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年级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来源:好走旅游网
五年级期末复习之阅读理解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走进书里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的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影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 搏),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 奈)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 豪)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这是现代人莫大的幸福。我们再也不必“囊萤夜读”“手不释卷”,而能够在欢笑里、蹦跳中增长见识。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浸浴在“读书之乐,乐融融;读书之乐,乐陶陶”的境界里。 1.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 (2)短文中把“阅读”比喻成 “便捷的快餐”“可口的零食”指的是

3.“读小说”与看相关的“影片或卡通”有什么不同?用“ ”画出有关的语句。

4为什么“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用“ ”.画出有关句子。

月光饼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经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夹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中秋节,她也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棒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笑笑说:“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

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面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谢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1. 从文中找出符合下列解释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既有点儿相信,又有点儿怀疑。( ) (2)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 ) 2.结合上下文分析“我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主要有: (1) (2) (3) (4) 3.选择正确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迷信,母亲不应该这样说。

B月亮菩萨有神力,有让拜她的人心想事成。 C这是一种虔诚的信仰,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2)文末“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乡去吃月光饼。 B体现了作者不能回家乡的无奈愁绪。 C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台湾的思念之情。

4.作者琦君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各种馅的月饼”虽然“做得比大陆更腻口”,但是“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给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里,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出10倍地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由于男孩怎么也不卖,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都告诉了院长,并问院长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地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高了它的价值,竟被传言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1)请写出文章的六要素。(6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字“总”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告诉了读者什么?(2分)

答:

(3)“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给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你能解释这个句子中的单引号的作用吗?(2分) 答: (4)“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是个什么句式?请改变句式,句意不变。(2分)

答: (5)普通的石头为什么成了稀世珍宝?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请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答:

那里有你的父亲

曾经,我对父亲一无所知。他长年在外到底是怎样生活的?他一年比一年消瘦和苍老到底是为什么?他脊( )背上、手臂上的伤疤是哪儿来的?还有,他过得真的像信上写的那样“很好”吗?我一直以为,我没有必要为这些问题伤脑筋。我更热衷的是整日盘算着怎么说服母亲让我多看会儿电视,用什么办法来隐藏自己日益可怜的考试成绩,甚至买来假奖状寄给父亲,让他相信他的女儿依旧像以前一样优秀。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两年,直到我上初中三年级那年的冬天……

和往常一样,作业做了一半,我就坐到了电视机前。正在看电视的母亲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正当我庆幸又躲过了一次母亲的数( )落时,眼睛却被电视上的一幕深深地刺了一下。那是一排排水泥板搭建的简易民房,四面透风的小屋里挤满了端着水煮白菜狼吞虎咽( )的民工,我看得有些心酸。

母亲起身关了电视,注视着我的眼睛问:“很可怜,对吗?” “他们真的不容易。”我应声说。

“那里有你的父亲!”母亲一字一顿地说。

正准备大谈一番感想的我,在那一刻脑海里一片空白。母亲不知何时走了出去,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一个人,霎时空落得让人心里难受。想起父亲,想起在被我可怜的那群人里居然有我的父亲,懊悔、愧疚、悲哀一起涌上心头。 我曾为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慷慨洒泪,也不止一次对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孩童生出同情,独对我的父亲———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爱我的人,冷酷

得近乎残忍。他的关爱和付出被我视为理所应当,我肆无忌惮地向他索取了十几年。从可口的零食到漂亮的衣服,从小时候被我视为炫耀资本的零花钱到中学时几千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从无微不至的关爱到今天所谓的自由空间……我的胃口越来越大,大到父亲日渐力不从心,大到他不得不离开家,到不属于他的城市挥洒汗水,像一只城市里的乡下鸟,不停地奔波,不停地找寻,找寻的,是女儿的未来。

他也许从来不曾想过,他“懂事”的女儿,竟会一面看不起他的同伴,一面心安理得地“骗取”着他的爱。他从不曾有过半句怨言,只因为我喊他“父亲”。也许他觉得,父亲的爱就该博大深沉,始终无言,却掷地有声。我一时无语凝噎,泪如雨下。

“那里有你的父亲!”就是这句话,让我两天后在志愿书上填上了重点中学的名字———市一中。四面八方怀疑的目光让我清醒地认识到:3个月的时间补齐荒废两年的功课几乎是个梦想。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3个月中,我没有一天的睡眠超过4小时;就是这个梦想,让我一夜之间和过去被我视为知己的同学形同陌路;正是因为这个梦想,我手臂上为了防止犯困而用圆规扎的小孔不下100个。

终于,中考过去了,父亲也因工期结束回到家。(1)见到我,他的第一句话不是问我的成绩,而是心疼地问:“丫头,怎么瘦成这样?”(2)我告诉父亲:我以超出重点线28分的成绩被一中录取时,又黑又瘦的父亲笑了,我却哭了。泪水朦胧中,我仿佛看到在归家的民工队伍里,父亲的脸上写满了急切和期待。站在一旁的母亲用手指向人群,充满安慰地说:“孩子,那里有你的父亲!” 1.用“ √“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像”霎时“这样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我知道的还有(至少写2个) 霎时

