起。
③观察结果时应仔细与水虫鉴别,毛蚴为针尖大小,长圆形,灰白色,折光,大小一致,常在离水面1—4厘米处作直线泳动,迅速而均匀,碰壁后才折向。
④孵化用水如盐分或余氯过多或含NH3均影响孵化。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Taenia solium)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Taenia saginata)
[预习提要] 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里,妊娠节片排出终宿主体外后破裂,释出虫卵,虫卵被中间宿主(猪或牛)吞入,在它们的肌肉同结缔组织里,发育成囊尾蚴。人由于食用生的或未煮透的含有囊尾蚴的肉类而感染。这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密切联系。猪带绦虫卵被人吞入后,可在皮下组织和脑、眼等器官里,形成囊尾蚴。特别是猪带绦虫病患者可以通过自身感染方式,发生猪囊尾蚴病,因此猪带绦虫感染较牛带绦虫感染更为危险。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主要区别有哪些?猪囊尾蚴和牛囊尾蚴的有哪些区别点?带绦 虫的妊娠节片透明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何意义?
目的要求
一、掌握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鉴别要点。
二、熟悉带属绦虫卵的特点,从生活史的异同点了解它们对人致病性的不同。 三、了解带绦虫一般形态特征。
内 容
一、虫卵:两种绦虫卵无法区别,故又称带属绦虫卵。
虫卵从妊娠节片或患者大便中取得,经沉淀浓集,用福尔马林固定制成虫卵悬液,在玻片上作一涂片,先用低倍镜寻找,看到圆形、浅褐色的小点,再转到高倍镜。虫卵呈园形成近似园形,浅褐色,卵壳多已脱落,仅见放射状条纹的胚膜,内含有一个六钩蚴,六个小钩常不易同时见到,或因虫卵保存时间过久脱落而不能见到。 二,成虫:玻片染色标本:经明矾卡红染色、脱水、透明、分节封片制成。 1.猪带绦虫:
(1)头节、圆形,上有四个杯形吸盘。顶端有一向前突出的顶突,上有二圈小钩(大小相间),数目是25~50个。 (2)成熟节片:近正方形,节片内大部为雌雄生殖器官,雌性生殖器官:先在节片后1/3中央寻找三叶椭圆形,色较深的卵巢,其中间一叶较小。卵巢的后方是滤泡状构造的卵黄腺。卵黄腺与卵巢相间向上伸出一直管状的子宫,是不开口的盲管。从卵巢又发出一根细管伸向节片侧缘的生殖腔内并开口,此管即为阴道。雄性生殖器官:在节片的两侧分散着许多滤泡状构造的睾丸,连接输出管汇成输精管,在阴道的上方平行走向节片侧缘的生殖腔内并口。
(3)妊娠节片:经染色或只从生殖腔中注入染液后封片制成。节片呈长方形,纵贯节片中央的即为子宫,子宫有向两侧延伸树根状的侧枝,从分枝的基部计数,每侧有分枝7~13枝。 2.牛带绦虫:
(1)头节:方形,仅有四个吸盘。 (2)成熟节片:卵巢仅左右两大叶。
(3)妊娠节片:子宫侧枝较对称,每侧有15~30分枝。 三、保藏标本(示教): ·
1.猪带绦虫:经驱虫后在患者大便中取得完整成虫,用福尔马林固定,制成保藏标本。虫体为乳白色,较薄,带状,长约2~4公尺,头节细小,长约1毫米,紧接颈部,后为链体,由800~1000节片组成。与颈部接近的节片,宽度大于长度,是未成熟节片,中部节片近正方形,是成熟节片,远端节片长度大于宽度,是妊娠节片,这三种节片是逐渐发育形成的,没有
绝对分界线。
2.牛带绦虫:形态与猪带绦虫相似。但较长大和肥厚,体长约4~8公尺。 四、囊尾蚴形态:(示教) 1.猪带绦虫:
(1)头节未翻出的囊尾蚴:从感染的猪肉取出,经福尔马林固定,外观乳白色,略透明,黄豆大小,囊内充满液体,内可见一小白点即为未翻出的头节。
(2)头节已翻出的囊尾蚴:活囊尾蚴放胆汁中经加温后,头节翻出,染色后观察形同成虫
(3)囊尾蚴寄生在猪体的各部肌肉(舌肌、腿肌等)。 (4)囊尾蚴寄生在人体各部(肌肉、脑等)。 2.牛带绦虫:(较猪囊尾蚴稍大)
(1)头节未翻出的囊尾蚴。 (2)头节已翻出的囊尾蚴。 (3)囊尾蚴寄生在牛肉。
作 业
1.绘带属绦虫卵。
2.记录两种带绦虫妊娠节片(染色)子宫分枝数目。 思考题
1.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病的鉴别诊断依据是什么? 2.带绦虫病治疗时应隔多少时间复查?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预习提要] 包生绦虫成虫寄生在犬、狼等食肉动物小肠,其棘球蚴主要寄生在牛、羊等食草动物内脏组织中,它们的感染和虫卵污染草原有关系,人因和病犬接触误食虫卵而得棘球蚴病成为偶然中间宿主,棘球蚴寄生在人体肝肺等内脏里,生长缓慢。注意棘球的组织结构,在诊断棘球蚴病时应当注意哪几方面?
