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组织行为学感想

组织行为学感想

来源:好走旅游网


论态度与一致性

关键词:一致性 失调

总体上,研究表明,人们寻求态度之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各台在努力调和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表现的富有理性和言行一致【1】。

人为了避免和自己的行为发生矛盾,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者说想法。也许你有一个朋友,正在追求一个很漂亮的女孩,追了很久但是最终没有追到,你的朋友可能会说:“她也没有我以前想得那么好!”也可能有两外一种情况,有个女孩你一直不太注意,突然进来她对你很好,有说想追求你的态势,你可能会说:“这个女生也不错啊,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应当了解的是,人的态度是主观的东西,而事件却对于个人来说是客观的。客观制约着主观,人的态度会受制于客观。上面的例子就是一个佐证。

问题是,态度的一致性并非总是对我们有利。比如说,

如果说,我有一次考试突然考得很好了,然后我会认为我很厉害,再接再厉,自信心就足了,很可能成绩就从此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样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反过来呢?如果我考试考突然又一次得很差,根据一致性理论,我会改变看法,认为我并不是那么有我原先的那种水平,然后就一直这么认为,便成了不思进取,注定会一蹶不振。这样的情况是应该避免而不应该是放任的。

那么该如何避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对自己不利的影响呢?我将在结合接下来的认知失

调理论来具体得论述。

20世纪50年代末,认知失调理论被列昂费斯廷格提出。该理论着力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认识失调泛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

对于失调状态,人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失调状态。比如你觉得买彩票时几乎不可能中奖的,但是偶尔你也还是会去买。其实赌徒本身也知道赌钱时候胜出的概率,但还是会去一赌再赌。比如那些吸烟的人知道吸烟是有害健康的但还是会去吸烟。费斯廷格指出:个体减少失调的愿塑由下面三个因素决定:(1)造成失调的要素的重要程度;(2)个体相信自己受到这些要素控制的程度;(3)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受益程度。用吸烟举例子,第一种情况是吸烟者认为,吸烟没有太大的害处,以后注意一点就可以了;第二种情况是吸烟者认为吸烟的害处也就是那样,不会变的。第三者情况是,吸烟者认为吸烟带来的快感远远大于吸烟对他带来的害处。

教材【2】里面的一个例子非常地经典,我且引来说说。某公司经理史密斯夫人坚定地认为任何公司都不应该对空气和水造成污染。但遗憾的是,由于工作需要,在决策时,公司的利益压倒了她对污染的态度。她知道将公司污水倒入当地河流中(在此我们假设这样做并不违法)能使公司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她会怎么办呢?很显然,史密斯夫人此时经历着高度的认知失调。由于这个例子中各要素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史密斯夫人不会忽视这种不一致。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首先,史密斯夫人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停止对河流的污染);其次,她可以认为这种失调行为并不那么严重从而降低失调感(“我不能丢掉自己的饭碗,作为公司的决策者,我常常不得不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环境和社会利益之上”);第三种途径是改变态度(“污染河流并没有什么大错”);最后还有一种途径,寻找另一个更重要的相关因素来平衡不协调因素(“我们通过生产而给社会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河水污染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以上史密夫夫人的解决失调的四种途径,可以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解说。比如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然后现实的情况是——我对哲学的理解远远不够,几乎不可能实现理想,那么这就是一种失调,而我的解决途径对应也应该是有四种:第一,纵然如此,继续努力,或许还有希望呢?第二,如果最终不能实现理想,其实也不是很大的问题,我还是可以好好地生活。第三,成为哲学家的这个理想也并不是那么的好。第四,我没有成为哲学家的好处远远比成为哲学家的好处大。

本质上,这也是意志被现实的情况一步一步地吞噬,知道最好被消磨殆尽。但现实的情况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是这样。比如我或许还会坚定我的理想,最终成功了。这样也是可能的,也是我们所想要的结果。

认知失调理论对组织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员工在工作态度和行为改变方面的倾向性。而我们从个人的成功之路角度上看,也可以预测我们自身的行为。

此外,很多中介因素表明,仅仅因为个体体验到失调状态并不必然会推动个体寻求一致性——也就是说,付出努力减少不协调。如果导致不协调的问题并不重要;如果个体感到这种失调由外部强加,而且自身无法控制局面;如果奖赏足够诱人可以抵消不协调感,那么个体就不会有太强的压力来减小这种失调。

个体相信自己对于邃些要素的支配和把握程度,会影响到他们对不协调所做出的反应。当他们感到这种不协调是一种不可控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选择余地时,则不太可能改变自己的态度。例如,如果导致失调的行为来自老板的指示,那么减少失调的压力比自愿行为要小得多。尽管此时失调依然存在,但人们很容易把它合理化并做出辩解。

奖赏也会影响到个体减少失调的动机强度。如果与高度失调相伴随的是极高的奖赏,

则失调产生的紧张程度就会降低。奖赏通过增加个体“收支平衡表”中的稳定方面起到减少不协调的作用。(以上三段来自于教材【2】)

可见,要使得自身的行为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有方法可循的。如果说,我处在的社会是打击和排斥哲学家的环境,那么我最终没有能够成为哲学家,我想成为哲学家的想法也不太可能因此而改变,而我也很容易做出合理化的辩解。但是为了让自己在一个尽管自身条件还很欠缺,也最终可以向着哲学家之路前进的话,我该怎么办呢?这样刚刚好回到前面所要说的问题——如何避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对自己不利的影响呢?

我认为有方法有下面两种:

第一,憧憬美好的未来。前面有提到的,“如果与高度失调相伴随的是极高的奖赏,则失调产生的紧张程度就会降低”,对于组织来激励员工是奖励,而对于自己个人而言就是自我奖励。憧憬美好的未来,想想成功之后会得到的一切,效果和自我奖励本质上是一样的。在落寞的时刻,在几度就要放弃的时刻,真是对未来的向往给予了我们前进的力量。不论在多么痛苦的时刻,一定不要忘记的是,光辉的未来在你的眼中闪耀!在求学的艰难之路中,想想成为哲学家所能得到一切:开宗立派,名留青史,声望日隆,崇高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所达到的哲学境界和人生境界,那么无论怎样的痛苦,怎样的不协调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二,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知失衡,往往

让人和事往坏的方向发展,因为现实会让消极的态度一步一步地占据上风。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才能更容易实现目标。沙漠里的两人同时看到自己的瓶子里有半瓶水,悲观者说:“仅剩半瓶水了!唉。”乐观者说:“还有半瓶水啊!哈哈!”最终乐观者走出了

沙漠活了下来,悲观者则永远留在了沙漠里。如果我放弃了成为哲学家的理想,那么我最终成为哲学家肯定是小概率事件,相反我要是坚定不移的往前走,我就一定在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靠近!

第三,细化目标,专注于当前。如果说一个目标很高远,肯定是很艰难的,想要一下子实现是不可能的。如果叫人去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到最后态度很容易会改变也就是放弃。但如果,把一个大的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可以当前就能实现的目标,那么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些小的目标便大事可成。其实,不协调发生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改变我的态度;二是,改变世界。为了避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对自己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选择第二条路,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时受制于客观规律的。也就是我们所要改变的必须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所以,细化目标,就是为了使得目标可以为我们改变。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再去细化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避免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对自己不利的影响,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注释:【1】:选自罗宾斯、贾奇著,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地12版第68页。

【2】:选自罗宾斯、贾奇著,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地12版第6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