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陈建孟,等:电化学体系中羟基自由基产生机理与检测的研究进展 ・417・ 一些短寿命极短的中间产物,包括e。(溶剂化电子), ・OH,HO ・,・O 等自由基,以・OH为主. ・OH具有高度活性,主要通过电子转移、亲电 加成、脱氢反应等途径无选择地直接与各种有机化 合物作用而将其降解为CO ,H。O和其他无害物 质.它具有以下特点:(1)氧化能力强,其标准电极电 势达到2.80 V(如表1),仅次于F ,是一种氧化能 力极强的氧化剂;(2)反应速率常数大,・OH非常 活泼,与大多数有机物反应的速率常数在10。~10 mol ・L・s--l[ ;(3)选择性低,且与反应物浓度无 关;(4)寿命短,在不同的环境介质中,其存在时间有 一定的差别,一般小于10 S,液相中仅10 S j; (5)处理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 产生・OH是电化学体系废水处理技术的共性 和关键,所以・OH的研究对于环境电化学具有重 要意义.笔者对近几年开展的上述电化学体系中 ・OH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及其检测方法等研究 进行综述,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表1 ・OH及其他氧化剂的标准电极电位 Table 1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s of・OH and other oxi— dants 1 产生机理 电极电催化作用而产生的・OH,来自于电极 在电场作用下对水的氧化分解,或是氢氧根离子的 直接氧化[引,如式(1,2).直流电和交流电 均可作 为电极电催化的电源;而电一Fenton反应产生・OH 的途径,则是H O 与Fe 进行Fenton反应而产 生[5 J,如式(3,4).O。的加入,强化了电化学体系的 氧化速率,除O。本身的强氧化性外,O。在电的作用 下形成・OH ],这种联合,使得系统的氧化能力大 大于单独的O。或电解,形成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 用前景. 声一电联用,除超声本身的空化效应外,主要是 改善了电极表面物质更新,特别是低频超声 ],体 现在以下两方面作用:(1)通过超声空化微射流形 成对溶液的强烈搅拌作用,从而提高电极表面的传 质速率;(2)空化泡崩溃产生的微射流对电极表面 形成连续的现场活化,提高电极电流的响应效果.同 时,超声波的声强增达到一定数量时,会对其传播中 的媒质产生影响,使媒质的状态、组分、功能和结构 发生改变,水在局部高温、高压环境下能够被分解产 生・OHn ,如式(12).因此,超声和电催化联用,对 生成・OH能起到显著的协同效应. 光电组合体系实质上是在光催化体系中外加 电流l_1 ,用外电路来驱动电荷,使光生电子转移到 阴极,实现电子和空穴的分离,避免电子和空穴的重 新结合,维持半导体材料中的空穴浓度,不是严格意 义上的电化学体系.反应过程如式(13,14). 上述电化学体系中・OH的产生机理如表2. 表2 电化学体系中・OH的产生机理 Table 2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hydroxyl radical in electro- chemical system ・OH产生方式 产生机理 2 影响因素 2.1反应器条件 2.1.1 电极性质 电极的催化活性是实现电化学反应及提高电解 效率的关键因素.电极材料的结构和制备方法决定 了电极催化活性的强弱. 电极电催化产生・OH的反应发生在阳极.当 前普遍应用的阳极有金属电极和金属氧化物电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418 ・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第36卷 钛基涂层电极是金属氧化物电极的主要形式,包括 钛基单一涂层电极(如PbO /Ti)m 和钛基复合涂 层电极(如Ti/RuO 一TiO )m]。钛基复合涂层是在 氧化物涂层中掺杂一些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如 Fe,Co,Ni),形成表面缺陷(晶面阶梯、位错等),它 们能在禁带间形成可与中间化合物强烈作用的电子 表面态,使半导体表面上的电极反应过程大大加快, 相比单一涂层,其催化活性更高,有利于产生・OH. 电一Fenton体系,除铁作阳极外,采用具有催化 活性的工作电极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研究认为,阴极 表面H O 生成速率是电一Fenton体系产生・OH 的一个关键,对体系的运行费用产生较大的影响.阴 极材料应具有二个特点:与氧气接触面积大,以及对 氧气生成H。O 具有催化作用.常用的有汞、铂和碳 等材料,其中碳电极(如碳、多孔石墨、活性炭纤维 等)具有对氧气电还原催化活性强、析氢过电位高、 对H O。自分解催化活性低等优点,更具研究应用 前景. 此外,三维电极(又称粒子电极)_1 引,常用材 料有活性炭、TiO:等,因其具有面体比大的特点,极 大改善了电化学反应器中物质传质效率和电流效 率,有助于产生・OH. 2.1.2 电极板间距 电极板间距的改变,会致使两极板间电阻改变, 在电源电压恒定的条件下,导致溶液电流浓度发生 变化.缩小电极板间距能降低槽电位,提高电流效 率,从而提高・OH产率;反之,则降低・OH产 率_1 .但是,极板间距缩小,会导致电化学反应器有 效容积缩小,处理能力降低. 