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衰老:是人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机体内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代谢及其调节等机能水平的降低,自身调节代偿能力和应激能力的逐渐衰退。 2. 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3. 血尿素:指血液中存在的尿素。正常生理状态,尿素的生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血尿素保持相对稳定;当运动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时血尿素升高。
4. 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的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5. 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点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
1. 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2. 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电子沿呼吸链向氧分子传递,逐步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合成ATP,这种氧化释放能量与ADP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称氧化磷酸化。
3. 脂肪酸的ß-氧化:脂肪酸的氧化发生在脂酰基β-炭原子上,氧化成一个新的羧基,故称β-氧化,每次β-氧化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步骤。
4. 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或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成一系列的链锁反应体系,此反应体系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故称呼吸链。 5. 尿肌酐系数:指24小时尿中每公斤体重的肌酐毫克数。
1. 酮体:脂肪酸不完全氧化生成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为酮体 2. 糖异生作用:指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3. 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4. 尿肌酐系数:指24小时尿中每公斤体重的肌酐毫克数。
5. 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骨骼肌内糖分解生成的丙酮酸与蛋白质分解释放的支链氨基酸之间发生转氨基作用,丙酮酸生成丙氨酸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经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并转运到骨骼肌的代谢过程,称为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1. 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电子沿呼吸链向氧分子传递,逐步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合成ATP,这种氧化释放能量与ADP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称氧化磷酸化。
2. 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3. 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骨骼肌内糖分解生成的丙酮酸与蛋白质分解释放的支链氨基酸之间发生转氨基作用,丙酮酸生成丙氨酸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经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并转运到骨骼肌的代谢过程,称为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4. 中枢疲劳: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的抑制过程,从而影响运动能力的现象。
5. 衰老:是人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机体内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代谢及其调节等各机能水平的降低,机体自身调节代偿能力和应激能力的逐渐衰退。
1
1. 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称为氮平衡。 2. 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或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成一系列的链锁反应体系,此反应体系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故称呼吸链。
3. 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的过程称为乳酸循环。
4. 必需脂肪酸:指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食物中摄取以满足营养需要的脂肪酸。
5. 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或生成的物质,在运动后恢复期恢复到原来水平的二分之一或生成的代谢产物消除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1. 磷酸原:由于ATP和CP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集团的过程释放能量,所以将ATP-CP合称为磷酸原。
2. 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3. 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骨骼肌内糖分解生成的丙酮酸与蛋白质分解释放的支链氨基酸之间发生转氨基作用,丙酮酸生成丙氨酸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经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并转运到骨骼肌的代谢过程,称为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4. 中枢疲劳: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的抑制过程,从而影响运动能力的现象。
5. 衰老:是人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机体内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代谢及其调节等各机能水平的降低,机体自身调节代偿能力和应激能力的逐渐衰退。
1. 血尿素:指血液中存在的尿素。正常生理状态,尿素的生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血尿素保持相对稳定;当运动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时血尿素升高。
2. 磷酸原:ATP和CP分子内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均能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所以将ATP和CP合称为磷酸原
3. 运动性蛋白尿:是由于体育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的现象。与病理性蛋白尿不同的是,运动性蛋白尿在运动结束后能迅速地自行复原。
4.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羧基缩合脱去一分子水,所形成新的化学键。
