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
目录
1.《草原》同步练习及答案 2.《丁香结》同步练习及答案 3.1《宿建德江》同步练习及答案
3.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及答案 3.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同步练习及答案
4.《花之歌》同步练习及答案
1.《草原》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二、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答案:
一、(1)答:“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
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2)答: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3)答:“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 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二、答: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丁香结》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看拼音写词语。
yōu yǎ(________) hún zhuó(________) dān bó(________) zhē yǎn(________) zhào yào(________) 3.组词。
浑(________) 愁(________) 断(________) 蕾(________) 辉(________) 秋(________) 段(________) 雷(________)
4.造句。 单薄:__________ 断断续续:__________
5.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6.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7.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8.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9.课文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丁香花的? 10.说说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 11.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表达 二、字词书写
12.分析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3.原文填空。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________)。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________),线条模糊了,直向(________)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五、现代文阅读 四、句子默写
14.根据原文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分析划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牵手
①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道,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②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天天。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③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
觉。
④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⑤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魂。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15.本文题目“牵手”有哪些方面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16.文中有三次女儿牵着妈妈手的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写出来并说说这几处细节描写突出了什么(或“有什么作用”)。
17.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1)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
(2)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
18.试概括说说文章最后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B
2.幽雅 浑浊 单薄 遮掩 照耀
3.浑浊 发愁 不断 花蕾 光辉 秋天 一段 雷声 4.那个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发抖。 那边传来断断续续的铃声。 5.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7.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8.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
9.第①②节分别从色彩(雪白)、香味(甜香)描写丁香花的。
10.文中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的诗句,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11.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12.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13.格外妩媚 印象派的画 窗外的莹白
14.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15.意味着父母对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帮助和依托,可以引导她成长,帮助她克服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困难,是子女最大的依靠。
16.小时候,对未知世界的新鲜,妈妈的手可以带领她慢慢走向这个世界。长大后表示的是对父母的依赖。
17.(1)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永远是最伟大最博爱,不求任何回报无私的,所以是天经地义的。而女儿牵妈妈的手表示子女对父母伟大的爱的回报。
(2)母亲希望女人能独立面对世界,但是心里却渴望她还是能像小时候一样依偎在自己身旁,希望她能长大,但是心里有舍不得的一种复杂的情感。 18.表达了作者无奈的感情。
3.1《宿建德江》习题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住宿、烟草、客人 日暮、忧愁、空旷 二、比一比,组词语。
魄( ) 辨( ) 装( ) 贤( ) 魂( ) 辩( ) 妆( ) 览( ) 惭( ) 染( ) 园( ) 届( ) 渐( ) 柴( ) 圆( ) 庙(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移舟: 泊: 2、烟渚: 渚: 3、客: 愁: 4、野: 旷: 四、照样子,写词语。
1、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一会儿,( ),( ),( )。 2、一纵一纵,( )。很浅很浅,( )。 3、恍恍惚惚,( ),( ),( )。 4、金灿灿、( ),( ),( )。 5、半紫半黄,( ),( ),( )。
五、括号里的词语用哪个更好些?(画“∨”表示) 1、它的光芒给黑云(装 染 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2、太阳像(背 挑 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
使劲儿向上升。
3、只见雄浑的天穹和苍茫的大海相交处,(映 现 露)出了一片微红。
4、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冷静 沉静 安静)一会儿再看。
5、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 漫 亮)到东边。
6、当人类(享受 感受 承受)太阳的温暖时,她默默地存储着光亮,夜幕中她便让这些光为夜行者导航。
六、补充成语。
( )日东( ) 光( )万( ) ( )月( )空 光( )无( ) 月( )风( ) 月色( )( ) ( )日炎( ) 月( )星( ) ( )( )众生 ( )芳( )艳 ( )( )起舞 一( )( )样 七、默写《宿建德江》
八、《宿建德江》描绘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词句中获得这样印象的?
