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卢子枢篇

卢子枢篇

来源:好走旅游网


卢子枢《山水图》浅析

邓颖芝

卢子枢(1900-1978),别号一顾楼、九石山房、不蠹斋。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人。擅鉴赏兼长书法,精研国画,尤工山水。本人就馆藏卢子枢《山水图》进行浅析,试图从中探讨他的绘画艺术特点。

一、卢子枢生平

卢子枢1900年10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官涌乡卢屋村。3岁丧父,8岁丧母,由祖父抚养。他自小聪颖,喜欢认字,深得老人钟爱。后由伯父抚养。祖父和伯父均有文学修养且懂国画,卢子枢从小耳濡目染。就读广州高等师范学校时,卢子枢酷爱文史,对美术特有兴趣,成绩优异,并接受了系统的西洋画教育,对国画也情有独钟。

1920年毕业后,卢子枢任教于广州市第二十四小学,首次有作品参加广东省第一次美术展览会,从而结识了一些中、西画家和名流,如高剑父、林直勉、余绍宋、潘至中、邓尔雅、赵浩公、冯钢伯、胡根天、卢振寰等。

1923年,卢子枢与黄般若、黄少梅、黄君璧、罗良斋、邓芬等14人组织了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的“癸亥合作画社”。 7月,“癸亥合作画社”举行第一次社展,卢子枢有个人作品22幅参展。1925年,他与“癸亥合作画社”同人创建了“广东国画研究会”,任常务委员。“癸亥合作画社”第二次社展时,卢子枢有个人作品10幅参展。

1926年,卢子枢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美术教师。同年起及其后十数年,卢子枢应

1

广东大藏书家莫伯骥之礼请,先后协助、参与其“五十万卷楼”所藏的1300多箱古籍作整理、校勘、考证、研讨工作等;完成莫氏所著的《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一书二十二册之全部手抄清录。1928年,任教于广州教忠中学,与黄般若、张谷雏、黄君璧、李研山等组“榆社”。1930年,卢子枢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画系教授。1934年,其作品入选德国柏林举办的“中国现代绘画展”,这是中国在世界上很有影响的一次重大国际艺术交流。之后,卢子枢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其画艺能溶旧铸新,全国及省市美展均见其新作品,并被广州美术馆、美协广东分会及中国美术馆收藏。

1957年卢子枢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60年代深入粤中、粤西及江浙一带写生,创作了大批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1960年任广州市文物鉴定委员及广州中国画院画师。1962年任广州文史夜学院国画专业教授。有《卢子枢书画集》、《不蠹斋友人书札》、《中国一代书画名家卢子枢》等书画集及论著出版。

1978年2月去世,享年79岁。

二、卢子枢《山水图》

可园博物馆馆藏卢子枢《林峦秋色图》为纸本设色。画中款识所题“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出自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的著名作品《天净沙·秋思》。全文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终生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作者在小曲中用游子的羁旅情愁作为线索,把文中所涉及的9种事物串联起来,从而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图画——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

2

静地停在树枝上,没有动,也没有鸣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清泉潺潺流淌;不远处,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旅人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

因卢子枢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一生的经历与马致远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从他的画中根本看不出作者的伤感和悲凉,感受到的是静谧、温馨、恬静、舒适的气氛。

卢子枢的画中,近处几棵杨柳占据了画面的一半位置,只见其斜斜的生长着,枝繁叶茂,有的柳枝空中飞舞,有的柳条长垂,直伸向河面,随风摆动。柳树旁的小河,清澈见底。河上的小桥,横跨河面,没有栏杆,窄窄的,伸向远方。不远处的农家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炊烟袅袅升起。此幅画给人以静谧、温馨之感,对于生活在嘈杂、污染、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的人来说,这里是极其清静而幽闲的世外桃源。

