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性。
(2)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开展的总趋势:社会开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的特点。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开展的目标,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开展。
(2)结合我国农民的一系列伟大创造,说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提醒:(1)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二者地位不同,前者是根本、是前提,后者受前者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详细表现。 (2)不能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不是一个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个总趋势:社会历史开展的总趋势 一个根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个根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根底状况
三个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 1。[闪记] 2。[图解]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知识联系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开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开展。
(3)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4)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
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2。社会意识的相对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开展而变化开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性的主要表现。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开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开展。②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开展产生宏大的促进作用;的、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开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根底上产生的。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形成反映社会存在的政治构造和思想文化。因此,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根本矛盾的运动。有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才有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上层建筑,才构成了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实践是翻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区别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作用对二者关系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详细表现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几乎每年高考都会在此命题,既可能出选择题,也有可能出主观题,出主观题时主要是要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命题角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预测题型:选择题、主观题]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根底,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幸福感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根底,表达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正确;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反映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②正确。应选A。 答案 A 对应训练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开展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开展规律决定的
解析 A项说明了社会意识的特点,即相对性,与题意相符;B项观点虽正确,但强调的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题意不符;C项观点错误,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D项强调社会规律的决定作用,也与题意不符。应选A。 答案 A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开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纪念日,福建、、、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同胞、同胞、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xx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开展。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社会意识相对性的内涵。在表述时先将根本观点写在前面,紧跟其后是对材料的分析,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开展而变化开展,但具有相对性。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开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存着根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开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考点二 社会根本矛盾运动
了解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 (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开展的历史。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开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开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
(1)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根底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根底。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根底状况时,它促进经济根底的稳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根底状况时,会阻碍经济根底的开展和变革。 4。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根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规律。
社会根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
社会根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1)区别: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开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开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
社会根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但这两对矛盾中最重要的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联系:社会根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根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开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开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
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那么是社会根本矛盾在不同开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