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来源:好走旅游网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姓名:胡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旅游管理指导教师:章尚正

2010-04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旅游业也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休闲娱乐意识也随之增强,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正在向着体验和度假旅游转变,在旅游体验和创意经济的发展下,旅游者需求层次的提升、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旅游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等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更加促进了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悄然兴起。

而属于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之一的旅游演艺模式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论表演规模、表演水平,还是资本运作以及专业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之中。作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出的新兴业态形式,其自身具备了独特的发展特点和作用。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旅游演艺的研究,然而,将其放在产业发展的视角下进行研究的尚属少数,而本文即是将旅游演艺产品作为一个典型来研究旅游创意产业,从“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的角度出发,来解读旅游创意产业,以及研究旅游创意产业,从目前来看,仍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方式。

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创新点和本文的研究架构等;第二部分是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重点对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旅游创意产业的定义,属性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旅游创意产业几种可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第四部分是旅游演艺产品概述,包括定义,类型和特点等,分析旅游演艺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第五部分探讨了旅游演艺产品发展的推动因素,包括内外部推动因素以及内外部推动机制等。第六部分以长恨歌为例,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演艺产品中的体现等。最后一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展望,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旅游创意;旅游演艺;融合发展

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upgrading ,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ourism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 now the current Tourism Industries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life level, improvement of the tourists’ entertainment sense , from the traditional sightseeing travel into experience and vacation travel, the tourist demand level’s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Tourism Industries, as well a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from extensive changes to saving etc. and some other macro and micr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the situation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ie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ourism Creative Industries is quietly rising.

Tourism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one of the patter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and also shows a strong arts development momentum and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the scale show, performance level, or capital operation and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are all developing quickly. As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gave birth to a new industry forms, it has its own unique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functions. Now China has emerged a number of studies on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small number of the research on i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is is a typical tourist entertainment products of Tourism 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the \"Travel Resources and Creative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to explain Tourism Creative Industries, along with Tourism Performing Art, now it is still a relatively new research methods.

My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is an introduction covering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methods, theories and relevant research base and innovation framework, etc.; the second part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research; the third part is focu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ie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definition of Tourism Creative Industries,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all discussed, and also explored several possible models of Tourism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fourth part is an overview of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Tourism Performing Art towards to Tourism Industries; the fifth part has mad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II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promotion mechanism inside and outside. Part VI is the discussion to the embodi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ourism Performing Art , taking the example of “Everlasting Regret”; The last part of the research are review and prospect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and deficiencies.

Key words: Tourism Creativity; Fusion Development; Tourism Performing Art

III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创意产业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创意产业强调创新、推崇创造力,强调文化与艺术对经济的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创意产业最初出现时,就展现出了它独有的魅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意产业这个以文化和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在全球各国都开始发展起来。资料表明,无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发展程度上来说,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有些国家甚至已经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支柱产业来发展,显然已经把创意产业提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

而创意产业在如今的中国也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现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创意产业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之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不断变化,如今的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体验,而旅游业与文化、创造力等原本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出现了融合发展的局面,旅游创意产业这一名词虽然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笔者认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而作为旅游创意产业重要发展模式的旅游演艺,也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例如,随着《印象刘三姐》、《长恨歌》等大型旅游演艺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开起了我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旅游演艺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旅游产品,它把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通过实景演出这一形式展现给旅游者,是旅游文化资本化的成功典范。旅游演艺也是“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的完美结合,是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些大手笔策划的旅游演艺精品,不仅增强了旅游景区吸引力、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以及增加了旅游消费支出,还带动了文艺院团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演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蓝海,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1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目前,关于旅游创意的研究已经出现一些,但重点研究我国旅游演艺的文章仍然为数不多,自从《印象刘三姐》这一大型实景演出取得重大成功后,出现了一些关于大型实景演出的文章,但是与旅游结合起来研究的并不多见,而旅游演艺这一新兴的旅游与创意结合的创新模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因此,笔者希望借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以旅游演艺为代表研究旅游创意的理论,以期引起学者、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现实意义

目前,旅游演艺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纷纷加大旅游与创意深度结合的开发力度,推出了异彩纷呈的旅游演艺产品。而目前国内的旅游演艺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重复性高,旅游精品不多等问题,如何更好地走好旅游演艺这一新兴之路,推动旅游创意产业,乃至旅游业的发展,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旅游演艺这一课题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查阅法:通过校内图书馆图书,校内图书馆网络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等,以及百度和Google等搜索网站,检索大量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了解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情况,以便笔者站在最新的研究前沿上再结合笔者的思考来发现和研究一些新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对创意产业、旅游创意产业和旅游演艺产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开思路,更好地进行本文所涉及问题的分析研究。

(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是某项活动应该是什么样的或是社会出现的某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合理有效的,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低效率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是不是科学,为什么要这样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实证分析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是某个经济现象是什么,经济事务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有几个可以解决的方案,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实证分析不会研究是否要做出这样的选择的问题,这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具有客观性,只是说明一个客观的现象或是事物。

(三)归纳与演绎:旅游演艺产品是理论界相对较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梳理学术界对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归纳出旅游演艺产品的定义并对其具体的分类、作用进行分析。而从旅游创意产业这一角度出发对旅游演艺的研究是鲜有涉及,系

2

第一章 绪 论

统专述这一课题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创意产业和旅游创意产业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创意产业相关理论引入到旅游演艺的产品领域进行了演绎。

(四)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重视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管理。本文将旅游创意产业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系统内部各个主体的协调推动作用、以及外部主体对旅游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将系统分析方法贯穿全文。

四、相关理论基础

(一)创新的理论

创新(Innovation)这个词条最初是来自于拉丁语的,在拉丁语系里创新是有三个意思的: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简单地说,创新就是指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手段。人们对创新最初的理解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和经济结合的层面,更多指向的是技术创新,也是主要探讨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现代创新理论则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他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到了这一现代创新理论,他把创新解释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指企业家们对于生产要素又进行了新的组合。熊彼特分别从产品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资源配置方法的创新、产品市场的创新以及组织制度的创新等五个方面系统的阐释了他的创新理论。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创新不是仅是指技术或是某个产品的创新,某个组织制度的创新或是一个市场的创新,都能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01]。

旅游业的发展亦是如此,旅游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现在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持续不断地更新,各种宏观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我国的旅游业,从旅游产品的生产,宣传和营销等方面,都存在同质化现象,千篇一律的旅游线路,相似的景区营销模式,缺乏创意的旅游商品等等都严重了阻碍了旅游业向“大旅游”的发展模式转变,这种情况下只有坚持旅游创新,抓好从旅游理论到实践的创新,才能够让旅游业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实现旅游业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实现持续平稳的发展。

当然,旅游创意产业更离不开旅游创新,旅游创新需要依赖创意产业,以延伸旅游创意产业的产业链,而创意产业也是旅游创新的需要,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

3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动着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创意经济的增长理论

创意经济的增长理论主要是指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文化资本理论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些理论被提出来后,受到了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引发了众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的研究。

[02]

,1989年,法国的一个著名学者布迪厄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资本的形式》

在这本书中,他最先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创造性地从积累的角度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指出资本可以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最基本的分类,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文化和社会资本就有可能转变成经济资本,从而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美国的一个教授Roland G.Fryer,Jr.他把文化资本看成了一个无限重复的博弈,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模型,这个增长模型,是把其中的一个因素(例如折旧等)所发挥的连续性作用,看作是一个特定的文化投资的函数,但是这个投资是由做出的,时间必须是在各个因素之间开始产生影响之前[03]。

另外一个澳大利亚学者,国际文化经济学会的前任主席David Throsby(1999),他指出了四种经济增长的资本: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文化资本,他强调的是自然资本对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就像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样,使得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更加地具有说服力和描述性,生产功能中包括了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可以提高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本之间的相互替代性[04]。因而,为了证明这个理论,他建立一个简单易懂的模型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个模型是这样的,在一段时间t内,一个经济过程中会拥有一定的文化资本K,这种积累可能不会高于(或贬值折旧)d,如果需要保证一定的投资I,这样下来,累加上新的投资,就会逐步地扩大基本积累。

K t+1c = kct +(Imtc-dtktc)+Imc (1-1)他进一步提出,也许可以尝试性地将这种资本变量应用到一个更大的文化和经济增长模型中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上述模型中,文化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和其他资本同样的作用,而且在保证和不断增加文化资本积累的过程需要的资源投入会与其他方面所需要的资源进行争夺。

而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这种文化资本理论紧密相关,创意离不开文化,文化资源的资本化是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旅游创意产业的实践中,通过旅

4

第一章 绪 论

游文化资源的资本化,政府和旅游企业等各方就可以进行旅游文化资本的运作,如本文中所举的旅游演艺产品的例子,就是一种成功的文化资本运作模式,实现了旅游产品的价值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模式。

(三)旅游文化学理论

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创意产业和旅游演艺产品更是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离不开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不仅是一种旅游创意产品,更是一种文化旅游产品,它是旅游文化资本化的产物,是旅游和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

旅游文化这个名词其实是一个舶来品,在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和夏西垦特・戈勃特的著作《旅游学——要素・时间・基本原理》里最早出现。而在我国关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也已经相当的丰富。早在1981年,于光远先生就提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事业”[05]。而在1984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里,最先出现了“旅游文化”这个词,这部书里指出:“旅游文化即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所传播的本国文化和所接受的异国文化的总和”[06]。1990年,在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赞同的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如下:“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07]。这些旅游文化理论都为旅游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旅游市场学

创意产业要面向市场,旅游创意产业和旅游演艺产品更要紧密依托市场、面向旅游者。旅游市场学包括旅游市场的细分,市场分析与调查,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等方面。根据这些理论,旅游创意产品的设计首先要求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一个个细分后的小市场,去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才能开拓出旅游竞争与发展的“蓝海”。比如旅游演艺产品,有些是根据旅游地所拥有的资源而设计的,有些就是完全根据旅游者的市场需求而设计的,比如深圳的大型景区舞台演出《创世纪》,上海的时空之旅ERA等。旅游市场学要求旅游创意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全方位充分考虑旅游者的休闲娱乐和知识增长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多关注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出来的旅游创意产品包括旅游演艺产品才能够受到旅游消费者的大力欢迎,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

