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浅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作者:王丽梅

来源:《吉林农业·C版》2012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温保,住房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大热点。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备受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国家推出了保障性住房,这一惠民的执行,不但解决了人们的日常居住需求,还对抑制我国过快上涨的房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一些选址偏远,质量低劣,法律保障不够完善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严格审核申请及退出的条件和程序,健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确保这一惠民的顺利进行,使其真正达到惠民的目的。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13.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201-1 住房是人们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条件,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朝代都以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居有住所为最基本的民生保障目的。如今,吃得饱、穿得暖已经基本解决,切实解决住房问题就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保障性住房的推行,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一些不足,缺乏执行力度,保障性住房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等原因使得保障房的保障作用和功能大大折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问题:

1 保障性住房选址大多较偏远,都远离市区,且配套设施不完善,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大多选在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带,一般建在较远的郊区或主城区的边缘地带,远离保障房居民的工作和孩子的上学地点,增加了交通负担和消磨了人们的有效时间,增加了社会成本消耗,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审查程序形同虚设

保障性住房是国家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制定的一项惠民,让中低收入家庭在房价高涨的今天,居有住所。然而,现实是保障房只解决了一部分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还有一部分的保障房被一些高收入家庭或已有一套或多套住房的家庭所租用或购买,收入的审查、核定上存在着瞒报、少报、不报现象,弄虚作假现象频频出现,使低收入家庭住房得不到保证,严重违背了保障房建设的初衷。保障性住房基础管理工作存在着极薄弱环节,的法律严肃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3 保障性住房的质量不达标,质量低劣现象严重

住房的质量关系到人们居住的舒适程度和长久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一些建筑商为赶工期,降低建筑成本,不惜偷工减料,保障房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保障房质量问题频发。保障房的监管难现象也极为普遍。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不容乐观,给社会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4 保障房相关体系不健全,使保障性住房发展缓慢

如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低,贷款效率低下等相关影响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我国的住房公积金运行效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住房公积金运行效率低下问题日益严重。另外管理落后,监管不透明等问题严重。保障房相关体系的不健全无疑对保障房资金紧张的我国来说,明显地减缓了保障房建设的步伐。

5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度和程度标准不够科学

我国各地都开展和实施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但一些地方片面地追求“开工率”,使得一些手续不健全,工程不达标的保障房无法竣工和入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激化了社会矛盾。

针对这些违法现象,我们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这些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使居民住房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使住房不断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健立和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首先,要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大支持力度。

要完善相关法律,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监管程序和步骤。加强保障性住房质量监督,实行终身负责制。同时加大惩治力度。建立长效监督体系,以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的,让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得到有效的保证。

其次,加大保障房资金投入和补贴,使保障房有切实的资金保障。

要加大的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来源,完善公共财政职能,为居民提供住房保障补贴,增强居民的购买能力,促进保障房制度的顺利构建。

再次,保障房的选址要趋于合理化,减少社会资金和劳动力的不必要消耗。

为方便居民出行,减少交通费用,实行保障房配建制度。加强社会各阶层的交流,完善保障房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一情况不断做出调整,使达到惠及中低收入家庭的目的,使保障性住房真正得到落实。真正实现居者有其房,完成保障性住房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符启林.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2] 李超民.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李勇辉.城镇居民住宅消费保障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 [4] 康耀江,文伟,明.住房保障制度.清华大学出版社. [5] 高波.现代房地产经济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