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整理)

来源:好走旅游网
 必修三语境默写复习卷

《蜀道难》

1.(2016新课标Ⅱ)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 (2014新课标Ⅰ)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诗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4、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5、诗中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 6、李白在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7、 , 。 , 。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8、李白在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9、李白在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11、李白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 。”。

12、诗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杜甫诗三首》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1 / 4

3.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4.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6.《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 。 7.《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 。

8.《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 , 。

9.《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10.《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 。

11.《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 , 。

12.《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 。

13.《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 。

《琵琶行》

1.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 ,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 ”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________。门前冷落鞍马稀,

_________________”,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5.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 ”、“ ”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 ”、“ ”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但这都是概述性的描写。

8.《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 。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 , 。

9.《琵琶行》一诗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表现了其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 ,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的句子是: ,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的句子是: ,表现了乐声冷涩的特点句子是: ,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的句子是: , 。

10.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11.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 , ”的时

2 / 4

候,就更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 , ”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12.文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______________。” 1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5.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16.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17.《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侧面描写。 17.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

19.白居易另有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是《琵琶行》“ , 。 , ”一节诗句的化用。

20.苏轼《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泣孤舟之嫠妇”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四句:“ , 。 , 。” 2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 22. (2018新课标Ⅱ)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众多纨绔弟子的追捧。

23. (2016新课标Ⅲ)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

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4. (2015新课标Ⅱ)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李商隐诗两首》

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

2.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 , ”。

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 , ”。

4.“梦境虚渺,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 , ”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5.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引发华年之思的两句是:“ , 。”

6.《马嵬》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对比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对比手法来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⑴《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形象地论证了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 , ”的看法。

⑵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他提出“ , ”,这样头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⑶《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 , ”的事实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⑷《寡人之于国也》中“ , ”回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⑸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自古有之,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具体体现在“ , ”的渔业治理原则上。

3 / 4

⑹《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 , ”来形容人没有自知之明,去嘲笑别人。

⑺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 。

《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也”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6、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作者也用涓涓细流汇大海 来说明积累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

⑴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⑵《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特烈响应的语句是“ , ”。

⑶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⑷《过秦论》中,体现秦始皇采取措施,使人民愚钝的句子是: , 。 ⑸《过秦论》中写蒙恬筑长城,击退匈奴的句子是: , 。 ⑹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的三句: , , 。

⑺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使: , , 。

⑻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 。

《师说》

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3.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 。

4.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5.《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4 / 4

”的观点是相同的。

6.《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 ,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8.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9.《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0.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 ”。 11.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1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13.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

14.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 1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