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言稿
永兴九年制学校 王荣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部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灯”,它充分肯定了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明确,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了,课堂鼓励言语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多了,查找、收集资料的多了,多元解读文本的多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必要深入到语文教学的内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学生、未来的需求,回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到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还不成
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找找自身的原因。就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些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考试、评价原因,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上,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受到了忽视。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至于“口语交际”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以点带面,“蜻蜓点水”带而过。这种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
(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深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本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有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五)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
4、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材、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六)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去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从这一点来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算不上成功。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但是从我们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课外阅读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二、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对“新课标”的思想、理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没有突破性的认识,对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没有体悟。
(二)陈旧的教学依然束缚着自己,始终没有清醒而清晰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
(三)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四)大多数一线老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五)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三、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建议采取的对策: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本身有优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应当学得更好一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要综合治理。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领悟方
法,课外求发展”。仅靠读12本薄薄的教科书,仅靠每学期写七八篇作文,是难以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
针对“把课文教肿了”,针对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这一现状,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简约的教学内容,是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较高境界。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1、教学内容要精。
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是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生的不教不学。”我们在教学中时应该引导他们从真善美的角度去追求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文化内涵。
2、教学环节要简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思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无论教哪个年段的阅读课,无论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师生交流。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
3、教学方法、策略要活。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感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略读课: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立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
四、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包括:
1、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2、认真写字的习惯。
3、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5、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6、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学习处理等习惯。
五、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和习作指导课。
要将口语交际课与习作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1、培养诗性人格:有情人才能写出有情文。
2、强化生活体验:塑造文学的眼睛。
综上所述,小学各学段的语文学科的每课时课堂实践只有切实保证教育的真正意义,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才能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才能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酸甜苦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各位老师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变得越来越完美。
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