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顺序 专业及班级 12级学前班 20 授课日期 讲授课题 复习重点与思考练习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
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1)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特的干扰。 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2)想象的发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 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能引发情绪;2.情绪影响想象,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 (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1.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2.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岁半至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当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活动的时候,就明确客观地说明了想象的出现。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表现为下列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简单的相似联想;3.没有情节的组合。 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
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主题无预定目标,不稳定,内容零散,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幼儿想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无意想象实际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i只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1.活动中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2.想象主题逐渐稳定;3.为了实现主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定势想象实验说明幼儿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时,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二者是根据想象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区分的。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一)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二)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级水平的想象。想象内容
主要有四类:①经验性想象;②情境性想象;③愿望性想象;④拟人化想象。2.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三)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发展奠定基础
1.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量的想象形象,出现创造想象因素; 2.再造想象可以转换为创造想象。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创造想象的发生,表现为能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为:独立性。这类想象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
性少;新颖性。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束缚。 (一)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2.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上略有改造;
3.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相似。 (二)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有研究认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有6种水平:
1.最低水平:不能接受任务;2.能在图片上加工,画出图画,但物体形象只是粗线条的,只有轮廓,无细节;
3.能画各种物体,已有细节;4.画出的形象包含某种想象的情节; 5.据想象情节.画出几个物体,它们之间有情节联系;6.按照新的方式运用所提供的图形。
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象水平逐渐提高。具体表现在:
(1)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2)自编新故事;(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一)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2.混淆假想与真实。 (二)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2.情绪的影响;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2~3岁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儿童想象的最初形态的特点如下: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活动开展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 2.想象过程进展缓慢;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想象表象只是新情境的某些特征和旧形象的某些特征的等同或相似性联想;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动作有利于促进幼小儿童想象的进行; 6.想象依赖成人的语言提示,成人语言提示作用在于: (1)使有关表象活跃起来;(2)丰富想象内容。 二、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主要表现: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原因:
(1)想象受感知形象直接影响;(2)不追求想象成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三、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具体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练习作业】
制作本章节知识重点思维导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