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古典文学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文俊沣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苏轼是哲学家,是蜀学的代表,其哲学的原点在于情本 论。他的诗词中不仅大部分含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更有一部分以表 达哲理为主。大量的诗词中既表明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融合,同时 他又展现出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冲突。他常常在借助自然物的力 量.彰显人生的真谛.从而进一步表现: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和谐。 总之,苏轼以其荣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敬 仰的人生范式:他那非凡的文学见解和不朽的艺术创作,还有其幽 默机智、和蔼可亲的形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词:苏轼诗词;自然物;人生哲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l1 1(2012)05--0198--02 苏轼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自然奔放、挥洒自如。诗中比喻生动新 奇,用典稳妥浑成、对仗工整而不失活泼。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 传统格局.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将柔 司变成 隋词,使词 像诗一样可以表现作者的性睛怀抱,甚至寄寓理}生的思考,从而提 高了词的品格境界和地位。 他的作品是“以诗为词”的,与同时期“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是不同的,而是由景至情,再由情促理,理是 词作情绪流程的自然终结。人类有生命,有意识,有思想,有智慧, 那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呢?苏轼的诗词并在回答这个问题。 l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融合 在苏轼的诗词中,人与自然之融合无所不在。作为人类亲密伙 伴的花、鸟、鱼、竹等自然意象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在《惠崇(春江 晚景>》中,苏轼写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的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 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 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独特构思而形 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其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苏轼根据画 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在这首题画诗中既保留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 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写的春色展现得那 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了新的构思, 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情感和引人人胜的意境。诗 中谈到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 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在“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初春之时,为 什么春江之暖,不是人先知道,而是鸭子先知道?因为鸭子长期生 活在水中,直接接触江水,每天江水温度的变化,它都能够通过实 践接触到。 ・198・文学界 在《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苏轼观察到: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作者采用写景纯用白描,清 新淡雅,抒情别出心裁,富有哲理,体制虽小,却意味悠长。诗人从 优美的山川景色着笔,即景抒情,富有哲理,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 爱和超越^生苦难的乐观积极进取。不但隋景交融、情理结合、浑 然—体。词的下片苏轼由“溪水西流”生发感慨和议论。古人云:“百 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东流不 返.就像时间_去不回。人的青春年华也只有一次,可是苏轼笔下 的“溪水”却无视自然的规律,径直向西流去。作者赋予溪水以人的 意志,且受到深深地激励。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一种自 我解脱,也是一首乐观的呼唤着青春的人生之歌。表现其洒脱j广达 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干载之下,读来犹令人感奋。 苏轼对自然物崇敬的心态随处可见。他常常把自然与人融为 一体,使读者分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自然。他的诗词让人们看到 了自然物的高贵,同时也意识到人类自身作为物种的平凡品格。这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颠覆了目空一切,自 高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 融合 2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冲突 苏轼笔下,自然物与人类并不总是和谐的,而是时常充满对立 和冲突。在《题两林壁》中这样写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五月,是公认描写庐山的佳篇杰 作。诗中既无描写瑰丽的景色,也无抒发强烈的澈睛感人。它之所 能成为名篇,是因为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启人深思,耐人寻味,从而博得万口争诵,千古流传。为什么人们看 到的庐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同一 个事物,由于立足点的不同,立场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感性情 感的不同等等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结论。 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谈游L LI的体会, 即景说理,有着丰富的内涵;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 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清事物 的真相与全貌,必然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与其相比,另一首《和子由安魂池怀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 写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借怀旧之题,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作者善于把自己的 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从而揭示出 某种哲理,给人启迪,尾联针对苏轼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 马但呜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虽然逝者如斯,但毕竟是人生的一 种历练,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于人的精神也是-fq,激励。这首是 作者的早期作品。苏轼以强大的内心、达观的人生底蕴向我们展示 了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此诗中虽然关于人生渺小、短促之类的感慨,有消极意味.但 是被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眷顾^生的深l青冲淡,体现作者独特 的性格、情趣及精神面貌。苏轼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 解。用雪泥、鸿爪比喻,较之—般叙事文字直叙^生漂泊不定,匆匆 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根据清^查庾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 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生动、深刻,在宋代即被 ^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事实上,苏轼诗词中 自然物与^生哲理冲突常常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出来。 3自然物与人生哲理的和谐 纵观唐宋诗词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自然物一直都受到创作 者的关注,然而这种关注往往是为了利用自然。而大文豪苏轼的关 注与此不同。苏轼观察自然物,给其全身心的关注,往往融A其中, 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达到“忘我”的和 犬态。苏轼在《水调歌 头》这首词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 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J-L ̄-(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任密州知 府,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作者想起分别多年的苏辙。举杯望 月,心中无限感慨。前人说“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尽废。”词中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旬,代表自屈原《天问》以来的中国人 对人生意义、价值的不断追寻。苏轼超越现实功利的局限,用一颗 自由 颧占近自然和宇宙,但是,在苏轼的时代又不可能构建新 的价值理念,必须回到现实。“高处不胜寒”就是询问后得不到答案 的无奈处境。“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苏轼在追寻后得到的 珊实答案。 在这充满涛睛画意的语言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似乎已跃然纸 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包含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对于^来说., 有欢喜必然有悲伤,有悲伤必然有欢喜。有分离必然会有聚会,有 聚会必然会有分离。永远的晴或者永远的阴,永远的圆或者永远的 缺都不存在。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有助于我们学会一分为二地 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苏轼在《琴诗》中,这样写到: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古典文学 唐朝韦应物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里面i文}羊写道:“凿 岩,池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 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类专控山景?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韦应物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的领悟,亦同于苏轼之- ̄J'R。《琴诗》 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它有若 干音 分,包括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情感和演奏技巧等等。苏轼在 这里不仅为读者展现了如此美妙的场景,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这些客观事物与诗人主观I青感相互和谐促进的特点。 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遏雨。雨具先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首即是抒怀之作。作者借途中遇雨的日常小景,抒写自 己淡定自若的胸怀,寄寓沥 塞的人生思考。“穿林打叶”勾画出雨骤 风狂的情景,通过小序可知,这场风雨是突如其来的,同行的人仓 皇奔走,急急避雨,而东坡却毫不在意,放慢脚步,俨然闲庭信步。 《定风波》是苏轼的哲理词的代表作,尤以其展示的性情和气 度胸怀取胜。人人{禺然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和 深刻的^生哲理。他 以智者的眼光看待世界,使世间万事万物无不蕴含深意。有人称其 是“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近代郑文卓《首批东坡乐府》 道:“此足征是翁坦荡之作,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此 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总而言之,苏轼在面对自然物时流露出敬畏和喜爱之情,同时 又表现出对 生哲理的思考与关怀,体现了一个大文豪强大的责 任感。苏轼通过他的诗词试图寻找^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这 在当今时代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l胀岱年.中国古典哲学要领范畴要论嗍.北京:中国社会出版 社,1987 [2]苏轼.苏轼诗集・答李端叔书:卷九四【Ml北京:中华书局, 1987 【3例逸生等床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让,1987 [4]庞德国顾[My/-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5】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y/王文诰.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2 【61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 中国社会科学,2002,(3):169 [7陈岳来,章跃一.谈苏轼诗中的“理趣”阴.学语文,1987,(6) 【8]严羽历代诗话选注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9颇翔林.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论孤独与艺术创造的美学关 系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11) [1 o]苏轼东坡志林:卷6【l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中尚钧诗与 雪珊阅读与写作,1988,(2) 文学界・1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