目的要求
一、熟悉棘球蚴的结构。
二、了解包生绦虫的一般形态。 内 容 一、棘球蚴形态
1.棘球蚴砂:取自棘球蚴囊内的原头蚴,经染色后制成玻片染色标本。先用低倍镜观察,外形为椭圆形,染深红色,再用高倍镜观察其吸盘及小钩,由于吸盘重叠,常仅见二个吸盘。一个原头蚴可发育为一个虫体。
2.切片标本(示教):用低倍镜观察棘球蚴的构造,从外至内依次观察,首先看到具有细胞核的多层假囊壁,此为中间宿主的组织,其次可见棘球蚴的真囊壁,由二层组成,外层为角皮层,淡紫色,无细胞核;内层是胚层,具有许多细胞核和微粒的物质,胚层向囊内长出许多育囊和头节样的原头蚴,育囊的胚层仍可分泌角皮层而为子囊。 3.病理标本:棘球蚴寄生在人及动物肝脏。 二、成虫形态:(示教)
1.保藏标本:从感染的狗的肠道内取得成虫,经福尔马林固定,肉眼观察成虫乳白色,体小,约3~6毫米。
2.玻片染色标本:经明矾卡红染色后制成,用低倍镜观察,虫体由4~5节(头颈节、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妊娠节片)组成,头为梨形,有4个吸盘,有顶突,上有二圈小钩,最后一节是妊娠节片,大部为子宫占据,子宫向二侧形成袋形分支,内含虫卵。
作 业 绘棘球蚴砂内原头蚴 思考题
1.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哪种排出的虫卵对人具有感染性? 2.熟悉棘球蚴的组织结构和掌握原头蚴的特点有什么意义?
定量透明法(检验系)
[预习提要] 定量透明法适用于各种粪便内蠕虫卵的检查及计数,可测定人体内蠕虫的感染度(虫荷wofmburdcn),也可判断药物驱虫效果。此法系在厚涂片透明法的基础上,定量刮取粪便,并检出粪内全部虫卵予以计数。
目的要求
一、熟悉定量透明法的基本操作。
二、了解定量透明法诊断时的虫卵形态。 内 容
应用改良聚苯乙烯作定量板,大小为40mmX30mmXl .37mm,模孔为一长圆孔,孔径为8mmX4mm,两端呈半圆形,孔内平均可容纳粪样41.7mg。操作时将定量板置于载玻片上,用手指压住定量板的两端,自筛网上刮取的粪便填满模孔,刮去多余的粪便。掀起定量板,载玻片上留下一长条形的粪样。将浸透甘油孔雀绿溶液的玻璃纸(5cmX2.5cm)覆盖在粪样上,用胶塞轻轻加压,使粪样展平铺成一长椭圆形,在25~C经1小时后即可镜检,顺序观察并记录粪样中伪全部虫卵数。将虫卵数乘以24,再乘以粪便性状系数(成形便1,半成形便1.5,软湿便2,粥样便3,水 泻便4),即为每克粪便虫卵数(eggspergram,EPG)。并根据排便量和常见蠕虫的每条雌虫每天的排卵数计算出虫荷。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结肠内阿米巴
(Entamoeba coli)
[预习提要] 溶组织内阿米巴是单细胞动物。它的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期包囊+肠腔内滋养体一包囊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的基本过程。随宿主粪便排出的四包囊是感染期,经口感染。在大肠腔内的滋养体能形成包囊,或行二分裂增殖,在什么条件下可 侵入宿主组织引起病变。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滋养体与包囊有什么形态特征?粪便中发现滋养体或包囊,在临床 上说明哪些问题?
目的要求
一、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形态特征,并能鉴别结肠内阿米巴包囊。
二、认识阿米巴滋养体及伪足运动。
内 容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作为病原诊断的重要阶段)
1.取保存于福尔马林液中的包囊悬液(先摇匀再吸取)一滴,涂于载玻片上,再加一滴
卢戈碘液(碘液染色),盖一张盖玻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包囊很小,如同油滴状,找到后再转高倍镜观察.注意细胞核往往不在同一水平。
2.铁苏木素染色标本(示教):
注意包囊为圆形,外围常透明无色,囊内可见1~4核,核的构造同滋养体。拟染色体为深黑色,棒状,在成熟的四核包囊则拟染色体消失。
二、结肠内阿米巴包囊(应注意同溶组织内阿米巴相鉴别) 1.铁苏木素染色(示教):园形较大,成熟包囊内含8个核。 2.碘染色:较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为大(10~30μm)细胞核1~8个。 三、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有固定染色标本及人工培养活体标本(示教): ,
1.铁苏木素染色标本;(油镜) ①外质无色透明,常显示有伪足。
②内质为蓝黑色的颗粒状,其食物泡中含有完整或半消化的圆形墨黑色的红细胞,此点为大滋养体的主要特征。 ③核圆形,有薄而染黑色的核膜,膜内缘可见分布较匀或聚在一边呈镰刀形的染色质粒,核中央有点状核仁。 2.活的滋养体:从病人新鲜粪便的脓血部分取材,立即作生理盐水涂片,加盖玻片后用高倍镜观察。或自保持37℃条
件的人工培养液中,吸取少量培养物滴于载玻片上检查。阿米巴在低倍镜下为透明活动体,应注意伪足的形成及运动形式,常因室温较低或放置较久而运动迟缓,故需耐心辨别,人工培养的滋养体,其食物泡内不含红细胞。此种涂片不可用油镜观察。
四、结肠内阿米巴滋养体(铁苏木素染色,油镜) 1.内外质不分明
2.内质含大量细菌和淀粉颗粒 , 3.核周染粒粗细不匀,排列不齐,核仁大偏位 五、病理切片(示教)
阿米巴病人的肠切片:示烧瓶样溃疡,并见有阿米巴滋养体。 作 业
按比例绘溶组织内阿米巴及结肠内阿米巴包囊,显示其在显微镜下所见特征。
思考题
一、从粪便中发现滋养体有什么困难?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检查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的时候,在操作和形态鉴别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
[预习提要]
蓝氏贾第鞭毛虫生活史中有滋养体及包囊两期。滋养体寄生于宿主的小肠、胆囊中,以二分裂法繁殖。生活过程中部分滋养体形成包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目的要求
熟悉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及包囊的形态特征。
内 容
一、滋养体固定染色标本(示教):粪便涂片经染色可找到倒置梨形之滋养体,前端宽圆, 向后渐尖细,有一对卵圆形之核,中间一对轴柱向尾部延伸。体两侧则可见四对鞭毛,有时在轴柱中部有一对逗点状或半月形的付基体。
二、包囊染色片(示教):标本来源同前,卵圆形,外披厚壁,体积较大易见,囊内可见4个细胞核,轴柱在虫体中央,有时还可见到付基体及丝状物。
思考题
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后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在形态上有何不同之处?
