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化学顺口溜和必背基础知识梳理

来源:好走旅游网
元素周期表的顺口溜

青害李碧朋,探丹阳付奶。(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那美女桂林,流露押嫁该。(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抗台反革命,提供难题新。(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 假者生喜羞,可入肆意搞。(镓锗砷硒溴,氪铷锶钇锆) 你母得了痨,八音阁隐息。(铌钼锝钌铑,钯银镉铟锡) 替弟点仙色,贝兰是普女。(锑碲碘氙铯,钡镧铈铺钕) 破杉诱扎特,弟火而丢意。(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 虏获贪污赖,我一并进攻。(镥铪钽钨铼,锇铱铂金汞) 他钱必不安,东方雷阿土。(铊铅铋钚砹,氡钫镭锕钍) 普诱那不美,惧怕可爱肥。(镤铀镎钚镅,锔锫锎锿镄) 们若老,炉肚喜波黑,卖Uun Uuu Uub!

元素周期表记忆方法和各元素的读音

自编的小故事口诀,10分钟全背(横着按周期背)

在背诵之前先用2分钟时间看一个不伦不类的小故事: 侵 害

从前,有一个富裕人家,用鲤鱼皮捧碳,煮熟鸡蛋供养着有福气的奶妈,这家有个很美丽的女儿,叫桂林,不过她有两颗绿色的大门牙(哇,太恐怖了吧),后来只能嫁给了一个叫康太的反革命。刚嫁入门的那天,就被小姑子号称“铁姑”狠狠地捏了一把,亲娘一生气,当时就休克了。 这下不得了,娘家要上告了。铁姑的老爸和她的哥哥夜入县太爷府,把大印假偷走一直往西跑,跑到一个仙人住的地方。 这里风景优美:彩色贝壳蓝蓝的河,一只乌鸦用一缕长长的白巾牵来一只鹅 ,因为它们不喜欢冬天,所以要去南方,一路上还相互提醒:南方多雨,要注意防雷啊。

看完了吗?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浓缩一下,再用6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 侵害

鲤皮捧碳 蛋养福奶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 嫁给康太反革命

铁姑捏痛新嫁者 生气 休克 如此一告你 不得了 老爸银哥印西提 地点仙 (彩)色贝(壳)蓝(色)河 但(见)乌(鸦)(引)来鹅

一白巾 供它牵 必不爱冬(天) 防雷啊!

好了,现在共用去8分钟时间,你已经把元素周期表背下来了,不信?那你再用余下的2分钟,对照一下: 第一周期: 氢 氦 ---- 侵害

第二周期: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 鲤皮捧碳 蛋养福奶 第三周期: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 第四周期: 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 嫁给康太反革命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 铁姑捏痛新嫁者 砷 硒 溴 氪 ---- 生气 休克 第五周期: 铷 锶 钇 锆 铌 ---- 如此一告你 钼 锝 钌 ---- 不得了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锑 ---- 老爸银哥印西提 碲 碘 氙 ---- 地点仙

第六周期: 铯 钡 镧 铪 ----(彩)色贝(壳)蓝(色)河 钽 钨 铼 锇 ---- 但(见)乌(鸦)(引)来鹅 铱 铂 金 汞 砣 铅 ---- 一白巾 供它牵 铋 钋 砹 氡 ---- 必不爱冬(天) 第七周期: 钫 镭 锕 ---- 防雷啊!

唉,没办法,这么难记的东东,又必须要背,就只能这样了。 下面是竖着按族背:

氢锂钠钾铷铯钫 请李娜加入私访 (李娜什么时候当皇上啦)

铍镁钙锶钡镭 媲美盖茨被累(呵!想和比尔.盖茨媲美,小心累着) 硼铝镓铟铊 碰女嫁音他 (看来新郎新娘都改名了)

~ 1 ~

碳硅锗锡铅 探归者西迁 氮磷砷锑铋 蛋临身体闭 氧硫硒碲钋 养牛西蹄扑

氟氯溴碘砹 父女绣点爱 (父女情深啊) 氦氖氩氪氙氡 害耐亚克先动

化合价可以这样记忆: 一家请驴脚拿银,(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家羊盖美背心。(二价氧钙镁钡锌)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 铜汞二价最常见 正一铜氢钾钠银 正二铜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四六硫 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铁 二四六七锰为正 碳有正四与正二 再把负价牢记心 负一溴碘与氟氯 负二氧硫三氮磷

元素周期表中各种元素名称的读音第 01 号元素: 氢 [化学符号]H, 读“轻”, [英文名称]Hydrogen 第 02 号元素: 氦 [化学符号]He, 读“亥”, [英文名称]Helium 第 03 号元素: 锂 [化学符号]Li, 读“里”, [英文名称]Lithium 第 04 号元素: 铍 [化学符号]Be, 读“皮”, [英文名称]Beryllium 第 05 号元素: 硼 [化学符号]B, 读“朋”, [英文名称]Boron 第 06 号元素: 碳 [化学符号]C, 读“炭”, [英文名称]Carbon 第 07 号元素: 氮 [化学符号]N, 读“淡”, [英文名称]Nitrogen 第 08 号元素: 氧 [化学符号]O, 读“养”, [英文名称]Oxygen 第 09 号元素: 氟 [化学符号]F, 读“弗”, [英文名称]Fluorine 第 10 号元素: 氖 [化学符号]Ne, 读“乃”, [英文名称]Neon 第 11 号元素: 钠 [化学符号]Na, 读“纳”, [英文名称]Sodium 第 12 号元素: 镁 [化学符号]Mg, 读“美”, [英文名称]Magnesium 第 13 号元素: 铝 [化学符号]Al, 读“吕”, [英文名称]Aluminum 第 14 号元素: 硅 [化学符号]Si, 读“归”, [英文名称]Silicon 第 15 号元素: 磷 [化学符号]P, 读“邻”, [英文名称]Phosphorus 第 16 号元素: 硫 [化学符号]S, 读“流”, [英文名称]Sulfur 第 17 号元素: 氯 [化学符号]Cl, 读“绿”, [英文名称]Chlorine 第 18 号元素: 氩 [化学符号]Ar,A, 读“亚”, [英文名称]Argon 第 19 号元素: 钾 [化学符号]K, 读“甲”, [英文名称]Potassium 第 20 号元素: 钙 [化学符号]Ca, 读“丐”, [英文名称]Calcium 第 21 号元素: 钪 [化学符号]Sc, 读“亢”, [英文名称]Scandium 第 22 号元素: 钛 [化学符号]Ti, 读“太”, [英文名称]Titanium 第 23 号元素: 钒 [化学符号]V, 读“凡”, [英文名称]Vanadium 第 24 号元素: 铬 [化学符号]Cr, 读“各”, [英文名称]Chromium 第 25 号元素: 锰 [化学符号]Mn, 读“猛”, [英文名称]Manganese 第 26 号元素: 铁 [化学符号]Fe, 读“铁”, [英文名称]Iron 第 27 号元素: 钴 [化学符号]Co, 读“古”, [英文名称]Cobalt 第 28 号元素: 镍 [化学符号]Ni, 读“臬”, [英文名称]Nickel 第 29 号元素: 铜 [化学符号]Cu, 读“同”, [英文名称]Copper 第 30 号元素: 锌 [化学符号]Zn, 读“辛”, [英文名称]Zinc 第 31 号元素: 镓 [化学符号]Ga, 读“家”, [英文名称]Gallium 第 32 号元素: 锗 [化学符号]Ge, 读“者”, [英文名称]Germanium 第 33 号元素: 砷 [化学符号]As, 读“申”, [英文名称]Arsenic 第 34 号元素: 硒 [化学符号]Se, 读“西”, [英文名称]Selenium 第 35 号元素: 溴 [化学符号]Br, 读“秀”, [英文名称]Bromine 第 36 号元素: 氪 [化学符号]Kr, 读“克”, [英文名称]Krypton 第 37 号元素: 铷 [化学符号]Rb, 读“如”, [英文名称]Rubidium

