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书证第十七
【原文】《诗》云:\"参差[1]荇菜[2]。\"《尔雅》云:\"荇,接余也。\"字或为莕[3]。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今是水悉有之,黄花似莼[4],江南俗亦呼为猪莼,或呼为荇菜。\"刘芳[5]具有注释。而河北俗人多不识之,博士[6]皆以参差者是苋菜[7],呼人苋为人荇,亦可笑之甚。
【注释】[1]参差:长短不齐。[2]荇菜: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嫩时可食,也可入药。[3]莕:荇。[4]莼:水葵。[5]刘芳:字伯文,北魏彭城人。曾撰《毛诗笺音义证》十卷。[6]博士: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7]苋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有绿紫两色,花黄绿色,嫩苗可作食用。
【译文】《诗经》上说:\"参差荇菜。\"《尔雅》解释说:\"荇菜,就是接余。\"荇字有时也写作\"莕\前代学者们的解释都说:荇菜是一种水草,圆叶细茎,其高低随水的深浅而定,现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它那黄色的花就像水葵,江南民间也称它叫猪莼,也有人叫它荇菜。后魏的刘芳对此都有注释。而河北地区的一般人大都不认识它,博士们都把《诗经》中所说的\"参差荇菜\"认作苋菜,把人苋叫做人荇,也确实非常可笑了。
【原文】《诗》云:\"谁谓荼苦[1]?\"《尔雅》、《毛诗传》并以荼,苦菜也。又《礼》云:\"苦菜秀。\"案:《易统通卦验玄图》[2]曰:\"苦菜生于寒秋,更冬历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摘断有白汁,花黄似菊。江南别有苦菜,叶似酸浆[3],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释劳。案:郭璞[4]注《尔雅》,此乃蘵[5]黄蒢也。今河北谓之龙葵。梁世讲《礼》者,以此当苦菜;既无宿根,至春方生耳,亦大误也。又高诱[6]注《吕氏春秋》曰:\"荣[7]而不实曰英。\"苦菜当言英,益知非龙葵也。
【注释】[1]谁谓荼苦:见《诗·邶风·谷风》。[2]《易统通卦验玄图》:此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未著撰人。[3]酸浆:草名。[4]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5]蘵(zhī):蘵草,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菹食。[6]高诱:东汉涿郡涿
(今河北涿县)人。著有《吕氏春秋注》等。[7]荣:开花。
【译文】《诗经》上说:\"谁谓荼苦?\"《尔雅》《毛诗传》都以荼为苦菜。此外,《礼记》上说:\"苦菜秀。\"按:《易统通卦验玄图》上说:\"苦菜生长于寒冷的秋天,经冬历春,到夏天就长成了。\"现在中原一带的苦菜就是这样的。它又名游冬,叶子像苦苣而比苦苣细小,摘断后有白色的汁液,花黄色像菊花。江南一带另外有一种苦菜,叶子像酸浆草,它的花有的紫有的白,结的果实有珠子那么大,成熟时颜色有的红有的黑。这种菜可以消除疲劳。按:郭璞注的《尔雅》中,认为这种苦菜就是蘵草,即黄蒢。现在河北一带把它叫做龙葵。梁朝讲解《礼记》的人,把它当做中原的苦菜,它既没有隔年的宿根,又是在春天才生长,这也是一个大的误释。另外高诱在《吕氏春秋》注文中说:\"只开花不结实的叫英。\"苦菜的花就应当叫做英,由此更说明它不是龙葵。
【原文】诗云:“有杕之杜。”江南本并木傍施大,传曰:“杕,独貌也。”徐仙民音徒计反。说文曰:“杕,树貌也。”在木部。韵集音次第之第,而河北本皆为夷狄之狄,读亦如字,此大误也。
诗云:“駉駉牡马。”江南书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为放牧之牧。邺下博士见难云:“駉颂既美僖公牧于垧野之事,何限騲骘乎?”余答曰:“案:毛传云:'駉駉,良马腹干肥张也。’其下又云:'诸侯六闲四种:有良马,戎马,田马,驽马。’若作放牧之意,通于牝牡,则不容限在良马独得駉駉之称。良马,天子以驾玉辂,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无騲也。周礼圉人职:'良马,匹一人。驽马,丽一人。’圉人所养,亦非騲也;颂人举其强骏者言之,于义为得也。易曰:'良马逐逐。’左传云:'以其良马二。’亦精骏之称,非通语也。今以诗传良马,通于牧騲,恐失毛生之意,且不见刘芳义证乎?”
【原文】《月令》[1]云:\"荔挺出。\"郑玄注云:\"荔挺,马薤[2]也。\"《说文》云:\"荔,似蒲[3]而小,根可为刷。\"《广雅》[4]云:\"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云:\"荔挺不出,则国多火灾。\"蔡邕[5]《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诱注《吕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则《月令注》荔挺为草名,误矣。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有此物,人或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
为马苋;马苋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马齿。江陵尝有一僧,面形上广下狭;刘缓幼子民誉,年始数岁,俊晤[6]善体物,见此僧云:\"面似马苋。\"其伯父縚因呼为荔挺法师。绍亲讲《礼》名儒,尚误如此。
【注释】[1]《月令》:《礼记》篇名。[2]马薤(xiè):草本植物名。[3]蒲:草本植物名。 [4]《广雅》:训诂书。[5]蔡邕(yōng):东汉文学家、书法家。[6]俊晤:亦作\"俊悟\"。聪明卓异。
【译文】《月令》说:\"荔挺出。\"郑玄作的注释说:\"荔挺就是马薤。\"《说文解字》说:\"荔像蒲而较小,根可做刷子。\"《广雅》说:\"马薤就是荔。\"《通俗文》也称它为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说:\"荔草茎儿长不出,则国家多火灾。\"蔡邕的《月令章句》说:\"荔草以它的茎儿冒出地面。\"高诱注释《吕氏春秋》说:\"荔草的茎儿冒出来。\"这样看来,郑玄的《月令注》把\"荔挺\"作为草名是错误的了。这种草在河北地区的沼泽地带到处都有。江东地区则少有此物,有的人把它种在阶庭内,只不过是称它为旱蒲,所以就不知道马薤的名字。讲解《礼记》的人竟把它当成马苋;马苋是可以吃的,也叫做豚耳,俗名叫马齿。江陵曾经有一位僧人,脸形上宽下窄;刘缓的小儿子叫民誉,年龄才几岁,却异常聪明,善于描摹事物,他看见这位僧人就说:\"他的脸像马苋。\"民誉的伯父刘縚因此就称呼这位僧人叫荔挺法师。刘縚本人就是讲解《礼记》的有名学者,尚且会有这样的误解。
【原文】《诗》云:\"将其来施施。\"《毛传》云:\"施施,难进之意。\"郑《笺》[1]云:\"施施,舒行兒也。\"《韩诗》[2]亦重为施施。河北《毛诗》皆云施施。江南旧本,悉单为施,俗遂是之,恐为少误。
【注释】[1]郑《笺》:郑玄对《毛诗》的注释。[2]《韩诗》:《诗》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韩婴所传。