5. 氧化脱氨基作用: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经脱氢水化反应生成氨和α-酮戊二酸称为氧化脱氨基作用。
1. 限速酶:在某一代谢体系中,有些酶的活性很低,并特异性地受某些因素,如激素、底物、代谢产物等因素的调节控制,使其活性增强或减弱,从而控制代谢体系反应速度的酶。 2. 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3. 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的过程称为乳酸循环。
4. 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的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5. 尿肌酐系数:指24小时尿中每公斤体重的肌酐毫克数。
二、填空题
2
1. 血睾酮/皮质醇比值高时,是 或 的表现,当 或 时,其比值下降。 2.酶的化学本质是 根据其化学组成可分为 和 两类。 3.生物氧化过程中水的生成是通过 完成的,ATP 的生成方式主要有 、 两种,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主要靠 完成的。
4. 脂肪酰CoA β-氧化过程包括 、 、 、 四个过程。β-氧化的结果是将脂肪酸氧化成 。
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一个氨基酸的 基与另一氨基酸 基的脱水缩合,依次排列。 6. ATP是由 、 和3个磷酸基团构成的核苷酸。
1. 机能状态好、运动负荷适宜,身体疲劳、对负荷不适应时。 2. 蛋白质 ,单纯蛋白酶,结合蛋白酶
3. 呼吸链,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有机物的脱羧 4. 脱氢,水化, 再脱氢,硫解,乙酰辅酶A 5. 氨, 羧
6. 腺嘌呤、核糖
1. 女子的最大摄氧量比男子____,但其骨骼肌中糖有氧代谢酶的活性____,甚至____男子,而且女子能更多利用____供能,因此女子耐力存在很大潜力。
2.三羧酸循环一周有 次脱羧, 次脱氢,共放出4对氢,其中三对交给 ,生成 ,另一对交给 生成 。
3.ATP分子是由 、 和 组成的分子。
4.100米跑是以 为主要供能系统的运动项目,训练中主要采用 训练法;在所有能源物质中其恢复速率 ,其半时反应为 秒,基本恢复 分钟,超量恢复 分钟。
5.在进行1-2分钟的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主要由肌糖原酵解供能,血糖浓度____。
1. 低、较高、超过,脂肪酸有氧氧化 2. 2,4, NAD+ ,NADH,FAD, FADH2。 3. 一个嘌呤,一个核糖,三个磷酸基团。
4. 磷酸原代谢系统,重复或间歇,最快,20~30秒,2~3分钟,4~5分钟。 5. 保持不变
1. 运动时糖异生的主要原料有 、 、 、 。
2. 人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 种,其中八种是 。 3.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 、 、 。
4. 根据脂肪酸碳链中是否含有不饱和键,可分为___、___。后者包括___、___。
5. 常见的脱氨基作用有___、___、___。
6. 儿童少年的肌纤维较成人 ____,肌肉蛋白质数量____,能量储备低,肌力____,所以耐力差、易疲劳
1.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2.20,必需氨基酸。
3.高效性,专一性,不稳定性,可调控性。
4.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5.转氨基、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
3
6. 细、少、弱
1. 三羧酸循环一周有 次脱羧, 次脱氢,共放出 对氢,其中三对交给 ,生成 ,另一对交给 生成 。
2. 人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其中8种是 ,它们分别是 , , ,甲硫氨酸, , , , 。
3. 根据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体系,可将竞技体育项目分为以下几种代谢类型: , , , , 。
+
1. 2,4, 4, NAD ,NADH,FAD, FADH2。
2. 必需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色氨酸。 3.磷酸原代谢、磷酸原-糖酵解代谢、糖酵解代谢、糖酵解-有氧代谢、有氧代谢
1. 脂肪酸不完全氧化生成的 , , ,统称为酮体。 2. 糖酵解过程的限速酶是 , , 。
3.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催化下,转变为 ,并经 使ADP磷酸化为ATP。 4. 儿童少年脂肪有氧供能的能力比成人差,因为儿童少年的 和 较成人低。 5. 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为 、 、 。 6. 酶促反应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 , , 。 7. 脂类包括 , , 三类物质。 1.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2.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3.丙酮酸,底物水平磷酸化。 4. 脂肪动员、肌肉氧化脂肪酸。
5. 细胞水平的调节、器官水平的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 6. 高效性,不稳定性,高度特异性,可调控性。 7. 单纯脂,类脂,复合脂
1. 儿童少年脂肪有氧供能的能力比成人差,因为儿童少年的 和 较成人低。 2. 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为___、___、___。 3. 糖酵解过程的限速酶是 , , 。
4. 血睾酮/皮质醇比值高时,是 或 的表现,当 或 时,其比值下降。 5. CK有 , , 3种同工酶。
6. 脂肪酰CoA β-氧化过程包括 、 、 、 四个过程。β-氧化的结果是将脂肪酸氧化成 。 1. 脂肪动员、肌肉氧化脂肪酸
2. 细胞水平的调节、器官水平的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 3.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4. 机能状态好、运动负荷适宜,身体疲劳、对负荷不适应时 5. 肌型 , 脑型 ,线粒体型
6.脱氢,水化, 再脱氢,硫解,乙酰辅酶A
1.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 。
2.酶的化学本质是 根据其化学组成可分为 和 两类。 3.生物氧化过程中水的生成是通过 完成的,ATP 的生成方式主要有 、 两种,
4
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主要靠 完成的。
4.脂类包括 , , 三类物质,脂肪则由 和 两部分组成。 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一个氨基酸的 基与另一氨基酸 基的脱水缩合,依次排列。 6. 主要将长链脂酰辅酶A由 转运至线粒体基质。 7. ATP是由 、 、 构成的核苷酸。 1.《运动生物化学概论》。
2. 蛋白质 ,单纯蛋白酶,结合蛋白酶
3. 呼吸链,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有机物的脱羧 4. 单纯脂,类脂,复合脂,甘油,脂肪酸 5. 氨, 羧
6. 肉碱,细胞质
7. 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基团
三、单项选择题
1. 乳酸耐受力训练的运动负荷强度一般控制在使血乳酸达( )毫摩尔/升左右。 A. 15 B. 4 C. 12 D. 32
2. 当乳酸大量堆积使骨骼肌细胞PH值下降到( )时,机体产生疲劳。 A. 7.0 B. 6.4 C. 6.9 D. 7.1 3. 下面不是骨骼的主要化学成分( )。
A. 水 B. 无机盐 C. 有机物 D. 蛋白质
4. 女运动员由于运动量大,而且限制膳食控体重,因而易出现( )丢失造成运动性贫血。 A. 铁 B. 钙 C. 钾 D. 镁
5. 乳酸脱氢酶是同工酶,心肌型(LDH1)的主要作用是( )。 A. 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 B. 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 C. 丙酮酸与乳酸转化 D. 不明确