此图主要描绘了碧柳、小桥、小河和农家。远景多家农舍,中景小桥横跨小河上,近景三株垂柳,互相交错,斜斜相依相偎,远景、近景和中景连成一体,构成画面幽深的意境。画中笔墨精细爽利,设色温润,较好地表现了小桥流水清清、垂柳碧碧的美丽景色,充分显示出画家深厚功底以及崇尚平淡恬静生活的情趣。

卢子枢这幅《山水图》,抓住了诗眼所在,将马致远的“诗情”与自己的“画意”巧妙融合,从而将观者一步一步地引入诗者与画者所共同企及的那种安详而又幽静的境界。在展现诗画相融的同时体现了画家所向往的一种恬淡、静雅的自然之境。

3

三、精研国画,尤工山水

(一)本无师承,自学成才

卢子枢习画,由西而中,本无师承,没有入室拜过名家为师。他从小酷爱国画,童年时多受祖父和伯父的影响,及长,自购相关书画书籍,日夕观摩,兴趣日增。读高师时,既接受比较系统的西画教育又学习传统的国画画法,更兼学习文史课程,三者相互促进,对提高文化素质和书画技艺的关系体会日深,于是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研究和探讨更加锲而不舍,锐意进取。工作后他边教边学,走勤奋自学之路,逐步摸索出一套自学成才的独特几种方式方法,具体如下:其一是逛文物店、字画铺、裱画铺等此类店铺,从中可以免费尽情观赏古今书画名作、碑帖、书籍等,常看常新,从中受益匪浅;其二是钻旧书摊、古籍书店。在那里可以领略到精品书籍神韵,开拓视野;其三是参观书画展览,逢场必到。每次参观皆随身带有纸笔,虚心听取同行的意见,从中汲取养分;其四是积极参加美术团体,以结交书画朋友,切磋技艺;其五是广交收藏名家,借此得以观摩大量历代名作古籍善本。通过这5种方式方法,卢子枢经过一生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登上了艺术的最高殿堂。

(二)绘画艺术特点

1、师古人取其“法”,师自然取其“意”

卢子枢常说,学习国画,拜古人为师,向昔人学习,临摹历代各家各派的代表作品,取其精华,没有什么不好的。但学古不等于食古不化,学的是古人优良传统之笔墨技法,学习时要要结合写生到大自然中去写真山真水,拜自然为师,临摹写生,才会有所创新。这正是卢子枢所强调的“师古人”与“师造化”的绘画论。

4

他初以临摹印本、名迹为主,学习古人的笔墨技巧意在取其“法”。山水从“四王”入手,上追五代董源,宋巨然、范宽、郭熙,元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王蒙,明沈周、唐寅、文征明及仇英、董其昌等各家各派。正是由于他在“师古人”方面肯下功夫,造就了他尊古而不为古所囿,进出自如,最终从传统中走出回归自然。

卢子枢重视写生,徉徜胜景,游览山川,汲取山川的灵性,得自然之真趣。他畅游江南,山水气韵,启迪笔下蕴藉风规,书画作品不同凡俗,秀逸闲雅。

2、画无定法,不尊一法

卢子枢认为不要哪一派的笔墨技法最合己意就觉得最好;不合已意者则妄加判语,不屑一顾。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应对各流派加以研究,多对比分析,多习作,多思考,从中汲取营养。他主张用笔应刚而柔,用墨淋漓而不臃肿,通过用笔用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川之深厚,草木之华滋”。

卢子枢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和书画创作与研究。学习书画,他强调从临摹名家名迹入手,讲究神韵和笔墨情趣,触类旁通,“法乎其上”才能“得乎其中”;多到大自然中去,多看真山真水,在师古而化古的道路上,创出了自己的风格。

卢子枢不愧为现代著名的国画家兼书法家,其书画作品不同凡俗,为海内外人士所爱赏。岭南书画名家秦咢生先生在论及卢子枢时,说他是“岭南当代书画兼通的第一人”。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