【译文】《诗经》说:\"将其来施施。\"《毛传》说:\"施施,难以前进的意思。\"郑玄《笺》说:\"施施,缓缓行走的样子。\"《韩诗外传》也是重叠为\"施施\"二字。河北本《毛诗》都写作\"施施\"。江南过去的《诗经》版本,全都单写作\"施\众人就认可了它,这恐怕是个小小的错误。
【原文】诗云:“有渰萋萋,兴云祁祁。”毛传云:“渰,阴云貌。萋萋,云行貌。祁祁,徐貌也。”笺云:“古者,阴阳和,风雨
时,其来祁祁然,不暴疾也。”案:渰已是阴云,何劳复云“兴云祁祁”耶?“云”当为“雨”,俗写误耳。班固灵台诗云:“三光宣精,五行布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此其证也。
【原文】《礼》云:\"定犹豫,决嫌疑[1]。\"《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2]曰:\"五尺大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3],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4]。\"则其义也。
【注释】[1]定犹豫,决嫌疑:《礼记·曲礼》:\"决嫌疑,定犹与。\"[2]《尸子》:书名。《隋书·经籍志》:\"《尸子》二十卷,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 [3]麂(jǐ):一种小型鹿类动物。[4]虎卜:卜筮的一种。传说虎能以爪画地,观奇偶以卜食,后人效之为一种卜术,称虎卜。
【译文】《礼经》说:\"定犹豫,决嫌疑。\"《离骚》说:\"心犹豫而狐疑。\"前代学者没有进行解释的。按:《尸子》说:\"五尺长的狗叫做犹。\"《说文解字》说:\"陇西把犬子叫做犹。\"我认为人带着狗行走,狗喜欢预先走在人的前面,等人等不到,又返回来迎候,像这样来来去去,直到一天结束,这就是\"豫\"字具有游移不定的含义的原因,所以叫做犹豫。也有的人根据《尔雅》的说法:\"犹的样子像麂,善于攀登树木。\"犹是一种野兽的名称,听到人声后,就预先攀援树木,像这样上上下下,所以叫做犹豫。狐狸作为一种野兽,又性多猜疑,所以要听到河面冰层下没有流水声,然后才敢渡河。今天的俗语说:\"狐疑,虎卜。\"就是这个含义。
【原文】《左传》曰:\"齐侯[1]秠,遂敩。\"《说文》云:\"秠,二日一发之疟。敩,有热疟也。\"案:齐侯之病,本是间日一发,渐加重乎故,为诸侯忧也。今北方犹呼秠疟,音皆。而世间传本多以秠为疥,杜征南[2]亦无解释,徐仙民音介,俗儒[3]就为通云:\"病疥[4],令人恶寒,变而成疟。\"此臆说也。疥癣小疾,何足可论,宁有患疥转作疟乎?
【注释】[1]齐侯:指齐景公。[2]杜征南:即杜预,字元凯。西晋人。位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俗儒:浅陋迂腐的儒士。
[4]疥(jiè):疥疮,即由疥虫引起的皮肤传染病。
【译文】《左传》说:\"齐侯秠,遂敩。\"《说文》说:\"秠是两天发作一次的疟疾。敩是有热度的疟疾。\"按:齐侯的病,本来是两天发作一次,较原来逐渐加重,所以成了诸侯忧虑的事。现在北方仍然叫做秠疟,发音为\"皆\"。而世间的传本大多把\"秠\"写作\"疥\杜预也没有作解释,徐仙民注音作\"介\浅薄的学者依照这个说法为之疏通说:\"患了疥疮,使人产生畏寒的症状,就转变成了疟疾。\"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疥癣这种小毛病,有什么值得说的,难道会有生疥疮而转变成疟疾的吗?
【原文】《尚书》曰:\"惟影响[1]。\"《周礼》云:\"土圭[2]测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图影[3]失形。\"《庄子》云:\"罔两问影。\"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4]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5],《广雅》云:\"晷柱[6]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乡,音於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
【注释】 [1]影响:影子和回声。[2]土圭(guī):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3]图影:画面上的景物。[4]光景:光和阴影。景,后作\"影\"。[5]景柱:即影柱。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表柱。[6]晷柱:即晷表,日晷上测量日影的标竿。
【译文】《尚书》说:\"惟影响。\"《周礼》说:\"土圭测影,影朝影夕。\"《孟子》说:\"图影失形。\"《庄子》说:\"罔两问影。\"像这些\"影\"字,都应当做\"光景\"的\"景\"。凡是阴景,都是因为有光才产生的,所以就叫做景。《淮南子》称为景柱,《广雅》说:\"晷柱挂景。\"都是这样的。到了晋代葛洪的《字苑》中,才开始在旁边加\"乡\注音为\"於景反\"。而世上的人就把《尚书》《周礼》《庄子》《孟子》中的\"景\"字改从葛洪《字苑》中的\"影\"字,这是十分错误的。
【原文】太公《六韬》[1],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为鱼丽之陈[2]。\"俗本多作阜傍车乘之车。案诸陈队,并作陈,郑之陈。夫行陈之义,取于陈列耳,此六书[3]为假借也,《苍》[4]、《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傍作车,纵复俗行,不宜追改《六韬》、《论语》、
《左传》也。
【注释】[1]《六韬》:古代兵书名。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2]鱼丽之陈:军阵名。[3]六书: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苍》:《苍颉篇》。
【译文】姜太公的《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说:\"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说:\"为鱼丽之陈。\"俗本多写作\"阜\"字旁加车乘的\"车\"字。按:以上几个陈队,都写作陈国、郑国的\"陈\"。行陈的含义,是从\"陈列\"这个词中取用过来的,这在六书中就是假借,《苍颉篇》《尔雅》以及近世的字书,都没有写成别的字;只有王羲之的《小学章》中,唯独是\"阜\"旁加\"车\"字,即使俗体流行,也不应该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中的\"陈\"字作\"阵\"字。
【原文】诗云:“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传云:“灌木,丛木也。”此乃尔雅之文,故李巡注曰:“木丛生曰灌。”尔雅末章又云:“木族生为灌。”族亦丛聚也。所以江南诗古本皆为丛聚之丛,而古丛字似最字,近世儒生,因改为最,解云:“木之最高长者。”案:众家尔雅及解诗无言此者,唯周续之毛诗注,音为徂会反,刘昌宗诗注,音为在公反,又祖会反:皆为穿凿,失尔雅训也。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 “于旅也语”, “回也屡空”, “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因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原文】《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1]《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2]后人。\"谢炅、夏侯该[3],并读数千卷