6. 老年人细胞内( )的堆积是造成衰老原因之一。 A. 脂褐素 B. 乳酸 C. 纤维素 D. 脂肪 7. 在高原进行大强度运动量训练时应注意( )
A. 强度相对较大,量相对较小 B. 强度相对较小,量相对较小 C. 强度相对较小,量相对较大 D. 强度相对较大,量相对较大 8. 联合脱氨基作用是( )。
A. 氨基酸氧化酶与转氨酶的联合 B. 转氨酶与谷氨酸脱胺酶联合 C. 转氨酶与谷氨酸脱羧酶的联合 D. 转氨酶与谷氨酸脱氢酶的联合 9. 有关血红蛋白的说法不正确是( )。
A. 是具有携带、运输氧气功能的蛋白质 B. 是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 C. 由四个相同的亚基组成 D. 由四个不同的亚基组成 10. 尽力完成10秒钟剧烈运动时,血乳酸升高,主要是由于( )
A. 体内磷酸原增加 B. 磷酸原供能减少 C. 有氧供能增加 D. 有氧供能减少 11. 磷酸原半时反应是( )。
A. 20-30秒 B. 10秒 C. 2-3分钟 D. 60-90秒 12. 长时间运动时,分泌量减少的激素是( )。
A. 胰高血糖素 B. 肾上腺素 C. 去甲肾上腺素 D. 胰岛素
13. 一块鸡肉定量分析,其含N量为4克,这块鸡肉应含蛋白质( )克。 A. 25 B. 50 C. 60 D. 100
5
14. 肉碱含量较多的食物是( )
A. 瘦肉 B. 肥肉 C. 蔬菜 D. 水果
15. 甘油进入糖代谢途径时,首先形成化合物是( )。
A. 3-磷酸甘油酸 B. 3-磷酸甘油醛 C. 1,3-二磷酸甘油酸 D. 甘油醛 16.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 )。
A. 70mg% B. 80-120mg% C. 130mg% D. 45mg% 17. 糖的有氧氧化过程是在( )中进行的。
A 细胞浆和线粒体 B 细胞浆 C 线粒体 D 中心体 18. 多糖在动物体内的储存形式有( )。 A 肝糖原 B 淀粉 C 血糖 D 糖脂
19. 下列物质中哪个不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 )。
A 甘油酸-1,3-二磷酸 B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 琥珀酰辅酶A D 果糖-6-磷酸 20. 儿童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体内组织的蛋白质合成速度( )分解速度。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等于或小于
1C,2 B,3D,4A,5A,6 A,7C,8D,9C,10B,11A,12D,13A,14A,15B,16B,17A,18A,19D,20A。
1.甘油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 )。 A.肾脏 B.肝脏 C.大脑 D.骨骼肌
2.运动时,动脉血中FFA浓度可由基础值的0.1毫摩尔/升左右增加到接近( )毫摩尔/升。
A.2 B.12 C.4 D.25
3.通过测定尿中( )反映收缩蛋白分解情况。
A. 3-甲基组氨酸 B.丙氨酸 C.乳酸 D.支链氨基酸
4.持续性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在糖供应充足情况下,肌糖原达完全恢复需( )小时。 A.46 B.24 C.10 D.72
5.运动时能源物质被消耗,运动后恢复期能源物质恢复最快的是( )。 A. 糖原 B.CP C.蛋白质 D.脂肪
6.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会影响运动能力,在( )时会造成无机盐大量丢失,从而影响运动能力。
A. 1500米跑 B.400米跑 C.800米跑 D.热环境下超长距离跑 7.除( )外都是必需氨基酸。
A. 亮氨酸 B.蛋氨酸 C 色氨酸 D.组氨酸
8.以下不属于三羧酸循环过程的关键酶的是( )。 A.柠檬酸合酶 B.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C.乳酸脱氢酶 D.异柠檬酸脱氢酶
9.随着耐力运动的持续和肝糖原储备的大量消耗,维持血糖恒定主要是( )。 A.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B.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C.糖异生合成葡萄糖 D.蛋白质转变成葡萄糖 10.肉碱主要将( )由细胞质转运至线粒体基质。
A.长链脂酰辅酶A B.乙酰辅酶A C.丙酰辅酶A D.琥珀酰辅酶A 1 B,2A,3 A,4A,5B,6D,7D,8C,9C,10A。
6
1. 60米疾跑阶段,运动肌占主导地位的供能系统是( )。 A.糖酵解系统B.乳酸循环系统C.磷酸原系统D.糖有氧氧化系统
2.运动时,动脉血中FFA浓度可由基础值的0.1毫摩尔/升左右增加到接近( )毫摩尔/升。
A.2 B.12 C.4 D.25
3. 谷氨酸经转氨基反应生成( )。 A.a-酮戊二酸B.丙酮酸C.琥珀酸D.苹果酸 4.( )是最重要的游离氨基酸库。
A.线粒体 B.红细胞C. 骨骼肌和肝脏 D.血液
5. 肉碱主要将( )由细胞质转运至线粒体基质。
A.长链脂酰辅酶A B.乙酰辅酶A C.丙酰辅酶A D.琥珀酰辅酶A 6. 正常成人体内生成的代谢水量是( )毫升。 A. 300 B.500 C.800 D.1000
7.运动员血睾酮与皮质醇比值下降( ),是过度训练的警界值。 A.10% B. 20% C 30% D. 5% 8. 运动时乳酸产生最多的是( )。
A. 400~800米跑 B. 艺术体操 C.马拉松跑 D.1500米游泳 9. 运动员适宜的减重速度是每周( )千克。 A. 1.0 B.0.5 C.3.0 D.2.0
10. 运动时能源物质被消耗,运动后恢复期能源物质恢复最快的是( )。 A. 糖原 B. CP C.蛋白质 D.脂肪 1C,2A,3A,4C,5A,6A,7C,8A,9A,10B。
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
A. 1955年 B. 1968年 C. 1966年 D. 1979年 2.经NADH氧化呼吸链测得的P/O为( )。 A 2 B 3 C 4 D 6
3.缺乏下列哪种物质,会影响对视力有要求的运动项目(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C C 维生素E D 维生素D 4.三羧酸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物质是( )。
A 草酰乙酸 B 柠檬酸 C a-酮戊二酸 D 琥珀酰辅酶A
5.大强度运动持续30秒至90秒时,主要由( )提供能量供运动肌收缩利用。 A 糖异生 B 糖酵解 C 糖有氧氧化 D 脂肪有氧氧化 6.( )不是糖异生的原料。
A 甘油 B 乙酰辅酶A C 乳酸 D 生糖氨基酸 7.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血中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是( )。 A. 乳酸 B. 酮体 C. 丙酮酸 D. 胆红素
8.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主要是与血浆( )结合而运输的。 A. 球蛋白 B. 血红蛋白 C. 白蛋白 D. 纤维蛋白 9.肽键的正确表示法是( )。
A. -CO-NH- B. NH2-CO C. -NO-CH- D. -CH-NO- 10.与联合脱氨基作用无关的是( )。
A. a-酮戊二酸 B. NAD+ C. 转氨酶 D. IMP
11.蛋白质是细胞内主要组成成分,占细胞干重的( )%。 A. 80 B. 50 C.30 D.20
7
12.采用矿泉水配制的运动饮料,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 ),有助于维持运动员体内某些酶的活性。
A. 无机离子 B. 辅酶 C.辅基 D.兴奋剂 13.对血糖水平恒定起调节作用的器官是( )。 A. 脑 B. 肾 C.皮肤 D.肝脏
14.1分子乳酸彻底氧化可生成( )分子ATP。 A. 36 B. 38 C.18 D.2
15.神经系统对代谢的调节属于( )。
A.细胞调节水平 B.器官调节水平 C.整体调节水平 D.无氧代谢的调节 16.血浆高酮体水平可促进( )分泌。
A. 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睾酮 D.肾上腺素
17.当乳酸大量堆积使骨骼肌细胞PH值下降到( )时,机体会产生疲劳。 A. 7.0 B.6.4 C.6.9 D.7.1
18.碱盐的摄取对提高( )项目的运动能力有利。 100米跑 B.举重 C.马拉松跑 D.200米游泳
19.停训后通过训练所获得的生物适应消退速度最快的是( )。 A. 肌肉力量 B.肌肉耐力 C.酶活性 D.柔韧性 20.人体必需氨基酸中不包括以下中的( )。 A.异亮氨酸 B.色氨酸 C.谷氨酸 D.赖氨酸