阴道毛滴虫(阴道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预习提要]
阴道滴虫主要能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往往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而传播,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
目的要求
熟悉阴道滴虫的形态特征
内 容
阴道滴虫染色涂片(示教,油镜)
滴虫呈梨形,前端有鞭毛,腹面可见弯曲而颤动的波动膜,在虫体前端见椭圆形的核和空泡。 思考题
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疟原虫
(Plasmodium)
[预习提要]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为四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型疟原虫。以前二种为重要,生活史需经人体(无性生殖期)和蚊体内(有性生殖期)的发育和繁植,引起疟疾。蚊体内的孢于体由皮肤侵入人体,先经红外期的肝细胞内发育、繁殖、再侵入红内期的红细胞内发育、繁殖,当配于体形成后,可成为疟疾的传染源。疟原虫生活史大致相同,而红内期的形态各异,可取外周血液薄血膜染色法作诊断或鉴别诊断依据。
目的要求
一、掌握寄生于外周血液内间日疟原虫各阶段形态特点。熟悉恶性、三日疟原虫形态要点。 二、了解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发育过程。 三、掌握薄血涂片的制作过程和染色原理。
内 容
一、薄血片检查:
1.间日疟原虫:取一张经染色的薄血片,首先认清有血膜的一面为观察面,将玻片置于低倍显微镜下,对准焦距。在涂片上红细胞分散均匀的部分,滴加镜油一滴,在油镜下应耐心仔细按顺序观察。红细胞被染成红褐色,疟原虫的原浆被染成天蓝色,核染成紫红色,但并非任何一个红点或蓝块即为疟原虫,因为可能有染液沉渣及其它异物混淆,区别异物的主要依据是掌握显微镜的细调节器,通过它的上下移动,若红蓝颜色块与红细胞在同一平面,而且具有一定的轮廊结构是属疟原虫,反之则为异物。当确定为疟原虫后,进一步辨认它为红细胞内期的某个发育阶段。在薄血片中尚可找到各种细胞或血小板,对于几种常见白细胞的形态加以回忆,以免混淆。
(1)环状滋养体:被寄生的红细胞尚无改变,原虫本身形似宝石戒指。核染紫红色呈点状。细胞质染天蓝色呈环状,其大小约占红的直径1/3~1/4左右。
(2)阿米巴型滋养体:它是环型滋养体的进一步发育长大,此时被寄生的红细胞一般涨大颇为显著,颜色较淡,常常有许多细小而颜色鲜红的薛氏小点(Schuffner’s dots)密布在红细胞上。原虫本身亦多变化,主要特征是细胞质有伪足伸展,并形成空泡,紫红色的核有显著增大。可能发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3)裂殖体:它是阿米巴型滋养体的进一步发育成长。细胞质开始变为致密,失去空泡及伪足。核开始分裂,然后细胞质分裂,待核和细胞质均分裂至一定数目时即为成熟的裂体。其内含小体称裂殖子,间日疟原虫成熟的裂殖体内含12~24个裂殖于。此时黄褐色的疟色素集中在虫体中央或一侧。
以上整个红细胞内期约需48小时重复出现一次,但有时可以几个时期同时出现在一张血片上。
(4)配于体:注意观察被寄生红细胞显著涨大,疟原由此时充满个红细胞。它们有大小配于体之分。大配子体主要特征为核较小而致密。小配于体则核较大而疏松。 2.恶性疟原虫:(示教,油镜)
(1)环状滋养体:一般环状体较小,约占红细胞1/6左右。核小,细胞质纤细,常具有下列三个特点: ①环状滋养体常具有二个核。 ·
②同一红细胞内常有一个以上环状滋养体寄生。
③环状滋养体多贴在红细胞边缘。有时环状滋养体原浆可沿红细胞边缘伸展如飞鸟状。 (2)配子体:呈半月型或香蕉型,其所寄生的红细胞常因涨破而不见或仅能见到一部分,
附在配子体凹面的一侧。小配子体两端较圆,核大位于虫体中央而疏松。大配子体两端较尖,核较小位于虫体中央而致密。疟色素围绕于核的周围。 3.三日疟原虫(示教,油镜)
