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场”——此时此地建筑
王琰 学号530700414
场地设计课程加强了我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建筑与艺术的相悖之处和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
上三年级的时候,我记得某老师上课时候说了个他的观点:艺术家不该当建筑师。听了太多“文话”,这个观点旗帜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程老师在上课也说了:艺术是吃饱了撑的东西,虽然很多艺术家视艺术如生存需要。
我曾一度以为::建筑就像雕塑,像绘画一样,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建筑师同样也是艺术家,像柯布,像海杜克,像扎哈,建筑师求创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童话一般的建筑,不考虑造价,不考虑规范,不考虑技术。一直接触到的是大师,明星的作品,设计时最希望有一个完美的概念,疯狂的形式,以求标新立异。 但原来建筑原来还有另一面。
建筑确实是艺术,但做建筑的方法却不是做艺术的方法。 艺术关于你自己,艺术的创作是自我挖掘的过程,而建筑关于文脉,关于城市,关于社会,关于………自说自话的建筑原来是没有根基的。我想这就是艺术与建筑最明显的不同了。 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我们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我们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年代?设计的基本概念,来自你的世界观,你的美学修养,你对事物的基本判断,设计常识,往往被缺失,大到善恶,对错,小到材料,工艺,施工能力,造价的判断。而这些常识的具备需要很多的经验——工程经验,美学经验和社会经验。
这门课最有价值的是老师的施工经验,并且从微观的一个角度告诉你一个场地都将有哪些硬性条件,当你再一次向别人介绍你的方案用到那句管用的“结合场地”时,你的心里似乎有那么点底了。
不论艺术家还是建筑师,都爱提“此时此地”,此时此地是无法替代的,在所有艺术,建筑,设计等活动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此时此地”。建筑设计的目标不是你的意志,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让空间,让形态回到基本点,这便有个最大的自由,因为基本点是不可能去掉的。在一个空间,可能需要一盏台灯,一张座椅,一个杯子就能具有神采,具有不可磨灭的痕迹,为什么你非得做出造型呢?为什么非要加个壁炉?为什么非要把地板拼成图案呢?人的情感不是设计师可以设计的,他有自己的方式,所以”你”的意志,不该成为设计的出发点,给设计留有余地和可能,这才是自由。 此时此地的建筑是建筑的诚实。你用的材料是反映时代地方的材料,你的形式也是时代地方的形式,在中国建假洋楼是可笑的,你用的结构也是服从其他所有的方面,材料,形式,结构都是一个系统,他们创造了空间,空间是建筑的灵魂,所以时代和地域气质才可能创造出一个建筑的灵魂,缺乏这两种精神是没有灵魂的建筑,无所依,无出可去,没有生命。我不愿意在没有生命的房子里生活。
我们面对的不可能是标准的设计条件,而是可能发生事情,故事的场地,是体现建筑师智慧的时候,也是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地做这种设计的理由,它就是有模糊性,它就是有不清晰性,它就是有可变性。所以问问自己:
你的设计是不是包含了它?是不是没包含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