1A ,2B,3A,4A,5B, 6B, 7B , 8C,9A, 10D , 11A,12A,13D,14C,15C,16B,17B,18D,19D,20C。
三、判断题
1. 优秀短跑运动员的尿肌酐系数较高。
2. 同工酶是指能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和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3. 胖人夏天怕热的是因为过厚的皮脂层防碍体内热量的散失。
4. 60米疾跑阶段,运动肌占主导地位的供能系统是糖酵解供能系统。
5. 儿童少年骨组织中无机盐所占比例小,骨骼钙化程度低,因而弹性大、硬度小。 6. 老年人肝、肌糖原储量减少会引起糖酵解能力下降。 7. 骨骼肌和肝脏是最重要的游离氨基酸库。
8. 2~3小时运动至疲劳时,一定会出现低血糖。
9. 在长时间运动中补充糖的种类为单糖和低聚糖的混合物。 10. 酶是蛋白质,故所有蛋白质都是酶。
11. 对长时间运动来说,提高脂肪供能能力,对运动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 12. 力量训练引起肌肉壮大,主要由于膳食中蛋白质摄入增加。
13. 长期运动训练影响女子运动员的内分泌机能,导致月经失调、骨质疏松、贫血等症状。 14. 人体内的各种能量物质都可以有氧分解和无氧分解两种方式氧化供能。 15. 肌内磷酸原贮量少,只能维持极量运动6-8秒钟运动时间。 16. 糖酵解过程,1分子葡萄糖净产生3分子ATP。
17. 甘油在运动中直接供肌肉氧化利用的意义不大,因为肌肉中缺乏磷酸甘油激酶。 18. 缺铁是导致赛前紧张综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19. 运动员进行大量负荷训练后,尿中不出现蛋白是机能状态良好的表现。 20. 以最大速度进行短跑至力竭时,运动肌糖原接近耗尽。
1√,2×,3√,4×,5√,6×,7√,8×,9√,10×,11√,12×,13√,14×,15√,
8
16×,17√,18×,19√,20×。
1. 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2. 经测定发现,所有人的乳酸阈阈值都是4mmol/L。 3. 脂肪是人体内最大的贮能库。
4. 100米跑主要靠ATP、CP分解供能,其他能量物质不参与。 5. 运动员血睾酮与皮质醇比值下降30%,是过度训练的警界值。 6. 运动至力竭时,运动肌内ATP贮量接近耗尽。 7. 骨骼肌和肝脏是最重要的游离氨基酸库。
8. 糖酵解是不需氧的代谢过程,故缺氧是糖酵解产生乳酸的必要前提。 9. 运动训练可使酶活性和酶含量增加。
10. 在短时间内,大强度训练后,乳酸的消除速率不受休息方式的影响。 11. 生物体内二氧化碳产生的方式是有机酸脱羧,这时不伴随能量释放。 12. 甘油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肌肉组织。
13.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 14.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部位是在线粒体中。 15. ATP是人体细胞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
16. 糖酵解过程,1分子葡萄糖净产生3分子ATP。
17. 对于400米跑来说,PH值下降是限制其运动能力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 18. 少儿阶段的最大摄氧量和负氧债的能力高于成年人。 19. 运动员血红蛋白过高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进而降低血液的流速,反而可能使组织细胞氧供应量减少,对运动不利。
20. 运动员安静时血尿素逐日提高是身体机能提高的良好反映。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1. 尿肌酐是CP的代谢产物。
2. 举重比赛时乳酸的堆积是限制其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 3. 脂肪是维生素A、D、E、K的溶剂。 4. ATP是骨骼肌内能量的贮存形式。
5. LDH1能迅速将乳酸转变为丙酮酸,LDH5则能迅速将丙酮酸转变为乳酸。 6. 淀粉、纤维素、蔗糖属于多糖。。
7. 疲劳链假说是用来解释运动性外周疲劳发生机制的。 8. 酶是蛋白质,故所有蛋白质都是酶。
9. 停训后消退速度最快的是柔韧性,因此应坚持训练。
10. 1分子NADH经呼吸链把一对氢交给氧生成水的过程,释放的能量可合成的ATP数为2分子。
11. 由于肌肉中缺乏磷酸甘油激酶,故甘油在运动中直接供肌肉氧化利用的意义不大。 12. 儿童少年的有氧代谢能力较成人差,而无氧代谢能力较成人好。 13. 人体内能量输出功率最高的供能系统是磷酸原系统。 14. 女子在月经期间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15. 一分子糖原的葡萄糖单位完全氧化可生成ATP数目为37或39。 16. 运动员安静时血尿素逐日增高是身体机能能力提高的良好反映。 17. 运动性中枢疲劳产生后,大脑中抑制性神经递质分泌增多。
9
18. 进行高原训练时,海拔高度在4000米左右最佳,持续时间3-4周。 19. 催化丙酮酸转化生成乙酰辅酶A的酶是丙酮酸脱氢酶系。 20. 血乳酸只能评定糖酵解供能能力。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1. 糖酵解的底物在短时间激烈运动中主要是肌糖原。
2. 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3. 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4. 800米跑主要靠ATP、CP分解供能,其他能量物质不参与。
5. 剧烈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升高的原因是由于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6. 运动至力竭时,运动肌内ATP贮量接近耗尽。 7. 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8. 氨基酸库不包括来自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 9. 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供能物质是来自血液的葡萄糖。
10. 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有机物脱羧产生,二氧化碳由碳和氧结合生成。
11. 人体摄入的糖类要经过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成为血液中的葡萄糖。 12. 甘油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肌肉组织。
13. 活化的脂肪酸穿过线粒体内膜,需借助肉碱转运机制。
14. 以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运动肌ATP的合成主要靠糖有氧代谢。 15. 亚极量运动时,运动肌不但是乳酸生成部位,也是乳酸的消除部位。 16. 一分子糖原的葡萄糖单位完全氧化可生成ATP数目为36。 17. 肝脏含有生成酮体的酶系,但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 18. 长时间运动时人体内糖异生的主要原料是乳酸。 19. 1分子乙酰辅酶A完全氧化生成12分子ATP。
20. 尽管NADH+H+和FADH2要分别经NADH和FAD氧化呼吸链进行氧化,但它们释放的能量合成的ATP数是一样的。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四、简答题
1. 简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答案要点:血浆脂蛋白的分类: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包括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四类。 血浆脂蛋白的功能:CM主要运输外源性脂肪; VLDL主要运输内源性脂肪;
LDL主要将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转运至外周组织,并调节胆固醇的合成; HDL主要完成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把外周组织的游离胆固醇转运至肝得到清除。 2. 试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过程。
