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代文坛接受杜诗的原因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4卷第2期 云梦学刊 Vo1.34.NO.2 2013年3月 Journal of Yunmeng Mar.2013 “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究(专题讨论) 编者按: 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30余位学者,就实践关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交 流和探索。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认知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交锋。对当下中国美学的实践转 向、科学化走向、创新发展等问题发表了意见,还就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原创性理论建构、文化产业的美学分 析、审美教育的实践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分析等一系列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研讨,这里选登的是其中四 篇论文 . 宋代文坛接受杜诗 黄桂凤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杜诗在唐代已经逐步为人们所认可、熟知和 一、宋代文化与杜诗 模仿,而对杜诗接受的高峰期却在宋代。正如蔡居 宋代对外抵抗的力量是薄弱的,忍受着各种耻 厚言: 辱。但是,如果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来 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 说,宋代可以说是有卓越贡献的。今人陈寅恪就曾 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 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 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毙 两宋之世”。②宋代文化之所以造极,原因有三: 体之作,翕然一变。而文公尤酷嗜唐彦谦 一是国家政策向文士倾斜。宋代特别重文臣, 诗,至亲书以自随。景祜、庆历后,天下知尚 优待文士。宋太祖赵匡胤就说过:“宰相须用读书 古文,于是李太白、韦苏州诸人,始见于世。 人。”④他也曾立誓碑,说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 杜子美最为晚出,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关 事之人。所以终宋一代,虽然也有远贬文人之事,却 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李太白而 极少下令杀文人之事发生。而且,宋代俸禄优厚,是 下.殆莫与抗。 历朝无法比拟的。清人赵翼说:“恩逮于百官.惟恐 这一段话详细地描述了宋诗学习唐诗的过程。杜诗 其不足”。④所以当官对文人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当 虽然晚出,但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以至“武夫女子 官又必须走科举一途。因此宋代文人热衷于科举考 皆知尊异之”,可见地位之高。 试不足为怪,要考上科举,就必须读书。好学苦读在 宋人特别推崇杜诗,是有其特殊的时代、文化、 宋代就成为风气了。 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的。 二是朝廷对科举的重视。唐朝也有科举,但唐 收稿日期:2012-11—2O 基金项目:2010年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北部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系列成果之一;玉林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肩 动基金项目《旅游资源与贵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G20120011);玉林师范学院项目《旅游资源与贵港客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研究》(2叭1YJZD0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桂凤(1971一),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第2期 “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究 代还有门阀、门荫一途,有温卷之风,多少有营私舞 弊的可能。而宋代科举极讲究公正性。宋代采用多 种措施防止营私舞弊,以保证科举公正:先是分割 考官权限。