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zhù sù、yān cǎo、kè rén rì mù、yōu chóu、kōng kuàng 二、比一比,组词语。
魄(魂魄 ) 辨(思辨 ) 装(装扮 ) 贤(贤德 ) 魂(灵魂 ) 辩(辩论 ) 妆(妆容 ) 览(浏览 ) 惭(惭愧 ) 染(染色 ) 园(公园 ) 届(历届 ) 渐(渐渐 ) 柴(柴火 ) 圆(圆形 ) 庙(庙宇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2、烟渚:指雾气笼罩的江中小块陆地。渚:水中小块陆地。 3、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4、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四、照样子,写词语。 1、一阵儿
2、一跳一跳。很慢很慢 3、红红火火 4、绿油油 5、半青半黄
五、括号里的词语用哪个更好些?(画“∨”表示) 镶 负 露 冷静 烧 享受 六、补充成语。
旭日东升 光芒万丈 皓月当空 光鲜无比 月黑风高 月色朦胧 辨日炎凉 月朗星稀 芸芸众生 群芳争艳 翩翩起舞 一模一样 七、略。 八、略。
3.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三苏指的是( )
A.苏轼 B.苏辙 C.苏洵 D.苏小妹 2.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黑云/翻墨/未遮山
B.白雨/跳珠/乱入船 C.卷地风/来忽/吹散 D.望湖楼下/水/如天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醉书:在大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B.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C.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D.卷地风:风从地面刮过。 4.选出下面翻译有误一项( )
A.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B.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C.卷地风来忽吹散: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雨珠吹散。
D.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5.选出对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
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B.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
C.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D.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6.下列诗人中,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
A.白居易 B.韩愈 C.苏轼 D.王安石 7.下面的诗句中不是描写西湖的一项( )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8.下列诗句描写西湖的是( )。
A.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D.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9.下列诗词与其描述的地点对应错误的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 C.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天山天池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 二、填空题
10.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12.诗中的“翻墨”的意思是___________,“水如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13.诗歌分别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14.“黑云翻魔”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参考答案: 1.答案:AB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ABC 9.答案:C
10.答案: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 11.答案:跳珠|乱入船
12.答案: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13.答案:云黑|雨跳|风吹 14.答案:紧张|喜悦
3.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 ),“夜行黄沙道中”是( )。 意思是( )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 鸣蝉: 社: 溪桥: 忽见: 3.填空
(1)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 )。 稻花香里( ),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 )。 旧时茅店社林边, ( )忽见。 (2)常记( )日暮, ( )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 )。 争渡,争渡, 惊起( )! 二、填空
明月别枝( ), 清风半夜( )。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1.补充文中的词语。
2.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夜晚 的特点。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是 。
4.你知道词牌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词牌 2.静、奇、美;
3.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4.《花之歌》同步练习及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
chānɡ qiónɡ(____________) zhuì luò(__________) lǜ yīn(_________)jì xiàn(_________)
yǐ nǐ(_________) fù y(ù_________) qiónɡ jiān(ɡ_________) lǐng wù(_________)
2.组词。
穹(_________) 祭(_________) 浆(_________) 驰(_________) 穷(_________) 察(_________) 桨(_________) 弛(_________)
3.造句。
旖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如何评价纪伯伦的《花之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画线句课文第①②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由这句看出花是人类_________和_________感情的寄托。 7.用自己的话概括花的精神。
8.“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这句有何作用? 评卷人 一、字词书写
二、其他
三、语言表达
得分 四、句子默写
9.原文填空。
