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No.10s圆园19叶合作经济与科技曳管理/制度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文/王郁铸(铜陵学院安徽·铜陵)[提要]随着本世纪初安然和世通公司等重大金融诈骗案件的爆发,司内部的金融诈骗,内部控制无疑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为此,月30日,美国政府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指出企业内部不仅需要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美国COSO委员会于2004年4月根据SOX法案和风险管理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指引”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防范公司财务舞弊,保护投资者利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企业资产的企业管理方法,学合理的内控机制,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内部管理模式,如今如果想管理公司,必须了解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的采用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为建设内部控制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形成这种系统化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对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研究,市公司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公司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9年6月24日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近年来,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结合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会计领域对此领域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但国内外文献中大多数都是以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单独的主题进行研究。并且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内部控制失败根本原因的分析还不够透彻。本文从管理学视角出发,尝试在公司治理层面探讨总结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给出应对的具体措施。独问题的研究,1、本人弥补了国内外文献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作为单将两者糅合,突出两者共同存在的重要意义。业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2、本文从当前中国企业现状和市场环境出发,并在公司治理指出中国企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提出相应对策。控制与公司治理两者紧密相连,3、从各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以及原因,相辅相成的结论。得出内部作用,4、指出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董事会存在的重要意义和董事会作为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协调两者利益的矛盾,并有合理的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二)文献综述公司治理问题备受财务人员关注。公司治理的失效,公2002年7还要评估内部控制和审计。“企业风险管理框架”。2008年和2010年,颁布“企业三项规定。这些法案使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完善,这将有助于它通过建立科健全企业制度,这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现这些都然而,中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从而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帮助我国上1、内部控制层面。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应当包含五个要素: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沟通协调和监督。内部控制的目标客观且具有可观性,所以使用这五大要素作为评估内控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指标进行量化测评,从而实现对内控的评价。在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内部控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企业内发生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内部控制。从财务方面考虑,会计控制才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从整体框架上看,企业内部分工要明确职责所在、分清权责,保证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中的主体地位。因为独立董事的监督能力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必须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一个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系统会使这个公司的代理成本会降低代理效率会提高。财务状况差、财务风险高的企业更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内部控制可以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这是市场对监管者的正式回应,这也会使得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中的份额剧增。2、公司治理层面。公司治理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次是治理经理人对投资者利益侵犯的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管理者只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问的题,部分管理者利用权力为其牟取私利不惜牺牲小股东的利益。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作为后盾,企业内部的-103-全球范围对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建立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的决策还需要考虑公司治理的特点,环境将不足以确保内部控制的建立。公司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完善包括确立现代企业价值理念、重视人才选拔机制、完善风险评估系统、重视企业信息与沟通、强化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完善的健全的公司治理不仅使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降低,还可以缓解不利的决策给公司带来的影响。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层面。一种说法认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是制度环境与内部管理监督的关系,而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司治理,所以企业在实施内控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内控的发展。而有种说法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容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与此同时,内部控制同样依赖公司治理环境,内部控制的健全也会影响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相互依存和必不可少的,讨论公司治理时,不仅要考虑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系统,同时也要关注公司治理外部控制系统。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大多选题以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单独课题研究,而在日常公司的运营过程中不难看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而又相互依赖。本文在论述的同时,给出一些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特此选题,探究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两者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如何效用最大化。二、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现状中国的企业经历了公司制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由于公司环境中有高层的限制,仍然存在行政干预,所以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难以形成。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操作缺乏足够的了解,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公司总体不相匹配,仅停留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空谈,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安然、泰科、世通等20世纪90年代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国际公司,在经历重大财务疏漏事件后都身败名裂。财务欺诈行为大多由董事会经理等高管等一手操办。这些公司的失败告诉我们,公司内部的舞弊不仅仅是内部控制的失效导致的,与公司治理的缺陷也密不可分。因此企业内控必须联系公司治理来研究。(一)资本市场不完善,对经营者约束不足。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很不发达,国有股份仍占很大比例。散户投资者主要关注二级市场来“寻求利润”,对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制度不够了解,这就直接导致了公司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谋求利润。由于在大多企业没有规范的公司治理系统,经营者的权利不受约束,极易滋生舞弊现象:大股东或经营者会利用职务便利侵犯少数股东来权益牟取私利。同时,如果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威胁,他们可能会恶意收购来颠覆公司的控制权。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市场对经营者的限制非常有限。(二)董事会权责不清。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责任重大,代替所有股东行使权力。然而,在现阶段,大多数公司的董事会权责不清。他们并没有代替股东维护权利,甚至没有尽监督经营者的责任。同时,在现阶段董事会没有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区分内部和外部审计,然而这对内部控制是-104-至关重要的。这写问题导致内部控制机制更加难以执行。(三)股东大会、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理应维护股东权益,然而股东大会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和质疑权,中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如果股东大会出现投资错误或违反董事和高管以及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根本无法约束。