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策略

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策略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7卷第1期2018年2月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Vol. 37No. 1Feb.2018

文章编号:2095-7386(2018)01-0098-05

DOI;10.3969/j. issn. 2095-7386.2018.01.021

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策略

高宏

(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对于创造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更高。因此,地 方高校要以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准确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学生适应未 来社会发展,要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做出创新思考,以适应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的经济

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和策略

Orient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GAO Hong

(Associate Professor,Ofce of Teaching Affair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 Local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n the one hand,meet tli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needs. On the other hand,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rging tide hasraised higher demands for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reative

tarents Therefore,universities

should

target and the ability structure to positi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in order to guide more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ciety,and universities also need to make innova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to adapt

to

the

requirments

of

our country

into

a socialist

new

era

of econom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positioning and strategy

l引言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自然离不开应用型创新人

创新人才”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之

一。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建立起世界创新型强国 的目标,就要打牢创新型强国的人力基础,迅速提高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应用型创 新人才,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我国现 有的地方高校在整个高校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0%

才的贡献。党的十九大,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将培养“应用型

收稿日期;2017-12-08. 修回日期;2017-12-27.

作者简介:高宏,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 hhy808@ahpu. edu.cn.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17JDGC012);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jyxm0088 #.

1期高宏: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策略

99

左右,它们的一个必然和理性的选择就是培养适应 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面对科技 和经济等的快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在不断进行调 整和重塑,在新的历史境况下,技术创新人才的应用 型培养质量与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速度、发展水平 以及产业竞争力直接相关。当前,我国正处在创新 型国家建设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关键时期,经济 总量在世界位居前列,经济质量显著改善,社会经济 的方方面面,都迫切地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的应 用型创新人才。在我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社会经 济发展阶段,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 需求必然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在我国进入社会主 义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认真谋划与 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牢固树立以 创新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做好目标设计与实践 研究,开展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探索。

2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既要满足现 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

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必然的、理性的选择 就是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 才。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顺应应用型创新人 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认真谋划与研究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要求,牢固 树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创新型应用

培养的实践 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整体普及化迈进,而 普及化高等教育是具有社会化、个性化、大规模和多 样性等特点的平民教育。因而,高等教育的受教育 者成分的构成呈现多元化趋势,而不仅仅是精英教 育的人才培养了。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 养的生力军,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 求;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动对于创 造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更高要求前所未有,因此, 要以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准确定位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 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具体化的培 养理念,以地方工科院校为例,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体现为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 时代建设要求的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必须全面 发展,不仅在人文知识方面比较广博、自然科学知识 及专业知识比较深厚,而且要具备从事将技术原理、

工程原理、工程伦理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在 研究、设计、沟通、协作等方面具有应用型创新能力。

2

$

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创新”目的

人才培养模式因不同类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运行 特色不同而呈一定的差异,但根据人才素质的基本 结构进行培养这个大的方向是相同的,在教育实践

的运 上需要 确处理通识教 、 专业教 教育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本 科阶段的专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为地方经 济发展输送毕业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各层次 的大量的专门人才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而且不可能在本科教育之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攻 读高一级的学位,这样既不现实又很没必要,而多数 学生接受本科教育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参与人才市场 竞争的就业 。 然 , 学生 专业教 的同时,也要加强通识教育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因 此,需要以专业教育为本位,以通识教育为其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构建学生在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应 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出发 点和基本依据,教育教学活动是以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最终归宿。应用型创新人才整合了学术型和应用 型各自培养目标的特点,是具有知识创新与知识应 用能力的人力资源,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性和理想性 的人才类型。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众多,所培养的学 生主要是 务地方 济, , 特 的了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高层次 创新人才,需要在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上实现新的 跨越,整合应用型与学术型的培养目标就显得十分 必要。从内在属性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遵从了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本质属性,这一点类似于研究型 大学的专业性属性。但这两者的职能属性与培养方 向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地方 科 院 校 的 学 特 , 调 专 业 知 识 的 学 以 用[1],偏重于应用性、专业性教育。研究型大学主 要应侧重于学科性、专业性教育。在现今“双创”时 代,地方本科院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 , 是当 化时 大学科学发展与 发展的合理反映。虽然是侧重于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并非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素养, 而是对于传统上单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单纯培养学 术型人才的有机整合,以应对当下极端复杂多变的 经济发展需求。

