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单元备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单元备课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秋天有关的故事、散文、诗歌等,联系学生实际,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景,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

2、随文及课外阅读会认汉字30个,会写子34个。 3、通过看、读、找、抄、写等各种形式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本组教学,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2、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3、 学会并牢固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 四、课时分配

古诗两首 2课时 风筝 2课时 秋天的雨 2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3课时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2、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3、本组教材各部分都是紧紧围绕秋天这个主题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相互关连,紧密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为习作做准备。

9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四、课堂练习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一、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送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0 风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会。 二、预习学案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三、导学案

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后作业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六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 憧憬

自由 放风筝:喊叫 奔跑 快乐 找风筝:千呼万唤

11 秋天的雨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会写“扇”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二、预习学案

1、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

2、教师制作有秋天的景色和《秋日的私语》背景音乐的多媒体课件。 三、导学案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喜欢什么样的雨?谁来说说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课文?试着背一背吧!

2、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炎热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亲切的交谈唤起了孩子们的记忆,极大地诱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播放画面,感受美景

1、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你们想欣赏吗?(学生欣赏美丽的多媒体画面) 2、秋天的雨景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老师适时鼓励、点评。)

过渡:是啊,秋天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神奇,这样的令人陶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秋雨的课文,你们想听吗?(放课文配乐朗诵)

(美丽的多媒体画面和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把孩子们带入了秋天的雨中,体验到了秋天的美好。缩短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 三、动情朗读,文中寻美 (一)个性化读书(自主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读的词、句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学生找出比较难读的句子练读,老师与小伙伴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过关。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朗读展示(读中评)

老师想倾听你们的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1)推荐平时读书最好的同学朗读; (2)请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

(3)意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因此,教学中努力营造出“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使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读书才能,这样,整堂课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1、小结朗读,短短的十几分钟,同学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认真读,仔细体会,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学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圈画,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之中) 3、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分享“收获”的快乐。(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相继出示课文的有关句子及相应画面)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 四、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同学们通过读书交流,明白了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现在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组合,深入研读。通过研读你会有所发现,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1、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你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秋天的雨给植物染上了哪些颜色?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哪句话?为什么?怎样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研读,老师巡视参与其中。)

四、课堂检测

1、指导书写“扇、枚、邮”等字。

摘录好词佳句;

写一小节描写秋色的话。 五、课后作业

利用课后画一幅秋天的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一把钥匙 五彩缤纷 好闻香味 吹起喇叭

12* 听听,秋的声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一边读地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自主学习:

1.课外细听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蛐蛐声等。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找一找:在课文中标记下列词语并正确读读记记。

手臂 刷刷 道别 蟋蟀 振动 歌韵 叮咛

掠过 歌吟 辽阔 绽开 匆匆 音乐厅

我还不理解的词语有: 4.默读课文,边读过思考:你有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声音?

我的疑问

通过自主学习,我发现的疑问有:

合作探究

走进秋,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你还听到哪些秋的声音?让我们也来进行诗歌创作吧!

听听, 听听, 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归纳整理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 , 用诗的语言,赞美了 。

目标达成

一.我会照样子,填一填。

一(阵阵)秋风 一( )黄叶 一( )大雁 一颗颗( ) 一群群( ) 一滴滴( ) (暖暖)的叮咛 ( )的田野 ( )的颜料 ( )的谷粒 ( )的音乐厅 ( )的气味 二.积累语言: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小节,背诵下来;也可以全文背诵。 学习后记

请你将本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有的疑惑记下来。

课外延伸:朗诵诗歌

枫叶

枫叶,枫叶, 我问你, 你的小手掌, 为什么这样红? 啪啪啪,啪啪啪,

欢迎秋姑娘,拍手拍红了。

秋天,唱着歌儿

秋天,唱着歌儿,在山坡上奔跑。可为啥,红了满山的柿子,红了满山的花椒?想必是秋天的歌儿,是一团燃烧的火苗。

秋天,唱着歌儿,在田野里奔跑。可为啥,摇响了豆铃,摇黄了金稻?想必是秋天的歌儿,撒下一片金黄的欢笑。

秋天,唱着歌儿,在果园里奔跑。可为啥,香了苹果,香了秋桃?想必是秋天的歌儿,把芬芳的理想缀满树梢。

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 1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2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 c、课堂展示:

1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2评选最佳展示员。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行我的发现、读读背背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非常奇妙。这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颜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教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所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黄色”一组词语是由“事物+颜色”这种构词方式组成;“绿色”一组词语是在“绿”字前加上表示颜色深浅的词语。再让学生按这两个特点分别组词,丰富词汇。

让学生读“红色”与“兰色”两组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在构词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黄、红、绿、蓝”颜色的词,看哪一组说的词最多。 读读背背 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时候人们常常把那些意思相近或者意思相反的词语成对的用在诗文中,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让学生再读读这两段文字,并说说读后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试着背背对子歌。 总结: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行我会填、趣味语文的教学。 3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会填

口头填空“匆匆地( )”“快活地( )”。通过交流,激发兴趣,开启思路。 各人在书上填写。

读读各人填写的词语。适当组织评议。 二、趣味语文 绕口令比赛。

教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绕口令比赛,要求是看谁的口令绕的最准、最快。 给学生一定的自读时间,让学生读准、读熟并背出。 在小组里先进行比试,选出一至两名最佳选手。 各组选手进行比赛。 评比后授奖 三、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课余搜集绕口令,在下一次比赛中再大显身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