(四)内部人控制现象猖獗。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公司实际由董事会关键人掌控,其权利可越过公司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而公司治理就是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公司治理实质上分为内部人员控制和控股股东控制。特别是在以国有股为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中,由于缺乏真正的国有股权代表,内部人员的范围还包括高级管理层。股权制改革后,国有企业,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往往由同一个人担任,使得股东大会的人事权利只是一种形式。这时董事会监督失去独立性,这违背了内控的基本理论:权责分离,极易形成舞弊,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公司治理的这种现状往往导致关键人员在没有制衡的情况下有意或无意地越过内部控制,因此内部规则和法规得不到适当实施。(五)风险意识薄弱。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多种,不止是对财务体系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制定企业的各项方针,防范潜在的风险。然而,在当今的市场上,总有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了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盲目投资,跟风投资,从而导致在经营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除了重视财务指标,企业也要兼顾非财务指标的完善。管理者要通过内控机制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加以研究,结合自身企业性质和环境并附以科学合理的非财务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管控和防范。(六)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公司内部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从上文的研究上来看,众多的问题导致着权责不清、董事会没有独立性、对经营者的约束不足等等,但是合理规范的公司治理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因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目标趋同,而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内部的延伸和拓展,对公司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内部在控制上的缺陷。三、完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具体措施(一)公司董事会的构建。构建一个行使其权利并承担责任的董事会是改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键。完善公司董事会构建,优化董事提名机制和董事豁免机制。外部独立董事是独立仲裁员,能够代表所有股东的利益。他们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可以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它不仅有助于公司做出正确的决策,还可以监督和限制控股股东,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优化了董事会内部员工的组成,明确表示应承担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有利于公司董事会的完善。它有助于使董事会真正成为一个行使其权利和责任的独立机构。明确董事会、运营商、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和利益,使其独立并相互制衡。权责分离是有效遏制内部舞弊现象发生的必要保证。(二)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有助于公司实现目标。同样意义上,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也需要内部的监督。内部监督分为内部审计和自我评估,内部审计主要负责监控公司的经营活动。经营活动复杂的大中型企业,想要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两个部门。控制自我评估主要对公司自身的情况进行评估,它的实施对控制企业风险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极大的对公司发展提供有利环境。(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使企业有效组织生产经营,提高效率从而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的有效工具。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明确公司董事会,经理,部门甚至员工的权限空间和责任范围,落实其责任和义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节省财务费用,提升运营和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实现公司的目标,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首先,企业通过在董事会下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预算管理需要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符,制定适合公司本身的目标并划分成目标责任制,保证全面预算的理性和有效性。(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管在公司治理或是内部控制层面,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是良好的方法促使目标与结果近似,这有助于公司的预期目标。要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必须进行科学的目标管理。在制定公司工作目标时,特别是在制定公司的长期目标时,每个员工都应该参与制定过程,让员工感受到内心的感受。公司对个人的重视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积极地实现目标,从而快速有效地实现公司预期目标。同时,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也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是指对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各项指标的评估和分析,以及客观的综合评价。绩效评估系统可以指导,跟踪和分析企业的业务活动,依据绩效评估的结果进行奖惩,使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五)建立良好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企业经营过程的构架和规划,经营活动一般情况下都会根据组织架构进行。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有很多作用:有效界定权责、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同时,在职位上的合理安排,也避免了在职责上的真空。在各层次建立监督机构,也有效的防止了舞弊的发生。(六)基于公司治理改进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在改进基于支持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机制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公司的内部会计管理,这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记录的有效性、信誉、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二是强化风险因素的作用。由于市场变化,内部控制的实施者对风险敏感,需要加强风险防范,需要检测组织的风险;管理层必须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企业高管需要对此制定目标和计划。找出自身的风险控制点,注意资金点,成本和支出点、电力点等弱势位置;建立特殊职位-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在自己的责任领域建立风险管理。它还帮助其他管理者报告企业信息;内部审计师负责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运作机制的质量,并通过内部审计来防止可分散的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四、结束语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一直以来在企业领域都是热门话题,在本文的论述下,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入手,分析内部控制的作用,两者相互配合,得出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本文的意义也在于使中国的企业意识到需要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考虑内部控制问题,而不是局限于只考虑内部控制。本文行文至此,受笔者的理论水平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待拓展,文章的逻辑和实质性研究也尤为不足。对该课题的研究,仍然有众多方面需要多层次深一步的考量,但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笔者也获得如下启示:(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目标趋同且相互渗透,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董事会是内部控制实施的核心。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通过董事会对内控机制的高度监管,实现内部机制的高质量运行,不断完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三)作为现代企业,只有将内部控制基于公司治理层面进行实施,才能迎合企业长期发展需要。主要参考文献:赵婷婷.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J].商情,2013.46.曾椿升.关于内部审计治理如何作用的机理分析[J].财会学习,2018(27).付江涛.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作用[J].财会学习,2018(23).黎雪亮.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9(3).JohnPound.ThePromiseoftheGoverned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1995.HoitashU,HoitashR,BedardJ.C.CorporateGover-nanceand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AComparisonofRegulatoryRegimes.TheAccountingRe-view,2009.SARAHC.RICE,DAVIDP.WEBER.HowEffectiveIsInter-nalControlReportingunderSOX404Determinantsofthe(Non‐)DisclosureofExistingMaterialWeaknesse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12(3).美国COSO,199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梁悠.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大众商务,2010(109).郑小荣,王美英.内部控制法制化的理论依据、法率特征与实践影响[J].当代财经,2010(4).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池国华,樊子君.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5-[1][2][3][4][5][6][7][J][8][9][10][1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