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世纪西方音乐赏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世纪西方音乐赏析

—------德彪西(月光)和马勒(大地之歌)

在二十世纪的作曲家群体中,首先“入选”的是奥地利的马勒(1860-1911)和法国的德彪西(1862-1918)。上个世纪之交,二人同为“跨世纪”的音乐代表。此时,欧洲处于“世纪末”的焦灼和混乱之中,传统的观念和标准风雨飘摇,文艺思潮空前活跃。音乐在经历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冲刷后,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统治西方音乐近三百年的传统语言系统开始土崩瓦解,德奥音乐的支配地位趋于丧失。至一次大战爆发之前,音乐世界呈现出风格剧烈动荡的局面:传统的审美理念仍然“死而不僵”,但新潮的音响和技法已在形成。后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原始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各种音乐流派和音乐思潮层出不穷,相互重叠。作曲家们依据各自对传统和未来的理解,在创作中采取了非常不同的策略和技法。

这是音乐史中一个让人兴奋、也令人迷茫的时刻。新旧交替,似有无穷的可能性,但前进的道路上又布满荆棘。而在所有这些基本属于同辈的作曲家中,马勒和德彪西最终成为连接新旧时代的最重要的桥梁。 德彪西---《月光》:

德彪西在乐史中很早即被公认是一位顶尖级大师人物。这种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因为他的音乐具有极其独特的审美性质和完美无缺的创新语言。作为印象主义在音乐上的旗手,德彪西

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成功地在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之外形成了一套极富个性而又非常完善的创作思路的作曲家。他彻底拒绝德奥传统以主题动机的逻辑发展与和声功能的深层联系为上的音乐标准,从而为二十世纪的创造打开大门。在德彪西笔下,音乐的音响特质――特别是那些神秘莫测、微妙含蓄、不可捉摸的音响――成为最重要的创作要素,由此导致产生了全新的音乐概念和音乐风格。德彪西充分挖掘音响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他所关注的心理和情感领域更多属于潜意识或下意识层面。就细腻和敏感而言,可以说德彪西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音乐的极致。因此,尽管还有很多人的创作风格都带有印象主义的印迹――如法国的拉威尔(1875-1937)、英国的戴留斯(1862-1934)和意大利的雷斯皮基(1879-1936),但真正能代表印象主义音乐精粹的只有德彪西一人。 马勒---《大地之歌》:

马勒的音乐,就语言和风格而言,多半属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旧有财产。但他对二十世纪人文层面上的意义,近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马勒的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世纪末”人类心理状态的典型写照,一方面是对过去时光的无限缅怀、对崇高理想的执著向往、对乡间自然的心醉神迷,但另一方面充斥其间的却是死亡的阴影、反讽的口吻、扭曲的音调和粗厉的进行曲节奏。正是这种悲喜交加、欲哭还笑的音乐意韵使马勒成为二十世纪的精神先知之一。二十世纪中,人类对

自身存在的荒诞感和窘迫感有了越来越深切的认识和体会,因而对马勒的音乐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