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高中语文必修一月考测试题
(测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 出题人:语文李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廓(guó)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3.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
①我不是无根浮萍 ②不是断线的风筝 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②③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24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6.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7.翻译:(3*5=15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夫晋,何厌之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4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绝,挣断。 D.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坚固、锋利。 9.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秦武阳色变振恐 B.轲既取图奉之 C.图穷而匕首见 D.秦王必说见臣 10.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1.翻译。
(15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三.理解性默写:(24分) 12.(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3)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3)
; , 。 (3)荆轲在易水诀别时所歌唱的诗句是:(4) , 。 (4)《沁园春长沙》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巷》中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5)
。 (6)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 , ; , ; , 。吾其还也。(6) 四、(19分)语言运用
1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4分)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_。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__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____ ______; ..
今义:__________。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诸郎中执兵 古义:_____ _____; ..
今义: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
(7)左右乃曰 古义: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1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经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答:
1. C
2. 解析:C诗人的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3.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阅读欣赏和语言的运用能力。答案:C
4. C 5. B 6. C
7.(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2)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3)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8.提示:D项中的“坚”应该是“剑插得紧”的意思。
9.提示:题干中“秦王还柱而走”的“还”是通假字,通“环”,环绕。A项“振”通“震”。C项“见”通“现”。D项“说”通“悦”。B项“奉”意思是“奉献,捧送”。答案:B 10.D
11(1)希望大王您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有德行者的心意。
12.(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3. 答案:(1)眼泪 鼻涕 (2)礼品 货币 (3)走投无路 贫困 (4)袒露一只臂膀 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5)宫廷的侍卫 称中医医生 (6)投击 拿着 (7)秦王的侍从 左边和右边 14.略
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