书,皆疑是谯周[4];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南方以晋家渡江[5]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读[6],故不见也。
【注释】[1]王俭:南齐琅邪临沂人,字仲宝。曾任秘书丞等职。撰有《七志》《元徽四部书目》等书。[2]王弼(bì):三国魏山阳人,字辅嗣。曾任尚书郎。著有《道略论》,并注《易》《老子》。[3]夏侯该:此人应为撰《汉书音》《四声韵略》的夏侯泳,为南朝梁人。[4]谯周:三国蜀巴西西充国人,字允南。著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百余篇。[5]晋家渡江:指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长江以南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王朝。[6]省读:阅读。
【译文】《易经》有蜀才作注的本子,江南的学士,竟然不知道蜀才是什么人。王俭的《四部目录》中,也没有谈他的姓名,写作:\"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都是读了数千卷书的人,他俩都怀疑这人是谯周;而《蜀李书》(一名《汉之书》)上说:\"这人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在南方,因为晋朝渡江之后,北方的传记,都被指为伪书,人们不重视阅读它们,所以没见到这段文字。
【原文】《礼·王制》云:“臝股肱。”郑注云:“谓揎衣出其臂胫。”今书皆作擐甲之擐。国子博士萧该云:“擐当作揎,音宣,擐是穿著之名,非出臂之义。”案字林,萧读是,徐爰音患,非也。
【原文】《汉书》:\"田肎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国刘显[1],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显子臻[2],不坠家业。读班史[3],呼为田肎。梁元帝尝问之,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宵'为'肎'\"。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为\"肎\"。
【注释】[1]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以精研《汉书》著称。《梁书》有传。[2]显子臻:《梁书·刘显传》:\"显有三子:莠、荏、臻。臻早著名。\"又刘臻在《隋书·文学》有传。[3]班史:指班固的《汉书》。
【译文】《汉书》说:\"田肎贺上。\"江南的版本都把\"肎\"写作\"宵\"字。沛国人刘显,博览经籍,特别精研班固的《汉书》,梁代称他为《汉》圣。刘显的儿子刘臻,不失家传儒业。他读班固的《汉书》时,读作\"田
肎\"。梁元帝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他,他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含义可求,只是因为我家里传下的旧本中,用雌黄把'宵'字改成了'肎'字。\"梁元帝也没办法难住他。我到江北时,看见那里的版本就写作\"肎\"。
【原文】汉书王莽赞云:“紫色蛙声,余分闰位。”盖谓非玄黄之色,不中律吕之音也。近有学士,名问甚高,遂云:“王莽非直鸢髆虎视,而复紫色蛙声。”亦为误矣。
【原文】简策[1]字,竹下施朿[2],末代隶书[3],似杞、宋之宋[4],亦有竹下遂为夹者;犹如刺字之傍应为朿,今亦作夹。徐仙民《春秋、礼音》,遂以荚为正字,以策为音,殊为颠倒。《史记》又作悉字,误而为述,作妬字,误而为姤,裴、徐、邹[5]皆以悉字音述,以妬字音姤。既尔,则亦可以亥为豕字音,以帝为虎字音乎?
【注释】[1]简策:编连成册的竹简。[2]朿:音次。[3]隶书:字体名。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4]杞、宋:春秋时的两个国名。[5]裴:即裴盙,字龙驹。徐:即徐广,字野民。邹:即邹诞生。
【译文】简策的\"策\"字,是\"竹\"下面放一个\"朿\后代的隶书,写得就像杞国、宋国的\"宋\"字,也有在\"竹\"下放一个\"夹\"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应该是\"朿\现在也写成\"夹\"一样。徐仙民的《春秋左氏传音》《礼记音》就是以\"荚\"为正字,以\"策\"作读音,完全弄颠倒了。《史记》又在写\"悉\"字时,误写成\"述\在写\"妬\"字时,误写成\"姤\裴盙、徐广、邹诞生都用\"悉\"字给\"述\"字注音,用\"妬\"字给\"姤\"字注音。既然这样,难道也可以用\"亥\"字为\"豕\"字注音,以\"帝\"字为\"虎\"字注音吗?
【原文】张揖云:“虙,今伏羲氏也。”孟康汉书古文注亦云:“虙,今伏。”而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羲。”按诸经史纬候,遂无宓羲之号。虙字从虍,宓字从宓(去掉必),下俱为必,末世传写,遂误以虙为宓,而帝王世纪因更立名耳。何以验之?孔子弟子虙子贱为单父宰,即虙羲之后,俗字亦为宓,或复加山。今兖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地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曰:”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矣。
【原文】《太史公记》[1]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此是删[2]
《战国策》耳。案:延笃[3]《战国策音义》曰:\"尸,鸡中之主。从,牛子。\"然则,\"口\"当为\"尸\後\"当为\"從\俗写误也。
【注释】[1]《太史公记》:汉、魏、南北朝人称司马迁《史记》为《太史公记》。[2]删:节取,采取。[3]延笃:字叔坚。汉南阳人。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以文章名于时。
【译文】《史记》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是节取《战国策》中的文字。按:延笃的《战国策音义》说:\"尸,鸡中之主。从,牛子。\"这样看来,鸡口的\"口\"字应当作\"尸\"字,牛後的\"後\"字应当作\"從\"字,世俗流行的写法是错误的。
【原文】应劭风俗通云:“太史公记:'高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有客击筑,伎痒,不能无出言。’”案:伎痒者,怀其伎而腹痒也。是以潘岳射雉赋亦云:“徒心烦而伎痒。”今史记并作“徘徊”,或作“彷徨不能无出言”,是为俗传写误耳。
【原文】《太史公》[1]论英布曰:\"祸之兴自爱姬,生于炻媚,以至灭国。\"又《汉书·外戚传》亦云:\"成结宠妾妬媚之诛[2]。\"此二\"媚\"并当作\"睐\"[3],睐亦妬也,义见《礼记》、《三苍》。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宪王[4]后妬盇。\"王充《论衡》云:\"妬夫盇妇生,则忿怒斗讼。\"益知睐是妬之别名。原英布之诛为意[5]贲赫耳,不得言媚。
