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及感悟【三篇】

来源:好走旅游网
【 导语】⼼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理⼼理发展的规律,运⽤⼼理学的教育⽅法,培养学⽣良好的⼼理素质,促进学⽣整体素质全⾯提⾼的教育。以下是为您整理分享的⼼理健康教育⼼得及感悟【三篇】,欢迎您的参阅。  【篇⼀】

  根据当前教育环境⾯临的新形势新任务,20xx年12⽉11⽇,教育部对原有《纲要》进⾏了修订,印发了《中⼩学⼼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六字⼯作⽅针”——全⾯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指导、协调发展,以及“四个结合”基本原则——科学性与时效性结合,发展、预防和危机⼲预相结合,⾯向全体学⽣和关注个体差异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的主体性相结合。

  该指导纲要主要陈述了五个⽅⾯的内容:⼀、⼼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理健康教育的⽬标与任务,三、⼼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四、⼼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法,五、⼼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通过该纲要的学习,我充分意识到了当前学校⼼理教育重要性和必然性,作为⼀个⽼师尤其作为⼀个班主任,必须加⼤对学⽣⼼理发展的学习和关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作,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真正培养⾝⼼健康的栋梁之才。  虽然,国家各⼤⽂件精神和政策要求学校开展⼼理健康教育专题,建⽴⼼理咨询室,全⽅位为中⼩学⽣的⼼理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但是,毕竟,⼼理学的知识博⼤精深,不是所有⽼师都接受过正规的⼼理辅导培训的,另外就是⼼理咨询室,虽然各学校都有设置,但实事求是的说,⼀⽅⾯是普通学校的⼼理咨询室的配置都⽐较简陋,另⼀⽅⾯,学⽣对于⼼理问题普遍认识不够到位,缺乏主动寻求⼼理帮助的勇⽓,有了⼼理上的问题,连主动向班主任求助的想法都很少,想要学⽣主动⾛进⼼理咨询室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就对⽼师们提出了更⾼的教育要求,要在⽇常的教学中主动⾃觉地遵循学⽣⼼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特点的⼼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格魅⼒和为⼈师表的作⽤。但不得不考虑当前的中学教育环境,还是普遍讲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第⼀标准,学校⾃然还是将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第⼀标准,那这就在很⼤程度上限制了⽼师们对于学⽣⼼理状况的关注,有的⽼师发现学⽣课堂有异常⾏为,⽆⾮就是两种处理⽅式,要么作为课堂捣蛋分⼦交由班主任作为违纪情况处理,要么以扰乱课堂秩序为由直接训斥学⽣,这些都不利于学⽣的⼼理健康发展。

  学校固然也有不定时开展的⼼理健康教育讲座,但是由于场地、经费等等各⽅⾯的原因,毕竟很少,⽽全体学⽣都能参与的机会少之⼜少,即使参加,群体活动,起到的作⽤也是微乎其微的。

  综合来看,真正能够为学⽣⼼理发展挑起重担的责任还要落到班主任肩上,还要落到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开展⼼理教育才是有效引导学⽣⼼理健康发展的最可⾏最有意义的⽅式。⽽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之⼀是班会的组织和开展,班主任在班会组织中积极开展⼼理教育课,合理加⼊⼼理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团队建设、⼼理训练、情景设计、⾓⾊扮演、团队游戏、⼼理情景剧,等等,将空泛的⼼理教育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亲⾝参与其中,真实感受,⾃我内化提升的真正有助于学⽣⾝⼼发展的⼼理教育,同时,对学⽣长远发展的意义是深刻深远的。  【篇⼆】

  我有幸参加了⼼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对我今后的⼯作具有很⼤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多位专家的理论课,还有课上与课下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

  ⼀、⼼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学⽣中开展⼼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学⽣⼼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理承受⼒脆弱、⼈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卑⼼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并且在近⼏年呈上升趋势,学校⼼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引发⼀些不必要的⿇烦甚⾄更严重的后果。⼼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向的是全体学⽣,不应该只针对⼼理有问题的学⽣;⼼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作⽤的;不应把⼼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门增加学⽣负担的学科,⽽应该具有促进学⽣各⽅⾯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应该是讲究艺术,⼼理健康教育实施⽅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理教育培训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师也有烦⼼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和苦恼。但如果要做⼀名受欢迎的⽼师,就⽆论如何也不能将⾃⼰的不良情绪带⼊课堂,更不能因此⽽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进教室的前⼀刻,告诉⾃⼰,“⼀定要微笑”,要把⾃⼰最积极乐观的精神⾯貌展现给学⽣,并以此来感染学⽣的学习情绪。没有⼀个学⽣愿意看到⼀个怒⽓冲天,动不动就发⽕的⽼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的⼼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

  提⾼⼼理健康的时效性。在新形势下,⼩学⽣不同阶段表现出各⾃的⼼理特点和⼼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作。⼀是新⽣⼊学的适应期。这⼀阶段应⽤⼼理评价系统建⽴⼩学⽣的⼼理档案,⽬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个学⽣的⽓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理素质和个体⼼理差异,帮助学⽣认识⾃我,接纳⾃我,树⽴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活的⾓⾊转换,为他们⾝⼼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学习⽣活的困惑期。这⼀阶段⼩学⽣正处于⼉童⾝⼼发展的⼀个重要转折时期,这⼀阶段,第⼆信号系统活动⽇益发展并初步占主导地位,⼝头⾔语,

内部⾔语能⼒不断完善,但学习⽣活中往往表现出⾃制⼒差,社会道德是⾮判断⼒以近期、⾃我为主的特点。

  通过⼼理咨询、⼼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式解决学⽣学习焦虑、⼈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习⽆能的⼼理问题。同时通过⼼理健康指导,开发⼩学⽣潜能,建⽴⼼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篇三】

  参加⼼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对我来说意义重⼤,让我进⼀步了解了⼼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含义,对我今后的⼯作具有很⼤的帮助。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以及对于未来的⼀些想法谈谈⾃⼰的⼏点体会:

  ⼀、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理学理论知识,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的⽅法,也学到了正确对待⽣活的⽅式。如怎样释放压⼒,调整⾃⼰⼼态,建⽴积极向上的健康⼼态。以健康的⼼态⼯作、学习、⽣活,碰到问题不消极,想办法解决。并且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作、是当⼀名好教师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理发展的需要⽽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和培养学⽣的⼼理素质,帮助学⽣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活中所⾯临的各种压⼒、如何进⾏情绪调节等。使学⽣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促进⼼理素质提⾼才是⼼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标。从本质上来讲,⼼理健康教育是⼼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全⾯发展的重要⽅⾯,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理健康问题是每⼀位学⽣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的学⽣,也同样需要⼼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反⽽更需要⼼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清华⼤学⽣向狗熊泼硫酸便是⼀个的例证。

  四、⼼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我们知道⼀个巴掌拍不响,学校⼼理健康教育仅仅有我们的热情是不够的。通过这次培训,给我的启⽰就是:在学校开展⼼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努⼒。学校领导要重视,虽然有些学校有这⽅⾯的材料和计划,那只不过是应付检查。各任课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渗透⼼理教育,优化学校、班级⽂化⼼理环境,开展⼼理辅导⼯作、开设⼼理辅导课,加强学⽣⼼理辅导和⼼理训练。总之,软件和硬件两⼿都要抓,可是现状令⼈尴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