5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后进入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产业融合理论

关于产业融合理论,日本的一个学者植草益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来解释产业融合化的内涵,指出产业融合化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衡合作关系。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产业融合化是这样界定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是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是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融合无疑使与其相关的技术、管理和组织变得更为复杂,因此产业之间的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①。而本文所研究的旅游创意产业则具有产业融合性质,从产业的角度,为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本文创新点和研究架构

(一)可能的创新点

1.创意产业的兴起历史并不久远,旅游创意产业这一名词更未得到大众普遍的认同,关于创意产业和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都还为数不多,笔者的研究试探性地从创意产业的发展入手,在已经出现的少数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借鉴相关的理论,尝试性地分析总结了旅游创意产业的属性和特征,以及旅游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出旅游创意产业和传统旅游行业的差别,探讨旅游创意产业可能的几种发展模式,希能可以以此引发未来关于旅游创意产业更多角度更高层次的研究。

2.关于旅游演艺产品的研究目前已经出现较多,诸多学者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旅游演艺产品进行了研究,然而基于旅游业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从“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演艺产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仍然为数不多,本文即是把旅游演艺产品放在旅游业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中去研究,进而力争可以探讨一些旅游演艺产品的新问题,希望能够给未来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点意见和建议。

3.第六章中,笔者进行了旅游演艺产品的实证研究,以“旅游资源+文化创意”开发模式的成功案例——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为例,分析了旅游创意产业在旅

马建.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第一章 绪 论

游演艺产品中的表现,分析了旅游创意在这一旅游演艺精品《长恨歌》里的表现形式,初步总结了《长恨歌》的成功对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和发展的启示,最后试探性地提出了旅游创意策略以及建议。舞剧《长恨歌》是红遍全国的旅游演艺精品节目,它是旅游业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笔者认为通过研究《长恨歌》这一成功案例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从而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包括相关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等,对旅游创意产业与旅游演艺产品的兴趣和关注,以期为我国今后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同时希望为以后我国旅游创意产业从现在的局部发展进入到多区域的共同发展和加速发展,以及我国旅游业从传统粗放型发展阶段进入到集约型发展阶段的转变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架构

本文的研究架构图如图1-1所示。全文总共包含七个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基础等。 第二章是相关文献综述。主要是关于创意产业、旅游创意产业和旅游演艺的概念研究,发展现状等回顾。

第三章是旅游创意产业的概述。从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出发,从概念、属性和特点,产业链和价值链,可能的发展模式,与传统旅游行业的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

第四章是旅游演艺产品概述。主要探讨旅游演艺产品的概念,分析不同的类型,以及旅游演艺产品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主要分析了旅游演艺发展的内外推动因素以及推动机制等。

第六章是旅游创意产业的实证分析。主要以大型山水实景舞剧《长恨歌》为例,研究旅游创意在其中的表现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等等,

最后是研究的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7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绪论 旅游创意产业概念的探讨 相关文献综述 属性与特征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概述 产业链和价值链 发展模式 旅游演艺产品概述 与传统旅游行业的差异分析概念探讨 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类型分析内部推动因素 旅游演艺发展的推动因素 外部推动因素 内外部推动机制 旅游创意产业的实证研究——以《长恨歌》为例研究结论与展望

图1-1 :本文的研究架构图

8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一、创意产业的研究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创意的概念最早源自于澳大利亚(UNCTAD,2004)。1994年,澳大利亚发布了一个关于文化政策的文件,提出了以“创意国家”(Creative Nation)为目标,引起了包括英国在内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发展创意产业。随后英国率先成立一个名为“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 CIGF)的组织(1997年)。而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专有的名词出现,是在1998年11月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发布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中。提出的概念中强调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和创意,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新型文化理念与经济实践。总之,起初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主要出现在文化产业中,多由政府提出,具有较浓的政治色彩。由于创意产业才刚刚兴起,不同国家和地区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和划分创意产业,有关国家对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分类见表2-1[08]。

9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表2-1 有关各国和地区对创意产业的代表性定义和分类

国家地区 英国

定义

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技能,通过智慧财产权的生成和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就会的产业

分类

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交易、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

联合国教

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可

印刷、出版与多媒体,视听,录音与录影制作,以及工艺与设计;对有些国家,还包括建筑、视觉与表演艺术,运动,音乐器材制作,广告和文化旅游

科文组织 被不同形式表现。文化产业可被视为“创

意产业”;以经济术语来说,“朝阳或者未来取向产业”;或者以科技术语来说,“内容产业”

美国纽约 创意内容在产业产出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产业部门,包括创意过程中各阶段(产品理念的产生、产品产出及产品的最初展示)涉及的企业和个人

中国上海 以创意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

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

广告;电影和电视;广播;出版;建筑;设计;音乐;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

除了一些政府或组织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其他的一些学者也对创意产业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通过列表比较的方式主要有四种(见表2-2)[09]。

表2-2创意产业四大经典定义

学者或组织

角度

主要贡献 提出概念

适用范围 国家政策层面

英国创意工作领导小组 宏观经济

Richard Caves Scott John Howkins

委托代理 微观经济 知识产权

利于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企业微观决策 从消费者角度提出利于一般化 利于创意产业的明确分类

微观学理研究 产业研究

10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表2-2也列出了英国创意工作领导小组对创意产业概念提出的贡献,主要是用以比较其他学者的研究,可以得知,英国的创意工作领导小组更多是从官方的立场,宏观的层面提出概念,而其他学者则是从微观的层面,在具体的领域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不仅是官方政府对创意产业开始认可和关注,对创意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各自的界定。几乎是同时,各位学术专家也开始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

英国的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10],有“创意产业之父”之称,他在他的著作《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里,提出了创意产业的分类和界定,他认为创意产业的产品全部包括在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保护范围里,总共有四大部门: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一起构成了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显然,创意产业的内涵被这一新的定义大大地扩展了它的内涵,更是将自然科学里各个领域专利的开发放入了创意产业之中,这样一来,创意产业中科学和艺术一直相分离的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能够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以高达5%的速度递增,尤其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增长更快。当然这与美国知识产权局在1990年对“版权产业”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推动出美国在时间上可能是最先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后来,霍金斯又提出了一个创意产业新的研究问题,关于“创意生态”,主要是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种宏观和微观环境等[11]。

哈佛大学的教授理查德・E・凯夫斯(2004)[12]主要从文化艺术娱乐的层面对创意产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提出创意产业并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产业,所表现出来的五大特点,分别从需求的不确定性;创意产业人员关注自己的产品;创作产品要求多种技能;产品的差异性;纵向区分的技巧;时间因素至关重要;持久产品与长期盈利等方面来分析创意产业的特点。

关于西方各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情况,我们可以参照图2-1来了解。这个矩阵即是把欧洲各国和美国创意产业所处位置分为四个象限或是四种发展状态[13]。

美国学者佛罗里达(2004)在他的著作——《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曾经对具有创造力的人喜欢居住什么样的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主要是从“技术,宽容度和人才”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创意人才都是比较喜欢居住在环境质量比较高的地方,从而指出,政府一定要制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长

11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远战略,以及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同时抓好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创意人才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无限的发展空间,营造一种宽松的工作氛围,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多地吸引创意人才,更好地发展创意产业。

图2-1 欧美地区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坐标图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相对较晚,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从学术界,企业界到政府至今对创意产业的表述以及认识和研究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其概念主要来自英语Creative Industries, Creative Economy或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创意产业缘于文化产业,又超越文化产业。但社会各界对于创意产业具有的广阔发展前景都已达成共识,创意产业也越来越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的创意产业似乎兴起地异常之快,研究创意产业的书籍越来越多,形式各异的创意产业园区也开始相继出现在一些代表性城市,各地的创意产业政策也相继发布出来,尤其在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也首次正式出现在中国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当中。《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里,也已经提出要发展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后,重庆市也在它的“十一五”规划里,提到要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继而上海市对已经审议通过的“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另增加了一个积极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补充意见,很快

12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各个省市风起云涌般地相继出台和创意产业一定程度上相关的政策,因此,可以说2006年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元年[14]。

而早在2003年,中国的香港地区也发布了关于创意产业的一个发展报告,报告中对可能属于创意产业的十一项产业分列出来,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随着中国创意产业实践的不断发展,也引发了创意产业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指导。2005年,中国第一届创意产业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如何推动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关于国际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进行了探讨,为加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而建言献策。

中国的创意产业目前还在起步阶段。有着“中国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厉无畏对中国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的著作《创意产业导论》里主要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此来分析和研究创意产业,并试探性地建立起创意产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厉无畏还提出了创意产业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它的机理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路径等。

而在研究机构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学科(成立于2006年),是关注和研究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发展现象最早的一个研究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是这个学科点独特的研究角度,至今学科点正在研究的专业方向有创新经营,创意旅游,创意农业以及创意城市等。2006年,他们进行了“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创意产业是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引起创意产业相关研究人士和机构广泛的关注。

二、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研究中,目前还很少见到“旅游创意产业”一词。大部分的研究还是以对创意产业的研究为主。国外学者理查德和雷蒙德(2005)[15],认为创意旅游是包含了一些旅游者自身的知识增长,强调旅游者在创意旅游中的收获和体验。几乎与此同时,史密斯(2005)[16]也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创意这一奇妙的东西已经大力地推动了旅游地和城市的发展。

而在Julie Wilson和Greg Richards(2008)[17]发表的论文集《Tourism,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之中,重点提到了创意在旅游实践的发展过程中

13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更多的旅游研究者开始关注创意旅游这一问题。Can-Seng Ooi(2007)[18]则结合新加坡的具体情况,对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Christian Rogerson(2007)[19]研究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情况,为其他学者研究其他地区的旅游创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不断变化,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到如今的体验和休闲娱乐旅游,旅游业的发展竞争无处不在,从旅游企业到旅游地的竞争,旅游业的创新发展迫在眉睫。在这种形势下,旅游创新的研究也显得异常重要。近年来,国外对旅游创新的研究主要有Vermeulen(2002)提出的关于创新的理论是如何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的,以及Hjalager(2000)关于旅游的创新在空间上是如何布局的,以及旅游创新会形成什么样的一个系统和旅游创新对环境的要求等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创意旅游