~ 2 ~

第 38 号元素: 锶 [化学符号]Sr, 读“思”, [英文名称]Strontium 第 39 号元素: 钇 [化学符号]Y, 读“乙”, [英文名称]Yttrium 第 40 号元素: 锆 [化学符号]Zr, 读“告”, [英文名称]Zirconium 第 41 号元素: 铌 [化学符号]Nb, 读“尼”, [英文名称]Niobium 第 42 号元素: 钼 [化学符号]Mo, 读“目”, [英文名称]Molybdenum 第 43 号元素: 碍 [化学符号]Tc, 读“得”, [英文名称]Technetium 第 44 号元素: 钌 [化学符号]Ru, 读“了”, [英文名称]Ruthenium 第 45 号元素: 铑 [化学符号]Rh, 读“老”, [英文名称]Rhodium 第 46 号元素: 钯 [化学符号]Pd, 读“巴”, [英文名称]Palladium 第 47 号元素: 银 [化学符号]Ag, 读“银”, [英文名称]Silver 第 48 号元素: 镉 [化学符号]Cd, 读“隔”, [英文名称]Cadmium 第 49 号元素: 铟 [化学符号]In, 读“因”, [英文名称]Indium 第 50 号元素: 锡 [化学符号]Sn, 读“西”, [英文名称]Tin

第 51 号元素: 锑 [化学符号]Sb, 读“梯”, [英文名称]Antimony 第 52 号元素: 碲 [化学符号]Te, 读“帝”, [英文名称]Tellurium 第 53 号元素: 碘 [化学符号]I, 读“典”, [英文名称]Iodine 第 54 号元素: 氙 [化学符号]Xe, 读“仙”, [英文名称]Xenon 第 55 号元素: 铯 [化学符号]Cs, 读“色”, [英文名称]Cesium 第 56 号元素: 钡 [化学符号]Ba, 读“贝”, [英文名称]Barium 第 58 号元素: 铈 [化学符号]Ce, 读“市”, [英文名称]Cerium

第 59 号元素: 镨 [化学符号]Pr, 读“普”, [英文名称]Praseodymium 第 60 号元素: 钕 [化学符号]Nd, 读“女”, [英文名称]Neodymium 第 61 号元素: 钷 [化学符号]Pm, 读“颇”, [英文名称]Promethium 第 62 号元素: 钐 [化学符号]Sm, 读“衫”, [英文名称]Samarium 第 63 号元素: 铕 [化学符号]Eu, 读“有”, [英文名称]Europium 第 64 号元素: 钆 [化学符号]Gd, 读“轧”, [英文名称]Gadolinium 第 65 号元素: 铽 [化学符号]Tb, 读“忒”, [英文名称]Terbium 第 66 号元素: 镝 [化学符号]Dy, 读“滴”, [英文名称]Dysprosium 第 67 号元素: 钬 [化学符号]Ho, 读“火”, [英文名称]Holmium 第 68 号元素: 铒 [化学符号]Er, 读“耳”, [英文名称]Erbium 第 69 号元素: 铥 [化学符号]Tm, 读“丢”, [英文名称]Thulium 第 70 号元素: 镱 [化学符号]Yb, 读“意”, [英文名称]Ytterbium 第 71 号元素: 镥 [化学符号]Lu, 读“鲁”, [英文名称]Lutetium 第 72 号元素: 铪 [化学符号]Hf, 读“哈”, [英文名称]Hafnium 第 73 号元素: 钽 [化学符号]Ta, 读“坦”, [英文名称]Tantalum 第 74 号元素: 钨 [化学符号]W, 读“乌”, [英文名称]Tungsten 第 75 号元素: 镧 [化学符号]La, 读“兰”, [英文名称]Lanthanum 第 75 号元素: 铼 [化学符号]Re, 读“来”, [英文名称]Rhenium 第 76 号元素: 锇 [化学符号]Os, 读“鹅”, [英文名称]Osmium 第 77 号元素: 铱 [化学符号]Ir, 读“衣”, [英文名称]Iridium 第 78 号元素: 铂 [化学符号]Pt, 读““, [英文名称]Platinum 第 79 号元素: 金 [化学符号]Au, 读“今”, [英文名称]Gold 第 80 号元素: 汞 [化学符号]Hg, 读“拱”, [英文名称]Mercury 第 81 号元素: 铊 [化学符号]Tl, 读“他”, [英文名称]Thallium 第 82 号元素: 铅 [化学符号]Pb, 读“千”, [英文名称]Lead 第 83 号元素: 铋 [化学符号]Bi, 读“必”, [英文名称]Bismuth 第 84 号元素: 钋 [化学符号]Po, 读“泼”, [英文名称]Polonium 第 85 号元素: 砹 [化学符号]At, 读“艾”, [英文名称]Astatine 第 86 号元素: 氡 [化学符号]Rn, 读“冬”, [英文名称]Radon 第 87 号元素: 钫 [化学符号]Fr, 读“方”, [英文名称]Francium 第 88 号元素: 镭 [化学符号]Ra, 读“雷”, [英文名称]Radium 第 89 号元素: 锕 [化学符号]Ac, 读“阿”, [英文名称]Actinium 第 90 号元素: 钍 [化学符号]Th, 读“土”, [英文名称]Thorium 第 91 号元素: 镤 [化学符号]Pa, 读“仆”, [英文名称]Protactinium 第 92 号元素: 铀 [化学符号]U, 读“由”, [英文名称]Uranium