2.1.3 水力条件 水力条件影响着电化学体系相间物质传递.电 化学反应器中,电极表面流动边界层呈稳流状态.流 体力学中,边界层厚度公式为 c≈Sc 。Re--1/2LocU一 / 其中:u为流体运动线速度(m/s); 为粘性系数 T TT (m /s);雷诺德数Re=一UL,;施密特数Sc= . I,J 由此可知,提高反应单元中溶液流动的线速度 能够降低边界层厚度,从而增加电极表面离子运动 速率,以及・OH捕捉剂向电极表面扩散速率,使得 ・OH产率提高.Kishimoto等_1 的研究结果显示, 溶液流动线速U≤O.05 m/s条件下,电极电催化中 ・OH产率与U 成正比. 2.2电解液性质 2.2.1 电导率 槽电压固定时,电流浓度与溶液电导率成正比. 通常通过投加电解质,可提高溶液电导率,进而有效 提高・OH产率.Pak等n 在其研究中,把电导率从 10 ms/cm提高到30 ms/cm,・OH产率增加了5 倍以上。但这种作用不是无限的,当电解质浓度达到 一定程度后,水中相应增加的离子会获得电场中的 大部分能量并且使得电子与离子的碰撞不能被充分 加速,以致・OH产率下降。 2。2.2 pH值 从前面机理分析可知,溶液pH值的影响比较 复杂. 对于电极电催化过程,由式(2)可知,高OH一浓 度有利于产生更多・OH,因此,溶液碱性条件下的 ・OH产率高于酸性条件下的产率. 对于电一Fenton反应,当溶液中存在溶解氧情 况下,碱性环境中,氧将发生四电子还原反应_1 ,反 应式为 O2+2H O+4e— 4OH一 (15) 酸性环境中,氧将发生二电子还原反应,如式(3)所 示.显然,酸性环境(pH一3~5)有利于生成H O , 从而使得Fenton反应顺利进行,并产生・O H. 在电一O。技术中,・OH主要来自O。的分解和 o。的电解两方面,即式(5—9)和式(10—11).高pH 值时,O。易分解形成・OH,而pH值的高低对O。 电解形成・OH影响较弱.因此,高pH值有利于提 高电一O。体系的・OH产率. pH值对光一电体系的影响主要在于对光催化的 影响.而在TiO 光催化中,pH值由3升至6,・OH 产率仅有略微升高_1 ;由7升至12,・OH产率几 乎不变_2 .由此可知,TiO 光一电体系的・OH产率 受pH值影响相对较小,一般以中性为宜.因此,实 际工程应用中,根据处理对象与情况的不同,适宜的 pH也不同. 2.2.3溶解氧(DO)浓度 不同体系对DO的需求有较大差别,DO是电一 Fenton反应生成H O 的必要条件.由式(3)可知, 在阴极附近通人氧气,增加DO浓度,能促进产生 Hz Oz,提高・OH产率.另外,在光/电催化体系中, DO可以作为电子载体,有助于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促进产生・oH: ecB一+O2— ・O2一 (1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陈建孟,等:电化学体系中羟基自由基产生机理与检测的研究进展 ・419・ ・O2一+・O2一+2H 一O2+H2O2 (17) 在极限,因此,被阴极还原而产生的・O。一数量也受 ecB一+H2O2一・OH+OH一 (18) 到限制,导致・OH产率不再提高. 2.2.4干扰离子 光一电体系中,随阳极偏压的逐渐增大,光电流 溶液中的离子对电化学体系中・OH产率的影 和光催化速率不断增大.但是,由于光阳极的厚度有 响不可忽略.C1一,NO。一,NO。一等阴离子,会在电极 限,空间电荷层的厚度最大不能超过半导体氧化膜 表面发生电解,导致电流效率下降;Cu ,Ca , 的厚度;且当光强固定时,光生电子的数量是一定 Mg。 等阳离子,会被阴极还原而沉淀在阴极表面, 的,故外加电压达到一定值时,光生电子和空穴已达 极大降低电极活性.这些离子都会干扰・OH的产 到充分分离,形成饱和光电流[2 。此时,继续增大电 生,反应式如下: 压对光一电催化效率提高幅度不大,光电流效率反而 阳极 2C1一—— Cl2十+2e (19) 会下降. Cl。+H2 o—— HCl+HClo (20) 2。3。2 温度 6C1O+3H。O—+ 反应温度影响各种化学物质在溶液中的扩散系 2C103一+4C1~+6H +3/2O。十+6e(21) 数和传质效果.升高反应温度能使・OH捕捉剂更 阴极 NO3+H2O+2e—— NO2+2OH一 (22) 加活跃,增加带电基团在电极表面的传质效果,从而 2NO2~+4H2O+6e—— N2十+8OH一(23) 提高・OH产率。在PakEl ̄3的电化学反应器中,当反 NO2一+5H2O+6e—— NH3十+70H(24) 应温度从2O℃升至4O℃,・OH产率几乎增加了 Cu。 +2e——一Cu (25) 一个数量级. 在光一电体系中,离子对・OH产率的影响有所 温度对于声一电体系的影响有着不同之处,随着 不同.C10 ,C10。一,IO 一,S O 。一和BrO。~可增大 温度的升高,声化学效率呈指数下降.这是由于温度 光降解速度,因为这些物质可通过净化导带电子来 升高会导致气体溶解度减小、表面张力降低和饱和蒸 降低电子、空穴复合[2 。引.另外Fe。 适量时,也可作 气压增大,降低了空化强度,从而影响・OH产率. 为优良的电子接受体.但含C1,NO 一,SO 卜, 2.3.3 Fe抖浓度 PO 卜,将会显著降低光子效率.因为它们与OH一 电一Fenton反应中,理论上要求 (Fe。 ): 竞争空穴,反应式为 (H。O。)一1:l_通常采用铁为阳极,阳极上Fe。 Cl+hvB —— Cl・ (26) Fe计和阴极上O。—— H2O。的反应均为二电子 NO2 +hvB 一NO2・ (27) 反电解反应,在相同的时间内在电解槽内将生成相 2.3外部能量输入 同摩尔数的Fe。 和H。O。[2 .另外也有采用投加 2。3.1 电 源 Fe。 方式的,考虑到Fe。 的传质问题以及与其他物 适度范围内,相对较高的电压或峰电压(交流 质发生一些副反应,投加的Fe。 