【注释】[1]《太史公》:即《史记》。[2]妬(dù)媚之诛:此言赵飞燕事。赵飞燕为汉成帝皇后,与其妹赵昭仪专宠十余年,皆无子。成帝死后,司隶解光奏言赵氏杀后宫所产诸子,汉哀帝未予追究。平帝即位,赵飞燕被废为庶人,遂自杀。[3]睐(lài):男子嫉妒妻妾。也泛指嫉妒。[4]常山宪王:即刘舜。汉景弟少子,立为常山王。卒谥宪。[5]意:怀疑。
【译文】《史记》中太史公评论英布说:\"祸之兴自爱姬,生于炻媚,以至灭国。\"另外,《汉书·外戚传》也说:\"成结宠妾妬媚之诛。\"这两个\"媚\"字都应当作\"睐\"字,眯也就是妬,这个字的含义见于《礼记》《三苍》。况且《史记·五宗世家》也说:\"常山宪王后妬盇。\"王充《论衡》说:\"妬夫盇妇生,则忿怒斗讼。\"更可明白\"睐\"是\"妬\"的别名。推究英布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怀疑贲赫,所以不能说成\"媚\"。
【原文】史记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绾等,议于海上。”诸本皆作山林之“林。”。开皇二年五月,长安民掘得秦时铁称权,旁有铜涂镌铭二所。其一所曰:“廿六年,皇帝尽幷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左,使毋疑。”凡五十八字,一字磨灭,见有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其书兼为古隶。余被敕写读之,与内史令李德林对,见此称权,今在官库;其“丞相状”字,乃为状貌之“状”,丬旁作犬;则知俗作“隗林”,非也,当为“隗状”耳。
【原文】《汉书》云:\"中外禔[1]福。\"字当从示。禔,安也,音匙匕之匙,义见《苍》、《雅》、《方言》[2]。河北学士皆云如此。而江南书本[3],多误从手[4],属文者对耦[5],并为提挈之意,恐为误也。
【注释】[1]禔:颜师古注:\"禔,安也。\"[2]《苍》、《雅》:指《三苍》和《尔雅》。[3]江南书本:指在江南地区通行的写本。[4]多误从手:赵曦明曰:\"下云'恐为误',则此处'误'字衍。\"[5]对耦:也作对偶。指字句两两相对,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译文】《汉书》说:\"中外禔福。\"\"禔\"字应当从\"礻\"。禔,安的意思,发音是匙匕的\"匙\其含义见于《三苍》《尔雅》《方言》。河北的学士都说是这样的。而江南的写本中,这个字多从手,撰写文章的人写对偶句时,都把它当成提挈的意思,恐怕是错的。
【原文】或问:“汉书注:'为元后父名禁,故禁中为省中。’何故以'省’代'禁’?”答曰:“案:周礼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郑注云:'纠,犹割也,察也。’李登云:'省,察也。’张揖云:'省,今省祭(示改言)也。’然则小井、所领二反,并得训察。其处既常有禁卫省察,故以'省’代'禁’。祭(示改言),古察字也。”
【原文】《汉明帝纪》[1]:\"为四姓小侯立学[2]。\"按:桓帝加元服[3],又赐四姓及梁、邓小侯帛,是知皆外戚[4]也。明帝时,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为四姓。谓之小侯者,或以年小获封,故须立学耳。或
以侍祠猥朝[5],侯非列侯[6],故曰小侯,《礼》云:\"庶方小侯[7]。\"则其义也。
【注释】[1]《汉明帝记》:此应为《后汉书·明帝纪》。赵曦明曰:\"'汉'上当有'后'字。\"[2]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为小侯。李贤注引袁宏《后汉纪》曰:\"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立学:设置学校。[3]元服: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4]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5]侍祠:侍祠侯。应劭《汉官典职》有四姓侍祠侯。[6]列侯:诸侯。指王子封为侯者。[7]庶方小侯:《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人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译文】
《后汉书·明帝纪》说:\"为四姓小侯立学。\"按:汉桓帝行冠礼,又赐给四姓及梁、邓小侯丝帛,由此知道他们都是外戚。汉明帝的时候,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这四姓。把他们称为小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纪尚小就获得封爵,所以还须立学。有人以为他们属侍祠侯猥朝侯,这些个侯不是封于王子之列的诸侯,所以叫做小侯,《礼记》说:\"庶方小侯。\"就是它的含义。
【原文】《后汉书》云:\"鹳雀衔三鳝[1]鱼。\"多假借为鳣鲔[2]之鳣;俗之学士,因谓之为睧鱼。案:魏武《四时食制》:\"鳣鱼大如五斗奁[3],长一丈。\"郭璞注《尔雅》:\"鳣长二三丈。\"安有鹳雀能胜一者,况三乎?鳣又纯灰色,无文章也。鳝鱼长者不过三尺,大者不过三指,黄地黑文,故都讲[4]云:\"蛇鳝,卿大夫服之象[5]也。\"《续汉书》及《搜神记》亦说此事[6],皆作\"鳝\"字。孙卿[7]云:\"鱼鳖鳝鳣。\"及《韩非》、《说苑》皆曰:\"鳣似蛇,蚕似睾[8]。\"并作\"鳣\"字。假\"鳣\"为\"鳝\其来久矣。
【注释】[1]鳝:黄鳝。此字原作\"睭\为\"鳝\"的异体字。[2]鲔(wěi):即鲟鱼。[3]奁(lián):古代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作圆形、长方形或多边形。[4]都讲:门弟子中成绩优良者。[5]象:征象。[6]《续汉书》:晋秘书监司马彪撰;《搜神记》:志怪之书。晋干宝撰。[7]孙卿:即荀卿。[8]睾:鳞翅目昆虫的幼虫。青色,似蚕,大如手指。
【译文】《后汉书》说:\"鹳雀口衔三条鳝鱼。\"这个鳝字大多假借为鳣、鲔的\"鳣\"字。那些世俗的学者,因此而称呼它为睧鱼。按:魏武《四时食制》说:\"鳣鱼大如五斗奁,长度为一丈。\"郭璞在《尔雅》注文中说:\"鳣鱼长度为二三丈。\"哪里会有鹳雀能够衔得起一条鳣鱼的,何况是三条呢?而且鳣鱼是纯灰色,身上没有花纹。鳝鱼长的不过三尺,大的粗细不超过三指,黄的底色黑的花纹,所以门弟子中成绩伏良者说:\"蛇鳝是卿大夫衣服的征象。\"《续汉书》及《搜神记》也说到此事,都写作\"鳝\"字。荀卿说:\"鱼鳖鳝鳣。\"以及《韩非子》《说苑》都说:\"鳣像蛇,蚕像睾。\"都写作\"鳣\"字。假借\"鳣\"作\"鳝\由来已久了。
【原文】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事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其六七耶?
【原文】《后汉书·杨由传》云:\"风吹削肺[1]。\"此是削札牍之柿耳。古者,书误则削之,故《左传》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谓札[2]为削,王褒《童约》曰:\"书削代牍[3]。\"苏竟[4]书云:\"昔以摩研编削之才。\"皆其证也。《诗》云:\"伐木浒浒[5]。\"毛《传》云:\"浒浒,柿貌也。\"史家假借为肝肺字,俗本因是悉作脯腊之脯,或为反哺[6]之哺。学士因解云:\"削哺,是屏障之名。\"既无证据,亦为妄矣!此是风角[7]占候耳。《风角书》[8]曰:\"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转也?