~ 3 ~

第 93 号元素: 镎 [化学符号]Np, 读“拿”, [英文名称]Neptunium 第 94 号元素: 钚 [化学符号]Pu, 读“不”, [英文名称]Plutonium 第 95 号元素: 镅 [化学符号]Am, 读“眉”, [英文名称]Americium 第 96 号元素: 锔 [化学符号]Cm, 读“局”, [英文名称]Curium 第 97 号元素: 锫 [化学符号]Bk, 读“陪”, [英文名称]Berkelium 第 98 号元素: 锎 [化学符号]Cf, 读“开”, [英文名称]Californium 第 99 号元素: 锿 [化学符号]Es, 读“哀”, [英文名称]Einsteinium 第 100 号元素: 镄 [化学符号]Fm, 读“费”, [英文名称]Fermium 第 101 号元素: 钔 [化学符号]Md, 读“门”, [英文名称]Mendelevium 第 102 号元素: 锘 [化学符号]No, 读“诺”, [英文名称]Nobelium 第 103 号元素: 铹 [化学符号]Lw, 读“劳”, [英文名称]Lawrencium 第 104 号元素: 鐪 [化学符号]Rf, 读“卢”, [英文名称]unnilquadium 第 105 号元素: [化学符号]Db, 读“杜”, [英文名称]dubnium 第 106 号元素: 钅喜 [化学符号]Sg , 读”喜“, [英文名称]

第 107 号元素: 钅波 [化学符号]Bh, 读\"波“, [英文名称]Bohrium 第 108 号元素: 钅黑 [化学符号]Hs, 读”黑“, [英文名称] 第 109 号元素: 钅麦 [化学符号]Mt, 读\"麦\英文名称]

第 110 号元素: 鐽 [化学符号]Ds, 读”达“, [英文名称]Darmstadtium 第 111 号元素: 钅仑 [化学符号]Rg, , 读”伦“, [英文名称]Roentgenium

高中化学重要考点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F:—1

Ca、Mg、Ba、Zn:+2 Cl:—1,+1,+5,+7 Cu:+1,+2 O:—2

Fe:+2,+3 S:—2,+4,+6 Al:+3 P:—3,+3,+5 Mn:+2,+4,+6,+7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 失——升——(被)氧化——还原剂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 分解

置换

复分解 ~ 4 ~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 原 性 逐 渐 减 弱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

AgCl、AgBr、AgI、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NH3·H2O、H2O等),气体(CO2、SO2、NH3、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①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

②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COO-) ③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

④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3-和Fe2+/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H2还原CuO 6、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A,N=nNA NA——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

~ 5 ~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n=CV

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7、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

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⑨装瓶、贴标签

仪器: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或滴定管(量液体体积),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规格),

胶头滴管

8、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 结构 物理性质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强还原性 质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有良好导电导热性,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较低 与非金属单质 化学性质 钠在常温下切开后表面变暗:4Na+O2=2Na2O(灰白色) 点燃 钠在氯气中燃烧,黄色火焰,白烟:2Na+Cl2===2NaCl 与水反应,现象:浮,游,声,球,红2Na+2H2O=2NaOH+H2↑ 与酸反应,现象与水反应相似,更剧烈,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 与盐溶液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再考虑NaOH与溶液中的盐反应。如:钠投入CuSO4溶液中,有气体放出,生成蓝色沉淀。 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与化合物 存在 保存 用途 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煤油,使之隔绝空气和水 制备钠的化合物,作强还原剂,作电光源 9、钠的氧化物比较

化学式 氧元素的化合价 色、态 稳定性 氧化钠 Na2O —2 白色,固态 不稳定 过氧化钠 Na2O2 —1 淡黄色,固态 稳定 ~ 6 ~

与水反应方程式 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 氧化性、漂白性 用途 10、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校

俗名 色、态 水溶性 碱性 热稳定性 与盐酸反应 与氢氧化钠溶液 与澄清石灰水 与二氧化碳 与氯化钙溶液 用途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无 制备NaOH 2Na2O2+2H2O=NaOH+O2↑ 2Na2O2+2CO2=Na2CO3+O2 有 供氧剂,氧化剂,漂白剂等 Na2CO3 纯碱,苏打,面碱 白色,固态,粉末 > 碱性(同浓度时,碳酸钠碱性比碳酸氢钠碱性强,pH值大) 不易分解 Na2CO3+2HCl=2NaCl+H2O+CO2↑ 不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Na2CO3+H2O+CO2=2NaHCO3 Na2CO3+CaCl2=CaCO3↓+2NaCl 重要化工原料,可制玻璃,造纸等 NaHCO3 小苏打 白色,固态,晶体 碱性 △ 2NaHCO3=Na2CO3+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NaHCO3+NaOH=Na2CO3+H2O NaHCO3+Ca(OH)2=CaCO3↓+H2O+NaOH 不反应 不反应 治疗胃酸过多,制作发酵粉等 11、金属的通性:导电、导热性,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一般情况下除Hg外都是固态 12、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①热分解法:适用于不活泼金属,如Hg、Ag ②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如Fe、Sn、Pb等

③电解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如K、Na、Al等(K、Ca、Na、Mg都是电解氯化物,Al是电解Al2O3) 13、铝及其化合物

Ⅰ、铝①物理性质:银白色,较软的固体,导电、导热,延展性

②化学性质:Al—3e-=Al3+ 点燃

点燃

a、与非金属:4Al+3O2====2Al2O3,2Al+3S====Al2S3,2Al+3Cl2====2AlCl3 b、与酸: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