摩尔数应大于阴极 电)、电源频率(交流电),即较高的电源能量输入,能 生成的H。O。,有研究表明[6],当两者配比为2:1 产生更高的电流浓度,获得更高的・OH产率.然 时,・OH产生量达到最大。 而,由于受到其他条件制约,以高电源能量输入获得 2。3。4超声频率和功率强度 高・OH产率的趋势并不能无限持续。若电流浓度 通常认为,・OH产率随声源频率的增加而增 过大,阴阳两极会分别发生析氢和析氧的副反应,反 加.当频率较高时,空化气泡半径较小,空化气泡内 应式为 的・OH不致于在气泡内又重新与・H结合而形成 2H2O一4e—— O2十+4H (28) H。O,而易于扩散到气泡表面层。但当频率过高时, 2H +2e—— H。十 (29) 空化气泡内能量较小而不利于H。O分解释放 这导致电化学体系中・OH产率不再提高,电流效 ・OH和・H_故频率有一优化值。当频率一定时,随 率反而下降. 着超声功率强度的增加,超声化学效应也增强m3。 电一O。体系中,有研究显示E 3,当电流浓度超过 t0 A/m。之后,・OH产率就没有显著变化。这不仅 3 检测方法 是由于电极的副反应,还受到O。分子在溶液中的 传质限制,即一定时间内到达阴极表面的O。量存 由于・OH的存在时间极其短暂,对其检测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第36卷 能使用捕捉剂捕获・OH,通过检测加合物来问接 测定・OH数量.这就要求底物或捕捉剂的捕捉效 对应不同的底物或捕捉剂、加合物以及检测手段.目 前的各种研究工作中,广泛采用的有如表3所示的 6种方法. 率高、与-OH反应迅速、产物稳定.不同检测方法 表3 ・OH的检测方法 Table 3 Determination of・OH 总体上讲,光度法适合于有精确定量要求但硬 件条件差的实验室;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 泳法的测定数据相对更可靠;ESR和电化学法的 测定结果直观明了,但定量分析不够精确,常用于 独特之处,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尤其广阔.同 时,还存在若干科学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1)电化学反应器的传质问题影响电流效率的 提高,如果要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还需改进传质问 题,提高产生・0H的电流效率,降低成本.研制开 对比同一体系内不同实验条件下产生的・OH相 对数量. 发各种高效反应器,是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电极是电化学体系的“心脏”,高活性、性 能稳定、能重复利用的电极材料和光电材料仍将 除上述6种主流方法之外,还有气相色谱 法 ]、激光诱导荧光成像法(LIF imaging)等 伽.激 光诱导荧光成像法是目前惟一的・OH直接检测方 是研发热点.目前对电极的研究较为分散,如何利 用各种研究分析手段,由点及面,形成电极性质的 系统理论,将是完善电化学体系中・OH产生理论 的关键. 法,它是利用激光照射・OH,使其发出特征荧光, 用特殊相机记录荧光密度,从而测算被测分子基团 浓度. ‘(3)目前,・OH捕获剂的捕获率普遍不高 4 结束语 环境电化学作为环境学科中一个大有作为的领 域,还在不断发展中.电化学体系产生的・OH有其 (小于33 ),探寻捕获效率更高且加合物稳定的捕 获剂,以及把各种分析技术有机结合,形成更加稳定 可靠的・OH检测方法,有助于・OH相关研究的 进一步深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陈建孟,等:电化学体系中羟基自由基产生机理与检测的研究进展 l02一l09. 参考文献: r1]ESPLUGAS S,GIMENEZ J,CONTRERAS S,et a1.Corn— parison of different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for phenol GA0 R,STARK J,BAHNEMANN W,et a1.Quantum yields of hydroxyl radicals in illuminated TiO2 nanocrystaI1ite degradation[J ̄.Water Research,2002,36:1034—1042. [2]CHENG F C,JEN J F,TSAI T H.Hydroxyl radical in living systems and its separation methods[J].Journal of Chromatog— raphy B,2002,781(1-2);481—496. layers[J],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2002,148:387—391. MARTIN S T。LEE A T,HOFFMANN MR,Cheroical mechanism of inorganic oxidants in the TiOz/UV process: Increased rates of degradation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3]BRILLAS E,BASTIDA RM,LLOSA E,et al,Electrochemi— cal destruction of aniline and 4-chloroaniline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a carbon—PTFE O一2一FED cathode[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1995,142(6):1733—1741 [4]刘淼,刁伟力,吴迪,等.