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与反思第1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结合书下注释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单元爱国诗的第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谁来解释一下题目。请学生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补充。给一分钟让学生识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识记“岳和摩”两个字。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探究新知
(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古诗。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二)小组汇报诗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汇报并进行评价。 (三)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理解诗意和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可以通过大声读,小声读,闭上眼睛想象读,带着动作读来充分体会祖国河山的壮美,陆游那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北方人民在金人的统治下有可能过着怎样的生活?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当他们被压迫,受奴役的时候,宋朝的官兵正在干什么?结合林升的题临安邸,使学生了解原来当北方的人民哀鸿遍野之时,宋朝官兵却在杭州歌舞升平,当北方百姓面临危险,民不聊生之时,宋朝官兵却在饮酒作乐。而且北方百姓他不是盼了一年,因为在陆游出生2年后,金人就占领了宋朝,所以这一盼就盼了65年。而已经68岁的陆游虽然身在浙江家中,但他却时刻没有忘记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北方百姓,他还在关心着他们的疾苦。因而导致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早早起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迎凉还有凄凉,悲凉之意。
所以我们在读这两句时可以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可以读得无奈失望些,也可以读得气愤些,还可以读得悲痛些……总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三、当堂训练
1、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背诵。
四、拓展延伸:1、:出示路游的《示儿》介绍路游的其他诗歌。有《书愤》,《游华西村》《关山月》《长歌行》。
2、出示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五、全课总结
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爱国诗人陆游写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绝笔。面对着这么多的爱国名人,作为一个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长大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
}写景 夸张 热爱祖国河山 五千仞岳 遗民泪尽
} 抒情同情百姓,渴望祖国统一 南望王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与反思第2篇】
语文要素定下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下面正式进入课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交流,来品析“遗”“泪尽”“胡尘”“望”“又”等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说在教学过程前的话:先看课后习题,结合语文要素,提取试讲内容的方向。如本文习题:
1、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答:诗句意思为: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这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对南宋遗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批判。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同学们,还记得那一首《示儿》吗?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之际留下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他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首爱国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看到诗题,老师想问大家:年近70岁的诗人为什么会在秋夜无法入眠而站在篱门外呢?带着这个疑惑,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2、初读课文:
提问:借助注释和插图,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精读课文:
提问1:从后两句“遗民”“泪”“胡尘”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悲惨的画面?
提问2:结合诗中所写的北方壮丽山河沦陷、遗民泪眼盼王师,联系学过的《题临安邸》中朝廷权贵寻欢作乐的做派,两相对比,你们有什么感想?
提问3:你认为诗人为什么拂晓难眠立于门外,他有一颗怎样的心?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首诗,我们走进了南宋那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了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强敌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爱国之心,从古至今根植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
5、作业:课下收集陆游的其他诗歌,选一首你喜欢的,下节课来分享。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与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3.借助“遗民”“泪尽”等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遗民”“泪尽”等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知作者 1.朗读课题,读出停顿。
2. 借助停顿,理解课题(说一说停顿划分的依据)。
3.通过微课了解陆游。 二、读古诗
1.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借助注释,读准节奏。 2.指名朗读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默读前两句,找出句中的两种景物,并说说其特点: 预设:黄河很长,一直流到海里。华山很高,高得能碰到天。 2. 思考:怎样朗读此句才能读出山高水长?应读出什么气势? 3. 自由读,体会山河壮丽的感觉。 4.指名读:生互相推荐朗读并且评价。
5.齐读后两句,思考:北方不仅有壮丽的山河,还有什么?(预设:遗民、金政权)
6.引导:金兵大举南下,北宋朝廷仓皇而逃,偏安杭州建立南宋,留下了北方的人民。
讨论:金政权会怎么对待南宋遗民?
7. 思考:陆游说“遗民泪尽胡尘里”,遗民在金人的侵略中失去家园,失去尊严,甚至失去生命,他们的眼泪在金兵扬鞭而起的尘土中流干了,这是怎样的泪水?
预设:盼望的泪、痛苦的泪......
8.遗民朝着南宋朝廷偏安的杭州一年又一年的盼望着(课件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可南宋朝廷却(课件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
杭州作汴州。)
9.所以,北方的遗民是被( )的人民。(给“遗”组词) 10.所以,遗民的泪仅仅是痛苦的泪、盼望的泪吗?还是怎样的泪?(预设:失望的泪,绝望的泪......)
11.对比前后两句情感基调,朗读体会。(预设:先扬后抑) 12. 思考并笔记:作者通过先扬后抑的对比?想表达什么? 四、朗读、背诵
创设情境,朗读直至背诵
陆游虽然没有看到遗民,但他心里始终想着遗民。
1.一夜无眠,天将破晓时,他走出篱门念道:“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2.夕阳西下,遥望北方时,他念道:“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 3.
壮
年
时
,
一
心
救
国
,
他
念
:
“ , 。 , 。”
4.暮年时,两鬓斑白,步路蹒跚,他还在念:“ , 。 , 。” 六、拓展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三个月后,陆游写下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师范读古诗(后两句重复)。随机提问:“你听懂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陆游生在乱世,一
生忧国忧民,所以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下课后,我们一起试着找出陆游更多的爱国诗吧。
[上课风采]
[教师感悟]
本节课比较好的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在课堂上,我带领同学们抓住“遗民”“泪尽”这些关键性词语,结合和之前学过的《示儿》《题临安邸》,举重若轻地让学生感受到了金政权的凶残,南宋朝廷的软弱和陆游热切的爱国之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