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4.八(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案版

来源:好走旅游网


厦门双十中学语文中考第一轮总复习(四)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注:作业正面1-2页答案直接写在上面,不用写在科测或小测本上,并复习背诵,周四课堂小测;作业背面3-4页直接作答,周四课堂讲评) ..

2019.04.03(周三)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小测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陶弘景 , 南朝齐梁 (朝代)的 思想 家。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苏轼文集 》,作者是 苏轼 ,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 宋 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二、字词解释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 四季 )( 都 )晓雾将歇( 消散 ) ....沉鳞竞跃( 水中潜游的鱼 )( 争相 ) 未复有能与( 欣赏 )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澄澈透明 )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 清闲的人)( 像 )( 罢了 ) ...

三、重点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鸣鸟叫声此起彼伏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康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作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下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

四、课文理解

1. 《答谢中书书》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有哪些特点?

山高水净,有动有静,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2.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自然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3.《记承天寺夜游》,苏东坡巧喻月色,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的清丽淡雅。

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又体现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古诗默写

《夜雨寄北》作者: 朝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作者: 朝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登幽州台歌》作者: 朝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理解性默写:1.《夜雨寄北》抒发了诗人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的句子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泊秦淮》中描写上层人物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句子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登幽州台歌》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感情的句子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校本作业

一、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辉:名词作动词, 辉映 2.夕日欲颓 颓:形容词作动词, 坠落 二、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念无与为乐者: 和 ...三、文意理解

1.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课后习题)

本文中所写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有动有静,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谈谈对“闲人”的理解。(课后习题)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闲人”体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山树为盖,

②③

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有删节) 【注】①盖:伞。②栋:指亭梁。③狎(xiá):亲昵,亲近。④盥涤:洗涤干净。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沉鳞竞跃 竞:____争相、竞相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欣赏______ (3)可濯足于床下 濯:_____洗______(4)见辄除去 辄:____就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B.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C.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D.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潜利阴益,可胜言哉!(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好处,说不完!

4. 甲乙两文主人公有怎样相似的生活态度?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5分) 甲乙两文主人公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陶冶性灵,保持高洁的品性,洁身自好。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集中表现作者的这种情怀;乙文中“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怀。 【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①②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

③④

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

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 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3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考虑,想到___(2)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澄澈透明______ (3)予欣然从之 从:___跟随___(4)盖自笑也 盖:___大概是__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B.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C.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D. 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 8.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甲乙两文都显示了作者轻松闲适的心境,也表现出作者对待贬谪旷达的心态。 五、古诗阅读

1. 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 诗中“古人”和“来者”指那些埋没人才的君主,表达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古人”和“来者”指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从侧面衬托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C. “念”和“独”字用得好,“念”字表现了诗人包容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悲凉。

D. 全诗语言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和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3.下列对《夜雨寄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

A.首句写月光笼罩着寒水和细沙,描绘出秦淮河边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着诗人的忧愁、伤感。

B.第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点出上句所写之景的时间、地点,又为下句听到“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做铺垫。

C.“犹唱”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商女”只知唱歌,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批判。表面写商女,实则批判只知享乐的上层统治者

D.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感,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当时的统治阶层、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全诗表现了诗人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讽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第一个“期”指回归的日期,第二个“期”指期限。

B. “涨”字富有动态感,既言雨大池满,又表现了愁思的深重,以虚写之景抒情,婉转自然又新颖别致。“涨秋池”是实写之景 C.诗人独处在巴山,想象与亲友团聚在北方,是空间上的不同;从分离的现在到团聚的将来,是时间上的不同。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

D.诗人在巴山夜雨时羁旅他乡,思不得归,抑郁愁思,这种心情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夜雨满秋池的景象表现出来的。

6. 诗中反复提到“巴山夜雨”,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