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走向爱与恨的背后

走向爱与恨的背后

来源:好走旅游网


走向爱与恨的背后

——《呼啸山庄》中人类对抗情感的力量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102192 俞蕾

内容提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写了两个家族,呼啸山庄、画眉田庄之间的爱恨情仇。不仅如此,艾米莉深入地挖掘了这爱恨背后更加深刻的含义,那就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痛苦的情感历程以及以人类力量对抗情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关键词: 呼啸山庄 爱与恨 力量 情感

【Abstract】: Emily•bronte’s \" Wuthering Heigets \" is one radiant pearl of the world history of literature . She wrote about two famous families, the Wuthering Heigets,and the Thrushcross Grange and the love ,hates between the two family. Not only that,Emily thoroughly excavaed this likes hating behind an more profound meaning, that was the painful emotion course as well as the price which in the humanity growth process had to experience which had to pay by the humanity strength resistance emotion.

“你现在才叫我明白,你本来是多么残酷呀----又残酷又不真心!为什么你从前要看不起我?为什么你要欺骗你自己的良心,卡茜?我一句安慰的话也不会给你。这也是你活该。你自己害死了你自己。可不?你尽可以一边吻我,一边哭,逼出了我的吻和眼泪;可我的接吻、眼泪只能害苦你----只能诅咒你。你曾经爱过我;那你有什么权利丢开我呀?你有什么权利----回答我吧----可怜巴巴地看中了林敦呢?贫贱,耻辱,死亡----不管上帝还是恶魔能够怎样折磨人,可别想把我们俩拆开!而你,你却甘心做下这种事来。我并没有弄碎你的心----是你自个儿把心揉碎了;揉碎了你的心,把我的心也给揉碎了。”①

这是希克厉与凯瑟琳最后诀别的场面,被誉为英文小说中最感人的爱情场面之一,可那场面却丝毫没有浪漫和感伤,有的只是恨和残酷的谴责。面对着即将死去的凯瑟琳,面对着她最后的忏悔和请求饶恕的垂死呼唤,希克厉没有原谅,没有怜悯,没有廉价的安慰,依旧那么残暴„„

英国批评家阿诺德·凯特尔在《英国小说概论》里说:“这是一切文学作品里最粗暴的章节之一,但它也是最感人的。因为这种粗暴不是神经病式,不是虐待狂式的,也不是罗曼蒂克的。”②它的感人肺腑在于它透露出震撼人心的爱,它以最无情的话语表达出最深情的爱,它以最反常、最乖戾的方式证明了最不寻常,不可思议的爱----变成恨的爱。这变成恨的爱在凯瑟琳死后依然那么强烈,他还要诅咒她的灵魂——

“但愿她在痛苦中醒来„„她直到最后还是个说谎者。她在哪儿?----不是在那儿----不在那儿天堂里----也没有毁灭----在哪儿呢?„„我只有一个祷告----我要反复地祷告,直到这条舌头都硬了----卡瑟琳·欧肖,只要我活着,你永远得不到安宁!„„”③

他不仅诅咒她,还残酷报复她。不仅报复了她和她的丈夫,还报复她的父亲、妹妹、兄弟甚至她的孩子。他在没完没了的惩罚和报复中获得爱的快感。他的爱需要无尽的仇恨和疯狂的报复来滋润,他的生命也需要无尽的仇恨和疯狂的报复来支撑。

艾米莉笔下狂风凄厉呼啸的呼啸山庄里就上演了这样一部人类爱恨激烈碰撞的悲剧。如果仅仅是关于爱情,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算得上是流芳百世的名作,毕竟描写爱情的中外名著汗牛充栋。艾米莉走到了爱与恨的背后,从激烈的爱,深刻的恨及疯狂的报复中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正如阿诺德·凯特尔在《英国小说引论》中所说的“《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表达过类似的看法,题目叫《〈简·爱〉与〈呼啸山庄〉》。她说《简·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非常强烈地说我爱,我恨。而《呼啸山庄》说的是‘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④她说:《呼啸山庄》“有爱,但不是男女之爱”这种爱是一种极端强烈的感情,是超出我们一般人现成经验之上的,非常规的,难以识别的经验。呼啸山庄代表的是一个冰冷的,混沌的,分裂的,不可把握的经验世界,这个世界中的男男女女都在用爱或恨的感情作为武器,互相攻击,挣扎地存活,这是人类的不屈的本性,伍尔夫用一段极为精辟的话对艾米莉表达的意思作了概括:“正是对于这种潜伏于人类本性的幻像之下而有把幻像升华到崇高境界的某种力量的暗示,使这部作品在其他小说中显得出类拔萃。形象高大。” ⑤艾米莉把我们平常经验所见的包装好外表,普遍的认识统统剥除并撕裂至碎片,后“一股如此强烈的生命气息灌注”,使这些碎片重新组合并活动起来,让我们看见了在爱与恨背后的人类不屈的普遍力量。

