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成教育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安徽省涡阳县闸北学区中心校 夏春燕
摘 要: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体现了学
生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但我们现行的教育思想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至我们的学生仍旧是拼命读书,听从老师教诲,其他都不重要。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听老师话;在家里,听父母话。不管什么事,只要老师说了才肯做,只有老师讲了才肯听,没有主动性,没有自觉性。本学期我遵照小学生的特点,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
关键词:教育 健康成长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04-0104
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常常犯错,违反纪律,还有些同学没有卫生习惯,随地乱扔垃圾,如此种种现象,每个学校都有。而只有当老师提出来了,批评了,教育了,他们才会意识到,才会改正。然而一转身,他们又会照旧。
在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主动性,自觉性较差。怎么办呢?难道我们教育就是靠老师来看管,靠办干部监督吗?那样我们的学生不是成了犯人。我想到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应该多采用鼓励、肯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一、利用班级行为规范,形成自律刚升入四年级时,同学们虽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表扬,同学的指责。这些是片面的,对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有这方面的约束。
四年级第一学期,我接到这个班级,首先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身素质和学生家庭环境。结合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条例”,采取每条制度和分数挂钩,每一个学生每周10分每周一班会总结。每个学生每天督促自己按“班级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教室的门上贴着“给自己打分”表,每个同学每天放学时根据“天天行为规范”,给自己打分(违反一条行为扣除不同的分数,每周做三件好事奖励两分)。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了行为准则,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便提高。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老师是一面镜子我每时看到地面上有垃圾、纸屑,我随手捡起。这样我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习惯成自然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时候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在学习哈桑,有时候他考试的分数少了,会不开心,但是我不会因此严厉批评他,而会帮他找找原因,提醒他应该怎样去做。所以,他从来不会因为考试分数少而不敢告诉家长。在学习上,从孩子上学起,老师和家长就注意他学习习惯的养成。每天回家后要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喜欢手工制作,我就给他提供材料,给他尽可能的帮助。有时候,孩子煞有介事地拿着他完成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给我看,神情中充满了自豪。看到孩子敢于动手去做,并从手
·104·
工制作中得到快乐,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此外,我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孩子本来就爱蹦蹦跳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何乐不为呢? 总之,我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三、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对待一只在黑暗中迷路的飞虫,其实不必太心急,更不必只想着惩罚和消灭,只要设法给它一个光明的方向,给它一个投奔光明的机会就好了。进入四年级下学期,我们班级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这学期学生的表现和年龄特点,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我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四项竞赛,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