厉无畏(2007)[20]提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主要是指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来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链、延伸空间链和秀出主题连。并指出了传统旅游与创意旅游的不同,见表2-3。

14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表2-3 “传统旅游”与“创意旅游”模式的比较

旅游者 产业导向

传统旅游

无经验、不熟练;成群结队

资源和市场为导向

创意旅游

成熟而经验丰富;追求与众不同 引领市场和培育消费者为导向 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资源

软要素为主 创新竞争

个性化;融为一体的活动

综合性旅游活动;无季节性限制的全年旅游

所有的旅游消费者都是使用者

科学技术深度整合化

无限边界 模块化集成 价值体系增值

多元(自然、经济、社会)

产业资源 有形的自然山水、历史文物古迹产业驱动 产业竞争 产品特征

硬要素为主 价格竞争

大众化;相互隔离的活动 单一的活动;季节性旅游

产业技术

使用者范围受限制

技术孤立

产业边界 产业管理 产业价值 产业目标

有限边界 条块分割 相关产品增值 单一(经济)

王慧敏(2007) [21]则认为,创意旅游模式是旅游产业发展新的推动力,始终坚持以游客价值为导向,就一定能够实现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大发展。原勃(2008)

[22]

对创意旅游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探索。周钧、冯学钢(2008) [23]对创意旅游及其

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强调创意旅游是指以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创意性互动为核心要素的一项旅游产品,通过这一过程,旅游者可以实现知识或技能的输入,开发个人创意潜能,形成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旅游经历。蔡培卿(2008) [24]定义了创意旅游模式是需要通过激发游客的潜在消费欲望,从而达到提升消费层级和拓展消费空间的目的。通常以时尚元素,并运用高科技手段,用以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不足,如不够形象和太过单调等,以此来满足旅游者不断更新的旅游需求。

2008年学术论坛中,曾经对“创意旅游”有个小型的话题讨论[25]。吴必虎

15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2008)指出,广义创意旅游与广义遗产旅游对应。广义遗产旅游是指建立在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基础上的所有旅游方式或旅游产品。如观光旅游、狭义遗产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等。广义创意旅游是指通过人工创意、规划、设计、建设而产生的专门满足人类的休闲、娱乐、游憩目的的空间、设施、服务和产品。就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角度而言,“创意旅游”则更倾向于狭义范围,那么或许将更加商业化、需要更集中规模的投资,对本地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如海滩、冰雪,还是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和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均较小,非常倾向于娱乐性质的旅游吸引物,如赌场、主题公园、商业游憩区(RBD)、影视城、北京798工厂改造的艺术创意园区等等。沈涵(2008)指出,创意旅游,从狭义上来说,创意旅游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例如,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形成的社区、创意建筑、组织、创意阶层和独特的文化等。而创意旅游则是以这些各种资源为客体的,这样一来,才能更多地吸引那些具有体验和知识增长等诉求的旅游者。

2.旅游创意产业

在国内,“旅游发展要有创意产业思维”[26]、“旅游卖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等观点,正得到旅游界学者和从业者的认同。而国内关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已经逐步热了起来,这会更加推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郑斌(2008)

[27]

从体验的角度出发,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进行研究;袁力(2007) [28]、诸

丹(2008) [29]从一定的角度和范围研究了成都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本文根据相关的研究以及分析,认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这种提法与“旅游创意产业”几乎没有差别。华东师范大学的冯学钢教授和于秋阳(2006)[30]也曾提出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也是对旅游策划下的广告、节庆等旅游产品和活动的产业提升①。但冯教授提出的“旅游创意产业”定义不是非常清晰。傅晓(2007)[31]分析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这一概念,而他只研究了具体的产品,却恰恰没有从产业的角度来考虑;把创意更多地放在了文化领域,并未与旅游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李勇等(2008)[32]初步分析研究吉林省的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但侧重点却是在市政建设上。原勃(2008)[33]从游客知识更新的角度,提出“旅游创意产业是把旅游业的核心旅游产品与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知识服务在特定的文化旅游空间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是让游客自己参与创意

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13-16.

16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活动,主动创造创意体验经历,提高技能、增强创意能力”。

综上可以得知,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关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杨娇(2008)[34]分析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背景和相关联的基础条件,探讨了两者的融合过程和融合意义。尹贻梅(2009)[35]、杨颖(2008)[36]论述了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陆晓清(2009)[37]研究了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杨颖(2009)[38]则从产业的内涵、价值传递、影响方式、空间布局及产业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等六方面,将旅游业和创意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旅游可以创意化,创意可以旅游化”的新思维。

三、旅游演艺的研究回顾

(一)国外旅游演艺的研究综述

国外尤其是在欧美一些国家,旅游演艺的发展相对中国来说较早,也较成熟。所以,虽然研究的对象比较多,范围比较广,但和其它针对旅游各方面的研究相比,还是比较缺乏的。

另外,国外的研究通常并不是系统研究,单独研究每一个对象反而比较多,比如有人就从旅游节庆活动、遗产旅游等做出相应的研究。但总体来说,系统全面和较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目前仍为数不多。

(二)国内旅游演艺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旅游演艺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此前近十年,国内出现了以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以及杭州宋城、常州中华恐龙园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主题公园。很多研究者敏锐地观察到旅游演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旅游演艺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于主题公园领域。

早在1998年6月,因为当时的情况是主题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包括了文艺表演,所以国家旅游局当时举办了一个学术研讨会,这也是第一举办关于主题公园的此研究领域的会议。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主题公园的文艺表演的发展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些文艺表演进行了分类,总结出一些共性特征,另外主题公园文艺表演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被提出[39]。

会议结束后,旅游演艺产品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甚至出现就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演艺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张永安、苏黎(2003)[40]主要以深圳华侨城为重点研究案例,总结了主题公

17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园文娱表演的有关概念,并指出了这些表演对主题公园的影响作用,还分别对主题公园的演艺产品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

李蕾蕾(2005)[41]等主要是以华侨城这个主题公园为案例研究,分析了华侨城里的旅游演艺产品的生产模式,这些旅游演艺产品的生产是否形成了一个产业体系,提出了旅游演艺产品在华侨城的生产模式对从事演艺的企事业单位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42]

杨正泰(2003)在分析了旅游地文艺演出带来的影响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

形式的基础上,对文艺演出的设计策划和组合也做了初步探索。

邓锡彬(2003)[43]从产品、战略和企业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旅游地的文艺表演是怎样体现价值的。陈铭杰(2005)提出旅游地的演艺产品如何更好地走出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分别是从可行性和必要性的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他还对旅游演艺产品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并指出了旅游企业一定要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来打造旅游演艺产品的品牌经济①。

除了上述这些研究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学者对城市旅游演艺市场进行了研究。诸葛艺婷、崔凤军(2005)[44]提出演艺产品的大量雷同、精品节目缺乏等我国演艺产品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从政府指导和市场的开拓等多个角度对我国旅游演艺产品如何走向精品化道路进行了探讨。

[45]崔凤军(2006)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的夜游市场和旅游演艺市场的策划发

展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主要从节目本身、市场、文化体制和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政府在旅游地夜游市场的开发应当有做作为。

而我们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关于旅游演艺产品的研究过于简单化,在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够。

卜奇文、高远(1999)[46]通过分析中国的主题公园的发展情况,指出一定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的表现手法,当然这和主题公园所蕴含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二人指出,主题公园只是空有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文化资源资本化,并开发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从而吸引旅游者才是主题公园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例如,他们以苏州乐园为例,说明了常办常新的主题文化活动,将大大提高主题公园的影响力。又指出,深圳的主题公园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缘于坚持经常进行表演节目的不断创新。

陈铭杰.景区演艺活动品牌化探讨[N].中国旅游报,2005-05-11(7).

18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47]

何建伟(1999)指出深圳华侨城的独具魅力是与主题公园里的文娱表演密

切相关的。同时提出,华侨城的文娱表演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着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这就更加地吸引旅游者的到来。主题公园里各具特色的文娱表演,被他认为是雅俗共赏的一种旅游文化产品。

翦迪岸(2000)[48]在总结了深圳世界之窗在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之后,指出旅游市场与经营机制的变革离不开创新,认为深圳的世界之窗在发展中摸索出的“新增项目+活动策划+艺术表演+节日庆典=市场”的这一经营规律中,高水准的旅游演艺和各个小景点的小型演出才是使主题公园永葆活力的原因之所在。

岳红琼(2000)[49]通过总结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情况,指出了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主题公园的娱乐项目应该如何去选择。他认为,现在很多的主题公园多以观光游览为主,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但旅游者所需要的娱乐性明显不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主题公园发展的重大瓶颈。然而在后来居上的一些优秀主题公园里,在不减少知识传播的前提下,更是大胆地添加了更多娱乐的内容在里面,演艺活动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更多地适应了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需要,因此使得这些主题公园越来越受到欢迎。

彭红霞、李娟文(2002)[50]指出了我国的主题公园在某些方面有发展误区,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例如,他们认为主题公园的旅游演艺活动应该走精品化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主题公园的影响力。

刘振宾(2003)[51]指出了旅游演艺在主题公园里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主题公园的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对旅游演艺的特征和表现的手法进行了总结。并且认为,现在旅游演艺产品存在表演成分过多,而适合大众口味的偏少等问题。他也同时指出,主题公园的文娱表演,还是以观众的高参与性为主更利于主题公园的发展。

池雄标 (2003) [52]则指出主题公园要想摆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影响,就要对文化内涵进行适时的创新发展,从而从多个方面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董观志(2003)[53]通过分析主题公园各种产品的发展历史,指出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经历三次转折,并认为文娱表演产品的进入是主题公园第二次转折的主要推动力,自此,主题公园的娱乐性增加,而文化内涵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也提高了主题公园和旅游者之间的互动。