【注释】[1]削肺:即削札牍时削下的碎片。[2]札: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3]牍(dú):古代写字用的木板。[4]苏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5]浒浒(hǔ):伐木声。[6]反哺:鸟雏长成,衔食喂养其母。[7]风角:古代占候之术。[8]《风角书》:讲风角占候之书。
【译文】《后汉书·杨由传》说:\"风吹削肺。\"这个\"肺\"就是削札牍的\"柿\"。古时候,字写错了就把它刮削掉,所以《左传》说\"削而投之\"就是这个意思。也有把\"札\"叫做\"削\"的,王褒《童约》说:\"书削代牍。\"苏竟的信中说:\"昔以摩研编削之才。\"都是\"札\"作\"削\"的证据。《诗经》说:\"伐木浒浒。\"毛《传》解释说:\"浒浒,柿貌也。\"史官们用假借之法把\"柿\"字改成了肝肺的\"肺\"字,世上流行的版本又据此全都写成
了脯腊的\"脯\"字,或者写作反哺的\"哺\"字。学者们因此解释《后汉书》中的\"削哺\"一词说:\"削哺,是屏障之名。\"这种解释既无证据,也只能算是主观臆测了。\"风吹削哺\"讲的是风角占候。《风角书》上说:\"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如果\"削\"是指屏障,怎么可能转动呢?
【原文】三辅决录云:“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筩。”“果”当作魏颗之“颗”。北土通呼物一块,改为一颗,蒜颗是俗间常语耳。故陈思王鹞雀赋曰:“头如果蒜,目似擘椒。”又道经云:“合口诵经声璅璅,眼中泪出珠子(石果)。”其字虽异,其音与义颇同。江南但呼为蒜符,不知谓为颗。学士相承,读为裹结之裹,言盐与蒜共一苞裹,内筩中耳。正史削繁音义又音蒜颗为苦戈反,皆失也。
有人访吾曰:“魏志蒋济上书云'弊(支力)之民’,是何字也?”余应之曰:”意为(支力)即是(危皮)倦之(危皮)耳。张揖、吕忱并云:'支傍作刀剑之刀,亦是剞字。’不知蒋氏自造支傍作筋力之力,或借剞字,终当音九伪反。”
【原文】《晋中兴书》[1]:\"太山[2]羊曼[3],常颓纵任侠,饮酒诞节[4],兖州号为濌伯[5]。\"此字皆无音训。梁孝元帝常谓吾曰:\"由来不识。唯张简宪[6]见教[7],呼为嚃羹[8]之嚃。自尔便遵承之,亦不知所出。\"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谥也,江南号为硕学[9]。案:法盛世代殊近,当是耆老[10]相传;俗间又有濌濌[11]语,盖无所不施,无所不容之意也。顾野王[12]《玉篇》误为黑傍沓。顾虽博物,犹出简宪、孝元之下,而二人皆云重边。吾所见数本,并无作黑者。重沓是多饶积厚之意,从黑更无义旨。
【注释】[1]《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所撰,全书共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何法盛在宋孝武帝时为奉朝请,校书东宫。[2]太山:即泰山。[3]羊曼:字祖延,晋代人。为人不拘礼法。[4]诞节:放纵而不拘小节。[5]濌(tà)伯:放纵豁达之人。[6]张简宪:即张缵,字伯绪,谥号简宪。[7]见教:教导我。见,用在动词前,指称自己。[8]嚃(tà)羹:吃羹时不加咀嚼连菜吞下。[9]硕学:博学的人。硕,大。[10]耆(qí)老:老年人。耆,古代六十岁称耆,也泛指年纪大。[11]濌(tà):重复,重叠。[12]顾野王:南朝陈人,精通经史,著有《玉篇》三十卷。
【译文】《晋中兴书》说:\"太山的羊曼,曾经是为人疏慢放纵、扶
弱济贫,好酒贪杯、漫无节制,兖州那里的人把他称为濌伯。\"这个\"濌\"字的意思各种书里都没有进行解释。梁孝元帝曾经对我说:\"我从前不认识这个字。只有张简宪曾经教过我,把它叫做'嚃'羹的嚃字。从那以后我就遵从这个读音了,也不知道它的出处。\"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的谥号,江南地区的人称他为饱学之士。按:著《晋中兴书》的何法盛离我们年代很近,那个\"濌\"字应当是老人们传下来的。社会上又有\"濌濌\"这个词语,大致是无所不施、无所不容的意思。顾野王的《玉篇》误写为黑旁加沓。顾野王这人虽然博学多闻,但他的学识还是在张缵、梁孝元帝之下,而后二人都说是重字边。我所见到的几个本子,都没有作黑旁的。重沓是多饶积厚的意思,从黑旁就完全不知道它的含义何在了。
【原文】《古乐府》歌词,先述三子,次及三妇,妇是对舅姑之称。其末章云:\"丈人且安坐,调弦未遽央[1]。\"古者,子妇供事舅姑,旦夕在侧,与儿女无异,故有此言。丈人亦长老之目,今也俗犹呼其祖考[2]为先亡丈人。又疑\"丈\"当作\"大\北间风俗,妇呼舅为大人公。\"丈\"之与\"大\易为误耳。近代文士,颇作《三妇诗》,乃为匹嫡并耦己[3]之群妻之意,又加郑、卫之辞[4],大雅君子[5],何其谬乎?
【注释】[1]未遽央:仓促未尽的意思。[2]祖考:指已故的祖辈、父辈。[3]耦己:成双。[4]郑、卫之辞:指春秋时郑国、卫国的歌词。后用以代指淫荡的文学作品。[5]大雅君子:指道德才学俱佳者。
【译文】《古乐府·相逢行》的歌词,先记述三个儿子,其次才述及三个媳妇。媳妇是相对公婆而言的称呼。这首歌词的末章说:\"丈人且安坐,调弦未遽央。\"古时候,媳妇供养侍奉公婆,早晚都在两老身旁,与儿女没有两样,所以歌词中有这些话。丈人也可作为长辈老人的称呼,现在的习惯仍然把某人的已故祖、父称为先亡丈人。我又怀疑\"丈\"字应当写作\"大\"字,北方地区的风俗,媳妇称呼公公为大人公。\"丈\"字与\"大\"字,是很容易误写的。近代的文士,有很多人写有《三妇诗》,内容却是描写自己与妻妾配对成双的事,又加入一些淫邪的词句,这些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为什么如此荒谬呢?
