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Tourism 旅游经济研究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西华大学 龙云安

摘 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次,从加强乡村旅游工作管理;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板块等方面就城乡统筹视角下如何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城乡统筹 乡村旅游经济 发展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1)09(b)-197-02在我国大多数地市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城市经济以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这种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各种资源快速向城市聚集,城乡差距拉大,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症结。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种种弊端,使数量远远大于城镇居民的农民逐步走向富裕,其根本的出路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而如果想加强城乡统筹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域、民族、文化、习俗、饮食的差别性,突出特色,开发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休闲旅游项目。 第三,安全发展,规范经营。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乡村旅游村(点),提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推动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城乡统筹视角下如何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2.1 加强乡村旅游工作管理

要建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乡村旅游业的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引导乡村旅游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乡村旅游部门联席会议每年要对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乡镇、村开展评定工作,评定合格的授予“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加强对“农家乐”的规范管理,开展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工作。同时,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为农民采集乡村旅游经营项目信息,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对兴办乡村旅游项目依法优先审批,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交通部门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要积极开辟旅游专线班车。财政、发改、农业、旅游等部门要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旅游、工商、公安、卫生、农业、质监、税务等部门要制定完善乡村旅游相关服务标准和管理措施,在餐饮、住宿接待、卫生、安全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县广电、旅游等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2.2 加强组织领导

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这一新兴产业,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落实。建立发展乡村旅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县为单位,由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负责召集,县农委、旅游局、财政局、规划建设局、环保局、地税局、工商局以及农口有关部门组成,具体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开展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和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工作。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新农村建设有关精神的具体要求,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动,认真组织实施。同

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时,科学制定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

1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

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特色鲜明、集约发展”的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利用和综合开发,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精细型、集约型、效益型乡村旅游,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统筹发展。在城乡统筹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有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考虑区位条件、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第二,服务“三农”,突出特色。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紧扣新农村建设,实现旅游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依靠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农业特色、厚重的农耕文化,充分体现作者简介:龙云安,男,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博士,国际职业培训师、

2006年度行业经济风云人物。主要从事世界经济、跨文化管理、跨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研究。曾在著名跨国公司NPM公司和BACTEL公司供职;在多家大学、培训机构和企业担任客座教授和顾问。编著《新营销原理与实务》、《新编跨国公司理论》、《声誉管理》(即将出版)、《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参与编写《世界经济大词典》等。

197

Tourism 旅游经济研究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的重要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各乡镇要根据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本地村庄、生态、产业等资源优势和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特色效益农业以及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科学编制本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乡村旅游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要在县农委和县旅游局指导下,首先搞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尽快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2.3 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发展大旅游、大农业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改变职能,调整思路,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结合我市实际,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进工商业资本,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但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防止私人投资者和企业利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借机圈地)。此外,建设、农业、规划、土地、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税务、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应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给予支持和优惠。乡村旅游发展还要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向上争取资金相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向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区域倾斜。农村放心店、农家乐等建设要重点向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发展前景好的区域延伸。要强化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乡镇、重点村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发育较为完整的重点区域,列入全县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统一包装营销。󰀅

形成各具特色的板块2.4 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以贵州省平坝县为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了县委、县政府“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新型农业产业、旅游产业。同时要依托旅游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以农业生产、以田园风光、以乡村文化、以民风民俗、以特色餐饮,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板块。东线高峰、马场、夏云等镇,可依托高峰山“佛教圣地”景区的旅游,利用已建成的农业示范点,如5000亩优质稻米基地,1000亩葡萄种植园的采撷,2000亩错季节蔬菜等,发展乡村现代农业旅游。南线天龙镇、城关镇、白云镇和羊昌乡,可利用丰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资源,如邢江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布依风情,“农村书法艺术之乡”珍珠泉等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旅游。西线乐平、齐伯和十字乡,可利用斯拉河风景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浓郁的苗族风情风俗村寨,回族伊斯兰教三大斋节日(圣节、开斋节、古尔帮节),开发民族村寨、特色餐饮等资源,让旅游者在饱览自然风光、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的同时,体验民族风情、感悟民族历史、领会民族文化。同时,该县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天台山——斯拉河省级风景名胜区”优秀的旅游资源基本覆盖平坝县大多数乡镇,各乡镇境内都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些旅游资源中,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风民俗、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都为开发独具平坝特色的乡村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

的旅游资源。我们认为可充分以当地的自然风景旅游及人文历史

结合各地的特点和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旅游为依托点,

乡村交通、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开发环境,培训“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开拓市场,提高服务素质,开发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特色乡村“农家乐”旅游业,旅游景点所在地的村和旅游资源丰富的村,要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工艺品制作与供应,特色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等相关产业。

参考文献

[1] 陈于祥.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今

日科苑,2008(06).

[2] 张清,陈智文.吉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3] 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J].重庆师

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

[4] 田萍.农民眼里的WTO[J].苏南科技开发,2001(12).

[5] 吕军,张立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J]. 国土与自然资源

研究,2005(02).

[6] 王波.发展乡村旅游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支点[J].科技

信息, 2008(29).

[7]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2004(04).

1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