羟自由基在电极电解过程中的形成规 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26(12):2223—2226. [5]陈震,陈晓,郑曦,等.溶液pH及电流浓度对电化学法生成羟 基自由基降解机制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2,15(3):42— 44. r6]P0ZZ0 A,FERRANTELLI妇 P,MERI I C,et a1.Oxidation 胡 efficiency in the electro-Fenton process[J].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2005,35:391—398. [73 KIsHIM0T0 N,M0RITA Y,TSUNO H,et a1.Advanced oxidation effect of ozonation combined with electrolysis[J]. Water Research,2005,39:4661—4672. [8] 陈霞,王家德,陈建孟,等.声电协同氧化氯酚的实验研究IJ], 环境工程学报,2007,1(1):45—49. [9]王家德,陈霞,陈建孟.声电协同氧化2一氯酚的机理及动力学 研究_J].中国科学:B辑,2007,37(5):432—439. [1o]孙德智.环境工程中的高级氧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2. [11]QuAN Xie,RUAN Xiuli,ZHAO Huimin,et a1.Photoelec— tr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in aqueous solu— tion using a TiOz nanotube film electrode[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147(2):409-414. [12]罗阳春,王家德,陈建孟,等.电催化氧化技术提高垃圾渗滤液 可生化性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31(5):73—76. [13]宋日海,魏刚,熊蓉春,废水处理用催化电极的研究与应用 [J].水处理技术,2006,32(12):4-9. [14]熊英健,范娟,朱锡海.三维电极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及方向[J].工业水处理,1998,18(1):5-8. [153何春,安太成,熊亚,等.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对有机废水的 降解研究[J].电化学,2002,8(3):327~332. [16]PAK D,CHAKROVORTTY S.Hydroxyl radical production in electrochemical reactor[J].Int J Environment and Poilu— tion,2006,27(1):195—203. [17] KISHIMOTO N,MINAKATA D,SOMIYA I.Effects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on OH radical production at Ti/Pt anode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J].Environmental Technology,2005,27:1161-1171. [18]朱元保.沈子琛,张传福,等,电化学数据手册[M].长沙:湖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93吴少林,谢四才,杨莉,等.几种光催化反应体系中羟基自由基 表观生成率的实验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6,24(2): _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1995,29(10): 2567—2573. SONG Shuang,XU Lejin,HE Zhiqiao,et a1.Mechanism of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C,I.reactive black 5 at pH 12.0 using SrTiO3/CeO2 as the catalyst[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07,41(16):5846~5853. 冷文华,成少安,张鉴清,等.光电催化和光产生过氧化氢联合 降解苯胺[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5):625—627. 陈震,陈日耀,林建民,等.电生羟基自由基在染料废水降解脱 色中的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 刀 妇 (4):57-60. 吴南,任凤莲,吴心传.H Oz~Co 产生的羟自由基的溴邻苯 三酚红氧化法检测_J].