邹统钎(2003)[54]通过分析世界之窗的旅游演艺产品,指出了这类文娱表演

19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的设计理念,以及包装手法和旅游演艺产品的空间布局等,继而提出了四个可以借鉴的方法。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了节庆的旅游表演产品是旅游地产品进行创新的重要方法。此外,邹统钎(2004)[55]还指出了文娱表演对旅游地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且归纳了部分旅游地在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开发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林艺、王佳(2004)[56]以《云南印象》为例,分析了它的运作模式,认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同时指出,资本的注入、政府的指导和市场化的运作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缪开和(2005)[57]认为,分析了《云南映象》的成功主要源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的市场运作,艺术的魅力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特色、顽强的生命力和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市场运作的成功来源于《云南映像》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品牌号召力、文化价值以及迎合市场需求的运作机制。最后指出,《云南映像》的成功对我国其他地区今后开发和策划旅游演艺产品,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莫林虎(2005)[58]认为《印象・刘三姐》是对著名电影《刘三姐》的再加工和升华,指出它是结合了“刘三姐”的文化资源和桂林的山水旅游资源,以现代的理念和高科技手段打造的一个具有国际水准,并充满了时尚娱乐元素的大众文化产品。

陆军(2006)[59]则是运用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开发的一个重要理论——RMTP理论,分析了《印象・刘三姐》在文脉继承、市场开发以及主题文化三个方面与旅游产品的关系,同时在文中总结了《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给我国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的启发意义。

20

第三章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创意产业

第三章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旅游创意产业

一、旅游创意产业概念的初步探讨

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目前还是学术界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而旅游创意产业的概念,目前也是在探索阶段。只有少数学者对旅游创意的概念做了一些学术探讨性的概括。

创意旅游这一概念由学者格雷・理查德(Grey Richards)和克里斯宾・雷蒙德(Crispin Raymond) (2000)首次共同提出,二人在一次学术交流活动的讨论中提出了这一概念①。理查德和雷蒙德对“创意旅游”作了如下定义: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某种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创意旅游者通过参加互动性工作室(interactive workshop),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该概念对创意旅游的表现形式、实现路径及目标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着重强调互动性措施对创意旅游的重要性。但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更多学者认为在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阐释时,互动要素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对提升当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也很有帮助。因而并未选择采用创意旅游这一概念。

然而由于旅游产业具有无边界性的特点,而创意产业又具有强渗透性的特征,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逐渐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转变,整个世界又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在这个转变之时,以知识和创意为产业核心的创意产业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创意旅游悄然兴起,“旅游创意产业”也被一些学者提出,但是“旅游创意产业”的这一说法虽然还没有提到公认,但笔者认为“旅游创意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关于“旅游创意产业”的定义,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借鉴了产业经济学里对旅游业的定义,试探性地给出“旅游创意产业的定义”:即为了满足旅游者创意旅游的需求,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

理查德和雷蒙德是在旅游及休闲教育协会(ATLAS:Association for Tourism and Leisure Education)在葡萄牙举办的一次寒假学术交流活动的一次讨论中提出创意旅游这一概念的。 21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和发展模式,向旅游者提供高端的创意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组织(或机构)的集合。

既然旅游创意产业的概念是从多个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那就不妨从产业、创意和旅游这三个角度来对“旅游创意产业”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创意旅游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小,包括有形的自然资源和无形的文化资源等,相对而言,休闲娱乐的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同时旅游创意产品具有很高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传统的旅游更多的目的是观光和度假,而创意旅游则更加注重旅游者旅游的体验和知识的增长等,更注重满足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要”。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旅游创意产业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旅游创意产业可能呈现无边界性的特点。旅游业具有无边界性[60],而创意产业又具有高渗透性,较易与一些关联产业产生融合发展的情况,这就导致旅游创意产业的边界可能也会比较模糊。第二,旅游创意产业有集群的特点。集群化是各大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创意产业的集群化趋势也非常明显,具有一定的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在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大型城市已经出现①,而旅游创意产业由于与创意产业密不可分,因而也开始呈现出集群的趋势。第三,创意旅游的产品具有高增值性

的特点,由于创意产品一般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而由旅游业和创意产业融合

发展形成的旅游创意产业的产品也就具备了这个特征。

从创意的角度看,创意旅游与创意产业密不可分,它注重创意,对文化艺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另外也与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紧密相连,主要指那些因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的一系列资源,有形的或是无形的。

对于旅游创意产业的归属,通过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图3-1来了解。图中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关系。旅游产业应该属于应用型外围创意产业,是以核心创意产业为基础的应用型产业,因此可以称为旅游创意产业[61]。

①②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厉无畏.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2

第三章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创意产业

分别为广告、建筑、视觉艺术、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信息服务、电视与广播,为整体创意产业之核心与产业发展之基础 产业大环境建构与铺陈之外围产业 13项核心创意产业 应用型外围创意产业 以核心产业为基础的应用 应用核心产业的外围产业 建构与铺陈产业环境之外围产业 如教育、社区营造、知识产权等

图3-1 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关系

二、旅游创意产业的属性与特征

(一)旅游创意产业的属性

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来看,旅游创意产业是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High-lever Structure of Tourism Industry)的一种表现形式。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在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优势,使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向资源深度开发、产出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62]。

从新技术使用、新产品和服务提供来看,旅游创意产业也是和“新兴产业”的标准相符的。按照新兴产业的定义,由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或新消费需要的推动,或其他经济、技术因素的变化使某种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成为一种现实的发展机会,从而形成的一个产业[63]。而当前创意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中,信息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方面旅游企业寻求创新的创意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更高层次旅游需求的产生,也加快了创意旅游这种新产品或服务成型的速度。

(二)旅游创意产业的特征

首先,旅游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文化性和体验性。

文化旅游完全符合创意产业的特征,它注重文化的体验,以及一种文化氛围

23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的营造。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都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可以让游客增长知识,增加阅历和体验,如独具特色的饮食、旅游文化演出等,都能够让游客获得更高层次的艺术和文化享受。而各种创意和文化元素即组成了旅游创意产业的各个部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结合原本自身的知识积累,去理解旅游创意产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旅游体验。

其次,旅游创意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产业,且这种变化较为复杂。 旅游创意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在这个产业系统里,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发生任何细小的变化,都将影响到整体。

第三,在空间上相对自由,具有集聚的发展趋势。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业,更多的是以旅游资源为导向,对地理位置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而旅游创意产业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并不要求特定的地域,又由于旅游创意产业在地域上具有集聚的特点,所以导致一些并不具有丰富资源,却满足集聚效应,旅游者较多的地区,特别是在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城区或是一些城市的中心地带,成为旅游创意产业的集聚地。

最后,与创意产业密不可分,具有高增值性。

旅游创意产业对创意和文化是高度依赖的,它是创意产业在旅游业的传承。而另外旅游创意产业也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因为它也是创意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产物,自然继承了创意产业的这一特点,奇妙的创意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大旅游”的发展模式。

三、旅游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旅游创意产业链

原创性是创意产业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知识经济特征,文化含量高,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规模化、产业化,使之产生经济效益;以创意为核心,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换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图3-2描述了创意产业基本价值链的各主要环节以及相互关系。

内容创意 生产制造 营销推广传播渠道 消费者

图3-2 创意产业的基本价值链

24

第三章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创意产业

而旅游创意产业也是遵循这个基本价值链循环的:原始旅游创意——各种旅游创意产品的展示、推广、流通、交易。还包括各种衍生品的开发、生产、经营。

(二)旅游创意价值链

为了延伸旅游创意产业链,必须缔造全景创意产业链,即包括纵向形成由旅游创意产品价值的生产链和游客价值的需求链共同构成的产业链;横向形成由不同产业和部门相互融合形成的再造价值链。

从旅游创意产业来看,全景产业链除了水平方向的供给和需求,还有垂直方向的价值分层,我们可以通过旅游价值创新模型来研究,见图3-3。

旅游供给经济联系旅游需求 25

旅游产品供给 价值传递文化价值 体验价值 功能价值 社会价值 体验价值 功能价值 旅游产品价值链 价值漏损 旅游者价值链 旅游产业价值链全景 传统竞争优势视角 创新集成竞争优势视角 图3-3 全景旅游产业链与价值创新模型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根据厉无畏的研究,这一模型分别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描绘了旅游价值创新的原理、空间和路径,清晰地展示了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和价值创新的关键点。在旅游价值创新模型的水平轴线上,有两个创新关键节点①。

首先是旅游价值的主导方向。传统的产业竞争模式,价值创新的导向是产品和服务,产业价值链的设计来自产品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利润来源是一种围绕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单向流程,在波特著名的产业价值链中就反映了这样的思维。在创意产业的旅游价值模型中,旅游价值的产生是一种复合路径,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竞争主体与游客间的双向互动,而价值创新的导向是游客,与传统竞争的视角完全相反,旅游产品与服务价值链的形成是根据游客价值链的特性进行要素的选择、组合,最终成型。不同类型的游客由于其价值构成的差异,与其对应的旅游产品(服务)价值链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青少年游客与银发(老年)游客的价值构成差别就很大,以餐饮及其服务为例,对青少年游客而言,感知价值中的功能价值比重一般大于体验价值和文化价值,而银发游客则更对餐饮中的体验价值和文化价值感兴趣,因而,旅游餐饮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服务),在游客这一新的价值导向下,就有多条不同的旅游产业价值链,这些价值链随着不同的游客价值需求结构而变化,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具有较之以往更强的竞争力。

其次是旅游产品价值和游客价值之间相互传递的质量与速度。但游客价值与旅游产品价值之间在双向转化的过程中难免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传递漏损,在两者之间即需要建立畅通的渠道和有效的反馈机制。如果游客价值能够通过畅通的渠道迅速反馈到旅游产品价值链中,旅游竞争主题将获得先发竞争优势,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另外,游客产品价值要得到游客的认同才能最终实现,这不仅需要畅通的渠道,还需要有效的传递机制,加强传递质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传递漏损,并得到游客的认同,最终促进游客价值的实现。

在旅游价值模型的垂直轴线上,三个不同的价值层次构成了三个创意产业界面。而这些不同的创意层面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关键要素,例如功能价值层的关键要素与文化价值层的关键要素都是不一样的,如何准确地去识别和强化关键要素是旅游创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厉无畏.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M],2008:159-160.

