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艳辉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4期
邢艳辉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农技中心,江苏铜山 221100)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桑树、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等,属杂食性害虫。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1 分布和危害情况
1.1 分布情况
根据资料介绍,目前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等6个省市已经出现了美国白蛾疫情。2012年初在江苏徐州部分区县发现了美国白蛾,部分在桑园危害严重。据观察发现一年发生完整的两代,并有时代重叠的现象。
1.2 危害情况
据部分资料记载和实地观察发现,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形成网幕等特点。美国白蛾以幼虫为害,幼龄幼虫群居食害叶肉,仅留表皮,呈“白叶”状,大约到4龄后,分成一个或几个小群体,食量成倍增加,且形成网幕,食叶只剩叶脉,5龄后分散成个体向各处转移,其食量剧增,轻的造成部分枝条被食光,严重的致使全株树叶食光,造成树势衰败,以至整株死亡。此虫具有耐饥性,食性杂,适应性广,繁殖力强、传播迅速等特点,适宜繁衍场所甚多,一旦发生,蔓延快,根治困难。所以称为危险性检疫害虫。传入后,对我国蚕业、果树、林业是一个极大的危害,为此,对美国白蛾进行积极的研究和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2 发生规律
2.1 成虫、幼虫和卵的特点
2.1.1 成虫。白色中型蛾子,体长13~15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绒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2.1.2 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三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2.1.3 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2.2 生活习性和生活史
美国白蛾在苏北、鲁南一般一年发生2代,根据当年气温条件的变化,稍有不同的变化,以蛹在茧内越冬,茧可在树皮下以及土壤、石片下发现。翌年春季羽化,产卵在叶背成块,覆以白鳞毛。幼虫共7龄。在美国,幼虫经一月到一个半月老熟,爬到土面结茧化蛹;夏末羽化。中秋发生第2代幼虫为害。完成一个世代大约需要38d左右。
2.3 危害特点
此虫危害特点主要是群居性危害和形成保护性网幕,但是也是容易被发现和鉴定的主要特点。此虫具有耐饥性,食性杂,适应性广,繁殖力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据观察和调查,在桑树、各种果树、绿化苗木(如椴树)和用材林均能发现此虫危害。严重威胁蚕桑发展。2012年在全区桑园调查发现,全区各个蚕桑镇如单集、棠张、张集均普遍发生此虫危害。起危害桑树特点是以幼虫取食危害顶部桑叶。4月底第一代幼虫开始危害。幼虫吐丝结网,群居危害。1~2龄幼虫只取食叶肉,致桑叶片成纱网状;3龄后,幼虫将叶片咬成缺刻,1~4龄幼虫取食形成网幕,5龄后分散取食,进入暴食期,严重时将整株桑树叶蚕食一光。远看整株桑树像套在一个白色网子里,十分明显。
3 传播方式
一是老熟幼虫爬行及成虫飞翔传播,但是成虫飞翔能力不是很强,二是幼虫、蛹随寄主植物、货物包装物以及附在交通工具上作远距离传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木材包装材料广泛应用,美国白蛾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加上白蛾虽然是杂食性的,但是对桑树、榆树、紫叶李、法国梧桐、泡桐、杨树、柳树、杏、樱桃、黄豆、比较偏食,特别是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已经威胁到蚕桑和林业发展,因此蚕农需要大力重视此事。
4 防治技术
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一般第一代较轻,但是第二代迅速发展,集合我区实际,区林业局蚕桑站推出了:“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5月初在白蛾喜欢的树种上下功夫采取人工防治,8月用化防。在桑园根据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的特点,在养蚕前进行人工捕捉或者化防,是十分必要的。
4.1 人工防治
在幼虫3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并集中处理。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定期定人集中处理。具体操作办法为:1~4龄幼虫在网幕内群居生活,发育到2~3龄时、(幕显而易见,可在4龄前剪除网幕,消灭幕内幼虫;于幼虫(6~7龄)顺树干向下转移前,在距地面0.5半高的树干上围草,并在近上缘和下缘处用草绳绑好,上缘绳要松些,使幼虫易于钻入草内,其下缘绳应紧些,以防幼虫爬出去,隔日解开围草,拣出幼虫和蛹杀之,在成虫发生期捕杀成虫,于越冬代成虫羽化期的每日14~18时夏季代在16~20时进行,越冬代成虫多在墙缝处、其次在树干上较多。夏季代主要在树干仁多,其次是建筑物表面上。在桑园冬季管理上加强对桑树拳部进行刷查,发现越冬虫蛹及时进行杀死。对桑园进行冬季深翻,以杀死和冻死部分越冬虫蛹。
4.2 化学药剂喷药防治
在幼虫危害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防治中,重点检查桑树、悬铃木、臭椿、榆树、金银木、桃树、白腊等树种是否有幼虫危害,如果有幼虫危害,就要对所辖区域检查一遍,及时防治。根据我区防治经验,利用药剂2.5%溴氰菊酯乳或氯氰菊酯油2500倍液(桑树养蚕期间或桑园禁用)。在桑园养蚕前15d,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对桑园喷雾防治效果很好。防治率能达到95%以上。
4.3 生物防治
周氏啮小蜂是新发现的物种,原产我国,却成为美国白蛾的天敌。(因幼虫在所出生的叶子上裹上了网,所以农药可能作用不大。)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措施,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死亡率达90~100%。但在蚕桑生产上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1] 高德三.危害桑树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一美国白峨[J].蚕学通讯,1987,(2):33-34.
[2] 李广荣.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一[J].中国果菜,2009,(6).
[3] 王雅君.美国白蛾生物学特征及防治方法 [J].河北林业科技,20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