10
答案要点:(1)运动时肌内糖分解代谢活跃,丙酮酸的浓度逐渐升高,丙酮酸经谷-丙转氨酶的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2)丙氨酸进入血液后被运输到肝脏,作为糖异生的底物,转变成葡萄糖;(3)新生成的葡萄糖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进入骨骼肌氧化利用。 3. 简述运动时磷酸原供能的调节过程。
答案要点:运动时,肌质网释放钙离子,激活肌原纤维上ATP酶的活性,引起ATP分解和肌纤维收缩。ATP浓度下降,ADP浓度升高,[ATP]/[ADP]比值降低,立即激活肌酸激酶(CK),催化CP分解,重新合成ATP。ADP+CP→ATP+C,在CP耗尽之前,ADP不会积累。
当运动6-8秒钟后,CP接近耗竭,ADP浓度逐渐上升,[ATP]/[ADP]比值稍有下降,激活肌激酶(MK)反应,应急性合成ATP,并引起AMP浓度急剧上升。2ADP→ATP+AMP,AMP水解为NH4+和IMP。肌激酶的结果是降低ADP浓度,使[ATP]/[ADP]比值保持在稍低于安静状态水平,即实现磷酸原系统的调节功能。
4. 系统速度、耐力训练适应后,骨骼肌的生物学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速度训练:a、CP储量增加;b、糖原酶活性提高;c、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d、肌肉缓冲酸的能力改善。
耐力训练:a、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加;b、有氧代谢酶活性提高;c、肌红蛋白含量增加;d、运动肌微血管密度增加;e、肌肉内能量物质储量增加。
1. 计算软脂酸(C16)经β-氧化最终可生成ATP的数目? C16脂肪酸经β-氧化完全生成水、二氧化碳
(1)经过【(Cn÷2)-1】次β-氧化,每次β-氧化生成5ATP。
(2)生成乙酰辅酶A(Cn÷2)个,每个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12ATP。 (3)脂肪酸活化需要消耗1个ATP。
(4)因此生成ATP数目为:{【(Cn÷2)-1】×5+(Cn÷2)×12}-1(
(5)代入数据,求得1摩尔16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完全氧化为水、二氧化碳时产生ATP为130摩尔。
2. 影响人体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年龄:生长期的机体无氧代谢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20~30岁时达到最大,以后逐渐下降;
(2)性别:女子显著低于男子;
(3)肌肉质量:最大无氧代谢能力与去脂体重关系密切; (4)肌肉结构:肌肉形态和肌纤维类型;
(5)肌肉机能:供能物质含量,耐乳酸能力,代谢的速率; (6)遗传:某些指标遗传度很高,如快肌纤维比例; (7)训练:长时间无氧运动能力受训练影响较大。
3 脂肪在体内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数量有限,试述运动中限制脂肪组织中脂肪利用的环节?
(1) 脂库动员的限制:运动时脂肪氧化主要发生在骨骼肌,而脂肪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
11
因此,脂肪必需从脂肪组织中动员出来才能被氧化利用。脂肪动员是在脂肪酶作用下进行的,脂肪酶活性的高低就决定了脂肪动员的速率;
(2) 脂肪酸在血液中运输的限制:血液脂肪酸必需与白蛋白结合才能被运输,白蛋白与脂肪酸结合能力有限,当脂肪酸浓度超过2毫摩尔/升时将形成微团而危害身体机能; (3) 血液脂肪酸向肌细胞的转运的限制:血液中的脂肪酸进入肌细胞后被活化生成脂酰辅酶A,后者需要肉碱的携带才能通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氧化;
受糖代谢的调节:脂肪酸经ß-氧化生成的乙酰辅酶A必需与糖代谢生成的草酰乙酸结合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因此,缺糖时脂肪供能也受到限制。 4. 简述乳酸循环的过程、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乳酸循环的过程: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的过程称为乳酸循环。 特点:(1)乳酸循环是一个耗能的过程;
(2)2分子乳酸异生为1分子葡萄糖需6分子ATP。 生理意义:① 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 ② 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1. 试述酮体生成的调节作用? (1) 饱食及饥饿的影响:
饱食情况下,脂肪酸β-氧化下降,酮体生成减少。 饥饿情况下,脂肪酸β-氧化增强,酮体生成增多。 (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
糖代谢旺盛丙二酰CoA竞争性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 I,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减弱,酮体生产减少。
反之,糖代谢减弱,脂肪酸β氧化及酮体生成均加强。
2.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温度变化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任何酶都有一个最适温度。
(2)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强酸、强碱能使蛋白质变性;任何酶都有一个最适pH。 (3)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表现出特殊的饱和现象。 (4)酶浓度的影响:与反应速度成正比。
(5)激活剂的影响:凡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称为激活剂。如钾、钠、钙、镁等离子。 (6)抑制剂的影响:凡能降低酶活性的物质。如药物、抗菌素、毒物、变构酶等。
(7)产物的浓度:产物的浓度可影响反应的速度,产物浓度越低进行的速度越快,越高则越慢。
3. 简述女子运动时的代谢特点。
答:女子的磷酸原供能能力低于男子,表现为最大做功能力低于男子;女子糖酵解能力低于男子,有氧代谢能力也低于男性。女子在长时间耐力运动中能够更多利用脂肪供能,动用脂肪酸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子。女子肌肉利用血酮体的能力高于男子。女子在运动中血清酶活性变化小于男子。因此,女子在耐力项目上存在很大潜力。
12
4.简述ATP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特点? ATP的生物学功能: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2)合成磷酸肌酸。
(3)参与构成一些重要辅酶。 (4)提供物质代谢时需要的能量。 ATP的作用特点:
(1)ATP是肌肉工作时唯一的直接能源。 (2)ATP含量少,转化率高而快。
(3)ATP不能透过生物膜,只能在细胞内生成。
1. 比较糖、脂肪、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在运动时生物学功能的异同点。 元素组成 运动时的生 物学功能 C,H,O ①糖可储存和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能量 ②糖可降低蛋白质分解的作用 ③调节脂肪代谢 糖 脂肪 蛋白质 C,H,O,少量N,P C,H,O,N,少量P,S ①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②脂肪氧化供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 蛋白质在长于30分钟的激烈运动中参与供能,最多不超过总耗能的18% 2. 简述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 1)脂肪酸活化为脂酰辅酶A。 2)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内膜。
3)脂酰辅酶A的β-氧化: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最终脂肪酸经过β-氧化过程裂解为乙酰辅酶A,再经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和ATP。
3. 不同代谢类型运动项目疲劳的特点?
