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川羌族自治县512震后四周年汉羌人民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

北川羌族自治县512震后四周年汉羌人民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

来源:好走旅游网


北川羌族自治县512震后四周年汉羌人民生活现状分析及

对策

【摘 要】目的:了解北川羌族自治县512震后四周年汉羌人民生活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取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汉羌聚居区的3个主要乡镇(新北川、香泉乡、擂鼓镇)中的30余个村进行调查。结果与结论:北川羌族自治县512震后四周年汉羌人民生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住房问题未解决,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受到耕地流失、工作岗位有限以及地方经济正在起步的影响,情况不容乐观。

【关键词】512震后;生活现状;北川羌族自治县;对策 【中图分类号】r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60-02

5.12特大地震前,北川是四川省绵阳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 也是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总面积2867.83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县共有1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 占总人口的87% 。全县分布有17个少数民族, 占总人口的59.9% , 其中羌族人口9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56.7%。县政府驻地曲山镇, 全县置3镇17乡278个村。[1]汶川地震已造成北川县死亡约2万人, 县城1/3因山体滑坡被埋掉, 漩坪、禹里两个场镇全部被唐家山堰塞湖淹没, 50% 的人口失去了土地和生产资料, 全县经济损失约600亿元。[2]

距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四年有余,在国家、援建

省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取得重大成就。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绝大多数农民陆续搬入新居,开始了震后新生活。但是,灾后居民的生活是否已经步入正轨?本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下的三个乡镇(新北川、香泉乡、擂鼓镇)为例,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进行调查,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一手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取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汉羌聚居区的3个主要乡镇(新北川、香泉乡、擂鼓镇)中的30余个村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本调查由川北医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共计27人)于2012年7月8日至7月14日完成。调查员在调查前对问卷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就调查技巧进行统一培训后,以3人为一组,深入到户进行调查。调查以访谈的形式进行,相关问卷信息由调查员记录。

1.3统计分析:整理问卷,将有效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本研究关于两民族生活现状所涉及的对比均采用2检验,对于有20%的格子理论值小于5时,p值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2.5 汉族与羌族文化程度对比:调查发现,汉族与羌族文化程度都集中在初等(小+小在+小x+初+初x),分别为61.2%、60.4%。(表5)两族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盲中羌族占的比例为56.2%,明显高于汉族;初等文化程度,羌族占的比例为51.5%,与汉族无

较大差异;而汉族中等文化所占比例为54.5%,明显高于羌族;在高等文化程度上两民族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民族间文化程度差异有关。 3 讨论

08年5.12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四年有余,在国家、援建省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取得重大成就。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绝大多数农民陆续搬入新居,开始了震后新生活。但是部分地区的居民生活现状仍然让人担忧。

3.1 重建住房给当地居民所带来的压力。如果以农户修建砖瓦结构房为例,按照户均 80 平方米的标准计算,每户约需资金 6~8 万元。扣除中央、对口援助省市、地方政府的补贴以及社会团体的捐赠和农民自筹外,还需要贷款约 2~3 万。 虽然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已经给予了受灾居民足够的帮助,但是由于灾害以及灾后重建导致当地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了失地农民。政府采取措施,为这一部分劳动力安排了诸如环卫工人等工作,但是仍然有部分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走出去。调查可以看出,在2960个居民当中,有727人无工作,其中包括0—4岁的孩子133人,这一部分孩子需要人无时无刻的关怀,就导致部分劳动力不能抽出时间去进行工作,获得经济收入;读书人数334人,这一部分人无创造经济收入的能力,却是家庭经济支出的一个因素;务农人数为526人,这一部分人,由于灾害导致土

地的流失,从土地当中获得的收益甚微;工作的人数为1373,这一部分人为当地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

从居住来看,常驻人口为2245(75.8%),外出人口为505(17.1%)(包括外出工作和外出读书),移居人口为210(7.1%)。(表1)就以上而言,工作的人主要是选择在当地工作,或者是政府安排的工作,而外出打工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由于灾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旅游、工业等各种经济产业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就地工作的人存在工资低等情况,而外出的这一部分居民,由于文化程度低,也就导致收入低的状况。

还有,调查当中仍然存在较多家庭集中住在安置房的情况,四年已经过去,但是居民住房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这其中的问题值得深思。是政府力度不够,还是居民无力承担,其中的原因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