常温常压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

c、与强碱:2Al+2NaOH+2H2O=2NaAlO2(偏铝酸钠)+3H2↑

(2Al+2OH-+2H2O=2AlO2-+3H2↑)

大多数金属不与碱反应,但铝却可以 高温

~ 7 ~

d、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铝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还原一些金属

氧化物

Ⅱ、铝的化合物

①Al2O3(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a、与酸:Al2O3+6H+=2Al3++3H2O b、与碱:Al2O3+2OH-=2AlO2-+H2O ②Al(OH)3(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白色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具有吸附作用 a、实验室制备:AlCl3+3NH3·H2O=Al(OH)3↓+3NH4Cl,

Al3++3NH3·H2O=Al(OH)3↓+3NH4+

b、与酸、碱反应:与酸 Al(OH)3+3H+=Al3++3H2O 与碱 Al(OH)3+OH-=AlO2-+2H2O ③KAl(SO4)2(硫酸铝钾)

KAl(SO4)2·12H2O,十二水和硫酸铝钾,俗名:明矾 KAl(SO4)2=K++Al3++2SO42-,Al3+会水解:Al3++3H2O14、铁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 ②化学性质:

点燃

点燃

Al(OH)3+3H+

因为Al(OH)3具有很强的吸附型,所以明矾可以做净水剂

a、与非金属:Fe+S====FeS,3Fe+2O2====Fe3O4,2Fe+3Cl2====2FeCl3 △

b、与水:3Fe+4H2O(g) ====Fe3O4+4H2 c、与酸(非氧化性酸):Fe+2H+=Fe2++H2↑

与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会被氧化成三价铁 d、与盐:如CuCl2、CuSO4等,Fe+Cu2+=Fe2++Cu Fe2+和Fe3+离子的检验: ①溶液是浅绿色的

Fe2+ ②与KSCN溶液作用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

③加NaOH溶液现象:白色 灰绿色 红褐色 ①与无色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

Fe3+ ②溶液显黄色或棕黄色

③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15、硅及其化合物 Ⅰ、硅

硅是一种亲氧元素,自然界中总是与氧结合,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

在。硅有晶体和无定型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常温下不活泼。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制成光电池等能源。

~ 8 ~

Ⅱ、硅的化合物 ①二氧化硅

a、物理性质:二氧化硅具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熔点高,硬度大。 b、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是H2SiO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 高温

SiO2+CaO====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SiO2+4HF=SiF4↑+2H2O c、用途:是制造光导纤维德主要原料;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

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②硅酸钠:硅酸钠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

剂、防腐剂、耐火材料。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实验室可以用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备硅酸:Na2SiO3+2HCl=2NaCl+H2SiO3↓

③硅酸盐:

a、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其表示方式

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如:滑石Mg3(Si4O10)(OH)2可表示为3MgO·4SiO2·H2O

b、硅酸盐工业简介:以含硅物质为原料,经加工制得硅酸盐产品的工业成硅酸盐工业,主

要包括陶瓷工业、水泥工业和玻璃工业,其反应包含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水泥的原料是黏土和石灰石;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成份是

Na2SiO3·CaSiO3·4SiO2;陶瓷的原料是黏土。注意:三大传统硅酸盐产品的制备原料中,只有陶瓷没有用到石灰石。

16、氯及其化合物

①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有毒。 ②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使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等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一般作氧化剂。与水、碱溶液则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拓展1、氯水:氯水为黄绿色,所含Cl2有少量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大部

分仍以分子形式存在,其主要溶质是Cl2。新制氯水含Cl2、H2O、HClO、H+、Cl-、ClO-、OH-等微粒

拓展2、次氯酸:次氯酸(HClO)是比H2CO3还弱的酸,溶液中主要以HClO分子形式

存在。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漂白)的易分解(分解变成HCl和O2)的弱酸。

拓展3、漂白粉: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容易保存,工业上以Cl2和石灰乳为原料制

取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须和酸(或空气中CO2)作用产生次氯酸,才能发挥漂白作用。

~ 9 ~

17、溴、碘的性质和用途

溴 深红棕色,密度比水大,液体,强烈物理 性质 化学 性质 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强腐蚀性 碘 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气态碘在空气中显深紫红色,有刺激性气味 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非金属一般也能与溴、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 氯气。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Cl2>Br2>I2 18、二氧化硫

①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1:40),密度比空

气大 ②化学性质:

a、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亚硫酸(中强酸):SO2+H2O H2SO3 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2+Na2SO3+H2O=2NaHSO3

b、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是一种暂时性的漂白 c、具有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19、硫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密度大,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放出大

量的热

②化学性质:酸酐是SO3,其在标准状况下是固态

物质 组成性质 电离情况 主要微粒 颜色、状态 性质 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a、吸水性:将物质中含有的水分子夺去(可用作气体的干燥剂) b、脱水性:将别的物质中的H、O按原子个数比2:1脱出生成水 c、强氧化性:

ⅰ、冷的浓硫酸使Fe、Al等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

ⅱ△ 、活泼性在H以后的金属也能与之反应(Pt、Au除外):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 ⅲ、与非金属反应:C+2H2SO4(浓硫酸) ==CO2↑+2SO2↑+2H2O ⅳ、与较活泼金属反应,但不产生H2

d、不挥发性:浓硫酸不挥发,可制备挥发性酸,如HCl:NaCl+H2SO4(浓)=NaHSO4+HCl 三大强酸中,盐酸和硝酸是挥发性酸,硫酸是不挥发性酸

浓硫酸 H2SO4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四大特性 稀硫酸 H2SO4=2H++SO42- H+、SO42-、(H2O) 无色液体 酸的通性

~ 10 ~

③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雾等降水过程,是由大量硫和氮的氧化

物被雨水吸收而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是化石燃料及其产品的燃烧、含硫O2 HO 2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等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SO2 H2SO3 H2SO4。在防治时可以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0、氮及其化合物

Ⅰ、氮气(N2)

a、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 b、分子结构:分子式——N2,电子式—— ,结构式——N≡N

c、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氮氮三键结合非常牢固,难以破坏,所以但其性质非常催化剂