—————— —————— —————— —————— 3.细细品读文中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谈谈感受和体会。

句子(1)抓住父亲的______________进行描写,读这个句子,我深深地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2)描写了父亲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读这个句子,我深深

地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里有你的父亲“,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哪些地方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桥

①在我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 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上学,我只得气急败坏地抄小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通”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②来到学校,湿透的棉裤紧贴在我的两条腿上,好像有千根针同时往我肉里扎着。我沉着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③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④那以后,有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雨了,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不要抄近路趟河之类的话。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跟随她转来转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一个人来到那条河边,突然发觉有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⑤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

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括号里。

(1)上气不接下气,失去常态。形容因恐慌或羞怒而狼狈不堪的样子。( ) (2)形容情况非常紧迫。 (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冷得彻骨

痛得___________ 乐得___________ 愁得__________ 3.填空。

(1)文中的“那一瞬间”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按格式认真地抄下来。 5.写出短文第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用“~~”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7.回答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短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跑步

我不羡慕足球场上男同学带球射门的英姿飒爽;我也不羡慕乒乓球桌上女同学挥动球拍的动人身影,我只喜欢在跑道上畅快淋漓地奔跑。

全力冲刺的50米跑,我喜欢。只听得裁判员一声哨响,所有同学便像离弦的箭一般飞了出去。双脚在飞快地前后交替着,风在耳旁呼呼地吹,卷起我的衣襟和发丝。此刻,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我不要落后!我紧紧咬住牙关,双手更加有力地摆

动着,埋头拼命地跑,恨不得此刻的我能够飞起来。

考验耐力的800米跑,我也喜欢。每次都在只剩下一圈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双腿像是被灌了铅一般的沉重,呼吸越来越急促,狂跳的心脏击打着胸膛,喉咙干渴得仿佛要裂开,每跑一步都是一种折磨。然而,我看到了希望,我看到了终点在向我招手,每跑一步就是离胜利近了一步。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放弃,努力坚持就会成功。于是我强迫自己继续迈着沉重的双腿。眼前只剩那个终点的旗帜,我任凭咸涩的汗水挥洒在跑道上,忘却双腿的酸痛,喉咙的干渴。坚持!这是我脑海中唯一的念头。近了,更近了,就在抵达了终点那一刻,我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团结合作的接力赛跑,我也同样喜欢。我站在等待的队伍中,忐忑不安地向前张望,观察情况。糟糕!我们班掉棒了,怎么搞的,这样一来,我们班便宜比其他班落后了一大截,我不由得捏了一把汗。轮到我,看着迎面跑来的同学,我心中的弦绷得紧紧的。双脚交错地急促地跳动,恨不得一下纵身飞赶过去。在接棒的那一刹那间,我觉和接力棒比往常重了许多,因为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就交给我了。我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只想让自己飞起来,为班争光。我将接力棒握得更紧了,全力跨着大步奔跑,历力追赶,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把手里的棒交付给下一个同学,我才舒了一口气。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我喜欢接力赛跑,因为它教会我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喜欢跑步,这看似简单的跑步,不是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吧?

1.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 ”在序号上表示。 一大截:① 割断,弄断。②显然。③阻拦。④量词,段。 .

沉甸甸:①没入水中。 ②重,分量大。 ③镇静。 ④深入,程度深。 .2.填空。

(1)“我”喜欢跑步,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都喜欢。

(2)“双腿像是被灌了铅一般的沉重”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我心中的弦绷得紧紧的。 3.从文中找出描写速度快的句子,用“________”画出来。

4.仿照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写一段话,内容是你在临近测验、考试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答问题

小作者从跑步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的开关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那年考上了大学,却没有钱去上学。附近有一座矿山,矿上每天要烧很多柴。为了挣学费,我成了砍柴民工队伍中的一员。

我力气小,砍柴很慢,用这样的速度,只怕是夜里不睡觉也挣不够上学的钱。后来,矿上来收柴的张叔要找一个人替他过磅记数,他知道我缺钱上学,特地把这差事安排给了我。

一天,同村的大毛悄悄跟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给你一半。”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大毛说 不会 柴是一车车拉走的 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 就算不知道 但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 大毛说:“咳!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我的心开始动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我把这事说给我娘听,娘听了坚决反对,她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我听了娘的话,没有理会大毛。

那年我挣够了上学的钱,踏进了大学的门槛,毕业后分配到了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有了一份我喜欢的工作。从此,我的人生道路很顺畅。早些时候,我回家探亲,见到张叔。提起那段旧事,我问他:“假如我那时虚报冒领,会怎么样?”张叔说:“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他告诉我,柴拉回矿里,他中间抽检过几次,没有发现差错。我吃了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蛊惑,不然的话,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一位先哲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黑暗或光明两种境界。这话我信,因为当年在那座大山脚下的公路边,我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开关。 1.填空。

(1)文中的“旧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关”的作用不是开就是关。文中的“开关”,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短文黑体字部分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根据短文内容,在横线上写一两句话。

4.找出描写“我”心里活动的语句,用“ ”画出来。 5.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答问题。

短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联系上下文,把你对“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头,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