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ChongqingInstituteofTechnology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0年4月Apr.2000
文章编号:1006—401X(2000)02—0035—03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何 淑 明
(重庆商学院,重庆 400067)
Ξ
摘要: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更好地发挥乡镇企业的积极作用,扩大农村需求市场,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打破二元经济结构,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的工
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关
键
词:小城镇;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进入90年代后,发展势头明显不及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年增加,乡镇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小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潜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日益尖锐,以往被较高经济增长速度所掩盖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从长远来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发展小城镇,综合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服务功能,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 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意义发展小城镇,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农村城镇化道路,不是一般的改革措施和发展步骤,而是一个大战略。其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7亿人,21世纪将达到2亿,如何妥善转
移这些剩余劳动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再把土地作为生存的唯一保障;二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的机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职业转移和身份转换。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小城镇,由从事农业生产转为完全的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这样,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转移出来,使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或农业人口占社会全部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城镇基础设施如道路、住宅、水电、邮政、电信等的兴修,能够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可带动餐饮、娱乐、教育、卫生、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消化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对一些主导农产品的深加工,又可带动运输、种养殖业的发展,也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渠道之一。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吸引农民进城落户,推动小城镇人口聚集。因此,发展小城镇,不仅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机会,而且逐步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问题。
1.2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集中地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曾对城市工业起到
过“拾遗补缺”的作用,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乡镇企业总体布局比较分散,不少地方形成了“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格局。1996年底,全国乡镇企业分布在大中城市、县、乡镇所在地、村的比重分别为1.6%、3.4%、20.5%、74.5%,可见,绝大部分乡镇企业分散在农村。由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了乡镇企业产品成本高、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规模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相关性差等诸多问题。加快发展小城镇,就是要利用小城镇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综合服务功能及第三产业的有力支撑来引导乡镇企业实现相对集中和合理布局,减少生产成本,突破地域限制,获取企业规模效益。如四川省夹江县,原是一个农业县,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什么工业生产,建立黄土镇后,围绕黄土镇先后兴建了100多家专业生产陶瓷建材的乡镇企业。100多家陶瓷厂以小城镇
Ξ收稿日期:2000-03-06
作者简介:何淑明(1972-),女(汉族),四川夹江人,助教,硕士研究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6重庆工学院学报
为依托,极大地带动了运输、开采、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为夹江县创造了主要的财政收入,而且解决了近10万农民的就业问题。小城镇的发展为乡镇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为小城镇注入了活力。
1.3 发展小城镇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在国家刺激消费的宏观政策出台后,内需有所扩大,但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没有
得到根本缓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消费不足。据统计,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整个80年代基本在35%上下波动。90年代后,降到20%左右。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1930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1.
9%,即3个农民的消费抵不上1个市民。因此,通过推进城镇化来拉动消费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据估计,如果每年有12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就可相应增加消费需求1000亿元。同时,也将使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增
加,而且“,进城”的农民将对广大农民起到生产、生活、消费的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农村市场的活跃,有效地扩大内需。
1.4 发展小城镇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二元经济结构,是指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的农业与现
代工业并存的格局。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使农村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农业规模经营很难形成,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又使工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发展小城镇,一方面可以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工业建材如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乃至整个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以大大刺激农村消费市场,为城镇工业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撑。
2 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平均每年新增建制镇近千个,到1996年底已达1.75万个,人口2亿多,经济总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据
1997年抽样调查结果,平均每个小城镇经营总收入达6.5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亿多元,每年利税总额5000多万
元,镇区居民人均纯收入3100多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根本性改善,基本实现了通电、通路、通邮、通话,小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各地小城镇建设的生动事实,再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仅达
30%,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5%,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在80%以上,个别国家还更高。我国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大大影响了
我国经济发展的容量。特别是我国一旦加入WTO,农业遭受的冲击更大,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方式和农产品供给结构将不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围绕主导农产品,在城镇兴龙头,农村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教相结合的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业走向国际市场。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我国当前一项艰巨又复杂的任务。目前,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规划滞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数量大且投资回收期长,一旦建成后又具有相对的固定性,这就决定了在小城镇建