答:运动项目根据其代谢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无氧代谢类型和有氧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2分)
①无氧代谢疲劳的特点主要与磷酸原消耗、乳酸生成和积累有关。此外,血氨升高也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因素。(3分) ②有氧代谢疲劳的特点主要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降低,体温升高和脱水、无机盐丢失有关。(2分)
4. 何谓兴奋剂?它主要有哪几类?试举例说明其危害。
兴奋剂是指体育竞赛中禁用药物的统称。国际奥委会规定:“竞赛运动员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以非正常量或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的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为使用兴奋剂” 。 分类:
13
(1) 刺激剂; (2) 麻醉止痛剂 (3) 合成类固醇; (4) ß-阻断剂; (5) 利尿剂;
(6)肽类激素及类似物。
1.运动训练对磷酸原供能系统有何影响?
答: 运动训练对磷酸原供能系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运动训练可提高ATP酶的活性。(1分) 2)速度训练可提高CK酶的活性。(1分) 3)运动训练可增加磷酸肌酸的含量。(1分) 4)运动训练对ATP含量的影响不明显。(1分)
2. 计算软脂酸(C16)经β-氧化最终可生成ATP的数目? C16脂肪酸经β-氧化完全生成水、二氧化碳
(1)经过【(Cn÷2)-1】次β-氧化,每次β-氧化生成5ATP。
(2)生成乙酰辅酶A(Cn÷2)个,每个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12ATP。 (3)脂肪酸活化需要消耗1个ATP。
(4)因此生成ATP数目为:{【(Cn÷2)-1】×5+(Cn÷2)×12}-1(
(5)代入数据,求得1摩尔16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完全氧化为水、二氧化碳时产生ATP为130摩尔。
3. 试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过程?
答:(1)运动时肌内糖分解代谢活跃,丙酮酸的浓度逐渐升高,丙酮酸经谷-丙转氨酶的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基;(2)丙氨酸进入血液后被运输到肝脏,作为糖异生的底物,转变成葡萄糖;(3)新生成的葡萄糖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进入骨骼肌氧化利用。 4. 叙述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的异同点?
糖酵解 有氧氧化
底物 肌糖原,葡萄糖 肌糖原,葡萄糖
产物 乳酸 二氧化碳和水 反应部位 细胞质 细胞质,线粒体
反应主要阶段 1.葡萄糖或肌糖原生成丙酮酸 1.葡萄糖或肌糖原生成丙酮酸 2.丙酮酸生成乳酸 2.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
3.乙酰辅酶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二氧化
14
碳和水
氧化方式 脱氢 脱氢 反应条件 不需氧 需氧
ATP生成方式 底物磷酸化 底物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ATP生成数量 3ATP,2ATP 39ATP, 38 ATP
5. 简述血氨的来源途径?
血氨的来源包括外源性的氨和内源性的氨(1分)。外源性的氨主要是肠道中细菌作用引起蛋白质腐败,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是人体休息状态下体内血氨的主要来源(1分)。内源性的氨主要来自以下代谢途径:(1)谷氨酰氨脱氨基作用;(1分)(2)谷氨酸氧化脱氨;(1分)(3)嘌呤核苷酸循环中AMP脱氨;(1分)(4)其它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脱氨;(1分)(5)单氨类神经递质脱氨。(1分)
1. 比较糖、脂肪、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在运动时生物学功能的异同点。 元素组成 运动时的生 物学功能 C,H,O ①糖可储存和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能量 ②糖可降低蛋白质分解的作用 ③调节脂肪代谢 糖 脂肪 蛋白质 C,H,O,少量N,P C,H,O,N,少量P,S ①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②脂肪氧化供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 蛋白质在长于30分钟的激烈运动中参与供能,最多不超过总耗能的18% 2. 简述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 1)脂肪酸活化为脂酰辅酶A。 2)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内膜。
3)脂酰辅酶A的β-氧化: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最终脂肪酸经过β-氧化过程裂解为乙酰辅酶A,再经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和ATP。
3. 不同代谢类型运动项目疲劳的特点?
答:运动项目根据其代谢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无氧代谢类型和有氧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 ①无氧代谢疲劳的特点主要与磷酸原消耗、乳酸生成和积累有关。此外,血氨升高也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因素。
②有氧代谢疲劳的特点主要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降低,体温升高和脱水、无机盐丢失有关。
15
4. 试述血氨的来源和去路?
血氨的来源包括外源性的氨和内源性的氨。外源性的氨主要是肠道中细菌作用引起蛋白质腐败,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是人体休息状态下体内血氨的主要来源。内源性的氨主要来自以下代谢途径:(1)谷氨酰胺脱氨基作用;(2)谷氨酸氧化脱氨;(3)嘌呤核苷酸循环中AMP脱氨;(4)其它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脱氨;(5)单氨类神经递质脱氨。
人体内氨的去路主要有三条:(1)在肝脏合成尿素;(2)在脑、肝脏和骨骼肌等组织合成谷氨酰胺;(3)合成氨基酸或一些含氮化合物。
1. 系统速度、耐力训练适应后,骨骼肌的生物学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速度训练:a、CP储量增加;b、糖原酶活性提高;c、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d、肌肉缓冲酸的能力改善。
耐力训练:a、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加;b、有氧代谢酶活性提高;c、肌红蛋白含量增加;d、运动肌微血管密度增加;e、肌肉内能量物质储量增加。 2. 中低强度运动和亚极量运动为什么会有乳酸生成?