(1)裂殖体:内含6~12个裂殖子,呈单瓣菊花状排列,疟色素聚集于中央。 (2)配子状:注意与间日疟原虫的配子体形态相似,唯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表现涨大。 二、疟原虫生活史其它各期(示教,油镜)
1.子孢子:解剖感染性按蚊从涎腺获得子孢子经固定染色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高倍镜下观察,子孢于呈细长梭状,内含一个染紫红色的核。
2.孢子囊:解剖感染性按蚊胄部制成固定标本,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在蚊胃壁上布满圆形、边缘规则的孢子囊。
3.红外期裂殖体:猴疟肝脏切片(油镜)可见圆形的裂殖体,内含大量裂殖体。 三、媒介昆虫(针插标本):中华按蚊 四、血液涂片及染色技术操作: 1.薄血片制备法:
本次实验采用感染鼠疟原虫小白鼠制作薄血片,故采血时用剪刀把鼠尾未端剪去,挤出血滴置于一张洁净载玻片(甲片)上的一端,涂片时用左手在拇指及食指持握该片的两端,另取推片(乙片),以右手掌握玻片中央两侧,置血滴之前,使其一端接触甲片血滴,使血滴向两侧分散于甲、乙两玻片接触处,两片之间保持45度的角度。将乙片紧靠甲片,沿着甲片的表面轻而迅速地向前推动,直到甲片的另一端为止,推动时注意保持一定的速度和两片间的角度,切忌过分用力或中间停顿,否则将使血球破碎或涂布不匀。(见图5)将制好的血片置于空气中干燥,用甲醇1—2滴置于血片上,均匀散开,固定血膜,干透后再染色。 2.血片染色法:
(1)姬氏染料原液经1:10稀释后即成使用染液。将染液放置在染色缸中。 (2)血片浸入含染色液的染色缸中20~30分钟。(个人血片编号投入染液) (3)冲洗,待干镜检。
(4)鼠疟与人疟形态相似,虫体较小,同一个红细胞内可寄生2~3个疟原虫。观察时,注意疟原虫有否被染上,有否染料颗粒粘附在血片上,涂片是否均匀,上述为鉴定个人操作中的质量。
作 业
1.用彩色铅笔绘出观察到各期疟原虫。
2.每人交一张薄血片标本,并经姬氏染液染色。注明姓名、班级以便检查。 思考题
1.你在制作好一薄张血片过程中有些什么体会?一张满意的薄血片应具备哪些条件? 2.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有何不同?为何恶性疟原虫裂殖件期在周围 血液不易发现?
薄血片制备法(图5 省略) 1.用耳垂取得血液一滴。
2.用乙片一端的边缘接触甲片上的血滴。 3.推片方向 4.涂制成功的血片。
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预习提要]
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里,通过媒介昆虫白蛉的叮咬而传播,感染新宿主,在人体里的发育阶段为无鞭毛体,在白蛉体内是前鞭毛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寄生部位和形态特征。
二、熟悉前鞭毛体的形态。
内 容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1.无鞭毛体涂片:
标本取自患者或动物田鼠之骨髓、淋巴结或肝、脾,作薄涂片经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而制成玻片标本。观察病原体时须要在油镜下寻找。
在视野中先找到紫红色大核的巨噬细胞,选择细胞质内有点状颗粒的细胞进一步观察。
无鞭毛体寄生于巨噬细胞内,寄生在每一个细胞内的数目,按其感染度而不同,一般为20~100个。 无鞭毛体的体积甚小,卵园形,常能见到紫红色园形的核和小的基体。
由于寄生数量过多,细胞可以破裂,常可见到游离于细胞外的无鞭毛体,因此,必须与血片中的血小板区别。人体血小板在细胞之间,形态不规则常聚集成堆或团块,被染成淡紫红色,无明显的结构。 2.前鞭毛体染色片(油镜,示教)
染色后前鞭毛体为淡紫红色,由于鞭毛的关系,常聚一起呈菊花形。排列有时不十分整齐,相互交织成网。前鞭毛体形态为梭形,中间圆形核,虫体前端也有基体,自前端长出一根鞭毛,长度与体长接近,弯曲。
二、白蛉:中华白蛉成虫(示教) 三、黑热病患者照片(示教)
作 业
用彩色笔画出典型 的无鞭毛体形态,并表达在细胞内寄生特点,可与血小板形态和红细胞大小作比较。 思考题
1.怎样肯定标本中的无鞭毛体?
2.黑热病比其他四大寄生虫病容易消灭有哪些原因?