考官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主考官多为兼 职。省试时,朝廷委派知贡举一两名,分割事权,又 委派权同知贡举两三名或更多一点,使之互相监督 约束。这样一来,考官权利大为削弱,难以独断。其 次是实行“锁闱”,即主考官在考选期间与外界隔 离,“锁闱”一般有一个月左右。三是试卷实行“封 弥”。即“糊名”。这样一来,主考官也不能凭字体认 出某人的卷子。这些措施虽然不能完全绝对地杜绝 舞弊的可能,但其可能性是大为减弱了。这就促使 参加科举的文人非得自己有真才实学不可,侥幸之 存在太小太小。为了使更多的人重视文化,宋代取 士宽厚。宋代从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度宗咸淳十 年(1274),三百一十四年举行科举考试有119次⑨, 而且每次登第人数比唐代多好几十倍,⑥俸禄优厚, 社会重视,科举又相对较为公正且机会也较多,因 此社会上习文成风。 三是发展教育,使人们习文、学文化有更多机 会。宋庆历之后,州县地方学极为发达,据统计,崇 宁三年(1104),全国学生多达二十一万人④,书院 兴建也极多,私立的泰山书院,浮浊书院等,半官 立的白鹿洞、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都是北宋建立 的,南宋时有南轩书院、象山书院等,培养出不少 优秀人才。 宋代的文化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逐 步达到“造极”。这就是宋人学问形成的基础。教育 为了科举,参加科举就有机会当官,当官有优越的 生活.这无论对谁来说都是很有诱惑力的。“万般 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是在宋代才真正成为 至理名言。宋代的文人要顺利走上仕途,必须有真 正的学问。而在唐代诗人中,真正有学问的要数杜 甫,至少杜诗是宋人眼中很有学问的。所以杜甫所 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然被宋人奉为 至言加以崇拜。黄庭坚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就 是说杜诗所包含的学问的渊博。正因为杜诗有这 个特点,在宋代的文化氛围中被推崇到极高的地位 是自然之理。 二、宋代儒学与杜诗 宋代儒学之复兴是由于政治的需要,因为在思 想上,宋代君臣认为唐朝和五代覆亡的主要原因是 儒家思想的颓丧。程颐就指出:“唐有天下,如贞观、 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 父子、君臣、夫妇,其源起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 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磷, 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 有五代之乱”。⑨唐朝天子原自于关陇,⑨本来就不太 受中原儒学文化的浸染,这是事实。至于唐和五代 灭亡是否由于儒学缺失而导致的姑且不论,但宋代 君臣是这样认为的:儒学不兴,没有君臣父子的观 念。国家就会灭亡。所以要兴国就要复兴儒学。宋真 宗即位就追封孑L子为“至圣文宣王”,各地也大兴孑L 庙.祭祀孔庙。上上下下形成尊儒之风。 另外宋代儒学与汉儒大为不同的是,敢于突破 儒家经典传统的阐释,发出新的见解。汉代至唐代, 儒学坚守“疏不破注”,笃守师说,分文析字,死板僵 化。比如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就不敢与传统 有出入,这实际上束缚了儒学的发展,使之成为纯 粹的训诂章句之说。王安石就指出:‘‘孑L氏以羁臣而 与未丧之文,孟子以游士而承既没之圣,异端虽作, 精义尚存,逮更煨烬之灾,遂失源流之正。章句之文 胜质,传注之博溺心,此淫词诚行之所由昌,而妙道 至言之所为隐。”⑩ 王安石就认为经学中的“妙道至言”应该阐发 出来,这形成了宋代儒学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宋初 刘敞是“北宋以来,出新意解《春秋》”最有成就的第 一人⑧。王安石也主张广泛吸取各种知识,“以明吾 道”,他说:“善学者读其书,惟理之求,有合吾心者, 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所不敢从。” 宋代敢于批评孑L孟,怀疑经学,这就使宋代儒学呈 现一种新的面孑L:理性化加强。这是宋代新儒学最 大的特点。 从传统儒学提倡的“君臣父子”关系来看,杜诗 无疑是最高典范。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语)的 忠君思想屡屡被宋代文人提及,宋祁《和贾相公览 杜工部北征篇》说杜甫“今日奔亡非天作,向来颠倒 皆庙谋”,@称赞杜甫时刻为朝廷着想;黄庭坚则云 杜甫“百年忠义寄江花”。@在传统儒学复兴的大环 境下.杜甫的人格受到格外重视是很自然的。忠君 爱国在杜诗中是很突出的主题。到了南宋,尤其是 宋末.民族存亡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杜诗的忠君爱 国思想更是受到重视。陈与义在“靖康之难”后喊出 “平生轻了少陵诗”,就是说没有早注意到杜诗中的 爱国思想,而到了这个时刻觉得杜诗是如此地亲 切。宋代的文人,如文天祥、郑思肖、汪元量等等,在 云梦学刊 诗歌中纷纷提及杜诗之爱国,提到杜诗中忠义的象 征“杜鹃”,可见杜诗所包含的儒学思想非常吻合南 宋诗人的心理,成为了他们接受对象的表现。宋代 儒学的发展。