100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8 $

2.2 “应用型创新”的能力本位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 的?这是教育界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各发达 国家以这样的培养目标给出了回答,即都十分强调 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能力培养贯通到各个环 节的教育教学中。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不是培养作为 “学问家”的能力,而是培养作为高层次专业从业人 员的应用能力,即要求学生养成适应未来职业所需 要的综合能力,并且通过持续不间断的学习获得优 良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工业化、信息化向智能化 时代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用型创新人才将“应用” 与“创新”两个要素进行叠加,从能力上要求具有精 深的专业技术能力、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以及一定的科学批判意识与探索创新精神。 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实践中,重点是培养 学生核心素质和实践能力。核心素质能力体现为人 才市场上的以新技术、新思维和新方法获取竞争优 势的核心竞争力。若要获得能充分凸显自身持续竞 争优势的能力,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 能外,还应当具有丰厚的职业技能素质、较强的实践 应用能力、创新思维。

应用型创新能力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能力而 言。应用型创新是以大众化、普及化教育为取向,适 应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求,因而非常注 知识的实 , 调 实 , 实践能力,并不一味追求理论知识要有多精深,要求培养 的学生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对于知识综合运用与 创新的能力都比较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人才 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比职业技术院校更宽,对于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职业技术院校更强。不仅强调某 一职业技能胜任某种工作岗位,更强调具有技术创 新应用与二次或三次开发技术的能力。对于本科应 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在应用中的创新 和创新中的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创新型人才是在创 新活动中培养和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自觉地把自己 的人生前途、创造性活动与国家和民族的使命紧紧 联系起来[2],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综合运用创 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技能等不断做出突破性

应用型创新人才有着丰富的知识基础,能够集 多学科、跨专业知识技能,加以综合运用,比如,在推 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和 技术、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革新科学管理等方面 创造价值,具体表现为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表现为获取、改组和运用已有知识的 能力,对于新技术、新思想、新产品的创新追求,也表

现为一种追求研究与发明的冲动意识,一种持续深 入发现问题与积极探求真相的心理取向,一种敏锐 把握机遇和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或适应环境的应变 能力,特别是问题的发现和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能 力,以实践为导向的促进知识转化的能力,具有较强 的开拓革新意识和研究开发的能力,以协作方式为 组织手段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高 校要将专业思维 新思维的 培养 实 教教学具体细微的过程中,不仅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而且也体现在理论教学 环节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主要指学生自主创造就业岗位的创业 兴业的能力,以及为了成为合格的职场精英,要求学 生经过系统化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的职业训练锻 造过硬的职业素质能力、优良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 通的能力。只有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才能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现有岗位,并能够激励学 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引导更多学生适应未来社 会发展。

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不同类型、层次与规格是

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供需 结构失衡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 乏,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创新型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建 设进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调结构和转方式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地方 本科院校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结构的现实要 求,也是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及增强 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 措。“应用型”是以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运 用到工业中,这样的人才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中坚 力量。“创新人才”则是以人的创新能力的大幅提 升为核心,通过实践创新和思维创新,创造性地发现

需要 “ 新” 答的 。 就大学 ,如何提升自身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 育需求的能力,以及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 展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色和水平,不仅要明晰自身 在顺应国家和社会期待所作战略选择中所处的重要 角色,而且要深刻反思和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基础上调整培养思路与革新培养模式,真正担负