答案要点:中低强度运动和亚极量运动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乳酸是糖无氧代谢的终产物;中低强度运动开始时,乳酸生成不是缺氧引起,而是氧利用率不高所致,即由于丙酮酸和还原型辅酶I 的生成速率和氧化速率之间的暂时不平衡,导致胞质内丙酮酸和还原型辅酶I堆积,引起乳酸生成 ; 在亚极量运动开始时由于局部缺血引起暂时氧供不足,导致乳酸增多。
3. 试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过程。 答案要点:
(1)运动时肌内糖分解代谢活跃,丙酮酸的浓度逐渐升高,丙酮酸经谷-丙转氨酶的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
(2)丙氨酸进入血液后被运输到肝脏,作为糖异生的底物,转变成葡萄糖; (3)新生成的葡萄糖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进入骨骼肌氧化利用。 4. 运动时甘油代谢的途径及生物学意义?
答案要点:甘油三酯分解释放甘油,随血循环运送至肝、肾等组织进一步代谢。在肝脏中,甘油生成磷酸二羟丙酮,进一步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进入三羧酸循环,在氧气充足时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缺氧时沿糖酵解途径生成乳酸;或经糖异生生成糖。 意义:(1)氧化供能;(2)维持长时间有氧运动中的血糖平衡;(3)指示脂肪分解程度。 1. 试列举人体内8种必需氨基酸的名称?
答案要点: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 2. 试述乳酸消除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案要点:人体内消除乳酸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 在骨骼肌、心肌等组织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2) 在肝脏和骨骼肌内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原; (3) 在肝内合成脂肪、丙氨酸等。 此外有少量乳酸直接随汗、尿排出体外。
16
运动时乳酸消除的生物学意义有三方面: (1) 在骨骼肌、心肌氧化提供能量;
(2) 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用以维持血糖水平;
(3) 消除由乳酸引起的体液PH值下降,改善肌细胞内环境。 3. 简述运动时磷酸原供能的调节过程
答案要点:运动时,肌质网释放钙离子,激活肌原纤维上ATP酶的活性,引起ATP分解和肌纤维收缩。ATP浓度下降,ADP浓度升高,[ATP]/[ADP]比值降低,立即激活肌酸激酶(CK),催化CP分解,重新合成ATP。ADP+CP→ATP+C,在CP耗尽之前,ADP不会积累。
当运动6-8秒钟后,CP接近耗竭,ADP浓度逐渐上升,[ATP]/[ADP]比值稍有下降,激活肌激酶(MK)反应,应急性合成ATP,并引起AMP浓度急剧上升。2ADP→ATP+AMP,AMP水解为NH4+和IMP。肌激酶的结果是降低ADP浓度,使[ATP]/[ADP]比值保持在稍低于安静状态水平,即实现磷酸原系统的调节功能。
4. 激烈运动和持续、重复性运动中血氨的变化是什么?对运动和代谢有何影响?
答案要点:血氨升高;高血氨可能引起中枢疲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运动控制能力下降, 思维连贯性下降, 甚至意识丧失; 对生化反应的不良影响, 如抑制丙酮酸羧化和线料体的呼吸作用, 从而危及三羧酸循环。
五、论述题
1、什么是糖酵解,试述其反应过程,并结合运动实践谈谈其生理意义?
答案要点: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的条件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也叫糖的无氧代谢。
①葡萄糖在已糖激酶作用下,由ATP提供磷酸基,转化成6-磷酸葡萄糖(G-6-P),此反应释出较多自由能故为不可逆反应。
②G-6-P转变为6-磷酸果糖,后者在6-磷酸果糖激酶-l催化下,再消耗1分子ATP,磷酸化为1,6-二磷酸果糖,这也是一个不可逆反应。
③1,6-双磷酸果糖在醛缩酶催化下分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而磷酸二羟丙酮经异构酶作用可变成3-磷酸甘油醛。相当于一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3-磷酸甘油醛。
+
④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作用下,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并使NAD变成
+
NADH+H。1,3-二磷酸甘油酸含高能磷酸键,可经底物水平磷酸化使ADP转变为ATP,并产生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转变成2-磷酸甘油酸,后者由烯醇化酶催化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型丙酮酸,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
⑤磷酸烯醇型丙酮酸(PEP)在丙酮酸激酶催化下,转变为丙酮酸,并经底物水平磷酸化使ADP磷酸化为ATP。
⑥氧供应不足时,糖酵解途径生成的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由NADH+H提供氢,还原成乳酸。反应产生的氧化型NAD为上游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的反应提供辅酶,使整个途径能在无氧条件下不断运转。1mol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氧化成2mol乳酸,净生成2molATP。 生理意义:
①糖酵解是人体在缺氧条件下获得能量的有效方式
17
+
+
②有少数代谢活跃、耗能较多的组织细胞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仍以糖酵解来获取能量。
2. 试述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过程?
(1)脂肪的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脂肪酸的活化:脂酰 CoA 的生成(胞液)
脂酰辅酶A 合成酶
脂肪酸 + 辅酶A 脂酰辅酶A
ATP ADP(→AMP+PPi) (3)脂酰辅酶A进入到线粒体:需要借助肉碱在脂酰肉碱转移酶的作用下进入到线粒体中,完成进一步的氧化作用。
(4)脂酰辅酶A进行β-氧化:脂肪酸的氧化发生在脂酰基β-炭原子上,氧化成一个新的羧基,故称β-氧化。
每次β-氧化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步骤。
①脱氢:在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脂酰CoA在α、β位碳原子上脱氢,形成反式双键的脂酰CoA,即烯脂酰CoA,同时FAD接受氢被还原成FADH2。
②水化:在烯脂酰CoA水化酶的催化下,反式烯脂酰CoA在双键上加上一分子水,形成羟脂酰CoA。
③脱氢: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羟脂酰CoA的β位上的羟基脱氢氧化成β-+
酮脂酰CoA,同时NAD+接受氢被还原成NADH+H。
④硫解:在β-酮脂酰CoA硫解酶(简称硫解酶)的催化下,β-酮脂酰CoA在α和β位之间被1分子CoA硫解,β-酮脂酰CoA在α和β之间被1分子CoA硫解后,产生乙酰CoA和缩短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这四步反应组成了1次β氧化作用。
1.试述马拉松运动的供能过程和特点,运动中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么?
