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堂教学的四部曲

来源:好走旅游网


课堂教学的四部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教师在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上,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品德与社会教育目标能否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要引导学生不断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拓展教材的外延,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地域实际舍弃教材的部分内容,当然不是随意更改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首先应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教学《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介绍好朋友,体会有朋友的幸福感。第二个环节,通过参与游戏知道朋友问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第三个环节,辨析导行。我把朋友间经常发生的典型事例编成辨析题。让学生明白帮助朋友要讲究方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第四个环节,结交新朋友。一是应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二是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道拥有一些好朋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三是通过开展介绍好朋友、同学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懂得什么是好朋友,增进朋友间的友谊。第五个环节,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有了好朋友,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快乐;失去了朋友,我们就会感到孤独和不安。让我们学会用真心去交流,用真诚去理解,我们的友渲将更加清澈,更加可贵,愿友谊天长地久!

二、贴近学生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生活的发展,源于其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新课程所体现出的最大特点。也是有利于以往思品课单纯说教的地方。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有心人,每天记录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为我做早饭”、“爸爸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通过这样的课堂延伸。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并且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又如教学《网络世界》一课时,教师向学生发放调查表,指导学生通过日常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身边人的上网情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体验。教学中,学生交流了身边人开网络商店、上网购物、炒股等许多鲜活的生活内容,丰富了对网络作用的认识。

三、关注学生成长

一位优秀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是一位情感丰富的好教师,他应把情感作为教学艺术的生命,善于以温暖如春的教学氛围和以人性化为教育思想核心的人文精神,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幸福的精神源泉。教师要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理解、宽容,要充满爱心,用亲切温暖的语言,饱含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教师要善于激“趣”、煽“情”、移“情”,以情动人、以行导人、以德育人。学生深思明理,教师随机渗透德育,巧导学生怡然地在

情感上实现理性的升华。如教学《当冲突发生后》对,我引导学生去发掘当事人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去关注这样一个关键点:“当事人在发生这场意外的冲突后马上跑进教室去了。”这一举动在一般人看来,就是逃跑、不负责任的表现,后面其中一位围观的同学也提到了,说他“逃之夭夭”。而事实上,当事人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他是想到教室寻求帮助。我让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想想也确实如此,发生这样的事,早已是不知所措,自己解决不了,最自然的反应便是到教室找自己的朋友来帮忙。这样一来,学生对当事人的理解也发生了转变,这就是“当冲突发生后”处理问题的关键啊!冲突常常是由于没有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别人、从而产生了一点儿误会引起的。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达到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情感。”作为品德学科的教育者,更是如此,从学生的生活中撷取出的真实案例,才是最具感化力的德育素材。

四、珍惜学生资源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差异性为教师开发、利用和探究学生资源带来挑战和动力。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差异性当作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去探求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珍惜学生资源的差异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虽然我们抛弃了课堂上教师演独角戏的做法,但有些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情色彩,不是善意地引导学生走出生活的迷茫,而是容不得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于是就简单而粗暴地“一棒子打死”。由此出现了“千人一腔”的体验感受。但这种体验有多少真实性被?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衍生的“错误”、“偏激”看法当作教学的生成点加以引导,其效果往往胜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