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布局规划工作,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从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小城镇发展看,盲目发展的现象仍很普遍。如没有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本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去,使城市发展与城镇发展相互脱节,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某些地方虽然规划了,但规划内容不详细、不具体,缺乏科学指导性,很难具体操作实施;小城镇的布局规划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随意改动规划方案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导致了一些地方“1年建,2年改,3年推倒重来”的做法,极大地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2.2 规模过小。如同其它经济活动一样,小城镇的发展也应该有一个最佳规模,才能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一般来说一个小城镇至少应形成3万人以上的规模,才能发挥综合服务功能。而我国的小城镇平均人口才1.6万,小的只有两、三千人,实际上只具备了小城镇的雏形,其功能很难发挥。
2.3 基础设施薄弱。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小城镇自身的繁荣发达。只有做到了水通、路通、电通、邮通
和健全的消费、服务功能,小城镇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促进其经济发展。而目前小城镇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如能源短缺,通讯设施落后,交通运输条件差,环保设施不健全,给排水设施不发达等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2.4 改革不配套,政策不到位,户籍制度不完善。目前,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已进镇务工经商,基本上脱离了农业,但由于
不能迁移户口,进镇落户,便出现了一个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由于他们很难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待遇,使得他们既无心回乡务农,又不敢放弃自己承包的土地,客观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延缓了小城镇发展的步伐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2.5 缺乏特色,环境保护差。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小城镇的建设也应该有各自的特色。但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何淑明: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37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城镇的发展没有实质性差别,没有根据当地资源、位置、人才等实际情况发展出特色的经济,体现不出地区差异和区域特色。而且,在按照相同模式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生态保护,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农田、江河、湖泊污染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 发展小城镇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搞好科学规划。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起步要高,具有时代气息;选址要与交通动脉、大中城市相关
结合考虑;要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出发,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要把全国市场一体化的要求和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汇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镇体系格局,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增长点;结合当地资源、劳动力、地域特点,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形成一定规模;利用科技兴城,保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节约土地资源,不能以城镇的发展牺牲农业、破坏农业,要以建设生态小城镇为目标。小城镇的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和长期行为,保证实施的连续性。
3.2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了消除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应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的户籍管理制度,改传统的户籍审批制度为户籍备案制度,取消“农转非”等控制指标的迁移方式,允许辖区内居民自由流动。凡是在小城镇有合法住所、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人,均可在小城镇落户,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对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禁止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同时,辖区内实行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居民可平等地参加就业,互相竞争。对辖区内的儿童实行就近入学、平等收费,解除迁入居民的后顾之忧。要允许进镇落户的农民对原有承包地拥有承包权、有偿转让其使用权等。
3.3 积极筹措资金。小城镇建设必须通过政府的推动和民间支持,才能形成“互动”格局,保证建设资金的到位。总体
来说,应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民间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财政资金主要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共设施部分如道路、邮电等;民间投资应采取“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竞标投资,保证建设质量。同时,政府应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民间投资方向进行指导、监督,使小城镇得以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小城镇的微观战略规划,制定系统化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尽可能统
筹考虑电力、道路、通信、给排水和环保等各种设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建设,这样有利于集中较少的资金建设更多的项目,提高资金利用率。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把资金安排在最需要的地方,并保证建设质量。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建设标准,量力而行,切忌盲目发展。
3.5 加强城镇综合管理。就目前小城镇发展的实际而言,距离生态小城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强小城镇的综合
管理,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为此,要加强对小城镇周围乡镇企业的管理,减少污染;要大力整顿镇容镇貌,改变小城镇“脏、乱、差”现象;加强小城镇的绿化、美化工作,营造舒适、幽雅的生活、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小城镇投资、就业和居住。
参考文献:
[1] 鲁春平.小城镇大战略[N].人民日报,2000-01-11(9).
[2] 严金明.小城镇发展与合理用地[J].农业经济问题,2000,(1):36~39.[3] 谨夫.发展小城镇构筑农村工业化的基石[J].时事报告,1999,(7):41~44.[4] 李成贵.加入WTO—农业:站稳脚跟谋发展[J].时事报告,2000,(1):26~31.[5] 窦祥胜.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999,(8):29~32.
(下转第54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4重庆工学院学报
行的措施,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垄断,保障竞争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企业进入市场的自由度平等,实行彻底统一和平等的经济管理政策,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条件,杜绝不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 刘清白.论经济过剩运行[J].新华文摘,1997,(7).
[2] 曾培炎.扩大内需应该注意哪些问题[N].人民日报,1998-11-09.[3] 刘福垣.集中力量治理通货紧缩[N].人民日报,1999-06-28.
AnalysisontheCountermeasureofTacklingDeflationofChina
CHENGYuan-gang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ChongqingInstituteofTechnology,Chongqing400050,China)Abstract:Thecontinuousfallofpricesatalowlevelandthedeflationaretheimportanttokensofsurplusoperationofeconomy.Totackledeflation,thesurplusoperationofeconomymustbetackled.Thispaperproposestosolvetheproblembymeansofexpandingdemandsandcreatingeffectivesupplies.Keywords:deflation;expansion;demands;effectivesupply(责任编辑 张晓洪)
(上接第37页)
Quickening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and
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
HEShu-ming
(ChongqingCommercialCollege,Chongqing400067,China)
Abstract:Theeffectivetransferenceofsurpluslabourintheruralareascannotberealized,thepositiveeffectsoftownshipenterprisescannotbeputintofullplay,theruraldemandmarketcannotbeexpanded,industrializedoperationintheruralareascannotbeenhanced,thedualeconomicstructurecannotbebroken,andtheindustrialization,modernizationandurbanizationcannotbefinallyrealizedunlessitseconomyisvigorouslypromoted.Keywords:smalltown;ruraleconomy;surpluslabourintheruralareas;industrializedoperation
(责任编辑 胡显莉)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