在马拉松跑的起始阶段,由于运动强度相对较大,有部分的糖酵解参加供能,乳酸有一定的生成。随着运动时间延长,各器官克服生理惰性后,机体的供氧量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氧量,在运动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有氧状态,因此马拉松是以有氧代谢为主要供能的运动项目。运动初期和运动中加速跑所产生的部分乳酸在运动中被氧化掉,运动中乳酸不产生堆积。由于运动时间长,运动强度相对较大,主要有糖有氧氧化供能,因此,糖储备的消耗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主要生化因素之一。同时,由于运动中大量产热和肌肉收缩摩擦生成的热量会引起体温升高而引起运动性疲劳。为防止体温过高,机体会以排汗方式散发热量而引起大量脱水,并随之有一定量的无机盐的丢失,因此,体温升高、脱水、无机盐丢失都是引起马拉松运动性疲劳的生化因素。
1、试根据睾酮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作用机制及运动中血睾酮的变化规律,结合实际谈谈如
18
何运用血睾酮指标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
睾酮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影响肌肉的力量大小。 运动中血睾酮变化规律:
① 短时间激烈运动,血睾酮变化不大,有时会出现升高的现象;
② 长时间大运动负荷或力竭运动使血睾酮含量下降,运动能力也随之下降。
长期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安静时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取决于运动负荷和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在大负荷训练初期血睾酮浓度上升,随着训练的继续,运动员机能降低,血睾酮浓度会下降,但经过小负荷调整性训练可以恢复正常,但如果同时伴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被抑制,就会出现运动性低血睾酮现象。
1、试述运动性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运动性中枢疲劳是指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2分)一般来讲,短时间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不大,只要在长时间运动引起疲劳时,中枢神经系统才会产生明显的抑制过程。主要特点有:
(1) TP浓度降低:血糖下降,血氨升高,ATP大量消耗等影响其能量供应。 (2) 抑制性神经递质分泌增加: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分泌增加。 (3) 其它因素:感染(流感病毒和疱疹病毒等)
运动性外周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其生化特点主要有:
(1)、神经肌肉接点: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以及Ach在神经肌肉后膜的堆积都将影响膜电位的形成,影响肌肉收缩。 (2)、细胞内环境的改变:水和无机盐的丢失。 (3)、肌细胞膜的结构损伤或通透改变: (4)、肌质网释放钙减少: (5)、能源物质消耗(ATP、CP↓,肌糖原↓,血糖↓) (6)、代谢产物堆积(乳酸、酮体↑)
1. 试结合运动训练实践举例说明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途径主要有哪些? 答案要点:
(1) ATP 利用的调节:运动时, 受肌浆 Ca2 +的激活, ATP 水解速率大大加快, 但 ATP 含量和 ATP /ADP 浓度比变化不大,这是因为 ATP 的利用过程总是和再合成过程密切偶联在一起, 一旦 ATP 被利用, 即可引起 ADP 浓度上升, 导致 ATP /ADP 浓度比下降。这种变化可以灵敏地触发代谢调节系统作出反应, 以便激活代谢合成 ATP, 直到比值恢复到正常水平。当细胞内 ATP 利用减少而使 ATP /ADP 浓度比升高时,参与 ATP 生成的某
19
些酶的活性受抑制, 其结果减少 ATP 生成,使 ATP /ADP 浓度比下降;当细胞内 ATP 利用增多,使 ATP /ADP 浓度比下降时,参与动用 ATP 的某些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以阻止比值下降。当 ATP /ADP 浓度比变化不大时,,对酶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2) CP 利用的调节:安静时,ATP /ADP 浓度比较高, 肌酸激酶(CK)活性受抑制;而运动时, ATP /ADP 浓度比下降,立刻激活 CK。CK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CK 催化下反应和逆反应速度都极快, 对反应物浓度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肌肉 CP 的储量少, 只能提供极限强度运动 5-7 秒钟。但其供能的调节意义在于它的最早快速利用。为代谢调节启用糖酵解供能提供过渡时间。
(3) 肌激酶反应的调节:当 CP 消耗接近耗竭时,ADP 浓度逐渐上升。ATP /ADP 比值稍有下降, 便可激活肌激酶反应, 应激性合成 ATP同时, 引起细胞内 AMP 浓度急剧上升。正常情况下, 肌内 AMP 浓度很低, ATP /ADP 比值的微小变化能引起 AMP浓度极大的变化。在极量运动至力竭时, 如当肌内 ATP 下降 30% 时,ADP 浓度提高 20 倍, AMP 浓度则提高 700 倍左右。AMP 浓度上升,进一步激活 AMP 脱氨酶,催化 AMP 水解成次黄嘌呤核苷酸( IMP) 和 NH4 + 。AMP 转变成 IMP, 意味着腺苷酸总量减少, 但这种减少量非常小, 在运动后经嘌呤核苷酸循环的部分途径重新合成。肌激酶反应的结果,降低 ADP 浓度,使 ATP /ADP 比值重新恒定在稍低于安静时的水平上。
综上所述,在磷酸原快速动用过程中,ATP 含量减少,CP 贮量接近耗竭, 伴有 Pi、 肌酸、 ADP、 AMP、 IMP 和NH4 + 的增多, ATP /ADP 比值变化不大。
1、试结合运动训练实践谈谈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恢复的特点是什么?答案要点:长时间:肌糖原恢复速率慢,受膳食含糖量的影响。在恢复期最初10小时恢复最快,此时机体内糖异生作用较强,同时肌中糖原合成酶活性较高,应注意补糖,基本恢复大约需要46小时;短时间:肌糖原恢复速率较快,不受膳食中含糖量的影响或影响不大。肌糖原消耗较少,糖酵解生成乳酸增多,激素调节的结果使血糖上升,另有糖异生作用,因此运动后5小时恢复最快,24小时基本恢复。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