我饮着(_________)的琼浆,听着小鸟的(______)、(______);我(________),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__________),对光明(__________);我从不(__________),也不(________)。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花之歌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附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马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转,歌唱;我婆婆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有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未完全领悟。
10.第2段中把花比作星星,而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也把花比作星星,请写出这句话。
11.第六段中画线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第七段中最后一句“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中的“哲理”指什么? 13.《花之歌》是《浪之歌》、《雨之歌》的姊妹篇,他们同出于纪伯伦的《组歌》,比较它们在写作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提升题
14.试从内容上评价《花之歌》。 15.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16.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17.在这首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阅读理解。
最后一壶水
这是爷爷给我讲的他遇着的一个真实故事。
我爷爷曾在国民党部队里呆过,那一年内战,爷爷所在的排,30来人,艰难地行走在一片杳无人烟的大沙漠中。爷爷是这个排的排长。顶头上司让他们横穿沙漠,将一被捕的共产党员押送至另外一座城市。
他们押送的这位共产党员,是学医的,曾经在外国留过学。国民党在一次扫荡中。接到
密报,抓住了他。
爷爷还说,这个共产党员是条硬汉子,在国民党的严刑逼供中,始终紧咬牙关,一声未吭,当然也没有在他的口中捞到任何秘密。气急败坏的国民党,残忍地将他的舌头割了下来,使这位共产党员再也不能从嘴里说出一个字来。爷爷有一副好心肠,每次在沙漠中几十号人喝一壶水时,爷爷首先让这位共产党员喝。然后大家再依次喝一点,润润喉咙。应该明白,人在沙漠中行走,水就是生命。
也不知爷爷他们就这样在沙漠中走了多少天。带的几十壶水也日渐减少,最后,仅剩下一壶了。爷爷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他知道,自己手下几十号人和这位共产党员的生命都系在这壶水上。
强忍着干渴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向前又走了一段路程,终于撑不住了,望着大家干裂的嘴唇。爷爷用脏得不能再脏的大手从行囊中拿出了最后一壶水。
爷爷望着手上的这个与其他水壶不一样的水壶,心颤抖了。这壶水等于是几十条生命啊。 爷爷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个与众不同的水壶,看了看,眼睛潮湿了。爷爷还是像往常一样,将水壶递到这位共产党员面前,让他先喝第一口。
这些日子来,已与爷爷和爷爷的手下人渐渐熟悉的这位共产党员,睁着一双干枯但又有神的眼睛,看看爷爷,又看看爷爷手下的兵。忽然。他的一双大眼睛________水壶上的外国文字。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从眼神露了出来。
停顿,短暂的停顿。猛地,这位共产党员接过爷爷手上的水壶,嘴对着水壶的嘴。咕咚。咕咚,咕咚,眨眼之间,一壶水让这位共产党员喝了个底朝天。 惊愕,愤怒的惊愕。在这沙漠地带,水是生命,比金子还珍贵。
就在爷爷的手下对这位共产党员的做法纷纷指责时,只见站着的这位共产党员的双腿软了下来,嘴里吐出肥皂沫状的泡泡,不一会儿,他倒了下去,闭上了双眼。 一脸惊讶的爷爷,发现这位共产党员的嘴角挂着一丝安详的微笑。 爷爷和他手下的人安葬了这位共产党员。
在以后的几天中,爷爷带领手下的几十号人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走出了死亡地带。 一直对共产党员喝水一幕念念不忘的爷爷,拿着那个水壶找到一位懂外文的大夫询问。 大夫接过水壶一看上面的外文,很吃惊地问爷爷,用这壶装过什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爷爷说装过水喝。大夫直摇头,连声说,不可能,不可能。大夫还说,壶上面写着外国一种剧毒药的名称,显然是装过毒药的,如果喝用这壶装过的水,人畜只要喝一小口,也会没命的。
爷爷听到这儿,彻底明白了那位共产党员为什么要抢着把一壶水喝完。压在心头的疑惑是解开了,但心头却又像压了什么东西似的沉重起来。
后来,爷爷率领他的几十号手下,起义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 再后来。爷爷也加入了共产党。
18.文中画线短语“脏得不能再脏的大手”,表明了当时人们处在怎样的恶劣环境中? 19.文中画线处“停顿,短暂的停顿”。作者为什么在此作这样的强调? 20.①文中________处填入的短语应是(____) A.看了看 B.望了望 C.盯住了 D.看过了
②请你说说选择这个短语的理由。
21.面对最后一壶水,文中那位共产党员从眼神流露出“恐惧”,也有过“短暂的停顿”,为什么牺牲后嘴角却挂着“安详的微笑”?
22.当爷爷明白那位共产党员为什么那样做后,“心头却又像压了什么东西似的沉重起来”,结合最后两段,请你说说爷爷在思考什么?
参考答案
1.苍穹 坠落 绿茵 祭献 旖旎 馥郁 琼浆 领悟 2.苍穹 祭献 琼浆 奔驰 穷困 观察 船桨 松弛
3.旖旎:旖旎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 心驰神往:她对九寨沟的风景早就心驰神往。 4.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
5.①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②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6.纯洁 神圣
7.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8.对人类作了一点儿批评。
9.朝露酿成 鸣啭 歌唱 婆娑起舞 仰望高空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10.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1.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 好处: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
12.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有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未完全领悟。
13.都是借物抒情,都用了通感、比喻、拟人,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等等。 14.借花写出一种神韵和品格,为我们树立了高尚的人格理想。
15.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星辰、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6.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17.花儿是一个奉献的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18.在大沙漠中,极度缺水。
19.强调时间的短暂,表明那位共产党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选择。
20. ①C;②因为他学过医,懂外文,知道水壶上外文的意思,他内心的震惊是通过“盯”这一个字表现出来的。
21.自己喝下这壶水,保全了其他人的生命,死的欣慰,死的坦然。 22.爷爷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思考着今后自己的路该如何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