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经验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09年8月 第28卷第8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Uege of Education Aug.2009 V01.28 No.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经验 粱 波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100091) 摘要:中国的持续发展,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 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行科学概括,深入探讨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以及世界其他国 家的发展必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8—0001一o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社会的 安定祥和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被国际上称为“中国模式”。中国的快速崛起 需要。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在先进的政党领导 下进行 20世纪80年代末和9O年代初,苏东剧变对世界 范围内的共产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剧变 后,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由原来的l5个减至5个,除中 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共产党总人数也从4 400多万锐减 到了1 000多万,共产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然而,共产党并没有如某些西方势力所期望的那样彻 和持续发展,向世界表明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向、基 本路线和基本制度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丰 富和发展 儿‘。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是一条符 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 明相伴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化相联系而独立自 主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渐进的 发展之路。具体经验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底消失,经过近十几年的调整和变革,各国共产党都有 不同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在低潮中缓慢前进的势头。 、国情是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各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考验,保 持了政治和社会稳定,并且在近十多年中普遍经历了 一国情就是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制约因素之 一-2 。实际上,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都不可能作 个深刻反思,重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 为其他社会发展的样板,尽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 路的过程,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坚力量。在中国这样的大 多少都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但是,社会发展道路 的价值选择从根本上而言,是由本国自身的条件所决 定的。如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目标不能以西方 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 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 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 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那就只会 的标准为价值取向一样,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同 样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哪个国家固定的模式。因为各国 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是本国的问题,就其性质 而言,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须 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 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 找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因此,各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都 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适合发展的道路选择必须从本 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的基 本目标 社会主义的原则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体现 国国情出发。盲目模仿或照搬别国的模式,不能适应 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民族、不同体制千差万别的 收稿日期:2009—05—12 作者简介:梁波(1972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从事政治理论研究。 一1一 人民性特点,其目标取向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 治H 。近代以来,人类的制度选择都是围绕民主这一 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展开的。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从追 求激进转向寻求渐进,建设高度民主的国家是我国政 治发展的伟大目标,这一伟大目标的确立经历了艰难 曲折的过程。我国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 线后,毅然放弃了过去的搞群众运动的做法,在努力实 现政治参与观念转变的同时,开始注重政治参与机制 的建设,从而促进了参与观念从义务向权利,参与形式 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参与方式从无序化向制度化、规范 化的转变。从追求激进发展到转向寻求渐进发展,应 当说,这是我国公共理性在政治发展方面开始走向成 熟的重要标志。这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从对发展战 略的选择看,注重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充 分注意到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从对发展策略的选择 看,注重政策选择的可行性、发展过程的有序性问题。 强调民主制度建设的目标设计要有阶段性,采取先易 而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的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努力 寻求社会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的均衡状态。在政策制 定上,注意整合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而易于引发社会 冲突的各种因素;在文化建设上,注重弘扬宽容、理性 精神,为社会的多样化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解 决人们之间矛盾冲突的方式上,倡导寻求妥协的方式, 即当社会发生冲突时,反对人们以对抗或暴力的方式 来解决冲突,而推崇和鼓励人们通过协商、讨论和让步 等和平方式来达成冲突双方互利的妥协。在一定意义 上讲,只有当社会成员学会用妥协的办法来解决社会 冲突,而且妥协已成为解决社会冲突的主要方式时,这 个社会才会走上渐进式政治发展的道路,才真正意味 着走向成熟。特殊的国情和艰巨的任务,决定了中国 的民主化过程,既不能照抄书本,更不能照搬别国的模 式,而只能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借鉴别国的有益经 验,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从而积累宝贵经验。因为民主 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考虑民主政治建设紧 迫性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种制约条件。在物质和 文化基础还不够扎实的前提下,如果民主的步子迈得 过大、过急,不仅欲速则不达、甚至还会出现民主权利 的滥用,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政治衰退。社会发展的历 史经验一再论证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只能走渐进式 的和平发展道路。 多年来,我国在制度建设上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 作。一方面,为了改变过去政治过程高度封闭的状况,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我国首先加强了政务公开 方面的改革。政务公开是实现公民政治参与不可缺少 的条件,它与政治参与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 果没有一定的政务公开,公民未掌握一定的有关政治 一2一 过程和政策制定的信息,政治参与就会变得十分盲目, 公众对权力主体的监督以及公民参政权利的行使便失 去了实质意义。在这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政府 机构运作机制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一套政务公开制度, 增强了政治透明度。