机会致病原虫 Ⅰ.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预习提要]
弓形虫为多宿主的寄生原虫,人感染弓形虫较普遍,但多为隐性感染,主要侵犯眼、脑、淋巴结等组织的细胞,根据弓形虫发育期不同,可分为五种不同形态:速殖—子、包囊、裂殖体、雌、雄配子体和卵囊。滋养体和包囊寄生于各种动物(中间宿主)的有核细胞内营出芽增殖,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仅在猫类(终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内发育,进行有性(配于)增殖。卵囊和滋养体均可成为感染期,传染源主要为动物,猫粪内排出的卵囊、或吞食含有包囊的畜肉类为主要方式。也可通过胎盘血流,将弓形虫传给胎儿。造成胎儿畸形。
目的要求
一、熟悉弓形虫速殖子、包囊和卵囊的形态特征。 二、了解弓形虫的生活史发育过程。
内 容
一、中间宿主细胞内
1.速殖子:香蕉形或半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较扁平,一边弯曲。长4~7μm,以姬氏染色可见一红色的核,位于虫体中央,核仁较大,细胞浆呈淡蓝色,在急性感染时常出现在胸水、腹水和脑脊液中,呈单个或成对排列,滋养体在细胞内可增殖形成虫落称为假包囊,内含数十个滋养体。
2.包囊(示教):圆形,外有一层囊壁, 内含数个至数干个囊殖体,直径右达30~60μm,此型在慢性感染者的组织细胞内可查见,如脑,视网膜,淋巴结为多见。可用组织印片或切片检查。 二、终宿主体内:
卵囊(示教):猫粪涂片可查见,呈卵园形,具双层囊壁,光滑,微带绿色,10X12μm,成熟的卵囊内含二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长形,微弯的子孢子。成熟的卵囊也可在肠上皮细胞破裂后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作 业
用彩色笔绘弓形虫速殖子。
Ⅱ.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carinii)
[预习提要]
卡氏肺孢子虫的生活史是在宿主肺泡内完成,分滋养体和包囊阶段。滋养体又分为小滋养体与大滋养体,大滋养体可通过二分裂,出芽或接合生殖方式进行繁殖。成热包囊内含有8个囊内小体。
目的要求
一、熟悉卡氏肺孢于虫滋养体及包囊的形态特征。 内 容
一、大白鼠病肺印片(姬氏染色片、油镜、示教)
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呈淡红色,核呈紫红色,大小为1~3徽米左右;包囊为球形,直径为5~10微米,内含8个囊内小体,染色后囊内小体呈紫蓝色,均在一张涂片中见到。
Ⅲ.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预习提要]
隐孢子虫生活史分为无性,有性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均可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宿主粪便内的卵囊可排出体外,被人或牛吞食后在消化道内逸出于孢子,便进入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发育为滋养体,裂殖体和雌雄配子体,雌雄配于结合为合子,继续发育为卵囊,再可污染外环境,由于虫体寄生并破坏,影响肠绒毛的正常功能引起腹泻。
目的要求
一、认识粪便内的隐孢子卵囊的形态特征
内 容
一、卵囊:(示教)粪便涂片染色片.油镜下可见
采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卵囊呈圆形,玫瑰红色内可见4个子孢子排列不规则有时可 见黑色残留体
医学昆虫
Medical entomoIogy
目的要求
了解医学昆虫形态和变态类型特点。
内 容
节肢动物外形:体躯左右对称,体分节,体壁由几丁质的外骨骼组成。具有成对分节的附肢。 医学节肢动物二纲形态特点:
一、蛛形钢: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或整个体躯由躯体和膊体所构成,无触角,成虫有足4对,以气门呼吸。如蜱、螨。 (一)硬蜱:以全沟蜱为例,将采得的蜱用10%KOH腐蚀掉内脏,脱水,透明,整体封片。
先后肉眼观察其体大小、腭体位置、足的形状及数目。注意盾片大小,以区别雌雄,然后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其一般结构。
1.腭体又称假头:嵌在躯体前端的凹缘中,由以下几部组成。
(1)螯肢:一对。由聘背部前方正中伸出,杆状,外围有角质的鞘,其顶端各有二个向外的倒齿,主要功用为切割宿主皮肤,以利刺入吸血。
(2)膊基(假头基部):在整肢的后面与躯体相连,其背面形状与分属有关。
(3)口下片:从腭其腹面正中伸出,腹面有左右对称的数行倒齿,愈近前端,钩齿形愈细小,吸血时借钩齿附有宿主皮肤上,口下片通常自背面不易看到,因为它位于整肢的下面。
(4)触须:一对,由膊基前端二角伸出,在螯肢两侧,由四节组成,第四节极小,位于第三节的末端腹面、吸血时触须主要起固定的支柱作用。
2.躯体:由头胸部及腹部愈合而成,椭圆形,背腹扁平。
背方:盾片一块,雌蜱的盾片较小,仅覆盖躯体前端一小部分(约1/3)。雄蜱的盾片则覆盖整个背面。盾片上无眼,无珐琅样花纹,体后缘无缘饰。
腹面:足4对。 3.生活史各期:
(1)卵:圆形或橄榄形,棕黄色,半透明,状如胶囊。 (2)幼虫:形似成虫,很小,足3对。
(3)若虫:形更似成虫,有足4对,唯生殖器官尚未成熟。 (二)软蜱:
福尔马林或酒精浸泡的整体标本,用放大镜或解剖镜观察,色棕褐,基本形态与硬蜱相似,主要不同点如下: 1.腭体在躯体腹面的前部,从背面不能见到。 2.无盾片 (三)革螨:
成虫形态:将采得的革螨,经酒精固定,用Puri氏液封片形状和蜱相似,但较小,通常呈卵圆形,全体分躯和膊体二部:
1.腭体: (1)腭基—颈项状。
(2)整肢:一对,各分为螯杆和螯钳,螯钳又分为动趾和定趾:雌虫定趾上或有钳齿毛。 (3)触须:一对,由腭基侧伸出,呈指状,一般各分为5节。
2.躯体;卵圆形或椭圆形,背腹扁平,膜质,具有角化的骨板,具刚毛。 背面:有1—2块背板。
腹面:雌虫在躯体腹面有胸板、生殖板、腹板和肛板等骨板;雌虫则往往愈合为一块称为全腹板。足4对。 (四)疥螨:
1.成虫:先用肉眼观察玻片中的疥螨,注意其体形大小,然后在显徽镜下观察其一般形态。 腭体:很小,在躯体前端,由螯肢,触须各一对组成。
躯体:无眼,无气门。
腹面有足4对,极短,呈圆锥形,分成前、后二组,前二对在躯体前方,各足伸出一个细长
的柄,末端膨大成一膜质的钟形吸盘。后2对在躯体后方,雌螨这2对足的末端各具有一根鬃。而雄螨只其中一对(第三对)足末端各具一根长鬃,第4对足末端仍为吸盘。 肛门,位于躯体背面后缘中央。
生殖孔,雌螨在腹面中央,雄螨则位于第四对足之间。
2.幼虫:与成虫相似,只有三对足,前一组足2对,末端各具一吸垫,后一对足各具长鬃一根。 (五)恙螨:
1.恙螨幼虫体呈椭圆形,体长不及1毫米,活的幼虫鲜红色,封片后为灰白色,由腭体与躯体组成。 (1)腭体、螯肢一对,触须一对。 .
