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 ;i 201o年2月 第23卷 第2期 经验交流 i;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阙紫珍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因素以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剖宫产合并切口感染共120例,同期选择剖宫产未 发生切口感染120例。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分娩过程、手术时间过长、产后出血、前置胎盘等方面上的差异。结果:阴道检查次数大 于或等于2次、肥胖、胎膜早破、手术时间过长、低蛋白血症、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痰病及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危险因素。 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应加强无菌操作;围剖宫产术期静脉滴注抗茵药物;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 强营养。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剖宫产率在呈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剖宫产的术 后并发症的增多,其中术后切口感染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之 一,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而且增加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 而且可导致溃疡形成,引起晚期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甚至危及 患者生命…。本文通过系统调查,探讨影响剖宫产切口感染的 高危因素,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必要依据,更好地指导切口感 染的预防。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I一般资料:2000年1月一2008年l2月我院住院剖宫 产合并切口感染共120例,年龄22—45岁,平均(27.3±2.8) 岁;孕36~41周,平均(37.8±0.9)周;初产妇74例,经产妇26 例。切口愈合不良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 开;切口感染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同期选择剖官产未 发生切口感染120例。两组产妇手术室环境、手术人员、器械消 毒、麻醉方式均比较固定或相似。 1.2方法:回顾性调查法,编制及确定调查表,调查表主要 内容依据国内外文献提供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BMI)、合并基 础疾病、胎膜早破、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产后出血、前置胎 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方面上的差异。 1.3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析,计量资料以(i±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 检验。 2结果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阴道检查次数大于或等于2次、肥胖、 胎膜早破、手术时间过长、低蛋白血症、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妊 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影响因素中,切口愈合不 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切口方式 等影响因素中,切口愈合不良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比较(11)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2—0255—02 3讨论 3.1剖宫产切口感染原因 3.1.1营养状况改变:如肥胖、低蛋白血症、妊娠合并糖尿 病是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因素。正常妊娠时平均体重增长12.5 kg,本组病例中体重指数≥30kg/m2占43.3%。肥胖孕妇皮下 脂肪肥厚,影响术野,使手术时间延长,其次,相对手术切口张 力大,缝线过密,异物(如缝线)过多,容易造成脂防液化合并感 染;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不良是因为高血糖使血管内皮增生, 局部供血供氧能力降低;低蛋白造成血红蛋白含量下降,携氧 能力差,使组织缺血缺氧,不能按期愈合。有报道指出,低蛋白 血症、营养不良,引起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O%~35% J。 3.1.2滞产及胎膜早破:如果产程超过12h或胎膜早破超 过6h以上,剖宫产患者就有感染危险。从我院情况分析,因滞 产、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占较高比率,产科切口中异 位繁殖的细菌基本上是由下生殖道所致,滞产产妇消耗体力较 大,抵抗力下降,下生殖道细菌通过剖宫产娩出胎儿而带入腹 部切口成为条件致病菌,致切口感染。特别提出有1例淋病患 者,切口愈合好,但术后持续发热,在术后2周时于腹直肌前鞘 形成一个大小约13em×7cm的脓肿,在切开引流的脓汁、宫颈 分泌物的涂片及培养中,均查到淋球菌。 3.1.3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是防止 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手术时间过长是导致 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时间的可信区间是51~ 63minl4]。手术时间每增加1h感染的危险将增加1倍。主要原 因由于创面暴露时间过长造成细菌增多,创面干燥,使局部抵 抗力下降,时间过长造成术者的疲劳等。另外缝合止血不当、 术中出血过多、皮下血运丰富、断裂血管不及时结扎、出现局部 血肿,皮下淤血等等都将影响切口愈合。 3.2控制切口感染防范措施:明确剖宫产切口早期感 染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对于多胎妊娠应避免手术时间过长。通过对上述资料分析, 笔者认为要降低产科切口感染发生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 力: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孕妇合并症,并在孕期及时治 疗。如贫血、低蛋白血症应尽可能在临产前予以纠正;对于患 有糖尿病、慢性高血压的产妇,要注意保护切口组织的活性, 避免过度应用高频电刀,避免过多、过紧结扎切口组织尽可 能正确估计胎儿大小,严密观察产程,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积极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对急诊手术者建议加强人员投 入,以使准备工作充分;围术期抗生索预防感染工作须做到 位,术前0.5—1.Oh给予1个剂量的敏感抗生索。加强手术 室空气质量管理,及时做好手术室地面清洁,物体表面清洗 及空气消毒。对于进入第二产程选择剖宫产的产妇,术前插 尿管前可予外阴阴道充分消毒,麻醉成功后进行手术前消毒 更需充分,必须注意外阴及大腿内侧,取出新生儿后术者立 即更换手套再接着进行手术,胎盘取出清理官腔前先予2% 聚维酮碘消毒切口及子宫下段,清理宫腔、缝合子宫前再加 强消毒一次,缝合腹膜后亦用2%聚维酮碘清洗消毒腹壁各 层,通过上述处理明显减少了切口感染。术后注意观察病情 变化,如切口、体温、恶露情况,及时发现切口感染。 .. ——255.