地方 济社会发展培养 新型 的 命。

1期高宏: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策略

101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 上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和举措存在着严重不 足,不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很 多院校仅仅希望学生通过课外相关科技或竞赛活动 的参与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但实际上由 于这些课外相关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受限,学生能够 参与其中的受益面和教育效果较小。一些地方工科 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或在“研究型”与 “应用型”之间摇摆不定,课程体系落后于现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方法还是承继传统的教学手 段,工程教育严重脱离产业需求,呈现泛科学化的人 才培养模式。例如,人才培养的措施呈现自我封闭 的教学模式,滞后于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根源在于 学校通过模拟实验室和模拟实训将“应用型创新能 力”锻炼出来,这样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为理论上 的实践教学,因而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应用能力要求。 此外,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工程背景缺乏,相关的顶岗 工作或从业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的缺位严重制 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 创新人才,是我国地方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面临的 重大课题,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中 遇到的问题,科学确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 寻找有效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及其质量的 途径。

4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探索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

国地方 教 的 中 。 地方 科院校

要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

才,并且,引导更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在 人才培养策略上做出创新思考,结合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教学体系、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等,开展创新型 应用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4.1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本来就具有应用性属性[3]。地 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理所当然要满足区域经济 社会转型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培 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其实践能力作为目 标之一,使培养的人才在技术技能上符合岗位的需 要。例如,安徽工程大学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 度融合,开设了系列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融入以知识 技能教育为基础、以方法智慧教育为中端,以人格教 育为归宿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新格局,真正实现培养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第一,注重创新创业师资的建设,下大气力培养 或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而不是 像当下很多大学是由辅导员、学院副书记、学工部、 团委的干部等这些根本不具有创新和创业实践能力 的人来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

第二,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所有的课程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创业的教育 和实践,将创新创业的意识灌输到每位学生的头脑。 大力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一些核心课程,例 如,科学思维学、创意与研究方法学、创新创业学、工 程创新设计学等课程。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保障,积极引导创新 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搭建一批学生积极参与创新 创业实践的平台,例如,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创业园、 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实践联盟等;通过互联网模 拟商业、企业和金融环境等,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 促进创新创业体验式学习的发展[4]。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目的在于把新时代的 人才锻造成以创新为价值导向、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并且举办由学生积极 参与的各类大赛,例如科研训练计划大赛、创业计划 大赛、创新产品设计大赛等。只有这样,学生不仅具 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也提升了适应岗位需求的就业

4

$

打造产教融合的教学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需突破在教学过程及课程设置中 的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结构,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 教学的重点在于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科学 合理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业竞争力 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工科 院校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充分结合专业理论 和实践教学,注重与学科建设相衔接,改革教育教学 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 化训练,改进实践教学评价方法;拓宽校内外实习实 践途径,以解决源于工程一线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践 训练的课题,强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 养;建立和完善创新实践平台,包括创新基地实验 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实际开发制作的创新 能力及创造能力;要使大学的教学转变为学生饶有 兴趣的研究性学习,就要使教学活动过程“科研 化”,训练学生掌握参与科研的科学思维、科研方 法,在持续的训练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

102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8 $

研究水平。教师可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融入科研训练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学与 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模式方面突出强化基础和应用,着力训 练学生的创造及开发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全面优 化基于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加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 以产业链为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鼓励开发基于产 业链的交叉课程及工程训练项目,打造专业特色和 行业特色的人才竞争力,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交叉选课,丰富学生的知识结 构,加强基础课程及其应用性内容的教学,注重培养 和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5],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 品格方面协调发展。

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从学术型向应用 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大学与企 业双赢互惠的人才培养价值链。在这个价值链系统 中,企业的人才和技术储备是由大学提供的,而企业 则为学校供给必要的资源支持,例如,资金、实训基 地、科技项目和就业岗位等。产教融合可具体化为 实验室、知识体系、人力资源、课程体系等融合以及 创新创业的融合。在产教融合推进的过程中,地方 本科院校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行业实 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利用各类资源加强自身的课 程教学