【原文】《古乐府》歌百里奚[1]词曰:\"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傍伏雌,吹扊扊[2];今日富贵忘我为!\"\"吹\"当作炊煮之\"炊\"。案:蔡邕
《月令章句》曰:\"键,关牡也,所以止扉,或谓之剡移[3]。\"然则当时贫困,并以门牡木作薪炊耳。《声类》作扊,又或作启。
【注释】[1]百里奚:春秋时秦穆公贤相。[2]扊扊(yǎnyǎn):门闩。[3]剡(yǎn)移:门闩。
【译文】《古乐府》歌咏百里奚的歌词说:\"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傍伏雌,吹扊扊;今日富贵忘我为!\"\"吹\"字应当写作炊煮的\"炊\"。按:蔡邕的《月令章句》说:\"键,就是关牡,是用它来闩门的,有人也称它为剡移。\"这样看来,百里奚夫妇当时很贫困,把门闩也当做薪柴烧了。这个字《声类》写作\"扊\有的书也写作\"启\"。
【原文】通俗文,世间题云“河南服虔字子慎造”。虔既是汉人,其叙乃引苏林、张揖;苏、张皆是魏人。且郑玄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阮孝绪又云“李虔所造”。河北此书,家藏一本,遂无作李虔者。晋中经簿及七志,并无其目,竟不得知谁制。然其文义允惬,实是高才。殷仲堪常用字训,亦引服虔俗说,今复无此书,未知即是通俗文,为当有异?或更有服虔乎?不能明也。
【原文】或问:\"《山海经》,夏禹及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如此郡县不少,以为何也?\"答曰:“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加复秦人灭学[1],董卓焚书[2],典籍错乱,非止于此。譬犹《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尔雅》周公所作,而云'张仲孝友[3]';仲尼修《春秋》,而《经》[4]书孔丘卒;《世本》[5]左丘明所书,而有燕王喜、汉高祖;《汲冢琐语》[6],乃载《秦望碑》[7];《苍颉篇》李斯所造,而云'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豨[8]黥[9]韩[10]覆,畔讨灭残';《列仙传》刘向所造,而《赞》云七十四人出佛经;《列女传》亦向所造,其子歆又作《颂》,终于赵悼后[11],而传有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嫕[12];皆由后人所羼[13],非本文也。”
【注释】[1]秦人灭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2]董卓焚书:指东汉末年董卓作乱时,烧概观阁,焚烧经典之事。[3]张仲孝友:张仲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张仲,西周宣王时人,比周公晚百余年。[4]《经》:此处指《左传》。[5]《世本》:书名。本书主要记黄帝以来至春秋时
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等。[6]《汲冢琐语》:西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琐语》一书,本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卜梦妖怪之事。[7]《秦望碑》:指秦始皇东游秦望山时所立的碑。[8]豨(xī):指汉人陈稀。[9]黥(qíng):黥刑,墨刑。[10]韩:指韩信。[11]赵悼后:战国时期赵悼襄王赵偃之后。[12]嫕(yì):性情和蔼可亲。[13]羼(chàn):本为群羊杂居,引申为错乱混杂。
【译文】有人问:\"《山海经》这本书,是由夏禹和伯益记述的,而里面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像这一类的秦、汉地名不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回答说:\"史书上的缺疑,由来已久了,再加上秦人毁灭学术,董卓焚烧书籍,典籍发生错乱,造成的问题还不止于您说的这些。比如像《本草》这本书是神农所记述的,然而里面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汉代的郡县名称,出产各种药物;《尔雅》是周公撰写的,而书中却说出'张仲孝友'的话;孔子修订《春秋》,而《春秋左氏传》却写着孔子死亡的语句;《世本》是左丘明撰写的,而里面却有燕王喜、汉高祖之名;《汲冢琐语》发掘于战国时代,里面却记载有《秦望碑》的文字。《苍颉篇》是秦丞相李斯所撰写,里面却说'汉朝兼并天下,海内英雄竞相参与,陈稀被旋墨刑,韩信遭败覆,叛臣被讨伐,残贼被消灭';《列仙传》是西汉人刘向所撰写,而书中的《赞》却说有七十四人出自佛经;《列女传》也是刘向所撰写,他的儿子刘歆又写了《列女传颂》,记事终止于赵悼后,而传中却有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嫕。以上所述都是由后人掺杂进去的,不是原文。\"
【原文】或问曰:\"《东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1]?\"答曰:\"张敞[2]者,吴人,不甚稽古[3],随宜记注,逐乡俗讹谬,造作书字耳。吴人呼祠祀为鸱祀,故以祠代鸱字;呼绀为禁,故以糸傍作禁代绀字;呼盏为竹简反,故以木傍作展代盏字;呼镬字为霍字,故以金傍作霍代镬字;又金傍作患为臀字,木傍作鬼为魁字,火傍作庶为炙字,既下作毛为髻字;金花则金傍作华,窗扇则木傍作扇[4];诸如此类,专辄[5]不少。\"
【注释】[1]《东宫旧事》:书名。《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未著撰人,《旧唐书·经籍志》题张敞撰,与颜氏同。鸱尾:宫殿屋脊正脊两端构件上的装饰。[2]张敞:晋吴郡吴人,仕至侍中尚书,吴国内史。[3]稽
古:研习古事。[4]以上十二句,颜氏举\"逐乡俗讹谬\"而造作的俗字共九例。[5]专辄:专断,专擅。
【译文】有人问道:\"《东宫旧事》为什么称鸱尾为祠尾?\"我回答说:\"因为作者张敞是吴地人,不太研习古事,随手记述注解,顺从了乡俗的错误,造作了这类字体。吴地人称呼祠祀为鸱祀,所以用祠代鸱字;称呼绀为禁,所以用糸旁加禁代替绀字;称呼盏为'竹简反'的音,所以用木旁加展代替盏字;称呼镬字为霍字,所以用金旁加霍代替镬字;又用金旁加患代替臀字,木旁加鬼代替魁字,火旁加庶代替炙字,既下加毛代替髻字;金花就用金旁加华字表示,窗扇就用木旁加扇字表示。诸如此类,任意妄写的字实在不少。\"
【原文】又问:“东宫旧事'六色罽(纟畏)’,是何等物?当作何音?”答曰:“案:说文云:'莙,牛藻也,读若威。’音隐:'坞瑰反。’即陆机所谓'聚藻,叶如蓬’者也。又郭璞注三苍亦云:'蕴,藻之类也,细叶蓬茸生。’然今水中有此物,一节长数寸,细茸如丝,圆绕可爱,长者二三十节,犹呼为莙。又寸断五色丝,横着线股间绳之,以象莙草,用以饰物,即名为莙;于时当绀六色罽,作此莙以饰绲带,张敞因造纟旁畏耳,宜作隈。”
【原文】柏人城[1]东北有一孤山,古书无载者。唯阚骃[2]《十三州志》以为舜纳于大麓,即谓此山,其上今犹有尧祠焉;世俗或呼为宣务山,或呼为虚无山,莫知所出。赵郡士族有李穆叔、季节[3]兄弟,李普济,亦为学问,并不能定乡邑此山。余尝为赵州佐,共太原王邵读柏人城西门内碑。碑是汉桓帝时柏人县民为县令徐整所立,铭曰:\"山有巏嵍[4],王乔[5]所仙[6]。\"方知此巏嵍山也。巏字遂无所出。嵍字依诸字书,即旄丘[7]之旄也。旄字,《字林》一音亡付反,今依附俗名,当音权务耳。入邺,为魏收说之,收大嘉叹[8]。值其为《赵州庄严寺碑铭》,因云:\"权务之精。\"即用此也。