所以,由于存在借贷情况,还有由于地震导致大到房屋,小到存款、牲畜、家电等财产严重损毁,许多农户在农房重建之后便再无多余的储蓄可言。加之地震中伤亡导致家庭劳动力不足、医疗费用增加,以及受教育支出、养老支出、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农户家庭收入入不敷出,灾区大部分农民的真实生活水平同震前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由于经济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导致当地居民生活压力越来越重。

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形式堪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体现现阶段灾区人民生活现状的一个指标。但就拿我们所调查的地区而

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并未达到报道中所说的97%,其原因有如下:1.宣传力度不够;2居民经济制约就灾区而言,医疗必不可少,由于灾害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如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仍旧不到位,这势必又在已经很严峻的生活现状前又置了一个不小的坎。

3.3 禹羌文化亟待保护。就居民生活习惯分析,以及在调查走访中可以知道,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投入了较大的力度,而导致了禹羌文化保护的不到位,人们转向用打麻将等休想方式进行娱乐。除了少数旅游景点以为,禹羌文化已经很少在乡村中发现。 3.4 经济仍然需要发展。在调查的居民中,男性1547人(52.3%)(表1),然而吸烟人数为697(45.1%),其中存在有部分女性吸烟者;不饮酒的人数为2086(70.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能存在经济问题,没有能力支出除基本生活外的财力,而导致一些曾经抽烟及喝酒者现在已经戒掉的情况。而调查中女性抽烟的情况也存在,是不是因为地震灾害遗留下来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3.5 文化程度低,制约经济发展。调查发现,当地居民文化程度偏低,以文盲(24.1%)以及初等文化程度(61%)为主。(表1)分析调查所得的当地居民数据得知:0-4周岁的人数为133人,0-16周岁434人,0-18周岁539人,0-20周岁530人,5-16周岁300人,5-18周岁504人,6-20周岁477人。然而现在在读的人数为334人。如果从五岁开始入学,那么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初

中在读人数为300人左右,而在读高中生只有34人左右。这就是导致当地教育程度低的直观分析。然而,羌族和汉族的文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大体不高。这也许同当地在地震中导致教学设施的损毁,大量在读学生因灾害丧生有关。可能也存在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

文化程度的普遍偏低,导致了当地居民在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没有能力外出打工,只能留在当地进行高体力投入,低回报的以劳动力换取低收入的工作。这大大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到位,从根本上限制了当地居民生活现状的不乐观。 4 对策

4.1 尽快解决安置房居民的住房问题。只有解决了住房问题,居民才能有更多的经历参与到生产与建设当中。

4.2 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灾区居民收入。许多灾后重建的农房都是外表光鲜亮丽,内部却空空如也。所以,要真正改善灾区农民的物质生活,仅仅依靠政府补助是不够的,一定要调动灾区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其自立更生、自给自足。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地方政府提供一个有利的大环境,帮助灾区居民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是积极发展本地优势产业,提供各项优惠措施,有选择性地吸引外来投资,为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以期加快优势产业迅速发展。二是实施支农惠农政策,做好恢复闲置土地的农业生产工作;重视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本

地特色农业,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实施灾区农民就业帮扶计划,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实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口支援、定向招工、定向培训、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4.3 加强新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普及,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加大对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尽量普及到各个地方,对无力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单身家庭或者五保户进行一定的政策补贴。

4.4 弘扬禹羌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文化的载体是人。地震对羌族人民的打击是几乎摧毁了整整一代人。在北川文化事业重建过程中, 重中之重就是要基于文化长远发展, 保护人, 培养人。在羌文化的保护和复兴工程中, “人” 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都必须以服务于当地人为宗旨, 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保护和培养羌文化传承人为主。因此, 在此项工作中, 必须贯彻“ 服务人、保护人、培养人”的原则。以生产生活为载体,进行着重培养,大力宣扬的形式,对农村居民生活进行丰富,以解决禹羌文化出现的危机。

4.5 教育为本。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推动一个地方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人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当地教育程度,需做到以下几点:1)完善教育硬件设备;2)增加教育软实力;3)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4)完善当地九年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 曾庆芬.北川羌族自治县震灾后农牧业生产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5):24—28.

[2] 经大中.灾后产业重建与区域经济发展[ a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c ]. 西南民族大学, 2008,( 9).

[3] 李沁霞等.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由农房重建窥探四川灾区农民新生活[j].中国商界,2010,(08):89—90.

[4] 张培娟.2011年新农合覆盖97%农民[r].中国保险报,2010-02-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