稳定。

放电或高温

①与H2反应:N2+3H2 2NH3

②与氧气反应:N2+O2=2NO(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2NO+O2=2NO2(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溶于水气体,有毒) 3NO2+H2O=2HNO3+NO,所以可以用水除去NO中的NO2

两条关系式: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

Ⅱ、氨气(NH3)

a、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汽

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常用作制冷剂 H

b、分子结构:分子式——NH3,电子式—— ,结构式——H—N—H c、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NH3+H2O

②与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现象:产生白烟 d、氨气制备:原理:铵盐和碱共热产生氨气

方程式: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装置:和氧气的制备装置一样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注意:收集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减缓排气速度,收集较纯

净氨气)

验证氨气是否收集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

收集满

干燥: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Ⅲ、铵盐

a、定义: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如Cl-、SO42-、CO32-)形成的化合物,如NH4Cl,

NH3·H2O(一水合氨)

NH4++OH-,所以氨水溶液显碱

~ 11 ~

NH4HCO3等

b、物理性质: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 c、化学性质:

①加热分解:NH4Cl==NH3↑+HCl↑,NH4HCO3==NH3↑+CO2↑+H2O

②与碱反应:铵盐与碱共热可产生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即氨气,故可以用△ 来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如:

△ NH4NO3+NaOH==NH3↑+H2O+NaCl,

离子方程式为:

NH4++OH-==NH3↑+H2O,是实验室检验铵根离子的原理。

d、NH4+的检验:NH4++OH-==NH3↑+H2O。操作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是否变蓝,如若变蓝则说明有铵根离子的存在。

21、硝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硝酸因为挥发HNO3产生“发烟”现象,故叫

做发烟硝酸

②化学性质:a、酸的通性:和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

b、不稳定性:4HNO3====4NO2↑+2H2O+O2↑,由于HNO3分解产生的NO2或光照

溶于水,所以久置的硝酸会显黄色,只需向其中通入空气即可消除黄色 △

c、强氧化性:ⅰ、与金属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常温下Al、Fe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以用铝制或铁制的容器储存

浓硝酸

ⅱ、与非金属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 d、王水:浓盐酸和浓硝酸按照体积比3:1混合而成,可以溶解一些不能

溶解在硝酸中的金属如Pt、Au等

2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①原子组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

负电荷

原子组成 质子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 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②原子表示方法:

A:质量数 Z:质子数 N:中子数 A=Z+N

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多少,确定了质子数就可以确定它是什么元素

③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6O和18O,12C和14C,

35

A

Z

X

Cl和37Cl

④电子数和质子数关系:不带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

~ 12 ~

带正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带负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⑤1—18号元素(请按下图表示记忆)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⑥元素周期表结构

短周期(第1、2、3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2、8、8) 元 周期(7个横行) 长周期(第4、5、6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18、18、32) 素 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元素种类为26,若排满为32)

周 主族(7个)(ⅠA—ⅦA) 期 族(18个纵行,16个族) 副族(7个)(ⅠB—ⅦB)

表 0族(稀有气体族:He、Ne、Ar、Kr、Xe、Rn) Ⅷ族(3列)

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

合价 ⑧元素周期律:

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

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

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所以在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金属性最强的是Fr (自然界中是Cs,因为Fr

是放射性元素)

判断金属性强弱的四条依据:

a、与酸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释放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剧烈则越容易释放出H2,

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c、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Fe+CuSO4=FeSO4+Cu) d、原电池的正负极(负极活泼性﹥正极) 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三条依据:

a、与H2结合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结合则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c、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Cl2+H2S=2HCl+S↓)

注意:“相互证明”——由依据可以证明强弱,由强弱可以推出依据

⑨化学键: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 极性键

~ 13 ~

化学键 非极性键 离子键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的形式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

元素间形成。

非极性键: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A型,如:H2,Cl2,O2,N2中存在非极性

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B型,如:NH3,HCl,H2O,CO2中存在极性

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活泼的金属(ⅠA、ⅡA)与活

泼的非金属元素(ⅥA、ⅦA)间形成,如:NaCl,MgO,KOH,Na2O2,NaNO3中存在离子键

注:有NH4+离子的一定是形成了离子键;AlCl3中没有离子键,是典型的共

价键

共价化合物:仅仅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如:HCl,H2SO4,CO2,H2O等 离子化合物:存在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Mg(NO3)2,KBr,NaOH,NH4Cl 23、化学反应速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v=△C/△t

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浓度增大,速率增大 温度:温度升高,速率增大 压强:压强增大,速率增大(仅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有影响)

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其他: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的性质 24、原电池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①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a、有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者其中一个为碳棒)做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

做负极,较不活泼金属做正极 b、有电解质溶液 c、形成闭合回路 25、烃 ①有机物

a、概念: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2、碳酸盐等无机物外

b、结构特点:ⅰ、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一定形成四根共价键

ⅱ、碳原子可以和碳原子结合形成碳链,还可以和其他原子结合 ⅲ、碳碳之间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三键

~ 14 ~

ⅳ、碳碳可以形成链状,也可以形成环状

c、一般性质:ⅰ、绝大部分有机物都可以燃烧(除了CCl4不仅布燃烧,还可以用来灭火)

ⅱ、绝大部分有机物都不溶于水(乙醇、乙酸、葡萄糖等可以)

②烃: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甲烷、乙烯、苯的性质见表) ③烷烃:

a、定义:碳碳之间以单键结合,其余的价键全部与氢结合所形成的链状烃称之为烷烃。因为碳的所有价键都已经充分利用,所以又称之为饱和烃 b、通式:CnH2n+2,如甲烷(CH4),乙烷(C2H6),丁烷(C4H10)

c、物理性质: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状态由气态(1—4)变为液态(5—16)再变为固态(17及以上)

d、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能够燃烧,但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同甲烷

点燃

CnH2n+2+(3n+1)/2O2 nCO2+(n+1)H2O e、命名(习惯命名法):碳原子在10个以内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④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现象,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物质之间称为同分异构体

如C4H10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3(正丁烷),CH3CHCH3(异丁烷)