分析测试学报,2001,20(2):52—54. 朱琳娜,何争光,吴超.NR光度法测定Fenton试剂所生成的 羟基自由基[J].福建分析测试,2006,15(3):10—12, 姜艳丽,刘惠玲,姜兆华,等.TiOz/Ti光电催化体系中羟自由 基的测定I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14(2):162—164. 徐向荣,王文华,李华斌.比色法测定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 由基及其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26(1): 67—69. 贺锋,嘎哈森其木格,比色法测定蒙药铜灰体系中产生的・ OH自由基[J].光谱实验室,2001,18(2):210—212. 尹周澜,张牧群,刘吉波,等.茜素紫光度法检测超声波辐照水 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E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5(5):793-796. 李铭芳,王慧琴,李淑芳.亚甲基蓝光度法检测Fenton试剂所 生成的羟自由基E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5):794— 796. 任凤莲,吴南,吴心传。苯基荧光酮法测定Cu(I)一H202体系 产生的羟自由基[J].江西科学,2000,18(4):I99—202. 任凤莲,吴南,司士辉.水杨基荧光酮荧光法测定钴Ⅱ一过氧化 氢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1,29(1): 60—62. 方光荣,刘立明,李玲,等.羟基自由基的流动注射荧光法测定 rJ].分析科学学报,2004,20(1):63—65. 张爱梅,臧运波.吖啶红荧光法检测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 由基[J].理化检验一化学分册,2006,42(6):469—470. 杨小峰,郭祥群.一种表征羟基自由基的新型荧光探针[J].高 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22(3):396—398. 谷学新,邰超,邹洪,等.一个新的测定Fenton反应产生的・ OH及清除的荧光方法[J].分析科学学报,2002,18(6):460— 462. DIEZ I ,LIVERToUX M H,STARK A A,et al,High-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22・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第36卷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ssay of hydroxyl free radical using salicylic acid hydroxy1ation during in vitro exper— a1.Meas— [43] HULING S G。ARNOLD R G.SIERKA R A,eturement of hydroxyl radical activity in a soil slurry using the iments involving thiol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01,763:185—193. spin trap d一(4-pyridyl一1一oxide)一N—tert—butylnitrone[J].En— 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1998,32(21):3436—3441. RO A,YUKIKO N,et a1.An HPI C assay [39] LI L,YOSHIHIof hydroxyl radicals by the hydroxylation reaction of tereph— [44] 邰超,邹洪,谷学新,等.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及其清 除的电化学方法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2,21(5):30—32. [45] ZOU Hong,TAI Chao,GU Xuexin,et a1.A new simple and rapid electrochemic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ydrox— thalic acid[J].