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音乐鉴赏选修课结课论文

来源:好走旅游网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古老的中国乐器--------筝

筝,又称古筝、秦筝[1],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 关于筝的来历和进化,古代有很多文学记载。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载:“筝,谨按《礼记·乐记》,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可以说筝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唐朝初年(公元7世纪)就已经出现有轧筝。《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宋人陈旸《乐书》卷一百四十六中亦载:“唐有轧筝,以竹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南宋时,轧筝易名“蓁”,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说:“蓁,形如瑟,二头俱方,七弦七柱,以竹润其端而轧之”;曾三异在《同话录》中记载如下:“世俗有乐器,小而用七弦,名轧筝,今乃谓之蓁。”唐颜师古之注史游《急救篇》曰:“筝亦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吴融诗《李周弹筝歌》曰:“„„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年方少。„„”;李远诗《赠筝妓伍卿》中有“一行哀雁十三声”之句。宋代陈旸《乐书》中记载:“本朝用十三弦,然非雅部乐也”。可知唐宋时期,十三弦筝多用于俗乐。日本17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由此可知古筝大致起源于战国时代至秦代,而流行于汉代。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1、面板 一台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阳面中段为最佳,阳面是指整株桐木置于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为阳面,去头斩尾为中段,一般以9-12年树龄的桐木为最佳,尤以河南兰考的桐木为最佳,沙土地,木质疏松,利于音质的传导。 专业演奏古筝的面板以通纹为最佳,中音区纹理间距5-9厘米,高音与低音区间距1.5-2.5厘米为最佳,面板厚度高中低音的厚度一般为9mm、11mm、10mm,目前面板大多数采用弦切工艺。 2、琴弦 早期的琴弦以马尾、鹿筋为原料,到了近期以尼龙钢丝弦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韵味,琴弦以德国进口钢丝为主,含碳量均匀,寿命长,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宝泉牌、敦煌牌为代表,较受专业人士欢迎。 3、筝码 一般来说红木古筝配套红木筝码,楠木古筝配套鸡翅木筝码,紫檀古筝配套紫檀筝码,亦有说法以色木为筝码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论,筝码要求纹理垂直向下为最佳,上嵌牛骨,搁弦槽一般为对应琴弦的1/3深度为最佳。

而古筝的弹奏同样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在古代,有的筝派弹筝戴义甲(假指甲),有的筝派弹筝时候不戴义甲。现在一般弹古筝者戴着假指甲,通常由玳瑁制成。甲片会用专用胶带缠绕黏于第一指节,异于琵琶所用之甲片黏在指甲上。

传统筝演奏仅用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拨弦,指法指序有严格的限定。左手则根据需要在弦柱左侧无效区按弦,以修饰音色或演奏定弦音阶以外的变化音。

现代筝演奏用双手拨弦,指法则增加了摇指、扫弦等以加强气势。而现在古筝约有16弦筝、21弦筝、26弦筝。(*以下向“内”一律指向“掌心方向”。)

在指法方面,大拇指向内拨弦称为“托”,向外称为“擘”;食指向内拨弦称为“抹”,向外称为“挑”;中指向内拨弦称为“勾”,向外称为“剔”;无名指向内拨弦称为“摘”,向外称为“打”;中指和大拇指一起向内拨弦弹八度音称为“撮”;摇指分为食指摇与拇指摇,为连续擘(大指向外)、托(大指向内)或是抹(食指向内)、挑(食指向外)同一弦,一般而言拇指摇较常见;右手拨弦后左手在弦柱(雁柱)左侧连续按放弦,使琴音出现起伏称为“吟”;上滑则是右手拨弦后,左手立刻在雁柱左方按弦不放,使琴音滑高;下滑则是左手先在雁柱左方按弦,右手拨弦后左手放弦,得一滑低之音。

中国古代有很多经典的筝曲,《将军令》《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寒鸦戏水》《春江花月夜》《蕉窗夜雨》等都是人尽皆知的古筝名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