26

第三章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创意产业

四、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旅游创意产业当然也不例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融合了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以及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模式,所形成的旅游创意产业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式,产业目标等,是一种实现旅游业优化升级发展的模式。

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研究,以及对现有旅游实践的总结,旅游创意产业主要有五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一)旅游演艺模式

旅游演艺模式也是本文后面实证研究的重点对象。

旅游演艺产品是旅游业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旅游地的文娱表演是实现旅游创意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演艺产品对创意和文化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是文化艺术在旅游产业里的运用,从而成为旅游地的一种新的旅游吸引物。甚至在有些旅游地,旅游演艺产品已经发展成为了旅游地的招牌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印象”铁三角共同打造的山水实景品牌——印象系列,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张艺谋在打造“印象”时,坚持创意第一,使得每一个“印象”都不是简单复制和重复①。印象系列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印象刘三姐”7年演出2000多场,仅2009年就演出497场,观众达130万人,年演出收入超过2.6亿

元,大力地推动了“印象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旅游业

的产业链。

(二)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旅游业在发展中融合了创意产业的某些元素,形成了一些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品的生产地,他们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紧密依托于区域内的大学,老工业基地的新改造,新开发的园区或者传统建筑的再度开发利用③。从内容上来看,有些是动漫影视产业基地,有些是多媒体数字产品的生产研发地,有些是艺术街区等。比如美国的“苏荷”(Soho),“二战”时期曾是美国纽约的老工业

佚名.“印象”系列的启示.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2/24/content_1059030.htm.[EB/OL]. 2010-02-24.

佚名.《印象・大红袍》昨公演.张艺谋:印象系列很赚钱.

http://travel.people.com.cn/GB/11253681.html.[EB/OL].2010-03-30.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77-81. 27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基地,“二战”之后逐渐萧条,遗留下一批闲置的旧仓库和厂房,被艺术家们改造成了创作艺术品的时尚聚集地。

(三)节庆活动模式

节庆旅游是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旅游地借助节庆营销进行宣传的重要手段。在节庆旅游地,游客可以观看民间绝活的表演,参与各种民间传统活动。许多民间艺人也不再局限于舞台表演,在才艺展示和自身发展上都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通过节庆民俗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要求在节庆举办场地、举办形式和活动内容以及创意营销等方面下足功夫,从而在旅游者心目中扩大节庆旅游的影响力。而近年来,我国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开始重视节庆旅游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已经将这些节庆民俗节事化,从而达到吸引长期稳定客源市场的目的。比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等。

(四)新兴街区模式

新兴街区模式是指在新城建设或是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不去拆除作为文化传承的古老建筑、历史街区等,而是通过以全新的时尚生活体验为旅游创意,使其成为新兴的街区,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从而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游客的增加给新兴街区的商铺带来人气,拉动体育赛事、艺术设计、旅游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商铺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千奇百怪的创意产品,包括艺术品和纪念品等。此类创意街区的存在提升了城市的人文价值,可为旅游业提供一种软性的文化类旅游吸引物,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振兴发展。艺术街区还时常举办艺术巡展等文化活动,从而更加吸引游客的到来。如北京的798艺术街区,上海的新天地等。

(五)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的模式

创意旅游商品模式是将旅游商品中的文化内涵物化的过程,它包括设计、生产和消费创意商品的全过程。而在我国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商品收入偏低的问题。而创意旅游商品,则是将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巧妙地融合于其中,从而成为不可复制、具有强竞争力的旅游商品。例如,新西兰尼尔森(Nelson)的“新西兰创意之旅”(Creative Tourism New Zealand ),就是一场创意之旅,它为游客提供了包括纺织、木雕、骨雕、马里奥语以及新西兰特色烹饪方法的学习和体验过程,这一旅游创意商品的开发模式提供了诸多我们在今后的旅游商品开发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成功之道。

28

第三章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创意产业

归纳以上关于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类的分析,对旅游创意产业的典型模式可以用表3-1表示。

表3-1 旅游创意产业的典型模式

模式 文化创意区模式

艺术表演模式

创意吸引物 LOFT、 SOHO氛围 山水实景、 歌舞演出

节庆民俗模式

创意节事、 民俗

新兴街区模式

时尚休闲、娱乐、 文化氛围

创意旅游商品模式

艺术品、 旅游商品

时尚、购物、 获取知识 核心体验 历史文脉、前卫艺术、个性生活视觉冲击、 艺术熏陶 民俗活动舞台化、节庆体验化流行前卫、 潮流健康

延伸产业链 艺术设计、工业生产、装饰展览 艺术设计、 文化教育 音乐舞蹈、 艺术设计等 艺术设计、 休闲产业、 旅游地产 工业生产、 艺术设计、产品

骨雕、纺织、木雕、茶壶、福娃等

典型代表

北京798艺术园区、 上海8号桥艺术区 印象・刘三姐、 禅宗少林等

动漫节、三月三歌会、地方民俗

北京什刹海、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街区

五、旅游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差异分析

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不仅具有了两个产业各自的特点,还具有了独有的特征。产业融合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旅游业是无边界产业,它的核心竞争力是软要素,从其资源来看具有无限的扩展边界。而且创意产业本身就属于产业结合经济,这一特点更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旅游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存在差异。旅游创意产业的旅游市场更多地面向散客。创意产业为传统旅游产业提供支持,设计更具个性化的旅游线路、更具创新的特色旅游商品、为旅游地发展打造品牌,甚至提供独特的营销手段。这些很大程度上地提高了传统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旅游创意产业和传统旅游产业的比较见表3-2。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5(09):49-53。

29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表3-2 “旅游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比较(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比较)

面向对象

传统旅游产业 团队为主;比较少旅游经历;偏向于大众观光

产业导向 产业竞争 旅游资源

资源和市场为导向 价格竞争 有形的自然风光、 历史人文古迹

产业技术 产品特征 产业互动 产业目标 产业价值 产业管理

技术门槛低;技术孤立 大众化

互动少、单方面的观光 单一(经济) 相关产品增值 条块分割

技术门槛高;旅游与艺术深度整合化 小众化

重视互动,旅游消费者体验丰富 多元(经济、社会、自然) 价值体系增值 模块化集成

旅游创意产业

散客为主;成熟而有多次旅游经验;时尚、艺术;追求深度旅游

引领市场和培育消费者为导向 创意竞争

有形与无形的社会资源

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06):1-5.

30

第四章 旅游演艺产品概述

第四章 旅游演艺产品概述

确定明确的研究对象是做好研究的关键第一步。明确要研究的方向和对象对做好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这里是对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做个确定。

创意产业包罗万象,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更是衍生出更多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则是站在旅游业的角度,研究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而旅游演艺产品作为旅游创意产业典型的发展模式或者是产品类型之一,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即是将旅游演艺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相关的研究。

一、旅游演艺产品概念的变革

(一)名称的变迁

我国学术界对旅游演艺产品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最初的研究应该是在1998年的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当时对“旅游演艺”的提法是“主题公

园文娱表演”。后来各界都根据各自的习惯和需要,提出了不同的提法,比如有“景

区舞台表演”等,然而各种称谓都还没有将文艺表演界定在旅游的这一范畴内。这可能与这一时期的旅游演艺还仅仅是依附于主题公园等旅游景区而存在的产品类型有关。

现在,随着旅游演艺对旅游地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些旅游演艺产品甚至已经成为旅游地的主打品牌,社会各界对旅游演艺的关注越来越多,此时的说法已经很靠近“旅游演艺”,除了这一说法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包括“旅游表演”等。但从总体上来看,占绝大多数的还是“旅游演艺”这一说法。

(二)对已有概念的辨析

由于关于“旅游演艺”的这一名称目前都还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同样,学术界对于“旅游演艺”的定义也不是只有一家之言,有关的学者对此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陈铭杰(2005)[64]的定义强调空间性,即指在旅游景区内进行的商业性活动。同时指出旅游演艺活动是要与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相呼应,要从游客的体验性需求出发,开发游客参与形式多样的演艺活动。

徐菊凤.中国主题公园及其文娱表演研讨会综述[J].旅游学刊,1998,13(5):18-2.

31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张永安、苏黎(2003)①仅仅将旅游演艺界定在主题公园之内,并且强调演出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演出要表达一定的主题内容等。

邓锡彬(2003)②将旅游演艺的概念仅仅界定在舞台表演的范畴,强调舞台演出壮观的场景和精彩的内容,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旅游演艺除舞台表演之外的其他形式,另外他的这一说法并未涵盖一些规模较小的文艺演出。

诸葛艺婷和崔凤军(2005)③指出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旅游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演出业和旅游业出现了融合发展的趋势,而旅游演艺正是这一融合发展下的产物。考虑到旅游演艺是跨越旅游业和文化演出业发展的情况,因此需要从旅游业和演出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从演出业的角度看,它是我国的文化演出业体制改革而走向市场的结果,在旅游地表演的以旅游者为主要观众群的过程。从旅游演出业来看,它是充分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借用表演艺术和高科技手段来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精神服务产品。

李蕾蕾等(2005) ④则指出,旅游表演是指以吸引游客为意图、在主题公园和旅游景区现场上演的各种表演、节目、仪式、观赏性活动等。这一关于旅游演艺的界定基本上囊括了旅游表演的全部内容,但遗憾的是,它并未包括那些空间上并非在旅游地或者主题公园,但内容上仍是以展现该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主要面向旅游者的表演演出活动。例如在旅游城市的室内剧场剧院或者酒店内进行的娱乐表演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旅游演艺是在旅游景区现场进行的各种表演活动,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统称为旅游演艺。

二、旅游演艺产品的类型分析

从我国旅游演艺的现实出发,我国旅游演艺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以山水田园、自然风光为依托的大型实景演出

此类作品中主要以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作品为代表,包括《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和《印象・大红袍》等,还有正在筹备和酝酿中的

张永安,苏黎.主题公园文艺表演产品层次探究: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J].江苏商论,2003,(12):120-122.

邓锡彬.舞台表演在景区中的价值取向[N].中国旅游报,2003-03-05(14). ③

诸葛艺婷,崔凤军.我国旅游演出产品精品化策略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5,(5):121-123. ④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等.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6):44-51.

