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嘧回国窝凰 的感染患者,除一部分是本身因为严重感染而人住以外,相当 员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规范各种侵入性操作;妥 一部分是医院获得性感染,有的甚至发生二次感染。而感染是 善护理各种留置导管;及时规范洗手;病房物品、设备及病房环 导致抢救最终失败和医疗费增加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控制和预 境及时有效清洁、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有效预防减少 防BICU医院感染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对烧伤创面及时有效清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 洗、消毒,尽早封闭创面;加强患者免疫营养支持;强化医务人 (收稿日期:2007—12—28) 复方丹参治疗/.I',J L过敏性紫癜3O例疗效观察 薛艳梅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I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是一种累及全身 因素的作用也同时存在[21。近年有研究发现,在过敏性紫癜急性 多个器官、以小血管炎症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病情易 期,由于在血管壁上产生免疫性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激活, 迁延反复。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我们于2005年 分泌、释放炎症递质,致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膜糖蛋白 1月一2006年12月应用复方丹参片辅佐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 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相结合,作用于内皮,触发了血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小板活化的一系列反应,启动了凝血系统,体内呈高凝状态131。 1 临床资料 另也有研究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高黏滞血症,这种高黏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住院患儿,符合HSP的诊 滞血症加剧了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了组织缺血、 断标准Il_,其中男36例,女24例,均为初发病例,年龄3岁~ 缺氧 。因此,对HSP患儿主张采用抗凝、抗栓治疗。丹参的药 14岁,病程3 d-20 d。60例均有皮肤紫癜,其中单纯皮肤型 理作用机制包括:①保护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并在一定程度 18例,关节型11例,腹型13例,肾型4例,混合型14例。全部 上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能发挥正常的抗血栓形成功 病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均正常。人院时随机分成治疗组 能。②抑制血小板黏附和凝集[51。③丹参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 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临床症状等 比黏度,改变红细胞膜的电荷,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故有改 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善微循环,加速微循环的作用[61。④扩张血管的作用。⑤阻止钙 1.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停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或 离子向细胞内流,有效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物 药物,对照组给予去除病因、抗过敏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 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 。⑥对机体 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2片,每13 3次,用至临床 的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结果表明,复方丹参对 症状消失后2周~4周。 HSP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所有患儿在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 1.3疗效标准显效:用药3 d-4 d后无新紫癜出现,3周 应。丹参药源充足,价格低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内症状和体征消失,尿常规正常。有效:用药3周后症状和体征 参考文献 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尿常规基本正常。无效:用药4周后症状 吴瑞祥,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和体征不减轻或反复出现,尿常规不正常。 社.1996,676~678 1.4统计学方法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 检 王业军,张秋业.过敏性紫癜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 验。 (5):457~459 2结果 3 郑楠,白晓玲,郭卫民.3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凝血状态的观察【J].中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国医师杂志,2004,6(3):410 4 表1 2组治疗情况比较例(%) 王同保,秦艳,李丽芳,等.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液流变学改变【J].中华 儿科杂志,1997,35(2):101 向魏坪,王永霞.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A,JL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J]. 河北医药,2003,25(7):500 刘桂荣,马瑞梅.复方丹参治疗d,JL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中华 儿科杂志,1998,36(9):52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4.71,P<0.05,2组差 谢艳玲,张庆松.复方丹参注射液佐治毛细支气管炎『J1.中华儿科杂 异有统计学意义。 志.1998,36(8):493 3讨论 过敏性紫癜所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为体液免疫异常,但也 作者简介:薛艳梅,女,32岁,本科学历,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现 涉及细胞免疫,同时有细胞因子与炎症递质的参与,遗传免疫 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在职研究生,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2008—0l一02)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 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第l2卷4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