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的调查研究 专业: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毛荣建 班级:0806032401 姓名:刘峰
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学号:2008060324123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题目: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的调查研究
选题背景和意义:同伴关系、师幼关系是幼儿园生活环境中幼儿重要的社会关系。结合研究者本人的观察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告状行为在幼儿向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中属于最多的一种。有资料显示,告状行为是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行为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一项主题,占互动主题的26.4%【1】。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教师告状,有的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2】。师幼互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反馈,为此,确定以对幼儿告状行为中教师反馈行为的观察与研究的论文主题。通过对教师反馈行为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丰富幼儿同伴互动影响因素以及师幼互动的相关内容。以便充分了解幼儿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行为,幼儿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以及在教师反馈行为做出以后,幼儿的行为反馈,从而总结出经验以便指导幼儿教师运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告状行为的师幼活动进行研究,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的与幼儿互动,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对于幼儿告状行为中教师反馈行为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幼儿阶段,零星分布在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等研究内容中。刘晶波以告状为主题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行为事件中,教师作为受动者所采取的行为取向在不同的年龄班是不一样的,大班教师对于幼儿的拒绝取向多于小班教师,小班教师对幼儿的接受取向多于大班教师的倾向是存在的。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拒绝取向多于接受取向,但差异不够显著(刘晶波,2006)。杨翠美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幼儿的拒绝取向远远多于接受取向。无论是大班还是中班幼儿,教师对他们的告状多是不耐烦的制止或者是置之不理,只有少数部分得到有效解决,在幼儿的告状案例中,得到有效解决的只占31%【3】。顾燕萍【4】(2010)认为教师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疏导
1
方式。李静在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心理学意义分析后认为,教师应首先理解孩子的
【5】
心理需求,在满足合理需求的条件下给予积极回应(2010)。陶华琴认为:1.对试
探心理的告状,教师应坚持原则,当机立断2.对求助心理的告状,教师应帮助其鼓起勇气,增强信心3.对检举心理的告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4.对求罚心理的告状,
【7】教师应把握好罚的尺度,公正裁决;另外,刘丽对幼儿的无意义告状应该采取的态【8】度进行了探讨(陶华琴,2001);冯莉英认为,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要弄明白幼儿
告状的原因.设身处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应注意倾听,并抓住教育的契机,细心
【9】耐心,不可忽视幼儿的告状行为(冯莉英,2001)。
国外研究现状:经过对国外相关著作、杂志,并通过电子资源导航检索发现国外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邢少颖在3-7岁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中提到,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
【6】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儿童得的内部条件,也同【10】强化与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总结:经过查阅相关杂志并通过网络对告状行为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幼儿教育研究者们对此课题直接的理论研究不是很多,也有一些幼教工作者发表了幼儿“告状”的直接原因及家长该如何对待幼儿“告状”问题的文章,仅得文献34篇(截止于2012年1月)。综合有关文献内容,现有的研究多为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本身,而对教师应对策略较少,而如何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才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行为现状分析的推进和深化。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内容:本研究拟通过对幼儿告状行为中教师反馈行为的观察和研究,经过随机取样一所普通幼儿园,采用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资料收集,对其中的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各一班教师和幼儿作为被试,立足于孩子们及教师的生活现场,对教师进行告状行为及教师的反馈行为的调查。对我所调查到的告状行为及教师的反馈行为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定性研究,并同时对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行为分布状况及特点,从而为幼儿教师提供指导及策略,对师幼交往模式进行反思。
待解决问题:1.幼儿告状行为的基本特点及成因2.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及应对策略3.对师幼交往模式的反思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本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综合采取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开展研究。本研
2
究以调查为主,观察为辅。
1.确立研究范围。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梳理,确定研究问题。
2.编写问卷及观察记录表。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幼儿教师对幼儿
告状行为的反馈,编写问卷时考虑三个维度,包括班级和教师的基本情况,班级幼儿告状行为情况,教师对班级内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行为。观察记录主要从告状成因、告状动机、告状频度、教师反馈、幼儿反馈五个方面进行。 3.确定研究对象。问卷调查针对幼儿园各班教师,每班3名,共计30名。观察
对象选取大、中、小三个年龄班各一班幼儿,与幼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让幼儿可以接纳研究者,观察者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记录。
4.开展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问卷发放,采取不记名方式,并及时回收。
5.现场收集资料。访谈及观察,深入幼儿一日活动中,观察其告状行为,真实、
详尽的记录幼儿告状行为和教师给予的反馈行为事件。
6.对调查和观察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编码,进行初步
的理论分析。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
7.结合已有的研究与鲜活的案例,深入地探究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的反馈行
为。
五.进度计划
1、论文开题—————————————————————第七学期第20周 2、整理资料,编写问卷和观察记录表————————————第七学期寒假 3、确定研究对象————————————————————第八学期第1周 4、发放问卷,整理数据———————————————第八学期第2—3周 5、观察被试,记录行为,整理数据——————————第八学期第4—5周 6、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初稿—————————————第八学期第6--7周 7、修改论文————————————————————第八学期第8--10周 8、上交论文,进行答辩———————————————第八学期第11--13周
六.参考资料
1.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6: 150
2.此数据来源于《山东幼教论坛网》http://bbs.sdchild.com/,2012,(1) 3.杨翠美,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5)
4.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138—140
5.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3):22—25
3
6.邢少颖等,3-7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77—79
7.陶华琴,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J],学前教育研究,2001,(1):64
8.刘丽,对幼儿无意义告状应采取什么态度[J],学前教育,1998,(5):16—17 9.冯莉英,不要忽视孩子的告状行为[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10.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62 1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2.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 13.袁丽娟,混龄班级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4) 14.刘晶波,幼儿告状行为分析[J],幼儿教育,1999,(2):6—7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