--—— 经验交流 2010年2fl 第23卷 第2期 医学信息 d,Jl,头皮静脉采血方法的探讨 聂贤丽 【摘要】目的:探讨适合小儿静脉采血同时又能进行静脉输液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00例1月至1岁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两 组,观察组158例,采用小儿头皮静脉采血并输液;对照组142例,采用小儿最常用的股静脉采血法,再行头皮静脉穿刺输液。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小儿头皮静脉采血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取血标本质量均优于股静脉 采血,并在采血后可直接行静脉输液,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 【关键词】头皮静脉;采血: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lOO6—1959(2o10)02—0256—01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疾病和补充体液最常用, 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溶血率观察中P>0.05,差别无统 最主要的护理操作,而为了准确诊断,治疗d,JL疾病必须进行 计学意义。 临床必要的化验检查,这些检查都离不开静脉采血,敝住院患 4讨论 儿,静脉采血和静脉输液都是必不可少的。临床上,婴幼儿常 4.1 dxJL静脉采血是一项难度高的技术操作。传统的采 采用/J,JL头皮静脉输液,股静脉采血。患儿住院后至少要接受 血方法主要有颈静脉、股静脉采血,对颈静脉采血因其位置特 两次静脉穿刺,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同时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 殊,周围有气管、大动脉、神经及腺体,家属有一种恐惧感[4],担 量。我科近两年来采用tJ,JL头皮静脉采血并输液,取得了满意 心孩子受伤,不易接受,而大隐静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 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高,但经一抽血,血管就塌陷致采血不顺利,采血困难,极容易 1临床资料 造成标本溶血、凝血 故临床最常使用股静股穿刺采血,但股 1.1研究对象:本组研究对象300例均为2007年6月至 静脉穿刺采血难度大,且受穿刺部位、进针方向、深度等影响, 2008年9月在我科的住院患儿,年龄1月~1岁,(1月一6月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在股静脉穿刺时患儿都哭闹不 176例,6月一1岁124例)。其中肺炎168例,胃肠炎12o例,化 止,四肢关节不易固定,穿刺成功后在采血过程中针头易滑出 脓性扁桃体炎患儿12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两 血管,至采血量达不到所需要求,且因反复穿刺易造成血标本 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疾病与病情等方面的差别无统计意义(P 溶血或凝血。有时因按压时间不够可引起皮下血肿,严重时可 >o.05),具有可比性。 出现股动脉痉挛,而影响下肢供血,且股静脉离会阴部较近易 1.2评价标准:根据一次穿刺成功率,有无出现凝血、溶血 受污染。 现象,采血量4个方面进行评价。 4.2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交错呈网状,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 无静脉瓣,且静脉表浅,容易穿刺,易于固定,采血时针头不易 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两样本频数的x 检验。 滑出血管。dxJl静脉输液大都采用头皮静脉,平时护士操作 2方法 多,穿刺成功率高,且患儿在进行穿刺时产生反应性哭闹,头部 2.1操作人员:操作均由有5年以上儿科Il缶床护理工作经 血管管腔内力变大,血管充盈好,静脉采血时流速快,很容易达 验的同组护士进行。 标准采血量,采血时间短,标本不易产生凝血,且冬天为患儿进 2.2用物准备:对照组按血标本采集法准备用物…。观 行头皮静脉采血操作无须暴露身体,利于患儿保暖。但应注意 察组另备一次性无菌的5—10ml注射器与5~5头皮针连接待 最好由两名护士操作,取下注射器后,一人将血液注入采血管, 用,遵医嘱配好患儿的第一组液体,连接输液器,排尽空气。 一人连接输液器,以免因连接输液器时间过长导致血液凝固。 2.3操作方法:观察组:选择小儿头皮静脉,剃除静脉周围 在观察溶血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在经头皮静脉采血时应防止 的毛发,消毒皮肤,在距静脉(0.3~0.5era)处以5—1O。角度进 因血流不畅而挤压血管造成溶血发生,干扰化验检查结果。小 针 ,有刺破感或落空感,见回血后用注射器回抽,见血回流顺 儿头皮静脉采血优于股静脉采血,且采血后可直接接输液器输 畅,用胶布固定,抽血至所需血量,轻巧取下注射器,迅速将头 液,减少了穿刺次数,减轻了患儿的痛苦,也从而减少护士的工 皮针与输液器相连接,打开调节开关。将注射器中的血液注入 作量。笔者认为d,JL头皮采血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采血管中,再调节滴速,将输液头皮针管弯绕于患儿头上适当 位置,胶布固定。对照组:按儿科护理学中操作规程 进行股 参考文献 静脉穿刺采血,再行头皮静脉穿刺输液。 [1] 阳爱云,方立珍主编.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考核评分 3结果 标准第1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2.183~184 观察组与对照组四项指标评价比较(见表1)。 [2] 维英主编.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四项评价指标比较 出版社。1999.18o一184 [3] 催焱主编.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96—97 [4] 王碧燕,施月菊,李春华.颈外静脉采血方法在儿科的应 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39一加 [5] 桂英,张萍萍,赵立民等.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控 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45—647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种采血方法,经x 检验,其一次性穿刺 成功率、凝血率、采血量达标准要求率P<0.01,差别有统计学 作者单位:427200湖南张家界慈利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一64O [1] 魏凌云,赵一俏,何萍,等.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多 [4] 汤新华,孙红梅,王义,等.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及裂开48 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3(2):122—124 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205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北 —2054 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o1:10—12 [3] 孙延霞,冯爱华,杨传华,等.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 作者单位:413521 湖南安化仙溪镇中心卫生院 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o7,4(10):639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