(2)躯体:背面前端有一盾片,长方形:盾片上有7根刚毛,感器一对,从隆起的感器基长出,丝状,并列于中部;前侧刚毛一对,后侧刚毛一对,在后缘两角;前中刚毛一根,在前缘中央皆羽状。盾片后方为背刚毛。眼l一2对,在盾片两侧的眼片上。躯体腹面有足三对。
2.成虫,若虫;躯体8字形,密生细毛,足4对,二对向前二对向后。 (六)螨形螨: .
!.蠕形螨成虫玻片标本(示教):用显微镜观察。
螨体呈乳白色,半透明状,长约0.1~0.4mm,体分腭体和躯体又分足体和末体。 腭体:梯形,触须三节,螯肢短针状。 足体:约占体长1/3,生有4对套筒状短足。 末体:细长的占体长2/3,上有横纹。 2.病原检查:
采用透明玻璃胶纸法。将透明胶纸剪成长条,在睡前分别贴粘各自的额部和二侧鼻翼沟过夜。第二天起床后取下,分别贴粘在载玻片上,带回实验室。置显微镜下检查时先滴加50%甘油数滴。
二、昆虫纲(1nxcta):体分头、胸、腹三部,有触角一对,胸部有足三对,大多数种类有起二对。以气门呼吸。如蚊、蝇、白蛉、虱、蚤等。 (一)蚊:
1.幼虫:(1)库蚊幼虫:分头、胸、腹三部,周身被有毛丛。 头部:有触角、眼、口器等结构。 胸部:三节愈合为一,常较头,腹为宽。
腹部:共9节,第8节背面有一向背后方伸展的呼吸管。 2.成蚊:
1.头部:将雌性按蚊或库蚊之头部切下,用10%KOH浸泡后,将口器解剖,脱水透明封片制成。 蚊的口器属刺吸式,口器的组成部分都延长为针状,适于刺破宿主皮肤吸取血液。 由下列几部组成:
下唇:最粗,呈槽状,末端有二唇瓣
上唇及舌各一个,大聘及小腭各一对,这六根针样结构,不吸血时增多匀在下唇的凹槽内。 (1)淡色库蚊:
头部:复眼一对位于头之前方两侧,色深。 触角一对,鞭状,向二侧伸出,每节有轮毛,雄性的毛长而丰盛,雄性的毛稀少。
头中下方有较粗的喙,末端有二层瓣。下聘鬃一对,位喙之二侧,雌蚊甚短仅喙长 之1/5。
胸部:腹侧有足三对,中胸特别发达,有翅一对。 腹部:由十节组成。后二衍生为外生殖器。
(2)中华按蚊:体棕灰色,翅膀上有黑白鳞片形成之花斑雌纹下腭鬃与喙等长,其他与库蚊相似。 (3)白蚊伊蚊:体黑色,有银白色班点,胸部背面有一条明显的纵行白蚊,足有白环纺,其他与库蚊相似。 (2)中华白蛉
1.整装玻片成虫形态:由解剖镜观察。全身密披细毛,发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复眼一对。触角一对,鞭状。口器粗短,为刺吸式。下膊鬃一对。 胸部:腹侧有足3对。中胸具翅一对,呈45o角度上举。
腹部:由10节组成,末二节转化为生殖器。雄蛉外生殖器大而复杂。
2.成蛉(干封大体标本):注意其体形小大,色泽,翅上举之姿式,腹部背面毛丛是竖立还是平卧。 (三)蝇:
1.成蝇形态:用放大镜观察。全身密生鬃毛,体分头、胸、腹三部。
头部:有复眼一对,很大,除麻蝇外,两复眼间之距离可鉴别雌雄,雌者距离宽,雄者相距近,其他结构如单眼、触角、口器等,观察头部的玻片标本。
胸部:腹侧生足三对。中胸发达,生翅一对。背部还有黑色纵纹3~4条。
腹部:圆钝,分十节,外观上仅见五节,其余各节转化为外生殖器,不用时缩在腹内。 2.蝇头玻片标本:将头节下,正面封片,用低倍镜着重观察口器。
口器舐吸式,由基喙、中喙和唇瓣组成。基喙末端有下腭鬃一对。唇瓣很发达、分二叶,由对称排列之凹沟(象气管似的结构)组成。
3.蝇足玻片标本:低倍镜观察。
注意足上满布鬃毛,跗节末端有抓及扑爪垫各一对,爪垫上密布细毛。 4.幼虫(蛆)玻片标本:
后气门由气门环和气门板为构架,气门板上有三个气门裂(呼吸缝)。气门板的内方或中央有一小孔状的气门钮,气门裂的形状,气门裂的位置,气门环完整与否随绳种而不同。 (四)蚤:
成虫:用低倍镜观察致痒蚤玻片标本:体侧扁、无翅、分头、胸、腹三部。
头部;略呈三角形,触角一对,分三节,第三节较长,又分为9假节,位于头二侧触角窝内,由触角窝可把头分为前头与后头两部,前头上半部称额,下半部称颊,触角窝前有眼一对,眼下方有一宗长称眼宗,无颊栉。口器为刺吸式。 胸部:分前、中、后胸三节,第一胸节由背片、腹片及侧片组成,前胸背片上无前胸栉,中胸侧片上有一几丁质杆。无翅,有足三对,各节都很粗壮。
腹部:由10节组成,1—8节各有气门一地,第十节上有圆形臀片具感觉功能。
雌蚤尾端圆钝,透过腹片,清晰可见几丁质受精囊,受精囊分头,尾二部。头端小而圆,尾部为大致等粗的圆筒。 雄蚤叉配器由上、下抱握器各一对组成,臂状,并可见卷曲的阳茎弹丝。 (五)虱:
1.体虱:玻片标本,显微镜下低倍镜观察。背腹扁平,全体分头、胸、腹三部,无翅。雌虱体较大,雄体较小。
头部:前端钝圆,有触角一对,5节。单眼一对,位于头部二侧突出起,跗节端生一弯曲的爪,与指状突形成握器。 腹部:扁平,雄虱腹部较狭小,体内尾端有一交尾刺。雌虱腹部尾端分叉。 2.头虱:体较小,形态与体虱相似
3.阴虱:形似螯,胸部较腹部宽,前足细弱,中足及后足粗大腹部宽大于长,腹部二侧有管形突起四对。
作 业
填图 思考题
1.医学昆虫传病特点是什么?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 名称解释
(1)终宿主 (2)中间宿主 (3)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 (5)感染期 (6)共生现象 (7)寄生虫的生活史 (8)带虫者 (9)互利共生 (10)传染源 (11)共栖 2. 人体寄生虫学有哪三部分组成? 3. 医学蠕虫主要属哪两个动物门?