分子式 结构式 甲烷 CH4 乙烯 C2H4 苯 C6H6 不作要求 结构 简式 电子式 空间 结构 CH4 CH2=CH2 或 不作要求 平面型(无单键,无双键,介正四面体结构 平面型 于单、双键间特殊的键,大∏键)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不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是天然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气、沼气、油田气、煤道坑气的主要成分 ①氧化反应: 点燃 CH4+2O2 CO2+2H2O ①氧化反应: a.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点燃 ①氧化反应: a.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点燃 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有毒 物理 性质 化学 性质 ②取代反应: 光照 CH4+Cl2 CH3Cl+HCl b.C2H4+3O2 CO2+2H2O b.2C6H6+15O2 2CO2+6H2O ②取代反应: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 a.与液溴反应: Fe ~ 15 ~

③加聚反应: 催化剂 +Br2 +HBr [ ] nCH2=CH2 -CH2—CH2- nb.与硝酸反应:浓H2 SO4 产物为聚乙烯,塑料的主要 +HO-NO2 △成份,是高分子化合物 +H2O ③加成反应: Ni +3H2 △ (环己烷) 可以作燃料,也可以作为原石化工业的重要原料和标有机溶剂,化工原料 用途 料制备氯仿(CH3Cl,麻醉志,水果催熟剂,植物生长剂)、四氯化碳、炭黑等 调节剂,制造塑料,合成纤维等 注: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有上有下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直接相连的反应:只上

不下

芳香烃——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称为芳香烃。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易取代,难加成)。

26、烃的衍生物

①乙醇:

a、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易挥发的液体,可和水以任意比互溶,良好的溶剂

b、分子结构:分子式—C2H6O,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官能团——羟

基,—OH

c、化学性质:ⅰ、与活泼金属(Na)反应:

点燃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ⅱ、氧化反应:燃烧:C2H5OH+3O2 2CO2+3H2O

Cu或Ag

催化氧化:2CH3CH2OH+O2 △ 2CH3CHO+2H2O

浓H2SO4 3COOCH2CH3+H2O △ CH

ⅲ、酯化反应:CH3COOH+CH3CH2OH

②乙酸:

d、乙醇的用途:燃料,医用消毒(体积分数75%),有机溶剂,造酒

a、物理性质: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纯净的乙酸称为冰醋酸。

b、分子结构: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 c、化学性质:ⅰ、酸性(具备酸的通性):比碳酸酸性强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CH3COOH+NaOH=CH3COONa+H2O

ⅱ、酯化反应(用饱和Na2CO3溶液来吸收,3个作用)

d、乙酸的用途:食醋的成分(3%—5%)

③酯: a、物理性质: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低级酯具有特殊的香味。

~ 16 ~

b、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ⅰ、酸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H2O CH3COOH+CH3CH2OH

浓H2SO4 △

ⅱ、碱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NaOH CH3COONa+CH3CH2OH

27、煤、石油、天然气

①煤: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可通过干馏、气化和液化进行综合利用 蒸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20℃以上)的差异将物质进行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纯净物

分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5℃以内)的差异将物质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混合物 干馏:隔绝空气条件下对物质进行强热使其发生分解,化学变化

②天然气:主要成份是CH4,重要的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加热分解制炭黑和H2) ③石油:多种碳氢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可通过分馏、裂化、裂解、催化重整

进行综合利用

分馏的目的:得到碳原子数目不同的各种油,如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

油等

裂化的目的:对重油进行裂化得到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等),产物一定是一个烷烃

分子加一个烯烃分子

裂解的目的:得到重要的化工原料“三烯”(乙烯、丙烯、1,3—丁二烯) 催化重整的目的:得到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

~ 17 ~

28、常见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物质(离子) Cl- SO42- CO3 Al3+ Fe3+(★) NH4+(★) Na+ K+ I2 蛋白质 2-方法及现象 先用硝酸酸化,然后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先加盐酸酸化,然后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加入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溶于硝酸(或盐酸),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沉淀消失 加入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 与NaOH溶液共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 焰色反应呈黄色 焰色反应呈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遇淀粉溶液可使淀粉溶液变蓝 灼烧,有烧焦的羽毛气味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物质的分类

~ 18 ~

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

~ 19 ~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晶体类型与性质 晶体类型 性质比较 结构 组成粒子 粒子间作用 熔沸点 硬度 物理 性质 溶解性 导电性

离子晶体 阴、阳离子 离子键 较高 硬而脆 分子晶体 分子 范德华力 低 小 原子晶体 原子 共价键 很高 大 不溶于任何溶剂 不良(半导体Si) 金刚石、SiO2 晶体硅、SiC 金属晶体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金属键 有高有低 有大有小、有延展性 难溶(钠等与水反应) 良导体(导电传热) Na、Mg、Al Fe、Cu、Zn 易溶于极性溶剂,难溶极性分子 于非极性溶剂 易溶于极性溶剂 晶体不导电; 晶体不导电,溶于水后能溶于水的其水溶液能电离的,其水溶液可导电;熔化导电 导电;熔化不导电 NaCl、NaOH Na2O、CaCO3 干冰、白磷 冰、硫磺 典型实例 ~ 20 ~

化学反应类型

离子反应

~ 21 ~

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的相互关系

~ 22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23 ~

溶液与胶体

化学反应速率

~ 24 ~

化学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溶液的酸碱性

~ 25 ~

盐类的水解

酸碱中和滴定

~ 26 ~

电化学

元素与化合物

钠及其化合物

~ 27 ~

碱金属

氯及其化合物

卤素

~ 28 ~

氧族元素

硫的重要化合物

~ 29 ~

碳及其化合物

硅及其化合物

氮族元素

~ 30 ~

氮和磷

~ 31 ~

镁和铝

铁及其化合物

~ 32 ~

铜及其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

~ 33 ~

~ 34 ~

分类 烷烃 通式 CnH2n+2 (n≥1) 结构特点 ①C-C单键 ②链烃 ①含一个CC键 ②链烃 ①含一个CC键 ②链烃 烯烃 CnH2n (n≥2) 炔烃 CnH2n-2 (n≥2) 化学性质 ①与卤素取代反应(光照) ②燃烧 ③裂化反应 ①与卤素、H:、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②加聚反应 ③氧化反应:燃烧,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 ①加成反应 ②氧化反应:燃烧,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 苯及其同系物 CnH2n-6 (n≥6) ①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 ①含一个苯环 ②加成反应 ②侧链为烷烃基 ③氧化反应:燃烧,苯的同系物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 物理性质 一般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沸点升高,液态时密度增大。气态碳原子数为1~4。不溶于水,液态烃密度比水的小 简单的同系物常温下为液态;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小 同分异构 碳链异构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侧链大小及相对位置产生的异构 烃的衍生物 烃的衍生物结构、通式、化学性质鉴别 类别 卤代烃 官能团 -X(卤素原子) 结构特点 C-X键在一定条件下断裂 (1)—OH与烃基直接相连 (2)—OH上氢原子活泼 (1)醛基上有碳氧双键 (2)醛基只能连在烃基链端 通式

