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
句话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二)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9-26题
(一)(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 ⑵便要还家(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太宗论盗(9分)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 ⑵朕当去奢省费 ..⑶轻徭薄赋 ⑷安用重法邪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2分)
⑴路不拾遗 ⑵商旅野宿 26.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
(三)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2
E.遂与外人间隔又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 )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马说》 C.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曹刿论战》) 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四)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3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二)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吾用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君之楚.奚为北面?
译文: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
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4
答案(一)略
答案(二)答案: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
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4.(1)有人(2)去除(3)减轻(4)怎么(哪里)
25.(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26.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三)答案: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四)答案: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二)(7分)
11.(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1)好 (2)财物
12.(4分,每处两分)(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13.(1分,意思对即可)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