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词用典练习sse

来源:好走旅游网
诗词用典练习

【鉴赏技巧】

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

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 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 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中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如开头的那首诗,“莫愁”和“梁广”本身的事和整首诗的内容并无太大关联,他俩只是一个代称,所以鉴赏时应主要答出侧面烘托,用典只略略带过即可。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考题实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题: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

1.“为拂绿琴埃”,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

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 昔

韦 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往“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古代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问题: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2.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

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专作人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3.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

亭赋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②

江 总①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问题: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

3.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

问题:尾联两处用典,这样用典有什么作用?

4.以接舆指裴迪,以陶潜自比,借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进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问题:这首诗中的“空知返旧林”一句化用了哪一位诗人的哪一首诗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这句话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中的“羁鸟恋旧林”一句。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3.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14.后两句用了怎样的典故,看出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参考答案】

13.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2分,任选一句作答,意思对即可)

14.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 (2分,能答出其中一是即可得满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24题。

(一)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0.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1分)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1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分) 1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

答案:

10.答案:B 共1分。

11.答案示例: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共3分。

12.答案示例: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言之成理即可,共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