在呼啸山庄里,不见人迹,人的感情极为吝啬,只有爱和恨,而且不是爱就是恨,没有同情,怜悯,没有妥协,没有调和。希克厉,来历不明,不是佣人也不是主人,身份和存在都很模糊,性格在呼啸山庄这个严酷的环境中也异化得不像个正常人了,他是一个孤独的游魂,他什么都没有,只有对凯瑟琳的爱,他的世界只有凯瑟琳,除了她,什么都没有意义。当凯瑟琳死后,他更加憎恶这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对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感到讨厌,他一直在热切地等待他死的一天,他去把凯瑟琳的棺材撬开,为了看凯瑟琳是否在等他。等到埃德加死了,下葬在妻子旁边,希克厉就把凯瑟琳挨者埃德加一边的棺木完全封死,在另外一边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墓穴,再把她这边的棺木撬开一点,那天来到时,她一定会丛棺木里跳出来,他们俩就能结合。为此,他带着一种疯狂的幻觉在等待,时刻在等待,无奈他的身体非常好,死也死不了,他又不能自杀,因为天主教认为,如果是自杀的话便上不了天堂。他决心同凯瑟琳在一起,所以他不能自杀,所以只有等待,在这焦虑的等待中爱消失了,它以恨的面目重新出现。他需要支撑生命的力量,需要有恨来同逼迫他的力量作斗争。

希克厉是自私的,他把呼啸山庄变成了一座疯人院,不仅是他自己疯了,他使辛德雷、伊丽莎白变成了疯子,为第二代设计悲剧,林顿,哈里顿和凯蒂这三个没有财产,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便在他的权利之下,困在痛苦折磨的三角爱情之中。在呼啸山庄的法则中,只有爱与恨,不是爱就是恨,爱与恨是对立的,只有单纯的一种情感在这里才是被允许存在的,才能存活下去。然而艾米莉是仁慈的,没有被爱和恨蒙蔽双眼,她走到了爱与恨的背后,看到了人类如何对抗自身情感,如何同原始的,赤裸的本性斗争。本质上,艾米莉是相信人类的力量,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定是要经受感情上残酷的洗礼的,但不论的爱或是恨,它们只是人类成长的经验而已,在背后支撑着呼啸山庄的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对抗自身情感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类变得情感更丰富,性格更坚强。看看,希克厉为下一代设计的悲剧结果怎样?林敦早早死了,哈里顿和凯蒂慢慢好起来,因为年轻的力量非常强大,而希克厉老了,他的生命在萎缩,在18年的仇恨和报复中奄奄一息。他感觉到自己快要到头了,死前对纳莉说:“„„我快要到达我的天堂了„„”,现实中他亲手导演的悲剧快要实现时,他的心里并不高兴,他看到那两个仇人的孩子像个仆人似的生活,也没有什么高兴的,他感到他就要死了,就要到有凯瑟琳的天堂去了。 希克厉终于如愿了。“在那温和的露天,我在那三块墓碑前流连徘徊,望着飞蛾在石楠从中和钓钟柳中闪扑着翼翅,倾听着柔风在草上飘过的呼吸声,不禁感到奇怪,怎么会有人能想象,在这么一片安静的土地下面,那长眠者竟会不得安宁呢。”⑥尘归尘,土归土,在爱和恨这两种纯粹激烈的情感充分爆发结束后,一切尘埃落定,我们看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所描绘的人类力量与爱恨对峙的景象——“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爱和恨毁灭了肉体,使人类精神升华超越肉体成为积淀在人类力量中的永恒。从年轻到衰老,自然的法则在规范人类的肉体;走到爱恨的背后,人类的力量在对抗人类的情感,艾米莉在《呼啸山庄》里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蛮恨无理的法则:人类总是处在与爱恨对抗的位置,只有超越了它们,精神才可以得到永生。

《呼啸山庄》所创造了这个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类情感极端裸露的非经验世界让我们恐惧,震颤,惊醒,让我们正视爱恨背后那情感的力量,以及人类力量对抗情感的伟大胜利。这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人类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中注释:

①艾米莉·勃朗特著 方平译《呼啸山庄》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0月 第201页

②杨静远编选 《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③艾米莉·勃朗特著 方平译《呼啸山庄》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0月 第209页

④王安忆著 《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1997年

⑤弗吉尼亚·伍尔夫著 瞿世镜译 《论小说与小说家》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 第34页

⑥艾米莉·勃朗特著 方平译《呼啸山庄》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0月 第419页

参考书目:

①艾米莉·勃朗特著 方平译《呼啸山庄》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0月 ②杨静远编选 《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③王安忆著 《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1997年 ④邹平著 《文学百雄批评》 学林出版社2001年

⑤弗吉尼亚·伍尔夫著 瞿世镜译 《论小说与小说家》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