化学性质 CnH2n+1O2 (1)NaOH水溶液加热,取代反应 (饱和一元) (2)NaOH醇溶液加热,消去反应 (1)取代:脱水成醚,醇钠,醇与羧酸CnH2n+2O2 成酯,卤化成卤代烃 (饱和一元) (2)氧化成醛(—CH2OH) (3)消去成烯 CnH2nO2 (1)加成:加H2成醇 (饱和一元) (2)氧化:成羧酸 醇 -OH(羟基) 醛 羧 酯 CnH2nO (1)—COOH可电离出H+ (1)酸性:具有酸的通性 (饱和一元) (2)酯化:可看作取代 (2)—COOH难加成 ,R必须是烃基 (1)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 (2)—OH上的H比醇活泼 (3)苯环上的H比苯活泼 CnH2nO2 水解成醇和羧酸 (饱和一元) (1)易取代:与溴水生成2,4,6-三溴苯酚 (2)显酸性 (3)显色:遇Fe3+变紫色 酚 ~ 35 ~

代表物质转化关系

糖类 类别 分子式 结构特点 白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还可发生酯化反应,并能发酵生成乙 营养物质、制糖果、作还原剂 葡萄糖 (C6H12O6) 多羟基醛 蔗糖 (C12H22O11) 分子中无醛基,非还原性糖 淀粉 (C6H10O5) 由几百到几千个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部分溶于热水。能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遇淀粉变蓝色;无还原性 食品、制葡萄糖、乙醇

纤维素 (C6H10O5) 由几千个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无色无味固体.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能水解生成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无还原性 造纸、制炸药、人造纤维 主要性质 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无还原性,能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重要用途

油脂 通式 食品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汽油、乙醚、苯等多种有机溶剂中。 1.水解: 酸性条件 碱性条件——皂化反应 2.氢化(硬化)

蛋白质和氨基酸 类别 结构特点 氨基酸 分子中既有酸性基(羧基)又有碱性基(氨基),是两性物质 ①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 ②分子间能相互结合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 由不同的氨基酸相互结合而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有羧基和氨基,也是两性物质 ①具有两性 ②在酸或碱或酶作用下水解,最终得多种a—氨基酸 ③盐析 ④变性 ⑤有些蛋白质遇浓HNO3呈黄色 ⑥燃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⑦蛋白质溶液为胶体 主要性质

~ 36 ~

合成材料(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基本概念 单体 基本概念 结构单元(链节) 聚合度 高聚物 由单体聚合而成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高达数千至数万以上

含义 能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小分子,一般是不饱和的或含有两个或更多官能团的小分子 高聚物分子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复出现的最小部分 每个高分子里链节的重复次数 实例(以聚乙烯为例) 结构 溶解性 性能 特性 反应类型 CH2=CH2 线型高分子 —CH2—CH2— 结构与性质 n 体型(网状)高分子 分子中的原子以共价键相互联结成一条很长的卷曲状态的“链” 能缓慢溶解于适当溶剂 具热塑性,无固定熔点 强度大、可拉丝、吹薄膜、绝缘性好 概念 分子链与分子链之间还有许多共价键交联起来,形成三度空间的网状结构 很难溶解,但往往有一定程度的胀大 具热固性,受热不熔化 强度大、绝缘性好,有可塑性 示例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常见反应类型 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加聚反应 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分子的反应。 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 均聚反应 nCH2=CH2+nCH2=CH—CH2 共聚反应 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多种 ①以某分子中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基团中的活泼氢原子结合成水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nH2O ②以醇羟基中的氢原子和酸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相互结合,生成高分子化缩聚反应 合物,同时生成小分子(如H2O、HX、NH3和醇等)。  nHOOC—COOH+nHOCH2CH2OH+2nH2O ③以羧基中的羟基与氨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H2O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一定条件下 nH2O-(CH2)5-NH2+nHOOC-(CH2)6-COOH+2H2O 一定条件下~ 37 ~

化学计算

物质的量及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1)n=

N

VN n=m n=V n=

AMV m22.4 Lmol1(标准状况) n=c·V n=VρM

(2)M=mn m=M·n V=mρ VVnBm=n cB=V c1V1=c2V2 (浓溶液稀释)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物质溶解度、溶液浓度的计算

~ 38 ~

pH及有关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 39 ~

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常见气体及其他物质的实验室制备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固体·加热

固体+液体·不加热 固(或液)体+液体·加热 ~ 40 ~

常见气体的制备 制取气体 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 装置类型 收集方法 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固体的试管口要略向下排固体 倾斜。 2KCl+3O2↑或 O2 2KClO3水+ ③先均匀加热,后固定在放法固体 2KMnO4K2MnO4+MnO2+O2↑ 药品处加热。 · ④用排水法收集,停止加热加热 向下 前,应先把导气管撤离水面,NH3 2NHCl+Ca(OH)CaCl2+2NH3↑+2H2O 42排气法 才能熄灭酒精灯 固 液 向上 ①同上①、③、④条内容。Cl2 MnO+4HCl(浓)MnCl2+Cl2↑+2H2O 2体 体 排气法 ②液体与液体加热,反应器+ + 内应添加碎瓷片以防暴沸。 液 液 ③氯气有毒,尾气要用碱液NO 3Cu+8HNO(稀)排3Cu(NO3)2+2NO↑+4H2O 3体 体 吸收。 水法·加 ④制取乙烯温度应控制在C2H4 热 170℃左右 CH3CH2OHCH2==CH2↑+H2O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H2 Zn+H2SO4(稀)==ZnSO4+H2↑ 向下排 ②使用长颈漏斗时,要把漏气法或 斗颈插入液面以下。 C2H2 CaC2+2H2O→Ca(OH)2+CH≡CH↑ 排水法 固体 ③使用启普发生器时,反应+ 物固体应是块状,且不溶于CO2 CaCO3+2HCl==CaCl2+CO2↑+H2O 液体 水(H2、CO2、H2S可用)。 · ④制取乙炔要用分液漏斗,不 NO2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向上 以控制反应速率。 加 应在通风橱中制排气法 ⑤H2S剧毒,热 备,或用碱液吸收尾气。不可用浓H2SO4 H2S FeS+H2SO4(稀)==FeSO4+H2S↑ 气体的干燥