32

第四章 旅游演艺产品概述

《印象・大海》、《印象・西安》、《印象・武隆》等。张艺谋之后,因为“印象系列”的品牌效应,一些旅游景点相继推出了“仿印象系列”的作品。这里的“仿”是指创作观念上的模仿而不是作品样式上的重复。比如湖北宜昌的《盛世峡江》,就是一场以三峡大坝为背景,以旅游区截流纪念园生态广场为舞台的广场式表演;四川峨嵋山的《天下峨嵋》,是一台融佛教文化与武侠意境为一体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河南省登封市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它的演出地点是登封市待仙沟景区的一片大峡谷,峡谷内的溪水、树林、石桥等都是构成实景表演的要素。此外,陕西华清池的《长恨歌》,江苏周庄的《四季周庄》,南京白鹭洲公园的《夜泊秦淮》等基本上都属于此类别。

(二)以民族地域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民族民俗展示

此类旅游演艺作品的制作成本相对来说较低,因而也是旅游地经常开发的项目之一。然而大部分旅游景点相继开发的此类演出产品,都只是片段式的展出,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或者文化凝聚到一台演出上的作品还并不多。在这并不多见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省的《多彩贵州风》、《天边外》,河南省的《清明上河图》、《梦幻东京》、《大河秀典》以及杭州西湖的《宋城千古情》。比如《多彩贵州风》是一台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取材全部来自贵州省苗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场景,内容颇具原生态。而《宋城千古情》则是另外一番风味,它的叙述时空甚至追溯到文明曙光初现的新石器时代,它用历史事件和人文元素贯穿了整个节目,在光影交错、流光溢彩中将白蛇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及岳飞抗金等诸多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所有的创意元素汇聚在西湖。

(三) 以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为素材抽离出来的艺术表演

此类代表作有:华清池的大型山水情景舞剧《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的现代舞台娱乐版的诠释与加工;舞剧《云水洛神》,根据的是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的《洛神赋》而改编;舞剧《大梦敦煌》和杂技剧《敦煌神女》,因陆路“丝绸之路”和敦煌莫高窟的强大影响力而吸引着旅游者的到来。还有表现盛唐文化的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大唐》。总的来说,这类旅游演艺都是以重现历史事件和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而产生,而最终取得了扩大文学作品影响和增加区域旅游吸引力的“双赢”。

(四)以旅游景区为依托精心打造的特色、互动旅游演出

这一类型的作品主要有湖南的《天下凤凰篝火晚会》、《魅力湘西》等。与第二

33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种类别的作品相比,它们除了展示民族、地域风俗习惯之外,还注重游客的参与性、观众的互动性。比如《天下凤凰篝火晚会》中的节目不仅包括神秘楚文化的展示,苗族、土家族的风情表演,还有较多观众参与性的节目,让游客能乐在其中。曾经有游客这样描述“如果说《丽水金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声色舞美的话,《天下凤凰》的歌舞,则是苗族、土家族的风土人情荡气回肠的写照,而其中那种诸如喝大碗米酒,穿戴起苗家服饰与苗家女孩子调情,以及最后大家一起围绕篝火载歌载舞更让人充满互动的参与性活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来自旅游者的亲身体验,正是说明了此类旅游演出的高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也能给游客带来最为生动的旅游体验。

(五)以市场需求为目的直接打造的纯商业性驻场演出活动

北京红剧场的《功夫传奇》、欢乐谷的《金面王朝》,湖南长沙田汉大剧院的《梦 幻之夜》,上海的《时空之旅》,深圳的《世界之窗》等等这些都是借助旅游市场的人气而开发的纯商业性质的演出。以《功夫传奇》为例,自2004年12月3日起至今共上演了千余场,它是唯一一部既在国内驻演,且又在国外巡演的商演剧目。它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市场定位的精准性,即面向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再以《梦幻之夜》为例,它演出的主题一年一变,演出的内容每月微调。除了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停演之外,这个剧组全年共演出362场,而且是场场爆满。当然,这个剧目的成功和长沙当地的娱乐消费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国旅游演艺的种类繁多,有些是具备单一特征的演出,有些剧目则不仅具备一项特征,它还同时具备好几项特征。

三、旅游演艺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 深化地方文化主题,提高影响力

旅游与文化紧密相连,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二者相互依存。有关研究表明,旅游者进行旅游的过程即是寻找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过程,旅游源自一种文化“推拉力”。而现在我国诸多旅游地尤其是主题公园泛滥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缺少对文化的深度挖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发展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表现力的旅游演艺产品。通过演艺活动巧妙地将目的地的文化融入其中,使静态的旅游资源转变为动态生动旅游吸引物。尤其是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地和景区,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文化遗产和静态的文物

34

第四章 旅游演艺产品概述

所能带来的旅游效益,而要勇于打破旧的发展机制,建议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发展机制,将那些静态的旅游资源“活化”,使旅游地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杭州的宋城,依靠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杭州地区,打造了四台大型旅游表演,以及丰富多彩的小型演出,包括十五种民间杂艺表演,九种宋代历史人物表演以及十七种作坊操作表演等,生动地表现了这座800多年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历史古城的灿烂历史文化。

(二)完善产品结构,刺激旅游消费,延长旅游者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很迅速,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人均旅游消费不足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旅游产品发展不足,尤其是旅游娱乐休闲产品的开发不足,特别是缺乏一些夜间的娱乐项目,导致游客在某一旅游地的停留时间较短。而以娱乐休闲性为主的旅游演艺产品的出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旅游演艺产品,首先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来,继而为了欣赏到旅游者心中期待已久的演出,而一般旅游演艺都会在晚上进行,进而会导致游客至少多逗留一晚,这样当然也会更加地刺激旅游者的相关消费诸如门票、餐饮、交通和住宿消费等。因此,开发因地制宜的旅游演艺产品,努力丰富旅游产品的结构,是丰富旅游六要素中的“娱乐”项目的重要手段,是繁荣旅游地夜游市场的重要途径。

例如,桂林的阳朔,历来以甲天下的山水旅游资源吸引中外来客,但是却没有丰富的旅游娱乐产品。然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推出,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娱乐生活,而且也延长了游客的逗留时间。根据桂林旅游局的统计资料表明,《印象・刘三姐》,增加了游客在桂林的停留时间约是0.34天。

另外,杭州每年有4000万游客,都大部分客人都是冲着西湖来的,西湖的游览结束后,一般不会再在杭州地区逗留。针对这个问题,杭州相关部门提出了“241工程”——即是让游客多留24小时,为全市多增加100亿元收入的意思,然而大型实景演出《印象西湖》即能再挽留游客一晚。根据杭州印象西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王林介绍,《印象西湖》这个旅游演艺精品,与杭州的城市气质非常相符,而且帮助游客对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理解,而其中境外游客就占了观众总人

35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数的将近三分之一,每个人多花2000元,就能带动杭州多增加几亿元的收入①。”

(三)刺激旅游消费,创新性地拉动旅游地和景区的经济发展

根据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很多旅游地,尤以主题公园为代表,都存在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一些想要避免进入衰退期,想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的旅游地,一定保持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多地吸引游客的到来,有效地提高重游率。而景区的文娱表演由于充满了文化元素,如果对文化内涵进行创意的包装和宣传,并将其融入至文娱表演中,必定会成为旅游地一个吸引力十足的旅游产品。

比如深圳的世界之窗,早在1997年时,游客人数急剧下降,但就在1998年的景区为解决这一问题打造了大型舞台表演——《创世纪》,从此景区人数就开始快速上升,世界之窗也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对于旅游地来说,成功的大型演艺产品不仅产生了旅游效益,而且还产生了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等。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此项旅游产品给阳朔带来了多重的效益:在它的带动下,一个颇具发展空间的旅游新景点阳朔东街开始红火起来。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印象・刘三姐》还带动相关配套、支持和衍生产业的发展,阳朔地区的餐饮业、娱乐业、交通业、住宿业和地产业也都加速发展起来。

(四)作为创意营销手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知名度 旅游演艺产品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旅游地营销手段,能够在不经意间吸引游客的眼球。旅游地的想象越鲜明,知名度越高,就更能对旅游者形成一种正向的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来。同时,由于一些大型的旅游演艺产品能够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融入创意元素,生动地展现景区和旅游地文化,演绎景区主题,从而成为展示景区和旅游地形象的金边名片。而往往大型旅游演艺产品的创作人员都是颇具影响力的明星大腕,易于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达到注意力营销的目的,因而也提高了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

例如,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创意性地在桂林的山水资源中加入了浪漫的人文气息,使得旅游地的形象更为鲜明,更加立体。

最后,有些旅游演艺活动借助的节庆民俗活动以及一些社会名人的影响力而提

张玉玲.“印象”系列: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EB/OL].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2/24/content_1059031.htm2010-02-24.

36

第四章 旅游演艺产品概述

高知名度。例如,如2002年,在丽江玉龙雪山下甘海子举行的一场雪山音乐节,就是一次成功营销丽江地区形象的成功案例。它成功整合了丽江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借助崔健等名人的社会号召力,对丽江这一地区的旅游品牌、城市形象以及民族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和营销,不仅形成了一个新的节事旅游热点,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丽江地区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37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第五章 旅游演艺发展的推动因素

一、旅游演艺发展的内部推动因素

(一)相关组织或企业

毋庸置疑,旅游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推动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演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创意产业是个高增值性的产业,旅游创意产业的融合性特征决定了它也是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为了追求丰厚的利润,就会选择加入这一行业来分一杯羹。与此同时,旅游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挑战,同质化现象严重,平均利润偏低,旅游目的竞争激烈,传统的粗放型旅游发展模式受到资源、资本等各方面的制约等问题都阻碍了传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亟待产业的优化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旅游企业宁愿冒着一定风险,也要进入这个新兴的行业来一探究竟。然而旅游创意产业中的旅游演艺产品本身具有很大的附加值,确实能够给旅游目的地和相关旅游企业或组织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使得更多的企业跃跃欲试。

另外由于近年来国外各类演艺产品大量占领中国市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演艺的发展,国家放宽了演出市场的条件,使得大量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运作机构涌入旅游演艺市场。通过在旅游景点生产和营销旅游演艺产品,以及重新运作原国有的艺术表演团体来进行旅游演艺产品的产业化生产。

