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药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药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来源:好走旅游网
药用基础化学

一、课程简介

《药用基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能、元素及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并通过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理论,培养解决无机与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化学实验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铺平道路,为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更广泛职业技术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180学时,讲授108,实验72。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四大平衡等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以容量分析为重点,掌握有关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并具备初步的实验技能。 3. 熟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4. 具有正确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绘制仪器装置简图和撰写实验报

告,查阅手册,设计和改进简单实验以及处理实验一般事故等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篇(章) 第一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内 容 物质的聚集状态 电解质溶液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化学反应速率 误差与数据处理 酸碱滴定法 沉淀滴定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配位化合物 元素化学及其药用化合物 表面现象和胶体 光谱分析法 色谱法 复 习 合 计 学 时 14 14 10 6 16 14 10 16 14 14 4 17 17 4 180 认知要求 熟章 节 知 识 点 内 容 练掌握 理 论 实 践 10 12 10 4 10 4 2 6 10 8 6 10 12 4 8 6 8 4 2 2 7 10 9 8 4 108 72 能力培养 综合应仪器使教学评价 四、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 掌 理 认 基握 解 识 本应用 用 用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2.熟练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概念及溶液组成的常用方法; 3.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1.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概念,Ki、pH、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和缓冲溶液等;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 2.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值的计算方法;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pH值的计算、缓冲原理; 4.掌握盐类水解的原理及水解平衡的移动; 5.熟练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6.掌握平衡移动的原理。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概率密度等概念; 2.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含义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 3.熟练掌握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 4.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5.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特点及相互区别; 6.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其与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的关系; 7.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锭的区别; 第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熟悉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方式, 3.掌握质量作用定律的含义, 4.了解反应级数的概念,正确书写反应速率方程式, 1.掌握定量分析误差的来源、分类和减免措施; 2.掌握有效数字的含义,正确取舍原则和运算规则; 3.能正确处理分析数据 4.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有关内容。 熟章 节 知 识 点 内 容 练掌√ √ √ √ 1 2 3 √ √ √ √ √ √ √ √ 、 √ √ √ √ √ 1 2 3 √ √ √ √ √ √ √ √ √ 第四章 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 1 2 3 √ √ √ √ √ √ √ 1 2 3 第六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 √ √ √ √ √ √ √ √ 1 2 3 认知要求 能力培养 综合应仪器使教学评价 掌 理 认 基握 解 识 本应握 用 用 用 1.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分类和一般程序; 2.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酸碱指示第七章 酸碱滴定法 剂的变色点、变色范围等概念; 3.了解不同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4。掌握pH突跃范围及影响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5。掌握如何选择指示剂; 6.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7.了解非水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概念; 2.掌握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3.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第八章 沉淀反应 向; 4.熟悉沉淀的生成过程与沉淀溶解的方式; 5.掌握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德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 6.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分类; 7.掌握沉淀重量法的原理和方法。 1.熟练掌握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的功能基本概念; 2.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3.掌握电极电势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次序方面的应用。 4.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中指示剂类型及氧化还原滴定法特点、主要方法和应用; 5.熟悉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6.掌握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 1.掌握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 2.掌握浓度、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配离子间的转化对配位离解平衡的影响。 第十章配3.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了解酸效应曲4.熟悉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及金属离子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5.了解配位化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 位化合物 线及其应用; √ √ √ √ √ √ √ √ √ √ 1 2 3 √ √ √ √ √ √ √ √ √ 1 2 3 √ √ √ √ √ √ √ √ √ 1 2 3 √ √ √ √ √ √ √ 1 2 3 认知要求 熟章 节 知 识 点 内 容 练掌握 能力培养 综合应仪器使教学评价 掌 理 认 基握 解 识 本应用 用 用 1.掌握主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十一章 2.了解非金属元素在医药上的应用 元素化学及其药用化合物 3.掌握主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4.了解金属元素在医药上的应用 5.熟悉主要过渡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4.了解过渡元素的生物作用 第十二章 表面现象和胶体 1.熟悉分散系的分类与胶体的基本特性 2.掌握胶体溶液的性质 3.熟悉胶体的制备与纯化 4.了解胶团结构 1.了解光谱分析法的分类 2.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第十三章光谱分析法 2.掌握吸光度、透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熟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4.熟悉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 5.了解红外分光光度法。 1.掌握薄层色谱与纸色谱的基本原理。 2.了解薄层色谱与纸色谱操作方法和影响Rf值的有关因素,并能计算Rf和Rst,进行定性分第十四章色谱法 析。 3.了解气相色谱流程,主要部件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学会看气相色谱波谱图。 4.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定量计算。 5.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流程,主要部件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 √ √ √ √ √ √ √ √ 1 2 3 √ √ √ √ √ √ 1 2 3 √ √ √ √ √ √ √ √ 1 2 3 √ √ √ √ √ √ √ √ 1 2 3 五、实验安排一览表 序 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 常用玻璃仪器的使用——配制溶液 药用氯化钠的提纯 电解质溶液 缓冲溶液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分析天平的使用和称量练习 滴定分析仪器的使用和校准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盐酸滴定液浓度的标定 实 验 项 目 学 时 2 4 6 2 2 2 4 4 4 教 学 评 价 2 1 1 1 1 1 1 1 1 4 4 4 4 4 4 4 4 4 实验十 实验十一 实验十二 实验十三 实验十四 实验十五 实验十六 实验十七 实验十八 实验十九 实验二十 果蔬总酸度的测定 溶液pH的测定 维生素C的测定 EDTA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牛乳中钙含量的测定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胶体溶液 W12含量的测定 柱层析分离果蔬中的叶绿素 气相色谱仪的操作与使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与使用 合 计 3 4 3 4 2 4 2 6 6 4 4 20 1 1 1 1 1 1 1 1 1 2 2 4 4 4 4 4 4 4 4 4 4 4 说明:教学活动主要采取讲授﹑自学﹑讨论﹑演示﹑实习等形式进行。通过提问﹑作业﹑讨论﹑测验等进行

评价。本课程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总时数为108学时。

教学评价要求:

1﹑口头提问 2﹑书面提问 3﹑作业 4﹑实习报告 5﹑小组讨论

编写者:顾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