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着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有特色高素质创新人才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4期 总第108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nish ̄Education No.4 2002 seria1.No.108 着培力养教有学特模色式高的素改质革与创人新 才 仓IJ新龙 莉 (中山大学教务处,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本文分析介绍了我校文、 史、哲国家文科基地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所进行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614(21302)04—0104—02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三个学科于 1994年底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 究基地,几年来,三个基地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科基 础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 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经验。 一课、开放部分研究生课程,形成“专家、专著、专史、专读”四 大研究系列支撑的课程体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任课教 师,根据学术研究新成果,将原先的近代文学末段、现代文 学、当代文学打通。并以“2o世纪中国文学史”命名编出 新教材,该教材1999年被教育部推荐为高校中文专业使 用教材,该课程体系也受到国内专家的好评。 历史学科以对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确定不同的教学 、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和课 程体系 哲学系1992年以来,系领导就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哲 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 行研究,逐步形成了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哲 学专业人才,这类哲学专业人才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 论型,即具有深厚哲学功底的学者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 型,即具有哲学素养的社会决策管理人才。无论是哪一类 人才都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 敏锐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即都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综 合素质。为此,哲学系首先对基础课和主干课的教学内容 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确定基地班以培养高水平的 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强化专业素质训练,为更高阶段的 专业学历教育打好基础;而普通班则以培养高素质的有较 强社会适应性的专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的专 业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历史智慧。根据不同的培 养目标,配以不同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培 养方向既逐步分流又互相促进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对 历史学的兴趣,改革学生的知识结构,历史系还注重课程 内容的更新,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多开新课,而这些课程 又以能够反映当代最新研究成果,贴近现代社会人类关怀 的教学内容为重点,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不断更新原 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率先在同行中进行改革,提出了 “两适应一提高”的“转型期高素质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即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适应世界哲学的发 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 面,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趋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中,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和“应 二、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 能力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因而培养创新人才将成为 21世纪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而实行个性 用哲学”为框架的新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在全国哲学系系 主任联席会议上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肯定。为扩展学生知 识面,哲学系还通过开设专题讲座,鼓励学生跨系学习、副 化教育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我校文科三个基地努 力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积极创新,力求改变过去那种 以统一模式去“塑造”所有学生的做法。哲学系教师在保 持“主讲教师系统讲授”这一方法长处的同时,大胆尝试, 强调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广泛 修其他学科的课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 适应力。 我校中文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改革课程内容,以本科 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史”为基础,配置高质量的系列选修 收稿13期:2O02—03—24 作者简介:龙莉(1962一),女,四川江油人,199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硕士,现主要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讲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105 采用了“辩论式”、“讨论式”、“专题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对 的交流方式,教学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改变了教 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由单向的“教”与“学”变为 多向的“教学互动”,“虚拟研讨室”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 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效果相当明显。 为实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厚实的人文素养,中文 系实行了“全程导师制”和“强化写作训练制度”,实施了 “一与学生之间开展研讨的重要阵地。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 了立体的多方位的教育辅导,实现了课堂教学从单纯的讲 授逐渐过渡到导修、讨论的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既使得知 识传授和教学多元化,又有力地推动了个性化教育,注重 将学生的潜力诱发出来,每个受教育的个体在这里得到了 尊重,这种平等、开放的学生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心,有利于学生怀疑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为创新能力 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年级学生完成百篇作文,二年级学生写好八篇读书报 告,三年级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学生做好毕业论文” 的训练措施,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都配有导师全程对学生进 行指导。在强化训练中,导师对学生实行一对一或一对二 的辅导,既对学生“授业”、“解惑”,又对学生进行“传道”, 导师通过作文里反映出来的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对他们进 行开导,使学生不断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走向成熟。通 过导师制,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扬,导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 情况来进行施教,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使自己的特长得 到发挥。 通过几年来我校文科基地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中文基 地形成了以“全程导师制”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哲学系 形成了“转型时期高素质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系形成 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于我校 三个国家文科基地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 新,使得这三个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吸 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报考,三个基地的生源质量都逐年提 在“全程导师制”中大部分导师同时带几个年级的学 生,有的同时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实践中,导师 常常召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介绍学生心得,或在指导 硕士、博士论文、讨论学术问题时把本科生叫来旁听,接受 学术熏陶,加强了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研究生与本科生 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这 种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力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不可低估的,正 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在《美国校园文 高。由于三个基地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我校文、史、哲非 应用型传统专业学科的学生也以其思想素质好,专业基础 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 的欢迎和好评,形成了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门路广的 本科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我校文科三个基地教学改革 的成效说明,要使传统的学科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应新形式 下的社会需求,就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须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新教学内 化》一书中写到的:“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 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作为 一个群体(学生群体),它给每个成员提供了个人成长的无 细作,有助于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关心、引导和 与伦比的机会。叭 实践证明导师制有利于因材施教,精耕 容、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只有这 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特色的、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鼓励学生的学业,从而促使学生独立钻研、开拓创新。中 文系“全程导师制”得到了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 会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同行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历史学基地注重通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来改进教学 方法,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建立了基于互 联网的历史教学服务系统。在该服务系统中建成了“虚拟 [1]刘献均.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J].高等 教育研究,20OO,(2). [2]方展画.高等教育“第四职能”:技术创新[J].教 育研究,20O0,(11). 教学研讨室”、“多媒体教学服务区”、“虚拟教学参考阅览 室”、“网络资源服务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改善了 [33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 出版社,1996. 课程教学的阅读条件,扩宽了阅读范围,也改变了师生间 Exert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s so That Training Characteristic Innovative Talent丽tll IIigh—Diathesis LONG U (The Dean’s office,Sun Yet—sen University,GIlaIl l 510275,China) Abstract:To train talent a(1ap I to social development is historic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s also aim of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d andintroduced succesdul reform andinnovation ofteachingmodes on howtotraininnovaitvetalemwith}lig}I—diathesis and be. iIlg able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humaniites base in our university Key words:teaching modes;reform;innovation;tal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