(二)创意阶层

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全程参与,他们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从佛罗里达定义可以得知,创意阶层是指:“工作中包含较多创造性成分的群体,比如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和娱乐业工作者”。创意阶层的存在,一方面以艺术活动和艺术载体提高了地区的旅游知名度,同时创意人才本身也成为旅游地的新兴“旅游吸引物”,共同构成对时尚旅游者的“旅游吸引”。

而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国有艺术院团纷纷进行改制,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国有院团与民企携手共同打造旅游演艺产品,而我国旅游演艺的主要参演团体大都是国有文艺团体,参与旅游演艺策划制作的也往往

38

第五章 旅游演艺发展的推动因素

是大导演、大明星等,这些创意阶层已经成为了旅游演艺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推动力。

(三)旅游者

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现阶段我国国民的旅游需求正从旅游观光型消费中国旅游需求群体的变化,也为旅游演艺到注重体验与休闲娱乐型旅游消费[65];

的发展带来良机。目前中国已出现了一大批中产阶层,他们的消费倾向,对大众消费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娱乐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促进了以娱乐消遣为主导的旅游演艺的发展。娱乐比重的增加,将促使旅游偏好更倾向于精神消费等更高层次的娱乐项目,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受到欢迎。

二、旅游演艺发展的外部推动因素

旅游创意产业的外部动力主体,表现为各地政府和部分城市,为旅游创意产业系统提供外部的支撑。

(一)政府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这一特征非常明显。政府的法规政策支持推动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又由于各地政府很多都相继出台了促进地方旅游演艺发展的政策措施,也更加推动了各地旅游演艺的发展。旅游创意产业包括旅游演艺的发展,为各地带来无限商机,提升了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定、保护各种创意文化资源等方面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创意产业以及旅游演艺的快速发展[66]。

(二)相关创意城市和地区

创意城市的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是指“向旅游者提供社区遗产的

参与性的活动,通过真正的参与让游客了解社区文化”。圣达菲、阿斯旺、柏

林、博洛尼亚、布宜诺斯艾利斯、爱丁堡、哥伦比亚等都已经被界定为创意城市。

那些不具备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的城市[67],可以依靠人文艺术气息,通过创意产业来发展城市旅游,例如通过旅游演艺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因为在这些城市

The definition developed cooperatively by UNESCO’s Creative Cities is “engaging travelers in a community’s culture 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which provides the visitor an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community’s heritage”.

39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可能某项旅游演艺产品已经成为该城市的一张金牌名片。这同样适用于那些城市本身的旅游资源不丰富,不具备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的城市,更可以借助发展具有强有力宣传作用的旅游演艺来促进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却通过人造景观,主题公园等实现创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其中旅游演艺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三、旅游演艺发展的内外部推动机制

(一)利润驱动机制

根据“推—拉”模式(Push—Pull Model) [68],旅游者的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对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力,而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又使消费者产生出游动机。新的旅游需求不断出现,旅游创意产品供不应求。相关旅游参与企业和机构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要生产出具有高度独创性的旅游产品,并使这些旅游产品难以被仿造。这样,在推拉的双重力情况下,会不断出现新的旅游创意产品,而旅游演艺产品也就是在这样的双重推动力下迅速发展起来。

(二)创意驱动机制

创意的智力要素要由旅游企业和创意阶层合作提供。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创意阶层的艺术家、策划工作者与旅游业的旅行社、特色酒店等联合生产和提供创意旅游产品。在旅游创意产业中,创意阶层不断把创意思维、思想火花融入,并通过重组和整合原有的静态旅游要素,创造出创意旅游产品、提供创意旅游服务。而旅游演艺就是某些创意阶层和旅游地企业或组织合作,将旅游创意不断付诸于表演实践的产品。

40

第六章 旅游创意产业实证研究—以《长恨歌》为例

第六章 旅游创意产业实证研究—以《长恨歌》

为例

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碰撞,带来了旅游创意产业,而这一碰撞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旅游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2007年,由陕西省旅游集团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是陕西省一个全新的旅游文化品牌,它是我国首部“真山、真水、真历史”的实景舞剧,在历史故事的发生地重演历史,独具创意,开演以来就受到了各方的关注与好评①,它是创意元素与旅游元素的完美融合。同时,实景舞剧《长恨歌》的出现有力地带动了陕西省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整个陕西省以后的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和大调整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打破了近年来西北地区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的局面,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②。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旅游业与演艺业的相互渗透,开发符合各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的旅游演艺精品,是今后旅游业深度开发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就是说,促进旅游业的结构调整,要在旅游业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创意内容,特别是民族和历史文化内涵,在开发中需要兼顾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创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在旅游业、创意产业和历史文化三个方面寻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与此同时,《长恨歌》作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全方位地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最生动和最丰富的旅游文化和娱乐体验。

一、旅游创意在《长恨歌》里的表现形式

首先,《长恨歌》是“旅游资源+文化创意”完美结合的成功典型。华清池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有形的古建筑、古文物等,具有著名的天然温泉,更是

李卫.社会各界热评情景舞剧《长恨歌》[J].陕西日报.2006(5):1-2.

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取材自伟大诗人白居易的同名经典长诗,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因这部不朽诗作而千古流传。这曲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神话就发生在盛唐时期骊山脚下的华清宫。陕西省旅游集团斥资1.5亿元将这一经典诗作改编成舞剧。2008年,因《长恨歌》的演出以及她给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所带来的非凡影响,华清池被国家文化部确立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长恨歌》被亿万网民评为“中国最美的实景演出”。同年,《长恨歌》被评为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进入了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2009年,因《长恨歌》给陕西旅游增添的无限风韵以及华清池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盛唐文化底蕴,省政府决定将华清池和《长恨歌》作为陕西的旅游文化代表符号入主上海世博会陕西馆,从全省海选出的“唐明皇”和“杨贵妃”被做成高仿真机器人,安置在上海世博会陕西馆内,每天与游人互动,向全世界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长恨歌》的无穷魅力。舞剧《长恨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旅游文化新名片”。 http://www.hqc.cn/news/tour_trends/html/2010048/20100408112024.htm.

②①

41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诸多历史故事的发生地,较著名的有,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千古爱情绝唱,以及政治上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些有形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华清池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穿插了一个皇朝的兴衰史,成为千古经典。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正是巧妙地对华清池这些有形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加入了诸多的创意元素,打造了这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旅游演艺精品——《长恨歌》,创造性地将这段历史进行原地重现。

《长恨歌》的舞台表演也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的理念。全篇共分七个章节,包括从杨玉环的最初进宫到最后的贵妃之死以及两人在仙境的唯美重逢,每个篇章的诠释都保持了艺术性和娱乐性的高度统一,在充分展示大唐的深厚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并不缺乏时尚娱乐的元素,给游客带来了最生动和最丰富的旅游体验。

其次,通过由创意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历史舞剧从而创造性地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西安作为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强省。而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缺乏足够的夜间娱乐项目,游客来到西安,多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而情景舞剧《长恨歌》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西安的旅游夜生活,延长了游客在西安的停留时间,并且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相关的产业链。

广度上,不仅促进旅游休闲娱乐的发展,也拉动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的小循环,拉动了地方餐饮、交通和住宿业的发展。

深度上,有效地拉动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联动发展,包括产业上游的研发,以及下游的品牌塑造和销售渠道的构建。巧妙地整合旅游文化资源,离不开创意元素的加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旅游供给产业的发展,如拉动了整个华清池所在的临潼地区的地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综合起来看,以《长恨歌》为核心,从而带动了一系列旅游供给的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发展。《长恨歌》的高效运作,第一,相关的高科技研发、广告媒体宣传和投融资金融机构的配套发展。第二,相关配套产业因《长恨歌》的出现而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长恨歌》的营销推广。整个华清池周边地区的旅游、餐饮、娱乐等配套行业发展,而这些配套产业的发展,又会改善这一地区的城市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第三,带动了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红遍神州的《长恨歌》,必定会带动相关衍生品的市场,比如更加促进原华清池地区温泉沐浴业的发展,还包括相关旅游纪念品与商品、服装等衍生品的设计与销售市场等。

42

第六章 旅游创意产业实证研究—以《长恨歌》为例

二、《长恨歌》的成功对旅游演艺产品发展的启示

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粗放式的开发模式,旅游、文化、文物等部门和区域之间“条块分割”的传统体制,仍然制约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给文化旅游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给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全国的形势看,近几年出现一股演出热,旅游与演出相结合,产业、产品链延长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这种模式陕西起步比较早,《长恨歌》作为大型实景历史舞剧演出,无论在全国还是世界上,都是第一次,具有首创的重要意义。它对西部乃至全国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恨歌》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引发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通过产品创新、内容创新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必由之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给中外游客提供更多文化精品,《长恨歌》在这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二,通过市场化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延伸产业、产品链,力争最大限度地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体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目前,以行政整合来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体制还有较大难度。而《长恨歌》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以市场方式,即以产品、资本为纽带,整合西安、北京、香港等地的高端人才资源,从旅游向演出延伸产业和产品链来优化资源配置。

第三,通过打造品牌文化产品,并对这些品牌文化产品进行持续不断的产业化和品牌化运营。《长恨歌》是名作家的名篇,在临潼骊山脚下华清池这个名地、名山、名景的故事发生地进行实景演出,诸多高端品牌资源的有机组合,使陕旅集团和《长恨歌》大型实景历史舞剧演出在公司战略、运营机制方面与国际接轨,日益成为影响巨大的名牌文化企业和名牌文化旅游产品。

三、旅游创意策略以及建议

1986年,著名的经济学家罗默(P.Romer)曾经著文指出,那些看似离奇的创意会衍生出数量惊人的新市场、新产品和新的迅速的创造财富的机会,因此新的创意才是促进经济持续不断发展的永久动力。旅游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它将创造力运用在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实践中。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

43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不断发展,旅游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有的观光旅游,到追求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以及娱乐性。在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指导之下,将陕西省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了经济资本,新的创意将这些原生态的、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有市场开发前景的资源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对应于旅游者出现的不同于以往的旅游需求,开发出新的旅游演艺产品,从而重新实现各种价值的创新,实现它们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经济价值。