4. 寄生虫的学名由哪两部分组成?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5. 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包括哪些?
6。 我国曾称为五大寄生虫病是哪些?WHO和TDR等制定和规划中重点防治的 寄生虫病有哪些?
7. 寄生虫病的流行包括哪些环节?哪些因素?哪些特点? 8. 寄生虫病防治原则是什么? 9. 寄生虫免疫特点有哪些?
10.寄生虫感染宿主的获得性免疫反应有几种类型? 1L何谓非消除性免疫?
12.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异同点有哪些?举例说明? 13.什么是免疫逃避?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线虫
1.线虫的形态有哪些特征?
2.线虫按生活史有无中间宿主分几种类型?
3.何谓幼虫移行症?哪些寄生虫常可引起?各可引起哪些幼虫移行症? 4.蛔虫卵在外界怎么发育?怎样感染人体?幼虫移行经过哪些脏器?
5.蛔虫的幼虫、成虫各对人体有哪些致病作用?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为什么? 6.便后不洗手污染了蛔虫卵再经口食入会不会引起蛔虫感染?
7.为什么蛔虫会成为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根据蛔虫形态和生活史特点加 以说明。
8.蛔虫感染最常见的实验诊断方法是什么?粪检阴性能否排除蛔虫感染那?有 哪些可能性?如何应对? 9.防治蛔虫病主要有哪些措施?
10.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的主要鉴别点有哪些?区别二种钩虫有何意义? 11,蛔虫和钩虫的生活史有何异同?
l2.根据生活史过程说明感染钩虫后可能会引起人体哪些危害?对人的主要危害 是哪一阶段引起的?其严重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 13.己学土源性线虫包括哪几种?
13.为什么粪便检查钩虫卵常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而不用直接涂片法? 14.钩虫病在哪些地区流行?为什么? '5.钩虫和蛔虫的防治原则有什么不同? 16.蛲虫的学名是什么? (包括外文学名) 17.蛲虫的外形与钩虫有何不同?
18.蛲虫的感染起期是什么?何谓自身感染和逆行感染? 19.蛲虫卵进入人体后如何发育?成虫寄生在什么部位? 20.蛲虫雌虫的产卵有何特点?多久发育到感染性虫卵?
21.感染蛲虫后,有何危害?
22.检查蛲虫患者为何不用粪便检查,而只用肛门拭纸法?何时检查为好? 23.蛲虫感染为何在集居儿童更为常见? 24.治疗蛲虫患者,用哪些药物? 25.鞭虫的学名是什么?
26.鞭虫的外形有什么特征?虫卵有何特点?
27.鞭虫如何感染人体的?寄生什么部位?约须多久才发育为成虫? 28.鞭虫对人的危害有哪些? 29.鞭虫的生活史与蛔虫有何不同?
30,流行于我国的丝虫病病原体有哪些?传播媒介有何不同? 3L如何鉴别两种丝虫感染?
32.国内丝虫病原检查常用什么方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33.血内查不到丝虫病院体有哪几种可能?如何进一步检查?查不到有何可能 性?如何应对?
34.丝虫感染后为什么出现各种不同的I临床表现? 35.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在寄生部位和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36.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各寄生在什么部位?其各发育阶段与人体致病关系如何? 人是旋毛虫的什么宿主?为什么? 37.旋毛虫病为何称动物源性疾病? 38.旋毛虫的感染期和感染方式是什么? 39.旋毛虫幼虫进入人体后怎么发育的?
40.旋毛虫病的实验诊断方法是什么?查什么阶段(期)? 41.造成旋毛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2.用什么药物治疗旋毛虫病为佳
43.解释:(1)自身重复感染(2)夜现周期性(3)动物源性疾病 吸虫
1.吸虫的形态与线虫的形态有何不同?
2.吸虫的生活史有何共同特征?写出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的学名(中文及英文)。 3. 如何鉴别肝吸虫卵、姜片虫卵和肺吸虫卵?
4.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的感染期是否一样?通过何种方式感染?扦寄生在什么部位?为什么会形成地方性流行? 5.肝吸虫的生活史发育需有哪些宿主? 6.为什么肺吸虫病会出现多样性的临床表现? 7.姜片虫有何致病作用?