【注释】[1]柏人城: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唐山市西。[2]阚(kàn)骃:字玄阴。北魏敦煌人。著有《十三州志》。[3]李穆叔、季节:李公绪、李概兄弟。李公绪博通经史,著有《典言》《礼质疑》《丧服章句》《古今略纪》《赵纪》《赵语》等。[4]巏嵍(quánwù):即尧山,
在今河北隆尧西。[5]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6]仙:名词用作动词。成仙、修仙。[7]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8]嘉叹:赞叹。
【译文】柏人城东北有一座孤山,古书中没有记载它的。只有阚骃的《十三州志》认为舜进入大麓,就是说的这座山,它的上面现在还有尧的祠庙;世人有的称它为宣务山,有的称它为虚无山,没有谁知道这些称呼的来历。赵郡的士族中有李公绪、李概兄弟和李普济,也可算有学问的人,都不能判定他们家乡这座山的名称。我曾经担任赵州佐,与太原的王邵一起读柏人城西门内的石碑。碑是汉桓帝时柏人县的民众为县令徐整竖立的,上面的铭文说:\"有一座巏嵍山,是王子乔成仙的地方。\"我才知道这山就是巏嵍山。巏字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嵍字依照各种字书,就是旄丘的\"旄\"字;《字林》给旄字注一音作亡付反,现在依照通俗的名称,应当读作\"权务\"的音。我到邺城后,给魏收说了这件事,魏收对此大加赞许。正赶上他撰写《赵州庄严寺碑铭》,于是写了\"权务之精\"这句话,就是使用了我说的这个典故。
【原文】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1],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西都赋》[2]亦云:'卫以严更之署。'所以尔者,假令正月建寅[3],斗柄[4]夕则指寅,晓则指午矣;自寅至午,凡历五辰。冬夏之月,虽复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过六,缩不至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注释】[1]鼓:卢文瘫谓此鼓字衍。[2]《西都赋》: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大赋。[3]建寅:夏历以寅月为岁首,故称\"建寅\"。[4]斗柄: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斗柄,称作\"杓\"。
【译文】有人问:\"一夜为什么有五更?'更'字作什么解释?\"我回答说:\"汉、魏以来,一夜的五个时辰被称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叫做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也叫做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都是以五来划分时间段落。《西都赋》也说:'卫以严更之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假如把正月作为建寅之月,北斗星的斗柄日落时就指向寅的区间,日出时就指向午的区间;从寅时到午时,共经历了五个区间。冬天和夏天的月份,白昼和夜晚的时间虽然又长短不齐,但是对时
辰的宽广来说,增长不会超过六个时辰,减短不会低于四个时辰,进退常在五个时辰之间。更,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所以说叫五更。\"
【原文】《尔雅》云:\"术,山蓟也。\"郭璞注云:\"今术似蓟而生山中[1]。\"案:术叶其体似蓟,近世文士,遂读蓟为筋肉之筋,以耦地骨用之[2],恐失其义。
【注释】[1]术、蓟:均为草名。[2]以耦地骨用之:意为\"以'山蓟(筋)'与'地骨'为对偶。\"耦,通\"偶\"。地骨,桐杞。
【译文】《尔雅》说:\"术,就是山蓟。\"郭璞的注说:\"术像蓟,生长在山中。\"按:术的叶子其形状就像蓟,近代的文人,竟然把蓟读成筋肉的筋,以\"山蓟(筋)\"作为\"地骨\"的对偶来使用它,恐怕失去了它的正确发音。
【原文】或问:\"俗名傀儡子[1]为郭秃,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2],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犹《文康》[3]象庾亮耳。\"
【注释】[1]傀儡(kuǐlěi)子:即傀儡戏,现在通称作木偶戏。[2]戏调:开玩笑。[3]《文康》:乐舞名。又名《礼毕》。因扮演晋太尉庾亮,亮谥号为文康,故名。
【译文】有人问:\"俗称傀儡戏叫郭秃,有什么典故出处吗?\"我回答说:\"《风俗通》上面讲:'所有姓郭的人都忌讳秃字。'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患秃头病的人,善于滑稽调笑,所以后人就制作了他的形象作傀儡,把它叫做郭秃,就像《文康》乐舞中出现庾亮的形象一样。\"
【原文】或问曰:“何故名治狱参军为长流乎?”答曰:“帝王世纪云:'帝少昊崩,其神降于长流之山,于祀主秋。’案:周礼秋官,司寇主刑罚、长流之职,汉、魏捕贼掾耳。晋、宋以来,始为参军,上属司寇,故取秋帝所居为嘉名焉。”
【原文】客有难主人曰:\"今之经典,子皆谓非,《说文》所言,子皆云是,然则许慎胜孔子乎?\"主人拊掌[1]大笑,应之曰:\"今之经典,皆孔子手迹耶?\"客曰:\"今之《说文》,皆许慎手迹乎?\"答曰:\"许慎检[2]以六文[3],贯[4]以部分[5],使不得误,误则觉之。孔子存其义而不论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从意,何况书写流传耶?必如《左传》止戈为武,反正为乏,
皿虫为蛊,亥有二首六身之类,后人自不得辄改也,安敢以《说文》校其是非哉?且余亦不专以《说文》为是也,其有援引经传,与今乖[6]者,未之敢从[7]。又相如《封禅书》曰:'导[8]一茎六穗于庖[9],牺[10]双觡[11]共抵之兽。'此导训择,光武诏云:'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是也。而《说文》云:'是禾名。'引《封禅书》为证;无妨自当有禾名,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茎六穗于庖',岂成文乎?纵使相如天才鄙拙,强为此语;则下句当云'麟双觡各共抵之兽',不得云牺也。吾尝笑许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大抵[12]服其为书,隐括[13]有条例[14],剖析穷根源,郑玄注书,往往引以为证;若不信其说,则冥冥[15]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
【注释】[1]拊(fǔ)掌:拍手,鼓掌。表示欢乐或愤激。[2]检:考查,察验。[3]六文:指六书。[4]贯:通。[5]部分:按部首分类。[6]乖:差别,不同。[7]未之敢从:即\"未敢从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8]导:选择。[9]庖:厨房。[10]牺:宗庙祭祀的牲畜。[11]觡(gé):骨角。[12]抵:角的底部。[13]隐括:此指修订。[14]条例:体例。[15]冥冥:懵懂无知的样子。
