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一

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一

来源:好走旅游网
修辞手法专题

☆【修辞手法命题趋势】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其考查方式以 选择 题和 表达效果结合起来的题型。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一、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是: 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 2、拟物:把

物 当作 人 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 人

当作

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例:(1)在群众的呼喝声中,老周夹着尾巴逃跑了。(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 片叶子和花上。

主观 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更多地结合语

言环境进行,把它当作一种语言运用的实际演练。所以,在复习中重点注意把修辞与句子理解、

二、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作用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 引起联想效果。 1、

扩大 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每到中午,杨老师总喜欢买回七八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 呼呼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2、

缩小 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

超前 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小周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三、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是

增强气势

,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 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 / 6

四、对偶

字数 相等, 结构 相同,

1、

正对

意思

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

的意思。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

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五、反复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主要运用在诗文中, 起到反复咏叹、表达

强烈情感 的作用。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 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六、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 提出问题 启发读者思考。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七、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 确定 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 否定 ,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是: 说服力。

例: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然后 自己回答 。作用是:引起注意,

,用否定形式反问表 肯定

增强语气 ,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

八、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 分,增强

2 / 6说服力 。

1、直接引用,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2、间接引用,如: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九、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 相反 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 讽刺 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例:清国留学生,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十、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对比的 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

互相对立 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十一、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 同音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 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十二、顶真

顶真也作

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

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十三、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 把上下句的意思

互相补足

,就是互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

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十四、比喻

比喻,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 相似点 法。

3 / 6,使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的修辞方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的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 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 仿佛”等连接。常见形式是: 甲像乙

甲是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等连接。常见形式是: 乙 。

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1)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十五、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特点鲜明的效果。

1、 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3、 具体代抽象 :

例: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4、工具代本体:

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1、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 之间有“

相关性 。

”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中,“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

深、厚、隔开两事物

“南国烽烟正十年”一句中,“烽烟”是外敌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和 “战争”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2、借喻可改为

4 / 6明喻 ,借代则不能。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句可以改为“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

我们的血肉”,所以是借喻;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不可以改成“一叶孤舟像帆一样从天地之间驶来”,所以是借代。 ☆【象征与借喻、借代的区别】 1、象征的含义 象征是借用某种 具体的、形象的 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 刻的寓意。它是作者通过眼前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进行丰富的想象或联想,从而形成完整的 概念或思想。 例如:十字架象征神圣、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 鸽子象征 和平 ,鸳鸯象征 虚的

爱情 等。 没有 必然的联系,它需要人

2、与借喻、借代的区别

象征,是用实物来象征

概念或情感。前后两者

们的头脑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才能体现两者的关系。比如乌鸦象征着厄运,那是人们想到乌鸦 的形体,想到乌鸦的叫声,又或者想到乌鸦与厄运的偶然联系。

借喻和借代,都是物与物的对应,前后两者是对等的,而且两者

有 固定的关系。

实战演练:判断下列句子属于三者中的哪一种。 1、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

借喻

借代 借代

) )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笑,看着海洋……(

4、一个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

象征

【课后练习】:

1、下列句子使用修辞错误的一项是(

A.(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排比)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

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C.(比喻)大家都很喜欢老杨,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D.(反问)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以“草萤有耀终非火”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那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

恰当的一项( A.木石无意焉有情

B.道是无晴却有晴

C.荷露虽团岂是珠

D.流水无情岂有情

3、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5 / 6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B.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游吟诗人,不期然地相会在树荫下。 C.想拙政园这样历史悠久、设计精巧的园林,在苏州大约有二百多出。 D.他的眼睛宛若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4、对句子的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C.比喻 对偶 排比 比喻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B.拟人 拟人 对偶 夸张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

(3)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4)太阳一出,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5、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是。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 (2)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3)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5)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A.设问 B.反问 C.排比 D.设问

6 / 6

反问 比喻 借代 反问

对比 借代 比喻 引用

借代 比喻 借代 比喻

夸张 夸张 比喻 借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