如及时公开发表各级立法机关和 政府的例会公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公开报道各级立 法机关的立法活动;建立政府发言人制度,定期举行记 者招待会;重大政策制定前向有关专家咨询的制度;设 立各级政府接待日制度;国家公务员公开推荐、公开考 试的录用制度等等。另一方面,在拓展政治参与渠道 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政治参与的制度,使政治参与逐 步制度化、规范化。如实行县以下人民代表的直接选 举制度;放宽人民代表选举资格和国家公务员录用资 格的限制;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充分发挥大众传播 媒介民意表达、政策咨询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在城乡普 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在基层社会生活 中实行公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这些 制度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参与从动员型向自主 型的转变。 四、追求社会发展的人本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 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发展进入更高 级、更综合的协调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在 内容和形式上的重大飞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 人本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将人置于发展的重 心,把人当做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 展只被看做是发展的手段或条件。追求社会发展的人 本目标,也是社会历史进程的趋势。国际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潮的各种不同的实践经验,共同体现了一 种人类社会从以“对物的追求”到“以人为本”的思想 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讲,这是人类社会经过了百余年 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后,用当代历史的事实证明了马 克思关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论述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 体。社会发展都必然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 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的目 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 促进人的个性的丰富,促进人们的德、智、体、美全面提 高。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命运、发展和解放当做是它所 关注的中心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 学”,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就是寻求无产阶级亦即 全人类解放道路的学说。综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可以看到一个贯穿始终的红线:对社会进行共产主义 改造的目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就 是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理 尺度,即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就历史尺度来说,马克 思把任何一种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都看 想和目标,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价值“内核”。马克思 全部学说,归根结底,就是要对整个社会实行共产主义 改造,而对社会实行共产主义改造的最高目标,则是实 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然而,在一个历史时期内,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这一重要内容却缺乏足够 的认识,因此,要全面准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首先有必要恢复马克思主义中被忽视的内容。很长一 做是社会的进步。就价值尺度而言,马克思把生产的 目的,即究竟是为了人还是为了外在财富的发展,作为 评价一定历史时期生产的价值尺度。两种尺度是内在 统一的,社会个人的自主活动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 历史尺度和整个历史观的显著特点,也是这一历史观 的崇高之处。而马克思的价值尺度又是以历史尺度为 基础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价值批 判,才不是一种空想式和浪漫式的批判。因此,在社会 发展问题上的人本目标,就是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观,是 政治发展观演化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有条 段时间内,人们只是从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的方面去 理解生产力,因而生产力的发展只被看做是一种外在 财富的发展。在这种生产力概念中,生产力的发展与 人的劳动实践的自我创造的统一被割裂了,发展生产 的目的被扭曲了。这样理解的生产力,实际上并没有 超出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典型经济形态的“经济社会” 的狭隘眼界,这也是后来西方社会提出的以“经济增 长”为主要取向的发展观失误的重要根源。马克思虽 件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协调观,更有条件坚持以人为 本的目标。 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对中国道路发展模式 的特点作出以下概括:第一,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应该 由一个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任何由外部强 加的发展模式都注定是要失败的。第二,一个国家的 发展必须具有兼容性和包容性。努力把社会主义制度 然生活在“经济社会”中,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却 使他站在崇高的人类社会的基点上,对生产力发展与 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在生产力是人类 社会和社会个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的总的命 题下,表现为两个视角。第一,是从需要和满足需要的 视角,把生产力的发展看做是人类社会和社会个人生 存和发展的“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是“一切历史的 一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协 调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协调起来。第三,中国发展 的价值目标具有人民性,是以人为本的。第四,强调本 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努力使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 发展相结合。第五,重视发展的积累性和渐进性,注重 通过累积效应来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种基本条件”。因为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是:人为了能 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 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 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关于这一点,人们已经充分注 意到了并作了足够的阐释。第二,在马克思看来,物质 生产虽然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但并不是人类社会存在 的目的;物质生产虽然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 的资料,但这不过是一种功利性和中间性的目的,比它 更重要的是人在物质生产中不断发展着的力量,是人 的自我创造和升华。马克思审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 展的两种视角,同时也是马克思评价社会进步的两种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418. [3]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115—122. [4]马列著作选编[M]. E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5. Basic Experi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ANG Bo (Pany Scho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indicated the correctness of China’S development to the world.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ichness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A scientiifc generaliz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u ̄her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s both signific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future and som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world.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road;basic experience (责任编辑:郑龙云) 一3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