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

来源:好走旅游网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人物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全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

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

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重点注释】1、缘溪行缘:沿着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3、甚异之异:诧异4、豁然开朗5、俨然6、阡陌交通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

豁然:开阔的样子整齐的样子

交通:交错相通老人小孩

怡然:喜悦的样子

9、具答之具:详尽10、咸来问讯咸: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11、率妻子邑**子:妻子儿女13、不复出焉复:再

14、无论魏晋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15、延至其家延:邀请16、处处志之志:作标记

17、欣然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18、无问津者津:渡口

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22、欣然规往。规:计划 23、寻病终。寻:不久

【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9、后遂无问津者。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常考点】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

“皆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整体把握】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

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

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线索: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2、渔人的行踪是:桃花源。

3、各自然段段意:

第1段:写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2--3段: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A、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全文重点)B、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发现桃花源——进入(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再寻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答: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对作者这一用意有何看法?

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其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

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压迫剥削、但这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摆脱战乱的愿望,这是

只是一种空想而已。:“你‘乃不知有汉,

7、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茫然然不知,他的朋友说答: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二、根据提示填空。第1段:

1、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林花草的语句是:第2段:

3、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语句是:4、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乐。

5、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成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6、本文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3段:

8、点明桃源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表现桃源人对源外世界存有戒心的语句是:三、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第1段: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作者交代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一情节有何用意?答:为下文“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气氛。

3.“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答: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4.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答:“甚异之”。

5、“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答: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第2段:

6.依据文中的描述,用一句话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答:桃花源的山洞口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7.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的人们进行了描写?答:活动、穿戴、心情。

8.“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答:初极狭,才通人。第3段: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铺垫,渲染了神秘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先世避秦时乱。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9、既表现桃源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及生活幸福的语句是: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9.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10、作者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答: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1、“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答: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12.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14.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表达作用?答:(1)在中心思想上的表达作用是:他们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痛哭生活而叹惋。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2)在文章结构上的表达作用是:总结上文,并与前文“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呼应。

1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留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表明仍然想继续留在桃花源句子是:(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17.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答:担心桃源以外的人来扰乱他们的生活。

18、渔人临走时,桃花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进桃花源。第4、5段:

19.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20.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并“未果”

、“病终”?

、“病终”,这样一来,桃

答:刘子骥是晋太元中的名人,作者有意添加这么个尾声,让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就更浓了。而刘子骥“未果”

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成千古之谜了。同时也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21、“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人不想外人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想离开的原因是:

(2)百姓能安居乐业。

(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四、字词解释。22、一词多义。

便舍船(丢下,动词)

(1) 舍: (2)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3) 寻:

寻病重(随即,不久,副词)

武陵人捕渔为业 (

作为,当作)

(4) 为: (5)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乃不知有汉(竟然)

(6) 乃: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23、古今异义词。

古义:交错相通。

(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1) 交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妻子儿女。

(2) 妻子

今义:男子的配偶,“子”是词尾,无义。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3) 无论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不值得。

(4) 不足

今义:不充足,不丰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 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像这样。

(6) 如此

今义:这样。

处处志之(做记号,动词)

志:

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遂:

后遂无问津者 (就)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古义:鲜艳美丽。

(7) 鲜美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

爱莲说

周敦颐

【人物介绍】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重点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也)没有(旁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5、陶后鲜有闻。鲜:少。7、亭亭净植。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6、宜乎众矣。宜:应当。

植: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常考点】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整体把握】

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

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

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陋室铭刘禹锡【人物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

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重点注释】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出名 2、斯是陋室

斯:这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3、惟吾德馨 .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灵:成为灵异的水

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

6、何陋之有?何:什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重点句子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常考点】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 7、写出三组对偶句(调素琴,阅金经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道的情趣。【整体把握】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

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

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其次说到“陋室”

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是例证,

,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

,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

,结尾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

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

再引孔子的话作结,

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一来引述

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三峡

郦道元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人物介绍】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全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

【重点注释】 1、重岩叠嶂3、乘奔御风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2、夏水襄陵 4、素湍绿潭

襄:上湍:急流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5、不见曦月7、飞漱其间9、或王命急宣11、良多趣味13、略无阙处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飞漱:冲刷或:有时真,实在

略:无、毫无;阙:通

6、霜旦8、属引凄异 10、虽乘奔御风

下霜的早晨属:连接;

虽:即使

绝巘:极高的山峰

引:延长

12、绝巘多生怪柏“缺”,断开、缺口

14、自非亭午夜分15、沿溯阻绝【重点句子翻译】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才消失。

【常考点】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

“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

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夏水”.春冬两季的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

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

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人物介绍】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

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素

“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者。【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重点注释】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5、五色交辉

歇:消散

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常考点】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又改用平远、高远

在清爽宜

,由静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山水相映

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就再也没有人能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

又为画面增添了灵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

“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

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

“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遂:于是。

至: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月色入户6、欣然起行

户:窗户欣然:高兴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常考点】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

“闲人”

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在其中。

--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84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