使宋人理性化色彩加浓,诗歌的议论 也就加强了。而杜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议论 入诗。杜甫诗歌的这一特点经韩愈的发展之后,简 直成了宋人作诗的一大特色。如果说杜甫的议论是 夹叙夹议(如《北征》),带有强烈的感情的(如《咏怀 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抨击,是 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的感情喷发)。宋诗的议论则 逐步呈现一种理趣,一种人生感悟。但无疑其源头 始于杜诗。尤其是对国事民生的议论,而不是个人 生活之感悟的议论,与杜诗如出一辙。这就是宋人 接受卡十诗的一个原因。 三、宋代政治与杜诗 宋代不但是一个很重视文化的时代,而且也是 一个特别好议论的时代。文人地位之提高,文化氛 围之宽松,在议论中互相切磋。科举制度的发展,使 文人的群体意识得到了增强,形成了各种文人集 团,然后逐渐形成了政治上的党派。宋代文人结派, 也有因学术因素的,也有因政治因素的。比如熙宁 年间王安石变法,对此朝廷中就形成了多个党派: 哲宗即位,宣仁后垂帘听政,群贤毕集于 朝。……然虽贤者不免以类相从,故当时有洛 党、川党、朔党之语。洛党者,以程正叔侍讲为 领袖,朱光庭、贾易等为羽翼;川党者,以苏子 瞻为领袖,吕陶等为羽翼;朔党者,以刘挚、梁 焘、王岩叟、刘安世为领袖,羽翼尤众。诸党攻 击不已 正叔多用古礼.子瞻谓其不近人情如 王介甫,深疾之.或加抗侮。故朱光庭、贾易不 平,皆以谤讪子瞻,执政两平之。⑩ 这些洛党、川党、朔党派别,不仅以学术思想划 分,且往往又会涉及政治 这就形成了宋朝所特有 的党争之开始。宋初范仲淹与吕夷简是一次党争。 接着熙宁年间围绕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属于朔 党)又形成一次党争,南宋主要是主战派与主和派 形成党争.这些党争多少都影响到文学的创作。最 典型莫过于元袼年问党争所引起的元{;占学时之禁。 熙宁年问王安石变法,苏轼对此有某些相异的看 法,在诗中屡屡用议论的形式进行讥刺,比如《山村 五绝》就很典型地讽刺了青苗法。王安石两次罢相, 两次起用.苏轼的命运也起伏不定,到哲宗绍述年 问,章悖、蔡卞当国,元裙党人(苏轼、黄庭坚、秦观 等均是元祜党人)都远贬恶地。后来向太后听政,还 稍稍放松了对元祜党人的责罚。接着蔡京专权,崇 宁新党对元祜党人报复极为残酷。不但元祜党人被 贬,且元柘学术也被禁,像苏洵的《嘉j;占集》,苏轼的 《苏轼集》,黄庭坚的诗集、文集等等,全被禁,连印 板也被劈毁。苏轼、黄庭坚、秦观都被贬至老死他 乡(苏轼、秦观虽然后来得赦回,都死在半路上,与 贬死也差不多),可以说北宋党争给人的心灵以极 大的影响,南向外转向内修,惧祸全身之思想逐渐 形成。 在这个时候,杜诗从另一方面给文人们以慰 藉,或者说文人们从另一角度去接受杜诗。杜诗的 法度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因为杜甫的思想谨严,不 像李白天才自纵,动辄得罪权幸,这非常符合元袼 党人,尤其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的审美眼光 与选择。酷烈的党争使他们意识到诗文创作必须远 离政治,注意思想谨严。再有,杜诗有法度,可循可 学。这样一来,学习杜诗,能帮助人们克服元{右党祸 带来的余悸。所以,在元裙党人和江西派诗人眼里, 杜诗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被奉为楷模。 综上所述,杜诗在宋代会被普遍推崇与接受, 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思想环境与政治环境是密不可 分的 注释: ①《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引《蔡宽夫诗话》,见华文轩《古典 文学资料汇编・杜甫卷》,第176页。 ②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④赵翼:《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⑤据杨渭生等著《两宋文化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l2月 版,第41o页。 ( ⑦可参看杨渭生等著《两宋文化史研究》,第4lO.41l页;第 430—432页。 ⑧《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八,四部丛刊本。 ⑨参看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版。 ⑩《谢除左仆射表》,《王文公文集》卷--A。 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六,《春秋传》提要,上册第215页。 ⑩《答曾子罔书》,《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三,四部丛刊本。 ⑩《景文集》卷七,转引自华文轩《古典文学资料汇编-杜甫卷》(唐宋 之部),第64页。 ⑩《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黄庭坚诗集注.夕 集注》卷 四.第1706页。 ⑥邵伯温《邵氏见闻录》卷一三。 【责任编辑余三定;责任校对鲁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