【译文】有位客人非难我说:\"今天的经典,你都说不对,《说文》所说的,你都说对,这么说来,许慎比孔子还高明吗?\"我拍手大笑,回答他说:\"今天的经典,都是孔子的亲笔手迹吗?\"客人说:\"今天的《说文》,都是许慎的亲笔手迹吗?\"我回答道:\"许慎用六书来检验文字,用分出的部首贯串全书,使它们不致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能发现。孔子保留文句的含义而不讨论文字本身。前辈学者尚能改动经典的文字以顺从文句的含义,何况经过书写流传呢?必须是像《左传》里所说的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亥有二首六身这类情况,后人自然不能随便改动,哪能用《说文》来校订它们的是非呢?况且我也不是只以《说文》为是,《说文》中有援引经传的文句,与今天的经传文句不相符合的,我就不敢顺从它。又比如司马相如的《封禅书》说:'导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共抵之兽。'这个导字就解释作择,汉光武帝的诏书说'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的导字,就是这个含义。而《说文》却说:'是禾名。'并引《封禅书》为证。我们不妨说本来就有一种禾叫,却不是司马相如在《封禅书》中使用的。
否则,'禾一茎六穗于庖',难道能成文句吗?就算是司马相如的天资低下拙劣,很勉强地写下了这句话;那么下一句也应当说'麟双觡各共抵之兽',而不应该说'牺'。我曾经嘲笑许慎是一个专一于文字的纯粹儒者,不懂得文章的体制,像这一类情况,就不足以凭信。但总的说来我佩服许慎撰写的这本书,审定文字有条例可依,剖析文字含义能够穷尽它的根源,郑玄注解经书,往往引用《说文》作为证据。如果我们不相信《说文》的说法,就会懵懵懂懂地不知道文字的一点一画还有什么意义。\"
【原文】世间小学者,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书记;凡尔雅、三苍、说文,岂能悉得苍颉本指哉?亦是随代损益,互有同异。西晋已往字书,何可全非?但令体例成就,不为专辄耳。考校是非,特须消息。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两字非体,三苍“尼”旁益“丘”,说文“尸”下施“几”:如此之类,何由可从?古无二字,又多假借,以中为仲,以说为悦,以召为邵,以闲为闲:如此之徒,亦不劳改。自有讹谬,过成鄙俗,“乱”旁为“舌”,“揖”下无“耳”,“鼋”、“鼍”从“龟”,“奋”、“夺”从“雚”,“席”中加“带”,“恶”上安“西”, “鼓”外设“皮”,“凿”头生“毁”,“离”则配“禹”,“壑”乃施“豁”,“巫”混“经”旁,“皋”分“泽”片,“猎”化为“獦”,“宠”变成“(上穴下龙)”,“业”左益“片”,“灵”底着“器”,“率”字自有律音,强改为别;“单”字自有善音,辄析成异:如此之类,不可不治。吾昔初看说文,蚩薄世字,从正则惧人不识,随俗则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笔也。所见渐广,更知通变,救前之执,将欲半焉。若文章著述,犹择微相影响者行之,官曹文书,世间尺牍,幸不违俗也。
【原文】案:弥矱[1]字从二间舟,《诗》云:\"矱之秬秠[2]\"是也。今之隶书,转舟为日;而何法盛《中兴书》[3]乃以舟在二间为舟航字,谬也。《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德,《诗说》以二在天下为酉,《汉书》以货泉[4]为白水真人,《新论》[5]以金昆为银,《国志》[6]以天上有口为吴,《晋书》以黄头小人为恭,《宋书》以召刀为邵,《参同契》以人负告为造:如此之例,盖数术[7]谬语,假借依附,杂以戏笑耳。如犹[8]转贡字为项,以叱为七,安可用此定文字音读乎?潘、陆[9]诸子《离合诗》、
《赋》、《矲卜》[10]、《破字经》[11],及鲍昭[12]《谜字》,皆取会流俗[13],不足以形声论之也。
【注释】[[1]]弥矱(yuē):绵延。[2]秬(jù)、秠:黑黍。[3]《中兴书》:即《晋中兴书》。[4]货泉:东汉王莽时货币名。钱币上有\"货泉\"二字。[5]《新论》:汉桓谭撰。已佚。 [6]《国志》:即《三国志》。西晋陈寿撰。[7]数术:即术数。有关天文、历法、占卜方面的学问。[8]如犹:当作犹如。[9]潘、陆:指潘岳、陆机,均为西晋文学家。[10]《矲(bà)卜》:占卜书名。矲,古代占卜时日的器具,后称为\"星盘\"。[11]《破字经》:书名。破字,即拆字。 [12]鲍昭:即鲍照,南朝宋文学家。[13]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译文】按:弥矱的镬字从二间舟,就是《诗经》说的\"矱之秬秠\"的矱字。现在的隶书,把舟改写为日。而何法盛的《晋中兴书》却以舟在二间为舟航的航字,这是错误的。《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德字,《诗说》以二在天下为酉字,《汉书》以货泉二字拆开作白水真人四字,《新论》以金昆为银字,《三国志》以天上有口为破字,《晋书》以黄头小人为恭字,《宋书》以召刀组成邵字,《周易参同契》以人背负告为造字。像这一类例子,都是玩弄术数的荒谬言语,不过是假托附会,把游戏玩笑穿插在中间罢了。就好像把贡字转变成项字,把叱字当成七字一样,哪里能用这种方法审定文字的读音呢?潘岳、陆机诸人的《离合诗》《离合赋》《矲卜》《破字经》以及鲍照的《谜字》,都是迎合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不能够用来规范的字形字音来评论它们。
【原文】河间邢芳语吾云:\"《贾谊传》云:'日中必熭[1]。'注:'熭,暴也。'曾见人解云:'此是暴疾之意,正言日中不须臾,卒然便昃[2]耳。'此释为当乎?\"吾谓邢曰:\"此语本出太公《六韬》,案字书,古者曓(暴)晒字与(暴)[3]疾字相似,唯下少异,后人专辄加傍日耳。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晋灼[4]已有详释。\"芳笑服而退。
【注释】[1]熭(wèi):晒干,烤干。[2]昃(zè):指太阳西斜。[3](bào):同\"暴\"。暴疾。 [4]晋灼:晋尚书郎,河南人,著有《汉书音义》。
【译文】河间人邢芳对我说:\"《汉书·贾谊传》上说:'日中必熭。'注解是:'熭,暴也。'我曾经看见有人解释说:'这个暴是暴疾的意思,就
是说太阳当顶不一会儿,突然间就西斜了。'这个解释恰当吗?\"我对邢芳说:\"《贾谊传》中的这句话原本出自太公《六韬》,根据字书看,古时候曓晒的曓字与疾的字很相似,只是下面部分稍微不同,后来的人主观地在曓字旁边加了个日旁。这句话意思是说太阳当顶时,必须暴晒物品,不这样的话,就会失去时机。关于这点晋灼已有详细解释。\"邢芳听了我的说明后含笑信服并告退了。
【评析】《书证》篇主要是对经、史、文章所作的零星考证,内容丰富,考证的结论多数是可信的。当然,由于作者的历史性局限,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准确,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者撰写本篇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考证本身,意在告诫子孙,读书要广,学问要深,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要三思而后定结论,不可盲目,不可草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