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运用定量、定性、比较等分析方法,通过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标签: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纵观当代经济,以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迅速崛起。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中日韩三国既是近邻又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对外贸易又有很强的互补性、且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具有继起性。通过对三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日韩经验教训,为我国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依据。本文主要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韩日服务贸易现实和潜在际竞争力做出科学评价。

1 中日韩三国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

),可以准确反映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水平。贸易竞争优势指数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XX

ijij

/X

iw

,反映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整体竞争力的变化。(其中,

tj

为j国全部产品出口额,X

iw

为j国i类产品出口额,X

为世界i类产品出口总额,Xtw为世界出口总值。)

RCA指数显示:若RCA>2.5则表示国际竞争力极强,若RCA<0.8则表示国际竞争力较弱。RCA的数值表示比较优势越大越具有国际竞争力。三国数值基本都低于0.8,说明三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均较弱。但就数值大小比较可以看出,日韩两国总体上差距不大,中国与之相比有一定差距。此外,日本RCA指数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表明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加强。而中韩却略有下降,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这一时期,就RCA指数来看,日本的竞争力最强,韩国次之,中国最弱。

TC指数显示:TC取值范围为(-1,1),越接近于1则比较优势越大,竞争力也越强;越接近于-1则相反。三国TC指数均为负值,说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差,同时也说明三国的服务贸易均处于绝对劣势。三国间相比,中国TC指数的绝对值最小,且数值在不断减小,说明中国的逆差最小且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日本TC指数绝对值在2004年之前是三国中最高的,却是三国中下降的最快的,说明日本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潜在国际竞争力强于中韩。2004年之后,韩国TC指数绝对值超过日本,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加大,竞争优势进一步减弱。这一时期,就TC指数来看,中国的竞争力最强,日本次之,韩国最弱。

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日本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远高于中国和韩国,说明日本服务贸易在总额上最有优势,竞争力最强。但是日本国际市场占有率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竞争力在逐渐弱化;而中国则一直处于不断上升之中,竞争力在不断加强;韩国的市场占有率略有起伏,变化不大。但市场占有率下降并不能笼统的理解为本国服务产业竞争力的下降,不能对本国服务业发展趋势和质量做出正确评价,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做出正确分析。

2 中日韩服务业、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比较

2.1 中日韩三国服务业发展对其宏观经济的贡献

从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来看: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服务业GDP占总GDP的比重保持在67%左右。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2000年后比重上升接近60%。日韩两国在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上是相仿的,但韩国服务业GDP占总GDP的比重相差10%,这与两国的产业政策及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有关。而中国则与日韩相距甚远。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贯重视工业的发展,而且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因此服务业则起步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偏低。尽管服务业发展较快,年均增速超过10%,但服务业GDP占总GDP比重偏低,2008年为41.8%,尚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5%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60%-70%更是有很大差距。

从就业角度来讲:日韩服务业已经成为两国吸收就业的重要场所,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在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在50%以上,而中国则仅为30%左右,这一比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30%—55%,更大幅度落后于发达国家的55%—70%。

2.2 基于要素禀赋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在资源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上,劳动密集型的批零餐饮业上,中国两项出口之和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在65%左右,韩国约为48%,韩国为35%。说明中国作为在廉价劳动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在这两项上具有国际竞争力。三国旅游业和批零餐饮业的出口比重都在逐年下降,说明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对服务贸易的贡献在逐渐减小,三国均顺应了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智力或资本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潮流。

在人力资本密集型的金融保险业上,日本的出口比重是最高的,接近7%,韩国也有6%,而中国只有1%左右。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可以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丰裕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保持和发展。由于我国低素质劳动力占绝大部分比重,高素质人才不足,导致我国在在这一行业竞争力的弱势地位。

在技术密集型的交通通讯业和计算机信息服务与专利特许上,日韩两项出口之和占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均超过50%,而中国只有30%左右。R&D投入会提高一国的科技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一国技术与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本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首选指标就是R&D投入强度即R&D投入占GDP的比重。日本2004年R&D投入15.78 万亿日元(约1350亿美元),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位, R&D投入强度高达3.13 % ,位居世界第一;韩国年R&D投入约为190亿美元,强度为2.72%;中国R&D投入为约260亿美元,强度仅为1.23%。中国科技基础薄弱,研发投入水平低,R&D投入强度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要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本国的科技实力,首要措施就是增加R&D投入。

中国的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由于劳动力优势明显,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如批零、交通运输、仓储、餐饮、旅游等,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大,从而带动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份额的不断增大,使得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但中国在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处于比较劣势,高附加值行业发展缓慢,使中国潜在竞争力最弱,韩国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交通通讯业在服务贸易出口占比重最大,就这一点而言比中国的竞争力要强,但由于人力资本与技术优势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尽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专利特许贸易潜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力较强,但出口比重过低,因此在这些行业无法与日本的竞争力相媲美。日本属于后工业化国家,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成熟,服务业内部结构也相对合理,其优势主要集中在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方面,因此可以说日本是服务贸易强国。

3 对中国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1)我国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有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等,他们不仅有独立的效用,也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使我国二、三次产业加速融合。努力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对本国宏观经济的贡献能力,使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发挥服务业已有的比较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我国服务贸易在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旅游业,餐饮业、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今后应进一步保持、发挥和提升比较优势,并不断提高这些行业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传统服务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及专利特许等,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应积极提供与产业政策结合的税收、信贷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现代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

(3)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服务贸易提供恰当的经营标准及规范、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有效的保护。我国目前的立法工作还很不完善,数量少,且尚未形成体系,某些领域还是空白。因此,我国应该

加强对WTO有关条款的原则的研究,在国际法准则的框架内,健全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法律法规,使服务贸易实现透明化、制度化、规范化。

(4)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建立大型服务类企业。我国需要一批服务品牌与国际服务品牌相抗衡。品牌意味着差异,意味着一定程度垄断优势。服务是无形的,市场对服务的识别依赖品牌,培育和发展知名服务贸易品牌比商品品牌更为重要,可以提高我国服务产业的形象。我国应重视服务企业跨国经营中的竞争与合作,结合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规律,走企业联合为主的集团化道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和运输等大型服务业跨国公司,为制造业的国际贸易和生产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5)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我国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紧缺。我国要建立和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长效机制,大力培养适应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服务人才,为促进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谭晶荣.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国际贸易问题[J],2006,(7).

[2]袁永友.“二元贸易”现象与服务贸易发展[J].国际贸易,2008,(10).

[3]刘晨阳.中日韩FTA服务贸易前景初探:基于三国竞争力的比较[J].国际贸易,201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