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视阈下的高职教育特色专业设置 ——以浙江高职教育为例文/王良春产业结构通常是指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在数量上的比例结构和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培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浙江高职院校招生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规模上发生偏离,专业布点数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关联度不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举措: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专业设置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产业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专业。从未来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浙江必将伴随中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而发生逐步变动。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向知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出现了升级和融合的趋势: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或高级化,即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54:41,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浙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的同步不是亦步亦趋,亦非“一蹴而就”,而是“与时俱进”。如果因高职院校“扩招”而大幅增设教学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那无异于“揠苗助长”。专业架构如何瞄准、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国外的职业分析的能力型专业模式可资借鉴。当下,能力型专业模式在美国一些州的职业教育中有所体现。其基本思路是:“国家或州(省)根据职业分类按照‘成组技术’原理,制订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并组织专家开发能力标准,职业院校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生源情况提出专业设置方案,由行业部门或部门批准后实施。”一、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合理的专业架构既是地方之责,亦需贯彻国家大政方针。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2010年6月,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人才规划纲要》,其中特别阐述了如何“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其发展目标是: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在教育、、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其主要举措是: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根据国家规划,制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三、架构与区域经济高匹配度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口径可宽、可窄,过分强调设置宽口径专业,就会弱化专业特色,虽然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但却牺牲了专业的针对性;而专业口径过窄,虽然突出了高职专业特色和专业的针对性,但专业的适应性会较差,会丧失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为了同时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可以在大专业类的基础上组建众多的专业群组,即以一定的课程结构为此大类专业的基础,在基础上可以设置具有不同方向和特色的课程模块,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可以调整培养方向。专业群的优势是可以不变动专业大类,而只调整专业群的方向。这样,可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而灵活转向,使人才培养更加自主化、动态化,既可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又可避免过多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惟其如此,方可将专业的设置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动态性变化相匹配、相同步。(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适应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也是高职教育专业架构必需遵循的市场规律。所谓适应需求,就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
OCCUPATION 2011 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