首先,坚持娱乐性和互动性,拒绝过于阳春白雪化。旅游演艺产品虽然要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有那些人无我有、无法复制的旅游精品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旅游者,但如果没有充分的娱乐性,就会使观众有了距离感,难以让观众和旅游演艺节目产生共鸣,达到应有的娱乐休闲效果,从而实现不了旅游创意产业化的目标。而《长恨歌》却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娱乐性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其更好的展示在观众面前,成为大家接受的一项文化艺术产品。《长恨歌》进行了多次的艺术改编,整场表演不仅是高雅的艺术诗歌朗诵,还注入了众多娱乐节目的元素进去,这样就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欣赏、融入到这场极富文化创意的旅游演艺节目中去,从而达到了艺术表演、文化展示以及旅游娱乐的双重目的。

其次,旅游创意产品中的旅游演艺产品必须深刻挖掘地方和民族文化,做到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创意和旅游缺一不可,旅游是因,因旅游而生,创意是果,因创意而活。整个旅游演艺产品的构思、策划、制作和表演,都始终贯穿着文化创意。《长恨歌》这一旅游演艺产品贯穿了旅游业中的吃、住、行、游、购、娱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旅游娱乐,完全打破了陕西省旅游业长期存在的旅游娱乐活动匮乏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游客到陕西来“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问题,是“旅游资源+文化创意”这一新兴发展模式指导下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为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示范,证明了旅游创意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第三,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是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都必须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并从历史文化中做出文章来,走出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陕西省打造的旅游创意精品—《长恨歌》,就是对地方文化深入开发利用的产物,陕西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汉唐文化的代表地,华清池又是中国著名景区,几千年的历史,尤其以沐浴文化闻名全国,唐朝皇帝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千古爱情绝唱,这些都成为了旅游创意产业用以整合的

44

第六章 旅游创意产业实证研究—以《长恨歌》为例

珍贵资源,旅游创意产业使这些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变成了独具创意的动态旅游资源,从而也更加促进陕西地方文化的宣传,大力地促进了陕西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创新的运作体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促进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制创新是文化创意的先导。遵循经济规律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是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创意的必经之路。

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产业已经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地区甚至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因此,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景产业链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也是决定其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恨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较好的旅游市场大环境,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是这一旅游演艺产品能够对整个临潼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大型历史文化山水实景演出《长恨歌》的成功,带动了地方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除去演出门票收入,衍生品等带来的经济收入外,还有有力地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据华清池官方网站披露,《长恨歌》在2009年的演出季中共演出198场,观众逾20万人次,收入4500万元,在全国同类演艺中创造了一个奇迹,有此一项即可见旅游创意产业和旅游演艺产品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45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探讨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在前人对旅游创意产业和旅游演艺产品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

1、从旅游业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即旅游创意产品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演艺产品,从而对已有的关于旅游演艺产品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一些补充;

2、在探讨旅游演艺产品时,尝试地提出了旅游演艺产品发展的相关内外部推动因素,以及它的内外部推动机制,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旅游演艺发展起来的内外因和推动机制,希望能够促进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创意人才等各方的通力合作,打造出更多具有中国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

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由于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旅游创意产业也尚属新鲜事物,旅游演艺产品的发展仍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而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不够全面,实证研究中较缺乏实地调查的材料,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尚且有限,因此本文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缺乏定量分析,对实例的分析不够科学和全面等,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和机构对旅游创意产业这个新兴产业的兴趣与关注,从而能够针对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关于旅游创意产业完整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旅游创意产品的深度开发(包括打造旅游演艺产品的强势品牌经济等),良好的创意生态的构建,创意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开展进一步更具专业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

4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73-74;98-99;83-87.

[02] Bourdieu Pierre.“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H.Halsey,H.Lauder,P.Brown&A. Stuart-Wells(eds),Education:Culture,Economy and Socie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46-58.

[03] Roland G..Fryer,Jr.,“Cultural Capital”[EB/OL]. http://www.src.uchicago.eduuuers/gsbl/Applications/cc.pdf.

[04] David Throsby. “Cultural Capital”,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1999) 23:3-12.

[05] 于光远.旅游与文化.旅游.1981(3).

[06] 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999:12-13. [07] 冯乃康.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旅游学刊,1991(1). [08] 厉无畏,王慧敏等.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3.

[09] 刘友金,胡黎明,赵瑞霞.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51-158.

[10]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3-4.

[11] 李岩.创意生态经济理论[N].北京商报,2009-02-09(C08).

[12] 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新华出版社,2004.

[13] Richard Florida,Irene Tinagli. 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M].Europe:Demos, 2004.

[14] 吕学武,范舟.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现场:文化的质感[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 Richards G. Creativity: A new strategic resource for tourism? [A]. Tourism,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ATLAS Reflections,October,2005.

[16] Smith M.Tourism culture and regeneration:differentiation through creativity[A] .Tourism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ATLAS Reflection,October,2005.

47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17] Greg Richards ,Julie Wilson. Tourism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M].New York,NY:Routledge,2007.

[18] Can-Seng Ooi.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ourism in Singapore [A].Tourism,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2007.

[19] Christian Rogerson.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ouris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example of South Africa[A].Tourism,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2007.

[20] 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及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06):1-5.

[21] 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S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06):13-20.

[22] 原勃,白凯.创意旅游理论及实践[J].城市问题,2008(11):97—101. [23] 周钧,冯学钢.创意旅游及其特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3):394-397.

[24] 蔡培卿.旅游无边界产业集成的形成机制研究[D].2008.

[25] 吴必虎,符霞等.2008年话题《如何定义“创意旅游”?》[EB/OL]. http://www.beltourism.com/learn/ctrinet/2009/3/12/09312GAA.shtml.

[26] 冯学钢,于秋阳.旅游学刊2006,(12):13-16.

[27]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8(09):49-53.

[28] 袁力,黄基秉,赵波.成都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04):342-345.

[29] 诸丹,袁力,董庆佳.实践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187-191.

[30] 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13-16.

[31] 傅晓.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32] 李勇,伶连军,张娜.吉林省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8,(04):84-88.

[33] 原勃.旅游创意产业:概念、构成和融合发展[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03):15-18.

48

参考文献

[34] 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0):101-103.

[35] 尹贻梅,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祸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2009(03):42-48.

[36] 杨颖.从业态多样性现象透视旅游业转型发展——以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为例[J].旅游论坛,2008(06):379-383.

[37] 陆晓清.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42-45.

[38] 杨颖.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基于产业比较视角的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76-70.

[39] 徐菊凤.中国主题公园及其文娱表演研讨会综述[J].旅游学1998,13(5):18-22.

[40] 张永安,苏黎.主题公园文艺表演产品层次探究: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J].江苏商论,2003,(12):120-122.

[41]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等.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6):44-51.

[42] 杨正泰.旅游景点景区文艺节目策划[A].唐洪广,孙逸民.中国旅游景区精品建设探索与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2-197.

[43] 邓锡彬.舞台表演在景区中的价值取向[N].中国旅游报,2003-03-05(14). [44] 诸葛艺婷,崔凤军.我国旅游演出产品精品化策略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5,(5):121-123.

[45] 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85-199.

[46] 卜奇文,高远.主题公园发展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4):56-59.

[47] 何建伟.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特色探析[J].旅游学刊,1999,14(5):54-57.

[48] 翦迪岸.试论人造旅游景区的建设经营与创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0,15(4):28-32.

[49] 岳红琼.从主题公园的状况看其建设的取舍原则[J].特区经济,2000,(8):

49

旅游创意产品研究——以旅游演艺为例

53-55.

[50] 彭红霞,李娟文.我国主题公园开发的误区与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2002,29(3):46-49.

[51] 刘振宾.对主题公园的思考——兼议主题公园的生存条件、文娱表演及存在问题[J].北京规划建设评论,2003,(5):24-28.

[52] 池雄标.从城市旅游系统的角度看主题公园的发展[A].华侨城集团公司.21世纪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0-127.

[53] 董观志.主题公园产品形态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趋势[A].华侨城集团公司.21世纪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30-147.

[54] 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55] 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6] 林艺,王佳.《云南映象》模式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106-110.

[57] 缪开和.《云南映象》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秘诀[J].民族艺术研究,2005,(6):60-68.

[58] 莫林虎.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J].集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8(3):84-88.

[59] 陆军.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3):37-43.

[60] 王慧敏.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61] 刘正浩.创意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62] 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明.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63] 王方华.企业战略竞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4] 陈铭杰.景区演艺活动品牌化探讨[N].中国旅游报,2005-05-11(7). [65] 张广瑞.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6] Wearing,Neil.Political Perspective of Ecotourism,Leisure and Recreation[J]. 1999,37(4):31-36.

50

参考文献

[67]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68] Leiper.N.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67-384.

51

致 谢

致 谢

似水年华,我在安徽大学七年的学习生活就要进入尾声了,回想过去心中不免许多感慨与不舍。感谢安徽大学这所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浪漫的人文气息的美丽校园。

我的毕业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章尚正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论文的撰写以及最后的定稿,章老师一直给予了我无私的关心和帮助。论文写作过程中,每当我出现情绪沮丧和停滞不前时,章老师总会给予我莫大的宽容和鼓励。在七年跟随章老师求学的过程中,章老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无限的人文关怀和务实勤奋的工作作风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他对我的教诲我也将永远铭记于心。在此,谨向恩师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感谢工商管理学院曾经教授、指导和帮助过我的各位优秀教师们,他们是张洪教授、李东和副教授、李经龙副教授、章沧授教授、周亚娜教授、杜鹏程教授等等,感谢他们对我无私的关心和指导。同时,感谢一直关心我学习与成长的周霞老师和从来好老师。

我还要感谢一直陪伴我走来的各位朋友,感谢他们一直对我的支持与鼓励,在我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他们给予我莫大的帮助与关心。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以及家人,没有他们一直以来无私的爱与奉献,我不可能完成今天的学业,谢谢他们对我的关心与支持。

胡娟

二零一零年五月

5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1] 胡娟,杨晶晶.论旅游地影视拍摄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J].中国商界,2010(3):364.

[2] 胡娟,高超峰.旅游演艺发展的意义[J].决策与信息,2010(1):123. [3] 杨晶晶,胡娟.芜湖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5):97-98.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