4.3加强应用型创新“双师型”师资培养

当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对地方本科院校提 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既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理论 知识,又具有高水平的实践经验及操作能力,这样的 教师被称为“双师型”教师。教师是实现应用型创 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双师 型”教师的比例不到3%,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工程 实践经验缺乏[6]。

为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需要合理解决教师发展 与制度机制的冲突,改变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 倾向,建立健全现行教师评价体系,在“双师型”教 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 更多教师从专业化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其次,坚持培养与人才引进并举,一方面,通过 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和产学研合作, 着力进行职业素养、实践技能的培训,增强教师的专 业实践、工程应用和创新等能力,提高“双师型”师 资队伍的比例。另一方面,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精英,

充实学科研究和专业教学队伍,形成校企之间良性 的以专、兼职教师为基础保障的人才交流循环,有助 于教师和学生及时知晓技术前沿。培养“双师型”

的教学 , 促进了理论型教师与 业企业 专 的

提 。

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工 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培养提高和引进建设, 组建具有国际背景的、专兼结合、工程经验丰富的科 研与教研团队,对于保障学生工程实践素养和专业 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意义。

4.4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机制

科学贯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关 键是要构建好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 其评价体系。因为,评价机制是影响应用型创新人 培养是 实

目 标的

素。

于培养应

型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与市场和企业行业的需求标 准高度相关,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要注重以下方面:坚 持产学研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实际学到 了什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与职业素养;坚持科学教育、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 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素养运用于实践,从而 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

另外,还需从监控机构、督导体系、信息反馈、整 改与建设等方面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监 控和评价体系。构建包括评教、评学、评管以及评专 业、评课程、评毕业要求、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质 量评价机制。因此,评价考核体系要以内涵发展、因 材施教、创新创业为导向[7],改进学业评价体系,实 现能力评价的科学化[8],严格规范各个教学环节的 程序,加强质量标准的执行力度,并且,通过产业、市 场、学科等跨界融合的角度,引进社会第三方机构参 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以此完善应用 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以及持续质量 改进机制。总之,只有不断完善质量评价机制,使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行 动,才能最终使学生的学业评价达到应用型创新 人才的培养目标。

5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如何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 需求,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建设,是地方本科院

(下转第106页)

106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8 $

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课堂气氛活跃,使得学习中途请假回家忙农耕的学生,或提前上岗的学生,也能在家里或企业通过手机课堂继续学习,实现“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的目标。参考文献:

[1]

刘萍.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指导、监 督与管理[J].外语电化教学,2007 (6):63-

67.

件导刊,2015(7):202-205.

[5] 谭永平.对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工作

的探索和思考——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为例[J].高考论坛,2014(8):28-29.

[6] 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

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3) :21-23.

[7] 季常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思考

[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2) :40-43.

[8] 余建波.慕课背景下的教学重构[J].微信公

[2] 刘萍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下网络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3(8) :42-46.

[3] 肖燕萍、欧阳胜.民族院校“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以艺术类专业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6(5):81-82.

众号,2017(11).

[9] 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

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4] 俞建慧.国内翻转课堂研究文献综述[J].软

(上接第102页)

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经 济发展新时代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 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应用能力都提出了高要求。 积极开展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要通过 改进管理方式,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 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服务地方经 济社会需要,要促进产教融合,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的特色化发展。要开展持续评估和改进教育教 学状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和载体,进行重塑和优化,以更好地改革和 完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参考文献:

[1]

王立人,顾建民,庄华洁,徐慧萍.国际视野中 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2008:29-55.

[2]

高宏.大学文化治理及其实践取向:人的主体 性视角[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

[8][7][5][3][4]

(2) :156-160.

冀宏,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 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黄靖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特色 [J].中国高校科技,2017,( Z1):87-88.

高宏.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 与实践探讨[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7,(3) :111-115.

[6] 倪永宏,张宏彬.校企协同视域下地方本科

转型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 (23) :35-37.

高宏.大学治理逻辑探寻[J].荆楚理工学院 学报,2017,(1):26-30.

曾玲晖,等.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1):19-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