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
作者:王敏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2期
摘 要:陈染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用有别于男性作家的独特生理与心理体验,塑造了孤独而失意的女性形象,使女性精神世界更清晰地为人所感知,本文从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识为分析对象,力求解析陈染作品。
关键词:女性形象;孤独;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30-01
陈染作为一个九十年代崛起的女性作家,以其极富先锋性的创作和细腻的笔触披露和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而其作品中塑造的孤独而失意的现代女性精神世界更是为人所称道。
陈染的作品,以先锋性和私人写作为主要特征而存在。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真真切切的生存体验,而个体的生存体验在其童年时期已能被详细记录并对个体的思想、人格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生存体验被称为童年经验。著名文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论及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时,将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类:“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而陳染,很不幸地,拥有后一种童年经验。陈染成长在一个父母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中,父亲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她,更加上6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使得这种气氛更为压抑和凄凉,也在陈染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像。她说:“从我还未出生的五七年反右开始,家里就屡遭冲击,家庭气氛沉闷、压抑、冷清。父母关系的紧张使人深感自卑和忧郁”①这种家人关系的非正常相处模式让她“异常羡慕那些里院与外院的邻居大嫂扯着嗓子隔着房屋聊(喊)丈夫”②的亲切感;而最令她神往却不可能实现的是“在热情朗朗的夏天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整整一个夏天的皮筋,玩砍包,蹦房子”,③而自己却只能“躲在阴暗冷清的房间里练琴”,④最大的奢望是“隔着竹帘子向外边望几眼”。⑤而父母关系的紧张和时时爆发的争吵更让年幼的她无所适从,只能和哥哥在邻居围观的目光中更加恐惧和无地自容。父母离异后,陈染跟随母亲在北京一个胡同尽头的一所废弃的尼姑庵里居住了四年半,这一段孤独的心理历程和父爱缺失的童年体验都在陈染的成长经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同时也早就了她作品的独特性。
正如童庆炳先生所认为的,这两种童年经验虽然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动力源,但缺失性经验比之丰富性经验,在激发创作动机的内在心理趋动力上更为强烈。陈染的创作正证明了这一点。在孤独、压抑、残缺的家庭生活和父爱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陈染创作出了一系列的“背对社会”、踽踽独行、封闭自我的孤独者形象。这些形象在主流的文学形象中显得那样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类,格格不入。这些女性的女性意识多多少少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她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在男权话语统治之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在这种情形中,她们内心痛苦迷茫,不知归依何处,甚至连追求灵肉合一的爱情都显得那么不切实际。如肖濛、黛二、倪拗拗等人,她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感觉孤独,在精神上有一种漂泊感,如《私人生活》中描述了倪拗拗在面对这个异化的世界时所表现的从身体到心灵的漂泊感。作为一个弱小的女性形象自小就受到这个异化世界的各种伤害打击,她本能地选择逃避,她也在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归宿,然而在受到T老师的骚扰和初恋情人尹楠的离去之后,这样的找寻似乎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通过对倪拗拗这一形象的成长经历的伤痛离别来展现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与男性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也体现了女性的“自救意识”,女性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以及成人后对爱情追逐的失利使得她们愈发感受到在这样一个男权话语统治的世界中要在男性身上寻求依赖和认同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转而投向自身精神世界来独自探索自己的内心,从而获得精神抚慰。这一觉醒展现在女性的精神层面就是把同性之间建立的情谊和感情作为一个退居之所和心灵的栖息地。因此在陈染的创作中,两个比较突出的主题便是母女之情与同性情谊。母女之情在陈染的笔下并不是单纯的母亲呵护女儿,而是将母亲与女儿化成两个独立的女性来写,她们彼此相依相亲相爱却又矛盾百出不可调和,这种复杂的感情是女性精神世界丰富性的展示。波伏娃认为:“女人之间的爱是沉思的…由于严格的相互性,每一方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君主又是奴隶;二元性变成了相互依存”⑥,因此陈染的同性之爱的创作是对异性爱的超越和对女性达到重获心灵宁静的期许。
陈染创作的孤独的女性形象及她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女性精神维度,她们试图依照自己内心,寻找精神的栖息地。而这种充满了孤独感体验的女性精神世界也让人更贴近她们内心去理解和领悟蕴含多层涵义的独特的性别存在。 注释:
①②③④⑤陈染.没结局.陈染文集·女人没有岸(4)[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⑥[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全译本)[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