干燥是用适宜的干燥剂和装置除去气体中混有的少量水分。常用装置有干燥管(内装固体干燥剂)、洗气瓶(内装液体干燥剂)。

所选用的干燥剂不能与所要保留的气体发生反应。常用干燥剂及可被干燥的气体如下:

(1)浓硫酸(酸性干燥剂):N2、O2、H2、Cl2、CO、CO2、SO2、HCl、NO、NO2、CH4、C2H4、C2H2等(不可干燥还原性或碱性气体)。

(2)P2O5(酸性干燥剂):可干燥H2S、HBr、HI及浓硫酸能干燥的气体(不可干燥NH3等)。

(3)无水CaCl2(中性干燥剂):可干燥除NH3以外的其他气体(NH3能与CaCl2反应生成络合物CaCl2·8NH3)。

(4)碱石灰(碱性干燥剂):可干燥NH3及中性气体(N2、O2、H2、CO、NO、CH4、C2H4、C2H2等)。不能干燥酸性气体。

(5)硅胶(酸性干燥剂):可干燥Cl2、O2、H2、CO2、CH4、C2H4、C2H2(硅胶能吸附水,也易吸附其他极性分子,只能干燥非极性分子气体)。

(6)其他:如生石灰、NaOH也可用于干燥NH3及中性气体(不可干燥有酸性或能与之作用的气体)。 物质的分离提纯 物理分离提纯法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举例 注意事项 ①要“一贴二低三靠” 漏斗、烧杯、玻璃棒、粗盐提纯时,把粗盐溶②必要时要洗涤沉淀物过滤 固体与液体分离 铁架台(带铁圈)、滤于水,经过过滤,把不(在过滤器中进行) 纸 溶于水的固体杂质除去 ③定量实验的过滤要“无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①一般先配较高温度的饱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结晶 化大,氯化钠溶解度随和溶液,然后降温结晶 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烧杯及过滤仪器 重结晶 温度变化小,可用该法②结晶后过滤,分离出晶变化不同 从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体 ~ 41 ~

升华 蒸发 混合物中某一成分在酒精灯、大烧杯、圆粗碘中碘与钾、钠、钙、(升华物质的集取方法不一定温度下可直接变底烧瓶、铁架台(带镁的碘化物混杂,利用作要求) 为气体,再冷却成固铁圈)、石棉网 碘易升华的特性,可将①溶质须不易分解、不易水解、不易被氧气氧化 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蒸发皿、三角架、酒从食盐水溶液中提取食②蒸发过程应不断搅拌 质 精灯、玻璃棒 盐晶体 ③近干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蒸馏烧瓶、冷凝管、制取蒸馏水,除去水中酒精灯、锥形瓶、牛杂质。除酒精中水(加生利用沸点不同以分离角管、温度计、铁架石灰),乙醇和乙酸(先加互溶液体混合物 台(带铁圈、铁夹)、NaOH蒸馏,后加浓石棉网等 H2SO4蒸馏);石油分馏 ①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②加沸石(碎瓷片) ③注意冷凝管水流方向应下进上出 ④不可蒸干 蒸馏 分馏 分液 除溴乙烷中乙醇(先水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液漏斗(有圆筒洗),水、苯的分离,除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的分离 形、圆球形、圆锥形) 乙酸乙酯中乙酸(加饱和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Na2CO3洗) ①萃取后要再进行分液 ②对萃取剂的要求:与原溶剂互不混溶、不反应;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溶质不与萃取剂反应;两溶剂密度差别大 ③萃取后得到的仍是溶液,一般再通过分馏等方法进一步分离 要不断更换烧杯中的水或改用流水,以提高渗析效果 ①固体先研细 ②搅拌或振荡 ③易溶气体溶解要防倒吸 ④必要吋加热 ⑤注意后续操作 ①注意无机盐的选用 萃取 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可在烧杯、试管等中进行,一般在分液漏CCl4把溶于水里的Br2斗中(为便于萃取后萃取出来 分液) 渗析 用半透膜使离子或小分子从胶体中分离出半透膜、烧杯等 来(提纯胶体) 除去Fe(OH)3胶体中的HCl 溶解 杂质与被提纯的物质溴乙烷中的乙醇;Cl2中分液装置或洗气装在溶解性上有明显差的HCl;CaCO3中的置或过滤装置 NaCl 异的混合物 盐析 利用某些物质在加某②少量盐能促进蛋白质的些无机盐时,其溶解烧杯、玻璃棒以及过从皂化液中分离肥皂、溶解,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度降低而凝聚的性质滤仪器 甘油;蛋白质的盐析 变性 来分离物质 ③盐析后过滤 化学分离提纯

化学法要同时考虑到各组成成分及杂质的化学性质和特点,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别加以分离提纯。一般原则是:①引入试剂一般只跟杂质反应;②后续试剂应能除去过量的前一试剂;③不引进新杂质;④杂质与试剂生成的物质易与被提纯物分离(状态类型不同);⑤过程简单,现象明显,纯度要高;⑥尽可能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⑦除去多种杂质时应考虑加入试剂的合理顺序;⑧如遇到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时,应防止倒吸现象发生。在进行化学分离提纯时,进行完必要的化学处理后,要适时实施某些物理法操作(如过滤、分液等)。

试剂的选择或采取的措施是最为关键的,它要根据除杂的一般原则,分析杂质的状态类型来确定。①原物质和杂质均为气体时,一般不选用气体作为除杂的试剂,而选用固体或液体试剂;②原物质和杂质均为可溶于水的固体(或溶液)时,杂质的除去,要根据原物质与杂质中阴阳离子的异同,选择适当试剂,把杂质中与原物质不相同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转变成沉淀、气体、水或原物质。试剂一般选用可溶于水的固体物质或溶液,也可选用气体或不溶于水的物质;③原物质和杂质至少有一种不溶物时,杂质的除去

~ 4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