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水产 2014年第2期 春季如何预防鱼病 孥玉风 (牡丹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随着水温的上升,水中各种病原体开始滋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感染鱼体,引起鱼病。实践 证明:“防重于治,”是预防鱼病的重要原则。只有采取“无病先防”的积极预防原则,才能使渔业生产获得较好的经 济效益。因此做好春季预防工作是鱼病防治的关键环节。现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谈点体会,仅供渔民朋友参考。 春季鱼类发病的原因有三:一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越冬期后,鱼体内积累的脂肪大部分被消耗,鱼类体质弱、抗 病力差,易被病原侵袭;二是春放春养中的捕捞、运输、放养活动较多,难免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使受伤部位被病 原感染;三是潜伏在底泥中的病原微生物在开春时水温上升后大量繁殖,再加上池水长时间未得到更新,水质较 差,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易侵袭鱼体引发鱼病。 针对上述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预防 1清塘消毒 1.1 生石灰清塘。必须使用没有吸水粉化的块状生石灰(CaO),不能使用粉末状的熟石灰(Ca(OH):),池水长 期碱性偏高的池塘不宜用生石灰。 1.1.1干塘消毒。新挖鱼塘、老塘改造清淤结束后,在放鱼两周前的晴天进行消毒,池中留有5—10ear深积水, 根据鱼池面积的大小,在池底均匀挖若干个小坑,按生石灰100~150kg/亩用量,分别放入坑内,化成浆不等冷却 后全池均匀泼洒。 1.1.2带水消毒。不能排干池水的池塘可将生石灰在船上用水化成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或将生石灰盛于箩筐 中悬于船边水中划动小船,在池中缓行,并不断摆动箩筐,使生石灰散人水中,用量为生石灰150~250k9/亩。 1.2漂白粉清塘。池水长期碱性偏高的池塘不宜用生石灰,可用含氯量不小于30%的漂白粉,在放鱼前一周 的晴天进行消毒,用量为漂白粉15kg/亩,兑成药水全池均匀泼洒。 1.3三氯异氰尿酸消毒。三氯异氰尿酸为高效水体消毒剂,是目前水产品养殖中一种理想的广谱消毒杀菌 剂,将逐步取代漂白粉,在放鱼前一周的晴天进行消毒,可使用三氯异氰尿酸全池均匀泼洒使池水呈3~5ppm浓 度。 2苗种挑选 选种要求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泳能力强的苗种。 3苗种运输 春天是投放鱼苗的季节,鱼苗的异地运输也是保障水产养殖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3.1拉网捕捞时要谨慎操作,尽量避免使鱼体受伤,鱼种捕捞要尽量使用尼龙或涤纶网,禁止使用乙烯网。 3.2计量秤重时要尽量带水操作,速度要快,时间要短,最大限度地避免鱼体受伤。 3-3运输前要制定好周密的运输计划,选择好路线,计算好时间,提前准备和检修好装卸、起运、消毒工具和 药物。运输密度要根据鱼的种类、规格、水温、水质、运输时间、运输方法和供氧设备等综合确定。宜选择气温较低的 晴天运输苗种,起运前二天应停止喂食。 3.4注意苗种出人池时的温差:出人池时注意苗种容器内的水和池塘水温差不要过大,一般应小于3℃,最大 不得超过5℃,避免产生应激反应,特别是小规格鱼苗,容易造成死亡。 4鱼种消毒 不管怎样小心操作,捕捞苗种时因鱼类密集、受惊、跳动,难免会擦伤鱼体表粘液、鳞片和鳃盖,感染细菌和寄 33 2014年第2期 黑龙江水产 生虫,所以在鱼种入塘前必须用药浴给鱼体消毒,可用五倍子粉50g、碘液5ml,用lO00kg水溶解稀释后对鱼药浴 15~20rain后缓慢放入池塘。这样对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各类鱼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最大程度的减少以 后鱼类的发病率。 5强化投喂,保证营养 苗种入池后待水温上升至10%时开始投喂,春天要多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精饲料,以利鱼早日恢复体质,增强 抗病力,注意不能投喂变质和不新鲜的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规格、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一般喂到八分饱即 可。 6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污水进入鱼池 池塘水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同时也是鱼病是否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把培养好水质贯穿 到整个养殖过程的始终。高密度养鱼过程中,鱼类的粪便和残饵易导致水质变化,有条件的要对池塘定期换水;每 隔20d左右可施用生石灰一次,用量为生石灰15~2Okg/亩,化成浆不等冷却后全池均匀泼洒。如池水pH呈微碱 性,还可适当施用生物肥水素,以改善池水微生物结构,控制池塘有害物质,以起到预防作用。 春季如何防治鲤科鱼类竖鳞病 王丽英 (桦南县向阳山水库管理处黑龙江桦南 154400) 竖鳞病又叫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是鲤、鲫、草、鲢、鳙等鲤科养殖鱼类的一种常见病,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发生。竖鳞病主要流行于冬末初春,一般当水质恶化或鱼体受伤时感染,病情严重时可引起患病鱼的死亡。竖鳞病 是鲤鱼、鲫鱼的一种常见病,从较大的鱼种至亲鱼均可受害,若不及时治疗,可带来严重的损失。 一、病原 研究发现,引起竖鳞病的细菌有:点状极毛杆菌、水型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在水温低的季节,尤其是越 冬之后的鱼,体质较差,抵抗力也弱,容易患病。鱼类受伤后,容易局部立鳞。 二、症状 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的鳞片竖立,向外张开像松球;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而鳞片基部的鳞 囊水肿,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用手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出,鳞片也随之脱落;病鱼 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等症状;病鱼贫血,鳃、肝、脾、肾的颜色均变淡,鳃盖内表皮 充血。病情严重的鱼鳍基部充血,鳍有腐烂的现象。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呼吸困难,腹部向上,2~3d后 即死亡。 三、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用肉眼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可镜检鳞囊内渗出液,见有大量短杆菌即可做出进一步诊 断。但要注意,当有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的鳞囊内或有红线虫寄生在鳞下时,也可以引起竖鳞症状,镜检鳞囊内 渗出液或刮掉鳞片即可加以区别。 四、预防 春季是竖鳞病的高发季节,应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首先要定期清塘,清除过多的底泥,用生石灰、三氯、二氯 或二氧化氯等进行消毒,在流行季节每月定期泼洒上述药物1 2次,用法用量按说明书或技术人员的指导进行; 其次在捕捞、过数、搬运和放养过程中,尽量小心操作,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前必须对鱼进行药浴,可用碘制剂加五 倍子粉配成药液,用量为每吨水加碘制剂3 5ml、五倍子粉30~50g,药浴15~20min;饲养季节每20d泼洒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