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名称: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课型的探索与研究 制定日期: 2017、3 教研组 五六年级语文组 研究人员 主题的来源和期望目标 主题的来源: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民族文化、世界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实践来实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北戴河区大阅读课题的广泛开展,我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每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读书的过程是孩子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童年——一个人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让孩子们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从而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如五花八门的卡通读本,形形色色的“老筋急转弯”充斥孩子们的视野。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3)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4)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5)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仍然被当作最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即使有各种课外读本,往往也没有充分利用,更缺乏必要的指导,课内的阅读教学重视单篇课文的分析和训练,引导学生课外读书不够,课内外未能有效的衔接和沟通,因此,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学生阅读积淀不够。 《语文课程标标》关于阅读教学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更加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上学期,我校已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海量阅读读书工程。老师们不仅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一篇乃至多篇相关文章,还“课外阅读多种课型的指导”开始了研究。张素颖老师做了汇报交流课《记忆乡愁》,陈杨老师做了名著导读课《品三国》,杨慧老师做了读书指导课《走近老舍》,李萌老师做了好书推荐课《走近沈石溪》,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学期,为了积极拓展课外阅读的广度,不断挖掘课外阅读的深度,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需要,把研究的方向定在“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课型的探索与研究”上,力求让阅读课更有实效,通过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期望目标: 1、 进一步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多种课型,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2、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继续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图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3、开设适合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如:读书指导课,读书汇报课,阅读欣赏课,读写迁移课等,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读书空间,享受读书乐趣,培养读书习惯。 4、多形式开展读书活动,在实践与体验中高素质品味。 5、探讨科学的读书策略的指导方法,培养读书习惯的策略研究,培养读书兴趣的研究。 6、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推进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的建设,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逐步形成学校的阅读特色,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五、六年级全体学生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在确立子课题的同时实施方案,开展调查,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提出理论假设开展实验,为期一个学期,进行具体操作。 1、调查研究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摸底,确定研究对象的阅读现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课题成果的有效性。 2、实验研究法,以班级为单位,组成读书小组,开展读书活动。在小范围内采取控制无关变量,进行实验对比,检验研究成果的实效。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学习法,强化课题组成员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并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教师队伍。 4、课例研究法。以某一课教学为例,边研究边实践。 5、经验总结法。阅读兴趣培养,是一项非零起点的研究项目,避免从头做起,要善于筛选总结以往的经验,并在进程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保证课题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研究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方法,并努力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主动、生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并具有丰厚文学素养。 3、愉悦性原则:在阅读活动中,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主动阅读,勤于积累,灵活运用。 4、激励性原则: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语言,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为学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打好基础。 5、差异性原则:坚持因材(人)施教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6、轻负担原则:实验在减轻学生负担,不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实施,寻求轻负担高效率的阅读指导途径。 初步拟定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7年3月一2017年4月)为基础研究阶段。 1、理论准备,组织准备。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 2、筛选、整理出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并根据学生读书的内容,每月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3、充分扩大课外阅读面。一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参考,在学习课文后拓展。二要积极开展“时文阅读”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三要在提倡学生阅读文艺类、社科类图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 第二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1、整理、总结出适合本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 2、以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课外阅读的多种课型(1)指导读书方法开设读书指导课。(2)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3)培养语文能力开设读写迁移课。(4)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等。 3、进行经验总结召开课题研讨阶段展示会,交流会,进行阶段总结推动课题深入有效的开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4、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图书的理解,能将图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扩展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 5、完成中期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2017年7月)经验总结阶段。 1、在上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为广泛、自主的读书。 3、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4、汇报总结提炼经验,撰写论文,并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