8.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病在实验室诊断时采用哪些方法?取材是否相同? 9.三种吸虫有否保虫宿主?在流行病学上有何意义? 10.寄生人体的三种血吸虫成虫寄生部位有何不同? 11.简述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感染期名称及其形态特征? 12.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有何异同? 13.简述日本血吸虫的主要致病阶段及致病机理?
14.确诊日本血吸虫病为什么采用粪便沉淀孵化法?其它吸虫感染可以采用吗? 为什么?
15.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可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为什么血吸虫病人如不治疗病变可不断发展至晚期? 16.掌握日本血吸虫组织性虫卵的发育特点,在诊断上有何实际意义? 17.解释:
(1) 组织性虫卵 (2)血吸虫虫卵肉芽肿 (3)伴随免疫 绦虫
1.绦虫的形态特征。
2.绦虫有哪些阶段可致病?严重危害人体的绦虫有哪些? 3.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生活史有何异同?
4.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何者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为什么? 5.服何种驱绦药后,需判断是否彻底治愈?如何判断?
6.猪囊虫病与猪带绦虫病有何不同?它们的感染期和感染方式各如何? 7.猪带绦虫多见于何地? 如何防治?
8.棘球蚴病为何多见于我国西北畜牧地区?如何防治? 9.棘球蚴寄生人体产生哪些严重危害? 10.棘球蚴病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应注意什么?
11.对棘球蚴病患者以采用什么诊断方法较为适宜?应注意哪些事项? [2.自然界中棘球蚴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原虫
1.复习细胞结构与功能。
2.寄生原虫的形态特点,与其机能的联系(如细胞膜、运动器、生殖方式) 3.原虫的生活史类型有几种? 4.原虫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哪儿种?
5.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分为几个期,它们各有哪些形态特征?
6.根据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说明生活史各期的演变过程在传播和诊断上的作用。 7.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8.如何解释阿米巴造成的肠道病变是烧瓶样的溃疡? 9.肠外阿米巴病可危及哪些脏器?
10.为什么阿米巴带虫者较阿米巴病人在传播上更为重要? 11.如何发现阿米巴痢疾带虫者?用什么方法检查为好?
12.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用什么方法检查?取材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3.治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是什么?为何不易根治?
14.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和阿米巴脑膜炎是何种病原引起的?两者在预后上有何不同? 15.阿米巴角膜炎—般由哪种阿米巴引起?哪些人较易感?
16.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可引起哪些临床症状?为何称旅游性腹泻? 17.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的致病机制如何?
18.溶组织内阿米巴与蓝氏贾第鞭毛虫在形态与生活史的感染期、感染方式、寄生部位有何异同点? 19.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与哪些因素有关?已婚妇女感染阴道毛滴虫后,在治疗时应注意什么? 20.人体疟原虫生活史有哪些阶段?各有哪些特征?
21.根据现代观察,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需经哪些程序?
22.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分为几期?其在致病、诊断和防治上有何意义? 23.什么是疟疾的典型发作? 致病机理是什么?三种疟疾有何不同? 24.各种疟原虫都有复发吗? 复发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25.疟疾的输血感染和媒介叮咬所表现的症状和预后有什么不同?
26.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裂殖过程的部位和其它疟原虫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在诊断和临床表现上有什么意义? 27.疟疾的免疫应答的特点是什么?
28.确诊疟疾的依据是什么 么? 形态上如何区别间日疟与恶性疟? 29.我国的疟区分布和主要传播蚊种是什么? 30.在疟疾流行区,检查脾肿率有何意义? 31.疟疾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而?
32.间日疟现症病人应如何采取抗疟治疗?在有抗药性地区采用哪些联合治疗方法? 33.为什么黑热病成为我国首先消灭的寄生虫病?
34.内脏利什曼痫为什么死亡率很高,而经治愈后又不易再感染?
35.人感染了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病理变化是什么? 36.确诊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常用活组织检查方法是什么? 37.诊断黑热病的常用活组织检查应当从什么器官取材?
38.为什么说弓形虫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生活史包括哪两个阶段?哪两种宿主? 39.弓形虫在人体内是如何发育的?主要造成哪些脏器和组织的损害? 40.弓形虫传播方式有哪些?人类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什么?感染阶段有哪些? 41.先天性弓形虫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哪些? 42.造成弓形虫感染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43.为什么说弓形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动物?如何防止弓形虫的人体感染?应从哪些环节着手? 44.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常发现在哪些病人中?引起哪些典型病变?
45.人如何感染到隐孢子虫的?发育中需经几种生殖阶段?主要寄生于宿主的什么部位? 46.哪几种原虫可引起病人腹泻,致病机理有何不同? 47.哪些寄生原虫可侵入脑部?哪些可通过输血感染? 48.哪些寄生原虫感染后可能出现肝肿大的体征? 49.哪些寄生虫感染可造成严重性贫血?致病原理有何不同? 50.解释:
(1)世代交替 (2)机会致病原虫 (3)带虫者 (4)带虫免疫 (5)免疫逃避
(6)裂体增殖 (7)疟原虫的再燃与复发 医学昆虫
1.医学昆虫除昆虫纲外尚包括哪些纲? 2.医学昆虫有哪些危害?主要是什么? 3.昆虫媒介的生物性传病类型有哪些?
4.蜱螨传播疾病几乎全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原因何在? 5.蚊虫可传播哪些疾病? 6.三属蚊主要鉴别要点?
7.中华按蚊、淡色库蚊、白纹伊蚊的孽生地类型? 与灭蚊的关系? 8.蝇机械传病的构造和习性? 9.恙螨传病特点是什么?
10.哪些昆虫是永久性寄生人体?如何检测?
11.解释:(1)生殖营养周期 (2)变态 (3)全变态和半变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