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线串珠,主线教学 曾丽娟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曾丽娟(1987一),女,汉族,l ̄Jl{人,中学历史教师,大学本科,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摘要:课堂教学主线是一堂优质历史课的灵魂所在,历史教师只有设计出一条立意新、有思维价值、覆盖面广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 学,教学才能给人以和谐的整体美,历史课堂也就能因为有“主线”存在而精彩,以线串珠,主线教学,可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线;优化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32(2016)11~0104—01 在历史教学尤其是在公开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的教师虽 否则就会丢失历史课的基本特色。尤其是以虚拟情景和人物为主 然选择的是同一个课题,但教学效果迥异。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 线的教学设计,应该在尊重历史、不违背历史本来面目的前提之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语言表达差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与有无课 堂教学主线或是课堂教学主线梳理和构建得是否巧妙有着密切关系。 那么什么是教学主线呢?设计教学主线的必要性,设计主线有何原则? 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并结合一些案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1 教学主线的含义和必要性 所谓教学主线是指围绕教学重点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 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或探求问题的主要程序。是教师预设、编写 一根思维之“藤”(教学主线),然后“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在 主线上“添枝加叶”,将相关知识点和历史事件对号入座,把教材 中一个个零碎的知识串起来。 教学主线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所在,历史教师只有设计出一条立意 新、有思维价值、覆盖面广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学才能给人 以和谐的整体美,历史课堂也就能因为有“主线”存在而精彩。 2教学主线设计的原则 若要使教学主线能够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和探究教学 内容,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主线设计 时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教学主线设计的重要原则,设计教学主线时要 全面考虑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形式、学习方式、知识呈现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等因素,使各 种因素能够相互适应,协调一致,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和协调性。教学主线必须能够贯穿课堂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使 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要围绕教学主线展开,教学各个环节真正达到 高效组合。教学主线往往又是一堂课的“眼睛”和“灵魂”,你若 抓住了主线也就抓住了这堂课的核心所在。 那我们来看看《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这课课堂教学主线的整 体性设计。 案例: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把在中国的17 年游历写成《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民众第一次了解中国。一 位老师巧妙的利用了这个信息,从而展开教学主线设计,以“七 百多年前一个老外眼中的中国印象”为主线,从马可波罗的亲身 经历来展示元朝印象,第一篇:马可・波罗到中国。他为什么可 以来中国——元朝的建立:第二篇:马可・波罗游中国。他可以 游览哪些地方——元朝的疆域;第三篇:马眼看中国。他会看到 什么——元朝政治制度和运作系统(行省制度及宣政院)及元朝 的经济等。第四篇:马可・波罗记中国。巧妙的把回族,民族融 合,黄道婆等这些知识点融合进来。 利用马可・波罗这条教学主线把历史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课 堂教学主线新颖,整体性强,每个环节过渡自然,整个教学过程 流畅。“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其发挥群体效应和系统效应,不仅 可以突出本课教学重点,还达到事半功倍的之效。 2.2真实性原则 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主线是应该尽可能地还历史本来之面目, 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切忌为了迎合主线而创设虚假的与学 生生活经历脱离的情景或是失去历史的厚重感。如果一节课通过 创设虚拟的情境,再现了历史,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 助于学生主动建构历史认识,那这样的合理虚拟是恰当的。正如 夏辉辉老师所指出的:“我在虚拟这个人物的时候是有原则的.以 这种神人的方式学习历史,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不是乱 虚拟,不是乱创作。不论是帕帕迪还是二毛,肯定不是一个真实 的历史人物,但通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当时的历史,或许他 们有许多因素的综合、巧合,但决不是乱捏合,这对帮助中学生 理解那段历史是有益的。” 2.3小切口原则 所谓“小切口”,即像医学上外科手术的“微创法”,以小的突破 口,通Z4,的历史细节来展现宏观事件。通过小切口设计好历史课堂 的教学主线,对教材进行理解、取舍、整合,轻松地驾驭课堂、落实 三维目标,学生顺着教师设计的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小切口,大视野, 能够整体地去感知知识并清晰地获得本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案例:《顺乎世界之潮流》一位老师采用“小切口——大跨度 ——深分析”模式主线,以从西医东渐看西学东渐为主线,顺乎 世界之潮流——从西医东渐这个小切口说起。西医在中国的经历 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研究、吸收西方文化的心路历程,同时包含有 从西方寻求医治“东亚病夫”之“药”的寓意,体现中国向西方学 习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的,也符合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 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性特点。从现代化角度肯 定中国人由封闭保守到“崇洋”心理的转型,四个篇章,第一、 迎拒:死水微澜;第二、利用:微澜成浪;第三、推崇:浪涛汹 涌;第四、高扬:惊涛骇浪,形象生动反映了近代中国研究、吸 收西方文化的心路历程,挖掘中国文化转型的特点及原因和影响。 从“小切口”引出“大主题”,以达到“4,;fL成像”之效。 课堂中清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 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 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那么,又该如何科学和合理地设 计课堂教学主线呢? 清晰地教学主线好比是人的“脊梁”,有它支撑课堂才会显得 挺拔耸立,生气勃发。教学主线的设计不是随心而欲的.应遵循 一定的原则,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 主线,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教学主线的设计的关键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 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升自己驾驭澡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新亮.巧设主线——让课堂明晰起来[J]教学与管理 2oo7(1):45. [2] 何成刚,夏辉辉等著.《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