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2004,18:470— 474. a1.A nove1 proto— [40] QIAN S Y,KADIISKA M B,GUO Q,etcol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all spin trapped free radicals from yl radical generated by Fenton re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 Anal Bioanal Chem,2002,373:111—115. in vitro/in vivo interaction of HO・and DMSO:LC/ESR, [46] WANG Qingjiang,DING Fei,ZHU Ningning,et a1.Deter— mination of hydroxyl radical by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LC/MS,and dual spin trapping combinations[J].Free Radi— cal Biology and Medicine,2005,38(1):125—135. with amperometric detection[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3,1016:123—128. [41] KAWANE M,LIDA T,YOSHIKI Y,et a1.Detection of free radicals generated from hydrogen peroxide,gallic acid and haemoprotein chemiluminescence system by electron spin reso— [47] 张琳,张酷,吴峰,等.水水中铁(1lI)一草酸盐配合物光解产生 羟基自由基的测定[J].环境化学,2002,21(1):87—91. [48] 0N0 R,ODA T.Measurement of hydroxyl radicals in pulsed nance spectroscopy[J].Luminescence,1999,14:321—325. [42] MA Z R,ZHAO B L,YUAN Z B Application of electrochemi— cal and spin trapping techniq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hydroxyl corona discharge[J].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2002,55:333— 342. radicals[J].Analytica Chimica Acta,1999,389:213—218. (责任编辑:刘 岩) (上接第415页) 参考文献: [1]HOLAN G,REIMUND W.Process of making phenylacrylic esters:US,4309350[P].1982—01—05. [2] FUCHS R,NAUMANN K,HAMMANN I,et a1.1-Arylcy一 [7]DUKE C C,WEI I S R J.Investigation of readily available chiral compounds for preparative scale resolutions[J].Aus— 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1987,40(10):1641—1654. E8] KATSUTA S.Pyridylmethyl derivatives as pesticides:JP, 1opropane一1一carboxylic acid esters and their use as insecticides: 59152303[P].1984—08—31. [9]PI UMMER E I .insecticidal esters derived from benzocycloal~ kane—thiophenemethyl compounds:US,4487778[P].1984—12一 EP,43492[P].1982—03一l1. [3]NNISHIMURA K,FUJITA T,KATO S.Preparation of es— ters for insecticides:JP,0502509lIP].1993—12—04. [4]KUROKAWA T,TEJIMA I,SHISHIDO S,et a1.Prepara— tion of cyc1oalkanecarboxylic acid benzyl esters as insecticides: [1O]ITARU O,YASUSHI S,TOSHIKI F.preparation of N—th— iadiazolylcyclopropanecarboxamides and their use as insecti— JP,02184654[P].1990—10—02. [5]KATSUTA S.Insecticide and acricides containing carboxylic acid esters:JP,57128603[P].1982—08—10. E67 SHIGERU M,MISURU I,ICHINOSE R,et a1.Preparation of N—substituted 3-phenyl一2.5-dihydropyrrol一2一one derivatives cides and acaricides:JP,2002155065[P].2002—07—20. Lu] YAMAMOT0 K,0YAMA K,TERAOKA T.Preparation of Phenylhydrazone derivatives and analogs as pest control— lers,fungicides,and herbicides:WO,2001000568[P].2001— 08—19. as agrochemicals:WO,2000068196[P].2000—05—08. (责任编辑:陈石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